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56123
6个模块 30个专题 132个案例
法律解读、法律风险提示、法律风险防控
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全面系统注重体系创新
从本书的体系来看,主要分合同、项目、造价、质量与安全、进度、纠纷六编,在编之下又进一步细分三十个专题:(1)合同编分七个专题:主体,从业人员,实际施工人,合同效力,审批手续对合同效力的影响,招标投标,黑白合同;(2)项目编分六个专题:挂靠,内部承包,分包,劳务分包,指定分包,转包;(3)造价编分三个专题:计价,价款结算,价款支付及相关问题;(4)质量与安全编分五个专题:质量缺陷,质量保修,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备案,安全;(5)进度编分两个专题:工期,工期延误;(6)纠纷编分七个专题:签证,索赔,价款优先受偿权,司法鉴定,管辖问题,主体问题,违约金、
赔偿损失及利息问题。从每一专题的内容来看,又统一分为法律解读、法律风险提示及防控、典型案例、法律链接四个部分。
(二)密切关注立法动态
房地产法律易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具有灵活、易变的特点。本书始终关注建设工程领域的立法和理论研究的前沿,特别是近年来相继出台的立法。例如,2017年出台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2017-0201),2018年出台的《必须招标的工程项目规定》,2019年出台的《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违法行为认定查处管理办法》,2020年出台的《施工合同司法解释(一)》。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法律理论源于法律实践,法律理论指导法律实践,法律理论随法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建设工程法律的研究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本书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内容安排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每一专题的法律解读部分主要倾向于法理层面的研究,法律风险防控、典型案例、法律链接部分则更多关注法律实务方面的操作。法律解读部分侧重介绍每一专题的基础法律知识、基本法律理论问题;法律风险提示及防控部分侧重从法律责任的角度介绍每一专题的法律风险,进而从实务操作角度介绍每一专题法律风险的防控;典型案例部分侧重介绍人民法院审判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建设工程案例;法律链接部分侧重介绍与每一专题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审判意见。
简 目
导论:建设工程法律、标准和合同体系/1
合同编
专题一 建设工程主体/17
专题二 建设工程从业人员/36
专题三 建设工程实际施工人/69
专题四 建设工程合同效力/86
专题五 建设工程审批手续对合同效力的影响/118
专题六 建设工程招标投标/129
专题七 建设工程黑白合同/163
项目编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181
专题八 建设工程挂靠/186
专题九 建设工程内部承包/198
专题十 建设工程分包/210
专题十一 建设工程劳务分包/225
专题十二 建设工程指定分包/234
专题十三 建设工程转包/241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法律风险防控/256
造价编
专题十四 建设工程计价/267
专题十五 建设工程价款结算/281
专题十六 建设工程价款支付及相关问题/320
质量与安全编
专题十七 建设工程质量缺陷/343
专题十八 建设工程质量保修/362
专题十九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378
专题二十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400
专题二十一 建设工程安全/411
进度编
专题二十二 建设工程工期/435
专题二十三 建设工程工期延误/448
纠纷编
专题二十四 建设工程签证/465
专题二十五 建设工程索赔/473
专题二十六 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490
专题二十七 建设工程司法鉴定/515
专题二十八 建设工程纠纷的管辖问题/544
专题二十九 建设工程纠纷的主体问题/562
专题三十 建设工程纠纷的违约金、赔偿损失及利息问题/575
建设工程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法院文件汇编/590
第二版说明
2015年,本书版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由于本书的体系性、完整性、创新性、实践性,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好评,并数次重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书版出版五年多来,我国建筑领域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又有了一定的发展。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为贯彻实施《民法典》,人民法院组织全面清理司法解释及相关规范性文件。其中,《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以下简称《施工合同司法解释(一)》)于2020年12月25日由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25次会议通过,2020年12月29日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法释〔2004〕14号)、《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法释〔2018〕20号)。除了典型案例或者引述中涉及的旧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无法修改之外,为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实际需要,笔者对本书进行了全面改版并交付出版。
本书第二版着重反映近年来我国建筑领域立法和理论研究的发展变化,着重反映近年来司法实践中新的情况和案例,着重融合近年来笔者新的心得和经验,也特别纠正了版存在的错误和缺陷。,感谢广大读者的关心和厚爱,笔者对读者提出的意见、疑问和笔误在第二版中逐一作了修正。第二,笔者针对版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从体系、内容等方面全方位地对本书进行改版。第三,针对近年来新颁布和修改的建筑领域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以及各级法院指导性文件,笔者对法条逐一作了修改和完善。第四,针对近年来人民法院公布的裁判文书,笔者从中挑选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新案例,进一步调整和充实了本书的案例。第五,笔者近年来在律师执业中逐步积累了一些新的心得和经验,并在系统研究和整理的基础上融合进了第二版。法律出版社的有关领导和编辑对本书的修订和及时出版非常重视并予以鼎力支持,家人蔡秀静、余弘毅、余瑞琦的理解和鼓励,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二〇二一年一月于北京
前 言
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国计民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一直是国家立法规范和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重点对象。我国以宪法为核心,以法律为主干,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规范性文件在内,由七个法律部门、三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房地产领域形成了以《民法典》《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建筑法》《招标投标法》等为核心,系列行政法规并列,诸多行政规章及标准规范相补充的房地产法律体系。
房地产业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能源消耗高、关联度强等特点。相对其他行业,房地产业受国家法律的规范和宏观政策的调控更广,其面临的法律风险也更多。综观房地产企业面临的众多风险,法律风险管理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经营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真可谓“房地产法律规则博大精深,房地产法律实务纷繁复杂”。无论是对于法律工作者,还是对于房地产业的从业者来说,深入研究房地产法律,进而防控房地产法律风险,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笔者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长期从事房地产领域的经营管理和法律实务,一直致力于房地产法律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积累了一些心得和经验,并在系统研究和整理的基础上编写了《房地产法律顾问:房地产全程法律解读和风险防控》《建筑法律顾问:建设工程全程法律解读和风险防控》等,基本涵括了房地产法律实务的方方面面。相比而言,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全面系统注重体系创新
从本书的体系来看,主要分合同、项目、造价、质量与安全、进度、纠纷六编,在编之下又进一步细分三十个专题:(1)合同编分七个专题:主体,从业人员,实际施工人,合同效力,审批手续对合同效力的影响,招标投标,黑白合同;(2)项目编分六个专题:挂靠,内部承包,分包,劳务分包,指定分包,转包;(3)造价编分三个专题:计价,价款结算,价款支付及相关问题;(4)质量与安全编分五个专题:质量缺陷,质量保修,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备案,安全;(5)进度编分两个专题:工期,工期延误;(6)纠纷编分七个专题:签证,索赔,价款优先受偿权,司法鉴定,管辖问题,主体问题,违约金、
赔偿损失及利息问题。从每一专题的内容来看,又统一分为法律解读、法律风险提示及防控、典型案例、法律链接四个部分。
(二)密切关注立法动态
房地产法律易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具有灵活、易变的特点。本书始终关注建设工程领域的立法和理论研究的前沿,特别是近年来相继出台的立法。例如,2017年出台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2017-0201),2018年出台的《必须招标的工程项目规定》,2019年出台的《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违法行为认定查处管理办法》,2020年出台的《施工合同司法解释(一)》。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法律理论源于法律实践,法律理论指导法律实践,法律理论随法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建设工程法律的研究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本书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内容安排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精神,每一专题的法律解读部分主要倾向于法理层面的研究,法律风险防控、典型案例、法律链接部分则更多关注法律实务方面的操作。法律解读部分侧重介绍每一专题的基础法律知识、基本法律理论问题;法律风险提示及防控部分侧重从法律责任的角度介绍每一专题的法律风险,进而从实务操作角度介绍每一专题法律风险的防控;典型案例部分侧重介绍人民法院审判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建设工程案例;法律链接部分侧重介绍与每一专题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审判意见。
笔者受自身学识、专业和经验的局限,本书不足、缺漏、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广大读者能够不惜赐教,共同推动建设工程法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
二〇二一年三月于北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