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830956
本书以周炳文 “治脾胃以安五脏”为核心的“运脾转枢”重要学术思想为轴线,全面阐述周老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本书重点突出,兼顾全面,实用性强,方便读者应用于临床。
一、 脾胃学说的探索与创新
二、 “运脾转枢”的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
第二章 临床诊疗、思辨特点及临床经验方
一、 临床诊疗特点
二、 临证思辨特点
三、 经典医案摘录
四、 临床经验方
第三章 学术传承
一、 61例散发性“病毒脑”的分型治疗
二、 决癃琐谈
三、 周念君医疗经验琐记
四、 谈治“乙脑失语”疗法
五、 周炳文治鼓胀消水五法
六、 以三焦辨证治疗肾炎水肿
七、 周炳文治出血性肠炎验案举例
八、 周炳文诊治肾性水肿经验介绍
九、 周炳文以运脾转枢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介绍
十、 周炳文诊治小儿咳喘经验介绍
十一、 守中定眩汤治疗内耳眩晕症60例
十二、 治愈美克耳氏憩室出血一例
十三、 念君止血方治疗肝硬化并发大出血
十四、 周炳文中毒型痢疾治验
十五、 以“运脾转枢”的学术思想论治老年病
十六、 运脾转枢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白细胞介素-10的影响
十七、 “运脾转枢”学术思想指导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
十八、 加味益脾镇惊散
附录一 周炳文生平简介
附录二 周炳文年谱及学术发展
后记 一代济世名医 满腔柔情慈父
参考文献
在中医药方面,近代有经方大家杨志一,有善用大黄的肖俊逸,江西省名中医姚荷生、张海峰、万友生教授等也均曾在庐陵开业行医,周老先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周老先生受张仲景“治内脏以安脾胃”、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说影响,提出“治脾胃以安五脏”,从调理脾胃以治诸脏,重在调而不在补的“运脾转枢”的重要学术思想。临床用于治虚喘、眩晕、水肿、肠梗阻和肝硬化腹水,以及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病证,均取得了良好疗效。他善于肺病从脾治,肝病从脾治,心病从脾治,肾病从脾治,这充分体现了周老“治脾胃以安五脏”的学术思想。
周老还善于调补阴阳。关于阴阳治法,从张仲景创制金匮肾气丸以后,就不断有所发展,钱乙变化而出了六味地黄丸,在此基础上又有了知柏地黄丸、八仙长寿丸、七味都气丸、杞菊地黄丸等,滋补肾阴之法日臻完善。关于肾气丸和六味地黄丸,后人评价前者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后者为“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其实前者为阴阳双补。至张景岳提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变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并创制出左归丸、右归丸和左归饮、右归饮等方剂,使调补阴阳的水平得以大大提高。
周老在临床上,善于阴阳双补;提出凡治阳虚者,温阳必兼顾阴;阴虚者,补阴之中多佐入益火之味,故他喜用善用地黄饮子。此方出自刘河间的《宣明论方》,不仅补肾阴,又补肾阳,且能宁心开窍,为治疗少阴中风不语的名方。周老古方活用,用此方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失语、颅脑外伤昏迷、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昏迷、中风言语不利、帕金森病、更年期综合征之寒冷透骨症等,均为疑难重病大病,而周老均能以此方加减而取得较好疗效,此等大师手法确实值得发扬光大。
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而能留下如此宝贵的学术经验,供后人借鉴学习,确实难能可贵,故乐而为之序。
庐陵 杨扶国
2015年岁末
注:杨扶国为江西中医学院原院长。
序 二
庐陵周炳文老先生是我省著名中医,是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周老先生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其行医七十余载,精研岐黄之术,医德高尚,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注重运转脾胃,圆机活法。
收集整理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一贯要求,是中医药工作的重要内容。2010年11月,周炳文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列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以发掘、整理、传承周老临证经验。
周洪彬、周绎彬、古容芳作为周老中医传人,和周老先生的后人周新民、周经彬等共同编著了《国家名老中医周炳文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方集萃》一书,将周老的真知灼见昭著于世,可为中医同道学习、研究、借鉴之用;同时也是为进一步挖掘、弘扬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为进一步促进我省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做出有益贡献。鉴于此,特作序以纪念即将到来的周老先生的百年诞辰。
刘希伟
2016年元月
注:刘希伟系江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前 言
由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颁授的全国首批名老中医,江西省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委员周炳文,出生于三代中医世家;从小在接受塾学教育的同时,便耳濡目染家传医术为百里乡邻除病解困的场景而铭心刻骨。自此,立志从医济世便是其一生的情怀与追求。
与历代医界先贤“志、行”相向,周炳文在其七十余载的临床侍诊中,摆在位的就是用心去对待他接诊的每一个病患、经手的每一个医案。这是他一生奉行的内心追求,也是他终身践行的道德自觉,因为他非常清楚每个医患、每个病案后面可能就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小社会。
基于这种本能的人文关怀,周炳文一生秉持“临床疗效是中医生存之根本,救死扶伤是医者立世之道德”的理念。为了兑现这一朴实的执业信念,达到一个医者应有的事业境界,无论在社会动荡的战乱年代,还是在政风鹤唳的艰难时期,都没有阻止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所挚爱的从医生涯中。
正是抱有这种对事业的执著与坚守,以及勤勉刻苦、谦卑好学与深思善辩,周炳文在医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上师古而不泥,牢记各家之长;临证不按图索骥,强调一个“活”字。如善于活用成方,一方多用,扩大了古方的使用范围。在药物使用上,善于寒温并用,认为寒温并用可各取所需,相反相成,相得益彰;基于阴阳相济、生化无穷之义,治则温阳必兼顾阴、补阴必佐益火。
周炳文精于脾胃学说研究,学术理论主要渊于仲景、景岳与东垣,师仲景用药而不偏于重峻,以《伤寒论》方治疗多种病证。受景岳“治五脏以安脾胃”之说和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启发而提出“治脾胃以安五脏”为核心的“运脾转枢”的重要学术思想,即通过重在调而不在补的调理脾胃方法以治诸脏病证的思路。其认为脾胃“运动不息”为正常,“壅滞不畅”为病象,“贵在流通”;各脏腑、各系统慢性久病者,多从脾胃入手。临证既要注重阴阳变化、气血盛衰,更要关注脾胃强弱。在治疗选法上重调而不重补,他认为调理脾胃、运行气血即可纠正阴阳的偏胜,确立以脾为中心的多向调节、综合治理、以运为主的治法,每以畅达枢机、鼓舞中州气化为要务,如寒者温之、热者清之、湿困者燥之、积者消之、上逆者导降之、下陷者益升之使运,治法各异,而“运脾”则一也。基于此,国家将此创新的学术理论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进行专题研究。之后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周炳文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2007BAI10B01-047)项目验收时给予高度评价:“运脾转枢”学术思想,既丰富了脾胃学说,也是对脾胃学说的一种创新,其成果可以直接在中医临床、教学及科学研究领域推广应用。
借此周炳文百年诞辰纪念之日,收集、整理、出版国家名老中医周炳文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及其学术传人继承发扬之成就,将周炳文的真知灼见更系统、更全面、更切实地展现给同道、世人,既是遵循“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努力发掘应用”、为祖国医学事业做出的一点贡献,也是我们后人应尽的一点义务。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斯人虽已逝,但先生治病济世的崇高情怀与妙手回春的大师风范将与世长存!
本书编委会
2016年1月22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