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30239
1.《父亲的格局,母亲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父亲的格局,母亲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2》作者宁十一新作
2.作者30多年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符合中国养育环境的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方法
3大核心论点,59个认识理念,89个真实案例分析:让父母走出养育误区,科学养娃
作为父母的我们,每天都在面临不同的挑战:
起床、睡觉、上学、吃饭、刷牙的日常战争;
哭闹、叫嚷、粘人、顶嘴,和孩子无休止的谈判斗争;
孩子的成长、学习、社交,各种敏感期、秩序期、青春期接踵而来;
面对这些,你是否会陷入纠结?
是说教斥责还是让步妥协?
是打骂惩罚还是放任不管?
是严格管教还是自由成长?
怎样才能够把握好规则与自由的界限?如何才能培养出自信、自律、自主的孩子?
父母要怎么说,怎么做?
《培养自信自律自主的孩子》是作家宁十一的第三本教育专著,在书中他结合自身经历探讨了培养出自信、自律、自主三大优秀品格的孩子的科学理论和方法,通过对59个认知理念的梳理和89个实际案例,让父母学会有效、快乐的正确管教法,培养出自驱型性格的“优等生”。
篇 自信
章 别总对孩子不满意——被接纳的孩子才有自信
004 你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孩子自卑的源头
008 被父母否定的孩子,一辈子都活在自卑里
011 你的“苛求”,正在悄悄抹杀孩子的自信
014 给孩子贴负面标签,会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
017 当着外人的面贬低孩子,会让孩子更加自卑
021 孩子因外貌被否定,父母的回应很重要
025 极少表扬,会使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
028 不要用一张成绩单否定孩子的未来
031 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第二章 夸出来的自卑——正确鼓励帮孩子找回自信
036 “你是棒的”,会让孩子掉入自我怀疑的陷阱
040 别总夸孩子“听话”,越听话的孩子越自卑
044 对比式夸奖,用力过猛会导致孩子自卑
048 夸奖孩子努力的过程,而非夸奖孩子本身
052 肯定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增强其自信
056 孩子失败了,不要盲目安慰
060 理解和肯定孩子错误背后的善意动机
第三章 支持尝试和探索——孩子的自信来源于做到
064 培养自信,从力所能及的家务做起
067 孩子主动要求帮忙,不要轻易拒绝
070 适当示弱,提升孩子自信
074 孩子的自信,藏在每个独立完成的冒险里
078 尊重孩子的奇思妙想,支持孩子去尝试
081 让孩子多多体验小成功
085 鼓励孩子为梦想努力,并提供帮助
第二篇 自律
第四章 越纵容越放肆——孩子的自律从立规矩开始
092 给孩子立规矩,要在6岁之前
095 先提醒后执行,让孩子乖乖放下玩具去吃饭
099 约法三章,让孩子主动放下手机、关上电视
102 让孩子遵守吃饭的规矩和礼貌
106 想让孩子遵守规则,就邀请孩子一起制定规则
110 “爱孩子”和“立规矩”并不冲突
第五章 匮乏和满足导致的贪婪——教孩子抵制诱惑提高自律性
114 缺爱的孩子,一颗糖就能哄走
119 适度满足,欲望宜疏不宜堵
123 警惕物质补偿带来的伤害
127 父母越妥协,孩子越“贪婪”
131 面对诱惑,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学会等待
第六章 情绪稳定是一个人的自律——教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136 父母脾气暴躁,孩子也会易怒
140 先了解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再做出回应
144 允许孩子表达负面情绪和感受
148 如何帮助孩子消除内心的害怕和恐惧
152 让孩子直面痛苦,而不是逃避
156 了解需求,让愤怒的孩子平静下来
第三篇自主
第七章 把选择权还给孩子——培养孩子的自主决策力
164 孩子再小,有些事也可以自己决定
168 关于“兴趣班”,和孩子商量后再决定
173 给了孩子选择权,就要尊重他的选择
177 当孩子说想养宠物,别急着拒绝
181 家里的大小事,允许孩子参与决策
184 别忙着给答案,给孩子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
第八章 停止催促——培养孩子的自主管理力
190 毁掉孩子的自主性,一张满满的日程表就够了
194 管得越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越强
198 不用催促,孩子也能自觉完成作业
202 停止用唠叨督促孩子做事
206 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来
210 利用“禁果效应”,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214 目标激励法,让孩子从被监督到“自念紧箍咒”
第九章 舍得放手——培养孩子的自主生存力
220 有意识地让孩子吃点儿苦,锻炼生存力
224 让孩子经历挫折失败,培养孩子未来面对风雨的能力
228 教孩子正确的理财观,“财商”决定生存力
232 鼓励竞争,“安于现状”的孩子容易被淘汰
236 保护创造力,有创造力的孩子才有广阔未来
240 放手,让孩子走点儿弯路
你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孩子自卑的源头
很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个永远无法击败的“敌人”,即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每次都考名”“别人家的孩子都会主动 帮父母做家务”“别人家的孩子写作业从来不用催”……父母本希望借“别人家的孩子”从侧面来激励自己的孩子奋发向上,但盲目地比较,只会强化孩子的消极看法:“我没有别的孩子好,妈妈不喜欢我。”孩子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和怀疑,认为自己是一个糟糕的人,逐渐失去自信。
初中生小袁曾在《少年说》中说:妈妈的盲目比较,让我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每次考试后,小袁的妈妈都喜欢将小袁和全班、全年级的同学进行比较。小袁站在天台上对妈妈大喊:“为什么每次都拿我差的成绩说事儿,为什么你从来看不到我的努力?”
面对女儿的质问,小袁的妈妈说道:“要是我不打击你,你可能会有点儿飘……”
小袁哭着请求妈妈不要老是把她和别人比较了,妈妈依旧坚持这样做。
为什么父母总是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好?个原因,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中,因为心理距离感较近,父母会通过各个角度去评价孩子,例如学习成绩、生活习性、特长等。对于别人家的孩子,因为“心理距离感”较远,父母看到的内容会比较单一化,仅从对方一件事情的好坏,就得出“他比我家孩子更优秀”的结论。
第二个原因,人们在评价一件事时,通常会依赖自己的主观思维和价值感,就像是戴着有色眼镜去评判身边的人和事,会产生“心理偏盲”的现象。父母喜欢将自家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就是源于这种心理。父母会选择性地无视自家孩子的优点、成绩,反而用“显微镜”来发现孩子的缺点,而用“放大镜”去观察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所以就会觉得别人家的孩子更优秀,从而引发父母养育焦虑感和挫败感。
心理学认为,家长经常性地拿自家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比较,其危害主要如下:
首先,不利于孩子自尊心的培养。爸爸妈妈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别人的孩子的强项比较,无形中是对孩子的一种否认,长此以往,容易让孩子变得不自信,觉得自己真的不行。
其次,让孩子形成攀比心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正所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如果孩子养成了和别人攀比的心理习惯,将来走向社会后,面对形形色色的不公平和差距,失落感会伴随孩子的一生,那将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后,容易让孩子破罐破摔。孩子的好行为需要家长的强化,从而逐渐形成好的性格。如果一味地批评和指责,把孩子的短处一遍遍地拿出来和别人比较,这其实也是一种强化,很容易让孩子放弃努力,自暴自弃。
也许有的家长会对此非常不解,觉得孩子们之间进行比较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孩子确实在某些方面不如别的孩子好,我们还不能说说了?说说当然可以,但千人千面,人的个性差异千差万别,有些事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爸爸妈妈在比较的同时,切不要忘了对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保护和培养,让孩子学会珍惜自我价值,成为优秀的人。怎么比较,其实也有一些小技巧:
,客观公正地进行比较。在比较时一定要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优缺点。不要拿别的孩子的优点跟自己孩子的缺点比,要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别忘了给孩子鼓励和赞扬;也要正视孩子的不足,积极引导,帮助孩子认识不足,补齐短板。
第二,在比较的同时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每一个孩子的特质都是不同的,他们身上有着不同的闪光点。父母不仅要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还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其他优点。比如,当孩子在唱歌比赛中内心受挫的时候,可以对孩子说,你在唱歌方面也许比不上别人,但在画画方面还是比较有天赋的。昨天的那幅画,我让专业的老师看了,老师说不错哦。
当然,万事都有度,一旦过了这个度,就容易让孩子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父母在生活中,不要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的孩子的优点做比较,那只会加深孩子的挫败感,要多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让他在面临一些问题的时候,更有信心。
被父母否定的孩子,一辈子都活在自卑里
你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动作,就像无形的小刀一样,慢慢地雕刻着他未来的模样。如果你每天对孩子说“你不行”“你真糟糕”“你也太差劲了吧”等这些负面的话,时间一长终会把孩子打压得锐气全无。得不到父母认可的孩子,一辈子都活在自卑里。
一位网友在知名论坛上发帖称:“我都三十好几的人了,可是无论做什么事都会被母亲否定。无论是我的穿着打扮,还是人际交往间的态度、措辞都会受到母亲的挑剔……总之就是各种不对!母亲喜欢不分场合地‘教训’我,甚至当着我女儿的面。我记得我小时候明明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后来却变得越来越自卑、懦弱、害怕改变。”
来自家长的一个轻飘飘的“不”字,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哪怕是很简单的事,他们也会认为自己做不到,做不好,变得脆弱敏感,畏首畏尾。久而久之,他们便会对生活悲观失望,对任何事都难以提起激情和动力,做事的执行力会越来越差。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被称为“自我实现预言”,即预言本身是假的,但是当它被说出来后,人们就会相信,后预言成真。
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默顿认为,当人们对一件事情先入为主后,无论正确与否,都会影响他对事情的判断,进而影响到他的行为,导致这个判断后成为现实。通俗而言,自证预言就是我们会在不经意间让自己的预言成为现实。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孩子,当父母反复提起孩子的某一缺点时,无论是在父母还是孩子眼中,这个缺点是必然存在的。例如,父母总是骂孩子头脑笨,但这可能只是孩子因状态不佳偶尔出现的反应慢,却被父母无限放大,后这个孩子真的成了一个笨小孩,并且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除了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的否定,更多的父母还会做出负气的否定,比如,有些孩子确实很闹腾,当父母被折磨得身心俱疲的时候,经常会甩下这么一句话:“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这种负气的话说多了,就会让孩子产生自己不招人喜欢的想法。有的孩子会因此变得更任性;有的孩子甚至连交际能力都受到影响。父母否定的话越多,孩子的自信便流失得越快。
如果期盼孩子成长为一个自信满满的人,就不要总是斥责他“笨”“差劲”;如果想要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人,就不要在他伏案看书的时候,阴阳怪气地嘲讽他:“你再怎么努力都考不过别人,临时抱佛脚有什么用?”
父母想要让孩子成为自己期望中的样子,就不要总是否定孩子,要学会肯定孩子。当然,父母的肯定,不是指将“你不行”改为“你真棒”就可以了。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做,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肯定呢?
做真实的父母
有的父母会过于关注孩子的情绪,为了不伤害孩子,他们会刻意压制自己的情绪,保留一些自己的真实意见,只和孩子说温柔的话。
这看似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实际上是缺乏对孩子的信任。父母这样做,是对孩子的内在秩序和动力的低估。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就是父母的真实态度,只有父母的真实看法,才能让孩子正确地了解自己什么地方做错了,从而积极改正。
给予孩子积极的期待
父母给予孩子正确的心理暗示非常重要。当父母对孩子有美好期待并且无条件信任他时,孩子就可能像父母期待的那样发展。因为这个时候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的积极心理,所以愿意努力,不愿意辜负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在生活中,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肯定和信任,这样孩子才会充满自信,并朝着父母期待的方向努力,以此证明自己是优秀的。然后,真的成为父母期待中的好孩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