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88821
本书以折子戏为研究对象,从折子戏概念、历史、文本、表演四个维度展开研究,以折子戏历史发展为经,以折子戏文学特性与表演特性为纬,力图对折子戏做立体观照,如实还原折子戏演剧之全景。本书通过整理和分析大量折子戏选本与小说、日记、文人笔记等文献,勾勒出明清两代折子戏之面貌:兴起于明代正德年间;发展于嘉靖、隆庆年间;兴盛于万历年间;繁荣于天启、崇祯年间;定型与终结于清代。本书注重折子戏文学与表演双层属性,着重考察《缀白裘》《审音鉴古录》两部折子戏选本。
绪论
章折子戏研究概述
节初创期:20世纪80年代折子戏研究
第二节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折子戏研究
第三节繁荣期:21世纪个十年折子戏研究
第四节成熟期:21世纪第二个十年折子戏研究
第二章折子戏发展的历史(上)
节明正德年间:折子戏之兴起
第二节明嘉隆年间:折子戏之发展
第三节明隆庆至万历年间:折子戏之兴盛
第四节明天启、崇祯年间:折子戏之繁荣
第三章折子戏发展的历史(下)
节清代戏曲选本中的折子戏:以《缀白裘》为中心
第二节清代小说中的折子戏演剧
第三节清代戏班戏目与文人笔记、日记中的折子戏演剧
第四节清代以来戏目单中的折子戏演剧
第四章从全本戏到折子戏
节标目——兼论折子戏之形成
第二节角色
第三节曲文
第四节宾白
第五节舞台提示
第五章折子戏表演艺术
节折子戏与昆曲表演机制
第二节《审音鉴古录》:折子戏表导演台本(上)
第三节《审音鉴古录》:折子戏表导演台本(下)
第四节折子戏身段谱掠影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关于戏曲与说唱交互关系的一些思考(代序)
黄仕忠
引言
戏曲与说唱是中国俗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两者联系紧密,长期处在一种交互影响的状态之中。戏曲在诞生之初,不仅与说唱拥有相同的受众群体,而且明显受到共同审美“期待视野”的限制与影响。
戏曲与说唱都包含艺术表演与文本阅读这两个层面,按现代学科分类,它们兼属两个门类:艺术学与文学。从演出的角度来说,它们是面对剧场观众、曲坛听众而进行的表演艺术,作用于人的视觉或听觉,属于现场即时性的演出,20世纪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可以通过广播、碟片重听,有音像可供重复欣赏,但又不免失去“现场效果”。从阅读的角度来说,所有的艺术表演都蕴含着一种“前文本”,当其“脚本”被记录后,经过编辑印刷出版,便构成一种阅读文本,可以脱离表演而做反复诵读。这种“文本化”的过程,也是一次“疏离表演”“疏离艺术”的过程,因而引发“场上”与“案头”的争议。
文本所具有的“文学性”,不仅让它们得到记录,通过文字流传后世,还使它们通过“文本”与“主流文学”有了关联。在古代,演艺人身份低下,这多少限制了表演艺术的发展空间,而脚本所具有的“文学性”,则可以为这些民间技艺争取社会地位和市场空间。当“艺术”获得独立地位之后,人们又会从“艺术学”的立场,强调场上演出为正宗、本质,视案头阅读为“第二义”,则多少又是对强势文学挤占艺术空间的一种反拨。再者,戏本、曲本由传抄改为刊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曲无定本”的状态,使得流动变化的版本得以相对固定,成为可供阅读的标准文本。
关于戏曲与说唱(包括白话小说)关系的研讨,无疑是文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这一点早已被学者所注意,但到目前为止,进展似乎并不理想。其中关键在于,需要对所运用的观念、视野与方法加以更新,需要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做探索。既不能孤立地讨论“戏曲”或“说唱”,也不能把表演与文本完全拆分甚至对立起来,因为它们初只……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