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400877
《国共往事风云录》是尹家民继《红墙见证录》(三卷本)、《红墙知情录》(三卷本)推出的又一力作。真实展现了始自上个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之间的风云变幻。本书是《国共往事风云录2:十年内战风雨》,主要讲述了国共两党的十年内战历史。
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国共两党经历了从黄埔到北伐,从十年内战到联合抗日,从中国命运决战到坚定一个中国的信念。这期间,国共两党分分合合,政治较量与军事对抗,成为上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一代名人也都因此而深刻在历史的册页中。纪实长卷《国共往事风云录》通过国共两党的风云往事,展现中国现代*引人注目的事件和人物的命运。透过历史的迷雾,那个风云时代的名人轶闻仍然折射出神奇的光影……本书是《国共往事风云录2:十年内战风雨》,内容包括:蒋介石何以坚持定都南昌;邓演达谋求联合反蒋;周恩来与陈赓:逃离之夜;刘伯承与朱德曾是敌手;南昌起义计划的最后一笔;共产党总算有了自己的一块“绿洲”等。《国共往事风云录2:十年内战风雨》由尹家民编著。
第一章 风云变幻的1927
蒋介石何以坚持定都南昌?
号外:中国苦力竟一夜间收回了英租界
年轻的中共在成长
一句名言创造了一部历史
陈独秀心力交瘁
走向暴动舞台的周恩来
各有各的心思
蒋介石终于撕下面具
周恩来初尝胜果
血腥气的秘密会议
陈独秀时梦时醒
第二章 政变车轮碾过上海滩
林伯渠曾携捉蒋密令
在蒋、陈之间跳来跳去的汪精卫
悲剧终于发生
政变的连锁反应
高语罕出党和恽代英入狱
邓演达谋求联合反蒋未成
恽代英留下万古诗
邓演达遭暗杀
陈独秀时代结束
第三章 党在激流人在悬崖
周恩来主张讨蒋
毛泽东只当选了候补中央委员
周恩来与陈赓:逃离之夜
莫斯科争论中产生的文件
罗易泄露了斯大林的“指示”
中共中央改组:一个重要转折
第四章 逼急了的将帅们
中共退出政府,但不退出国民党
朱德将计就计
十字路口的叶剑英
刘伯承与朱德曾是敌手
闹饷惹急了贺龙
第五章 庐山上下风满楼
叶挺秘密向南昌靠拢
让南昌与宁汉成三足鼎立
共产党人频繁上庐山
共产国际又派来个罗明纳兹
周恩来谋划暴动细节
甘棠湖:小船上的大决策
庐山:政治气象台
起义计划的最后一笔
第六章 周恩来果断下令
张国焘陷入孤立
张发奎也盯着南昌
7月30日,夜,无人人睡
叛徒——危险的信号
朱德的“鸿门宴”
响彻历史的一枪
革命委员会通缉蒋介石、汪精卫
第七章 悲歌英雄
庐山之侧的起义领袖们
走哪条路似不重要
撤离中的男兵女兵
贺龙的方阵里眼镜多、白头发多
亏得周恩来等撤得及时
流沙——一个地名的寓意
领袖们暂避香港
周恩来危难时刻
困境中的朱德、陈毅和林彪
英雄们重聚上海滩
第八章 中原大战中的蒋介石派系
黄埔系又将蒋扶上台
资格大于战功
刘峙找蒋诉苦
军中有杀有赌
蒋介石的银弹和肉弹
陈诚的军风与婚姻
夫人路线果然灵验
顾祝同的带兵怪招
钱大钧的姊妹花
第九章 低潮中的中共中央
周恩来、邓颖超途中遇险
宋美龄为蒋介石祈祷上帝
顾顺章 叛变
向忠发被捕,周恩来离开上海
暗杀大王上海刺蒋
周恩来被“伍豪事件”恶意中伤
第十章 从此兵戎相见
苏区,毛泽东遭受打击
庐山成为国民党中央发令台
周恩来与朱德第四次反“围剿”
陈诚发明喊“领袖”时立正
“太上皇”李德“两个拳头打人”
蒋介石利用特务杀人
“三人团”率部转移
蒋介石上了峨眉山
共产党总算有了一块“绿洲”
北伐军总指挥蒋介石到达南昌之时的心情和表情,是自黄埔建校以来从未显露的。不啻是喜上眉梢。 还有权势的炙手可热。还有看着碗里想着锅里的渴望。喜欢归纳历史的美国人(前美国总统尼克松)认为:当蒋的军队出师北伐,试图用军事手段统一中国的时候,中国有些地方在外国人手中,有些地方为军阀所割据,还有些地方处于混乱的无政府状态。蒋在挺进途中逐渐聚集起中国最强大的军队,几年后,中国统一,他被拥为统治者。然而,这种统一主要是在名义上而不是在实际上。蒋压倒了对手们,但并未制服他们。尼克松深深记得第一次与蒋介石交谈时的印象:蒋常穿笔挺的黑披风,剃光头,在私下会见中态度严肃,不苟言笑。他有个习惯:我讲完话,他总要急促地说声“好、好”,使人觉得他有点神经质。但是他的眼中露出自信和坚韧的神情,黑色的双眸偶尔也放出光芒。在我们开始讨论之前,他一直环顾房间,可是会谈一开始他便自始至终两眼盯着我的眼睛……而描述多于评论的苏联人(当时青年共产国际东方部派往中国的代表C? A?达林)列出了这一时期的时间表:1926年12月8日,牯岭(庐山)会议结束。第二天,大家都下山去九江。蒋介石是一副很关心和体贴人的样子,为安排政府委员和客人们的轿子还费了不少心,俨然是一个“正人君子”,他是最后一个坐上轿子的。12月10日夜,政府从九江迁往武汉。大家都来到码头上,轮船已停在这里了。夜里很冷,政府委员们已经坐在船舱中。蒋介石来了,他轻松愉快,满面笑容,和大家特别客气,向所有的人伸出了手,向大家告别,因为他不去武汉,而将留在南昌。清晨,轮船向后坐了一下,就启航朝武汉开去。把一个政府中心留在南昌的河岸上,把另一个政权中心拉向武汉。12月10日,政府成员在武汉受到十万游行群众的隆重欢迎。就在这一天,南昌和武汉的斗争开始了。12月15日,蒋介石下令禁止汉口罢工,然后紧接着发出命令解除工人武装。命令一道接一道从南昌发来。制定了反对工人阶级和农民的各种办法。南昌成了国民党右派和反革命的中心,为首者就是蒋介石。蒋介石为何顽固地坚持定都南昌呢? 1925年,孙中山死了。在他身后留下了一个“三民主义”,一个早已沉溺于中国的权力角逐的接班人蒋介石。蒋介石在1924年从莫斯科访问回国后,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这使他头上多了一顶导师的桂冠。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他凭借随黄埔军校校长一职俱来的对军队的控制权,成为国民党内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不像孙中山用身体力行和政治鼓动赢得别人的忠诚和尊敬,而是以看得见的钱财和看不见的未来笼络人心。他消瘦,能言善辩而不带夸张,机警的黑眼珠转来转去,似乎可以看穿一切。孙中山死后,无人再来约束国民党,党内右派和左派的冲突完全公开化。蒋介石是右翼领袖。国民党在举国沸腾的反帝浪潮中看到了自己的机会,于1925年7月宣布自己是中国的国民政府(广东国民政府)。争夺孙中山的继承权的角逐这时尚未明朗。蒋介石担任了军队的总司令。另一位政客,外貌和他的言辞一样漂亮的汪精卫担任政治上的党主席,他们以脆弱的合伙关系分享党内领导权。1926年3月,蒋介石试探性地向共产党发动了一次阴谋袭击,挑起了中山舰事件。因时机尚不成熟,清洗共产党的初衷并未得逞。一石三鸟,没有打走共产党,却撵走了国民党中的一老一少:胡汉民和汪精卫,这同样令蒋介石欣喜。在他的权力走廊中又踢除了两块绊脚石。胡汉民和汪精卫之间也有矛盾,鬼使神差的,两个人在香港换船时竟不期而遇,不得不拉下帽子掩面而过。现在被尊崇为“左派”的汪精卫又回来了。而共产党人并未因中山舰事件引起足够警惕,仍在一往情深地革命,活跃在正在抵制英货的香港,到处组织农会和工会。黄埔军校的党代表们也在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率领下奔赴军队各阶层。墙壁上到处可见他们的标语:“打倒帝国主义!中国劳动者要奋起!打倒外国的文化侵略!砸烂不平等条约!”黄埔军校礼堂的墙上有三幅外国压迫中国的宣传画:一幅是1842年焚烧鸦片;另一幅是外国军队1900年进入北京时用枪和刺刀屠杀义和团;还有一幅是外国人在1925年的五卅惨案中用机枪向学生、妇女和儿童扫射。P2-3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