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811543
1.《鬼谷子》是中国谋略奇书,一直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究,现又成为当代商家的之书。
2.增加章节导读,全文精心翻译,注释详尽,生僻字注音、释义,无需古文基础,全书阅读无障碍。
3.每章后附有评析,通过历史案例展示书中谋略具体实施过程,发掘经典的当代意义。
4.本书包含了对《鬼谷子》的研究和对《鬼谷子》资料与传说的汇编。
5.采用原文、译文双栏对照排版,注释紧跟其后,无需频繁翻页即可一览原文、译文与注释。
6.内文选用特制环保轻型纸,轻便易携,便于翻阅,随时随地享受阅读。封面选用进口特种纸,设计典雅,开本适宜,锁线精装。
《鬼谷子》一书是其后学者根据鬼谷先生言论整理而成的。这部两千多年前的谋略学巨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历来被人们称为“智慧之禁果,旷世之奇书”。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学、军事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情报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部可以被广泛解读的著作。它一直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究,现又成为当代商家的之书。它所揭示的智谋权术的各类表现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内政,外交、战争、经贸及公关等领域,其思想深深影响今人,享誉海内外。
导言
部分 《鬼谷子》注译导读
《鬼谷子》卷上
捭合
反应第二
内揵第三
抵巇第四
《鬼谷子》卷中
飞钳第五
忤合第六
揣第七
摩第八
权第九
谋第十
决第十一
符言第十二
[附录一]《管子·九守》
[附录二]《六韬》
转丸第十三(亡佚)
胠乱第十四(亡佚)
《鬼谷子》卷下(外篇)
本经阴符七篇
- 盛神
- 养志
- 实意
- 分威
- 散势
- 转圆
- 损兑
持枢
中经
《鬼谷子》佚文辑要
相传《阴符经》中鬼谷子注五则
第二部分 《鬼谷子》研究
《鬼谷子》写作时代与作者考证
一、《捭阖》至《决》等十一篇是先秦《鬼谷子》原著
二、《捭阖》等十一篇的作者主要是鬼谷子本人
三、《符言》篇是从《管子》混入《鬼谷子》的
四、《鬼谷子》外篇可能是唐人著作
道藏本《鬼谷子注》非陶注、乃尹注考
鬼谷可能在淇县云梦山考
《鬼谷子》价值论
一、评价《鬼谷子》褒贬悬殊的三大派
二、纵横家独存之子书
二、独树一帜的哲学政治思想体系
三、具有开创意义的游说修辞术
五、一部被多角度解读的著作
[附录] 得其术而弃其道——论游说之士与《鬼谷子》的关系
《鬼谷子》词典
第三部分 《鬼谷子》资料与传说
《鬼谷子》资料
一、《史记》(司马迁)
二、《说苑》(刘向)
三、《法言》(扬雄)
四、《论衡》(王充)
五、《文心雕龙》(刘勰)
六、《隋书》(魏征等)
七、《鬼谷子序》(长孙无忌)
八、《文选注》(李善)
九、《感遇》(陈子昂)
十、《鬼谷子叙》(尹知章)
十一、《辨鬼谷子》(柳宗元)
十二、《太平御览》(李昉)
十三、《旧唐书》(赵莹等)
十四、《新唐书》(欧阳修等)
十五、《通志》(郑樵)
十六、《郡斋读书志》(晁公武)
十七、《鬼谷子略》(高似孙)
十八、《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
十九、《玉海》(王应麟)
二十、《文献通考》(马端临)
二十一、《宋史》(脱脱等)
二十二、《鬼谷子辨》(宋濂)
二十三、《升庵集》(杨慎)
二十四、《四部正訛》(胡应麟)
二十五、《古今伪书考》(姚际恒)
二十六、《鬼谷子提要》(纪昀等)
二十七、《鬼谷子跋》(卢文弨)
二十八、《鬼谷子叙》(秦恩复)
二十九、《鬼谷子跋》(阮元)
三十、《读书脞录》(孙志祖)
三十一、《鬼谷子跋》(周广业)
三十二、《鬼谷子序》(秦恩复)
三十三、《读书余录》(俞樾)
三十四、《鬼谷子校记》(陈乃乾)
三十五、《鬼谷子新注自序》(俞棪)
三十六、《鬼谷子真伪考》(俞棪)
《鬼谷子传说》
一、《游仙诗》(郭璞)
二、《拾遗记》(王嘉)
三、《金楼子》(萧绎)
四、《命书序》(李虚中)
五、《录异记》(杜光庭)
六、《太平广记》(李昉)
七、《东周列国志》
八、淇县云梦山民间传说
导言
——价值独特,色彩神奇
(
鬼谷子这个人,在中国古代历史人物中,是一个真实而又有神秘光环的人物。他的著作《鬼谷子》,是一部有独特价值而又富于神奇色彩的书。
《史记·苏秦列传》和《张仪列传》说鬼谷子是苏秦和张仪的老师。《隋书·经籍志》在“纵横家”类著录了《鬼谷子》三卷,注解说:“鬼谷子,楚人也,周世隐于鬼谷。”《史记》和《隋书》认为鬼谷子是隐居在鬼谷的一位研究游说之术的隐士,生活在战国时代,没有留下真实的姓名。这说明鬼谷子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魏晋时代,道教把鬼谷子的著作《鬼谷子》列为经典。东晋初年葛洪《抱朴子·遐览》列道教经典137种,其中就有《鬼谷经》。后来,道教进一步把鬼谷子列为道教的洞府真仙,号称“玄微真人”;甚至说他出生于黄帝轩辕氏时代,历夏朝、商朝、周朝三代,随老子西出函谷关;东周时代,重返中国,隐居鬼谷,培养弟子数百人,在人间数百岁,后来不知所终。后来关于鬼谷子的传说越来越多。明朝冯梦龙所编著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第87回至90回,就讲了他收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为徒弟的故事。还有的书说他带领徒弟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又说九天玄女是他的师妹,如此等等。这就给鬼谷子笼罩上了神秘的光环。
研究《鬼谷子》,首先必须弄明白《鬼谷子》的写作时代。鬼谷子的著作《鬼谷子》,今本分为内篇12篇与外篇9篇。有的学者怀疑《鬼谷子》是一部伪书。我们经过认真考证认为:《鬼谷子》内篇除了《符言》篇可能是从《管子》混入的以外,其他11篇都是先秦时代的著作,其写作者是鬼谷子先生及其弟子们。西汉大学者刘向,在《说苑·善说》中就已经引用鬼谷子的关于游说之术的话语,引文长达百字。可见至少《鬼谷子》的某些内容在西汉时代已经流行了。而且,《鬼谷子》的思想内容、语言文字都具有先秦著作的特点。《鬼谷子》外篇,则可能是唐朝人写作并编入这本书的。
历代对《鬼谷子》的褒贬很悬殊,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这部书。我们认为其主要价值有四个方面:,它总结了纵横游说之术,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是战国纵横家保存至今的理论专著。第二,它提出了不同于儒家、道家、法家等其他学派的哲学政治思想,可以说在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第三,它开创了中国的游说修辞术。第四,它曾经被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或运用,对宗教家、军事家、术数家都发生过影响。他们见仁见智,得出不同的体会。这也可以启示今天的读者,启示人们如何认识本书在今日的价值。据说,日本人大桥武夫著《鬼谷子》一书,用军事、外交、政治、商业等方面人际交往的实事来应证鬼谷子的理论,颇能中为日用、古为今用。
《鬼谷子》这本书,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如:《东周列国志》第87回已经说鬼谷子通天彻地,有各家学问:一是象数学,占往察来,言无不验;二是兵学,布阵行兵,鬼神不测;三是游说学,出词吐辩,万口莫当;四是出世学修真养性,长生成仙。河南淇县云梦山至今流传着《鬼谷子》是一部“天书”的传说。它讲这部书属于阴性,白天看没有一个字,晚上就金光闪闪,内容变化万千。鬼谷子晚读它时,看到的是十三篇纵横游说之术;第二晚读它时,看到的是十三篇军事用兵之法;以后各晚,分别看到了货殖致富的方法、养性修真大法、推命相面的方术等等。这些传说虽然是荒诞不经的,给《鬼谷子》染上了浓厚的神奇色彩。
二十多年前,本人曾经应三环出版社之约,写了一本《白话鬼谷子》,1991年3月约稿,4月交稿,7月就出版了。写得仓促,校对也仓促,有不少的错误,内心一直不安。所以,再花了一年多时间,重新钻研修改,还去到淇县云梦山参观了鬼谷子遗迹,写成了这本《鬼谷子校注》,希望能够弥补1992年版《白话鬼谷子》的主要失误。这本书分个三部分,也是研究《鬼谷子》应该下些力气的三个方面:部分是正文的题解、校注、翻译与评析。《鬼谷子》正文,以道藏本为基础,参阅《四库全书》本、秦恩复的乾隆刊本与嘉庆刊本,还吸收俞樾《诸子平议补录》等的研究成果,进行认真校勘。《鬼谷子》有些地方很难解释,唐朝尹知章所作的为道藏本保留的注释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甚至误解原作的地方。因此,我们既尊重并全部保存了道藏本的注释,又反复钻研作了新注,有的篇章的注释与翻译我就修改过十多次。“题解”是解释每篇的题义与主旨;“评析”则分析层次,理清脉络,并结合《战国策》等所记载的故事,加以证实。第二部分是考证研究,市面上有些关于《鬼谷子》的书,只图宣扬鬼谷子神秘的方面,根本不注意考证,也疏于客观的研究评价。我们考证了《鬼谷子》的真伪与写作年代,考证了道藏本注释的真正作者,从几个方面力争客观地对《鬼谷子》进行了评价,还编了内篇11篇的词典。第三部分是资料附录,我们搜集了历代关于《鬼谷子》的资料与传说,希望能够对《鬼谷子》的读者与研究者有所帮助。
岳麓书社计划出一套整理古籍的丛书,我提出愿意整理《鬼谷子》,丁双平社长立即首肯。后来,我买到并认真阅读了岳麓书社在1995年出的徐德欢先生译注的《白话鬼谷子》,觉得那本书有比较高的质量。崔颢写了七律《黄鹤楼》,李白就不再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我佩服李白有自知之明,而且我不愿意与别人竞争、比量。所以,我就告诉丁社长,不打算在岳麓书社出版我这本书。我还跟花城出版社作了初步联系。过了不久,岳麓书社的责任编辑曾德明同志反复劝说我把书稿交给岳麓书社,特别说明徐德欢先生已经不愿意再版他的那本书。我是岳麓书社的老作者,所以,我恭敬不如从命,就把稿件交给了岳麓书社。也许可以以文会友,结识徐德欢等对《鬼谷子》有研究的朋友们。写作本书的过程中,还得到长沙大学图书馆负责人以及陈祺、蔡梦麒等同志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谢意。(2004年)
修订后记
《鬼谷子详解》2005年出版后,蒙读者错爱,发行比较多。但是,笔者自己也发现了书中的不足,必须修订。有两件事特别值得提出。一是上海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了现代学者俞棪的《中国政治学史略》(外一种《鬼谷子新注》),纠正了《鬼谷子真伪考》是俞樾作品的误传。二是笔者2010年10月在河南鹤壁市参加海峡两岸鬼谷子研讨会,结识了不少研究《鬼谷子》的朋友,交流了心得。这两件事更加促使笔者修订。学海无涯,每每“觉今是而昨非”。谨志。2019年端午节前夕。
正文试读
部分 《鬼谷子》注译导读
《鬼谷子》卷上
捭阖
[题解]
战国时代是一个“逞干戈,尚游说”的时代。战场上的军事家与外交场上的纵横家,都非常活跃,决定着国家的安危。纵横家在诸侯各国之间游说,或者主张合纵(以苏秦为代表),即东方六国纵向联合,共同抵抗强大的秦国;或者主张连横(以张仪为代表),即以秦国为核心,分别跟六国结盟,各个击破。纵横家们被人们称为“捭阖纵横之士”,他们主要的游说手段就是捭阖之术。《鬼谷子》是纵横家的理论著作,所以开宗明义篇就是“捭阖”。“捭”(bai 败),是打开的意思;“阖”(he合)是闭合的意思。所谓“捭阖”,从游说的角度看,“捭”就是公开说出自己的意见,并引发对方说出意见;“阖”就是保持沉默,让对方先说出他的意见。推而广之,就是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去进行游说,诱导对方,求同存异;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手段去了解人才,使用人才。道藏本及《四库全书》本的题解云:“捭,拨动也;阖,闭藏也。凡与人言之道,或拨动之,令有言,示其同也;或闭藏之,令自言,示其异也。”
1.1粤若稽古[1],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2]。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3],知存亡之门戶,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眹焉,而守司其门户[4]。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5]。变化无穷,各有所归[6]: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7]。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8]。
1.1注释:[1]粤若:发语词(语首助词),无具体词义。稽:考察。此四字是模仿《尚书·尧典》的开头。
[2]圣人:道德、智慧杰出的人物。众生:普通民众。先:先觉者,引导者。道藏本注:“若,顺;稽,考。圣人在天地之间观人设教,必顺考古道而为之。首出万物以前人,用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故为众生先。”按:道藏本的注解,过去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是萧梁时代的陶弘景所作,称之为“陶注”。我们认为,它实际上是唐朝尹知章所作(见本书考证)。
[3]阴阳:古代哲学观念,代表世界对立而统一的性质以及由此形成的万事万物。阳象征雄性、刚健、热烈、积极,阴象征阴性、柔顺、冷静、消极。 命物:为万物命名,辨别万物,役使万物。 道藏本注:“阳开以生物,阴合以成物。生成既著,须立名以命之也。”
[4]门户:途径,道理。 筹策:计算,洞察。 万类:万物。 达:通晓。眹:征兆。《道藏》本作“眹”,《四库全书》本作“朕”,两字形近,且可通用。 守司:掌握,运用。道藏本注:“不忘亡者存,有其存者亡。能知吉凶之先者,其惟知机乎?故曰知存亡之门户也。万类终始,人心之理,变化眹迹,莫不朗然玄悟,而无幽不测,故能筹策达见焉。司,主守也。门户,即上存亡门户也。圣人既达物理终始,知存亡之门户,能守而司之,令其背亡而趣存也。”
[5]道:规律,手段,方法。 一:同一。道藏本注:“莫不背亡而趣存,故曰其道一也。”
[6]所归:归宿,归属,表现。道藏本注:“其道虽一,行之不同,故曰变化无穷;然而,有条不紊,故曰各有所归也。”
[7]或:有的。弛:松弛,放松。张:拉紧。道藏本注:“此二者,法象各异,施教不同。”
[8]一:专一,自始至终。度权量能:审查、估量对方的权谋与能力。“度”,《四库全书》作“广”。校:考察测定。伎巧:即技巧。道藏本注:“政教虽殊,至于守司门户则一,故审察其所宜先行者先行,所宜后行者后行之也。权谓权谋,能谓材能,伎巧谓百工之役。言圣人之用人,必度量其谋能之优劣,校考其伎巧之长短,然后因材而用。”
1.1译文:考察古代的历史便可知道,圣人在天地之间是普通民众的引导者。他观察阴阳二气的开合变化来为万物命名,掌握万物的规律。他了解生死存亡的道理,洞察万物的始终,领悟人们的心理,发现变化的征兆,从而能掌握住关键。所以,圣人在普天之下,从古到今,都遵守同一的大道。然而事物是变化无穷的,各有不同的归宿。有的阴,有的阳;有的柔,有的刚;有的开放,有的闭合;有的松弛,有的紧张。因此,圣人专一地掌握住关键,周密地考察事物的先后顺序,衡量人们的权谋和才能的优劣,比较技艺的短长。
1.2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1]。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2]。审定有无,以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3]。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4];阖而捭之,以求其利[5]。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6]。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7]。离合有守,先从其志[8]。
1.2注释:[1]贤:具有德行、才能的人。不肖:不具有德行、才能的人。仁:慈爱。义:适宜,讲究原则。一本无“仁义”二字。俞樾《读书余录》(后人辑录入《诸子平议补录》)认为,“仁义”是衍文。差:差别,等级。道藏本注:“言贤不肖、智愚、勇怯,材性不同,各有差品。”
[2]无为:道家哲学概念,即顺应自然的规律与变化。《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牧:看守,管理。道藏本注:“贤者可捭而同之,不肖者可阖而异之。智之与勇,可进而贵之;愚之与怯,可退而贱之。贤愚各当其分,股肱尽其力,但恭己无为,牧之而已矣。”
[3]有无:指才能的有无。 实虚:指表现的真假。 见:表现出来。 志意:志向与思想。“以其实虚”,俞樾《读书余录》认为,“以”通“与”。一本作“与其实虚”。道藏本注:“言任贤之道,必审定其材术之有无,性行之虚实。然后,随其嗜欲而任之,以见其志意之真伪也。”
[4]微排:试探性地反驳。反:反复阐述。 指:旨意,真实主张。道藏本注:“凡言事者,则微排抑其所言,拨动以反难之,以求其实情。”
[5]阖:指对方闭口不说话。捭:使动用法,促使对方开口说话。利:指对方追求的利益、目标等。道藏本注:“实情既得,又自闭藏而拨动之,(彼)以求其所言之利何如耳。”
[6]同其情:使双方思想相同。 异其诚:分辨出对方的诚意。道藏本注:“开而同之,所以尽其情;阖而异之,所以知其诚也。”
[7]可:赞同。原:探究、分析。“审明”,一本作“明审”。道藏本注:“凡有所言,有可,有不可。必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
[8]离:乖离,不相合。从其志:掌握对方的思想。从:跟从,掌握。道藏本注:“计谋虽离合不同,但能有所执守,则先从其志以尽之,以知成败之归也。”
1.2译文:贤能和不贤,聪明和愚蠢,勇敢和怯弱,慈爱与坚持原则,是有差别的,应该区别对待。有的要放手使用,有的要拒绝不用;有的提拔,有的斥退;有的可以轻贱,有的可以推崇。要顺应自然之道对待他们。当要重用某人时,便要周详地判断他有没有才能,为人是真诚还是虚假,根据他的嗜好来发现他的志向、思想。再试探性地驳斥他的言论,反复阐明自己的见解,从而探寻对方的真实情况,注重于了解到他的志向主张。如果对方闭口不说,要想法使他开口,以了解他追求什么利益。然后,或者开口向对方展示自己的想法,或者表示沉默,以进一步试探对方。向对方展示自己的想法,是用赞同的办法使双方思想相合;向对方表示沉默,是用反对的办法来试探对方的诚意。对方赞同或者不赞同,一定要审察清楚他的计谋,考察双方意见同异的根源。意见乖离或者相合,有一个根本点要守住,即首先抓住对方的思想。
1.3卽欲捭之,贵周;卽欲阖之,贵密[1]。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2]。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3]。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4];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5]。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6]。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7]。捭阖者,天地之道[8]。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9]。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10]。
1.3注释:[1]周:周详。 密:隐秘。道藏本注:“言拨动之,贵其周遍;闭藏之,贵其隐密。”
[2]微:微妙。 追:追随,相合。道藏本注:“而此二者,皆须微妙,合于道之理,然后为得也。”
[3]料其情:探测对方的虚实真假。道藏本注:“料谓简择,结谓系束。情有真伪,故须简择;诚或无终,故须系束也。”
[4]权衡:权是秤锤,衡是秤杆,是测量轻重的工具。度数:标准。 为之虑:为对方谋划。道藏本注:“权衡既陈,轻重自分。然后为之度数,以制其轻重,轻重因得所,而为设谋虑,使之道行也。”
[5]中:符合。 自为之虑:为自己另作考虑。道藏本注:“谓轻重不合于斤两,长短不充于度数,便为废物,何所施哉?圣人因是自为谋虑,更求其反也。”
[6]纳:收藏不用。道藏本注:“谓中权衡出而用之,不中者纳而藏之。”
[7]取:采取。 去:离开。道藏本注:“谓中权衡,出而用之;不中者,纳而藏之。”
[8] 天地之道:自然的根本大道。道藏本注:“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故谓天地之道。”
[9]变动阴阳:使阴阳发生变化。四时开闭:四季运行。化万物:使万物化育。道藏本注:“阴阳变动,四时开闭,皆捭阖之道也。纵横,谓废起也,万物或开以起之,或阖而废之。”道藏本断句为:“以化万物纵横。”
[10]纵横:交错,各种变化。忤:抵触,不相合。必由此:一定要遵循捭闔之道。道藏本注:“言捭闔之道,或反之令出于彼,或反之复来于此;或反之于彼,忤之于此。皆从捭闔而生,故曰必由此也。” 俞樾《读书余录》云:“‘反出、反忤’四字,衍文也。此文当读至万物绝句。‘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复,必由此矣。’其文甚明。写者衍‘反出反忤’四字,陶氏遂于‘横’字绝句,‘反出’、‘反复’、‘反忤’并列为三义,虽曲为之说,不可通也。”
1.3译文:如果想开启发动,以周详为贵,不可草率;如果想闭合不动,以隐密为贵,不可泄漏。周详和隐密的可贵,在于它的微妙,并与自然之道相合。开启发动,是为了探测对方的虚实真假;闭合不动,是为了争取对方的真诚合作。首先全部了解他对事物重要与否的判断,再确定处理标准,并对他的意见进行思考谋划。如果对方的意见不符合要求,就要针对情况自己独立另行考虑。所以说,通过开启发动之后,对适合的计谋要拿出实施,对不适合的计谋要收藏不用;通过闭合观察之后,了解到对方有诚意便争取他,了解到对方无诚意便离开他。总之,开启和闭合是与自然之道相符合的办法。天地通过开启和闭合,使阴阳二气发生变化,使四季交替运行,万物化育生长。游说中的纵横变化,对道理的反复阐述,都必定通过开启与闭合的途径。
1.4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1]。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2]。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3]。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4]。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5]。阴阳其和,终始其义[6]。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7]。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8]。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9]。
1.4注释:[1]大化:根本的变化。豫:通“预”,预先。一本在“必豫审其变化”后,还有一句:“吉凶大命[系]焉。”道藏本注:“言事无开闔,则大道不化,言说无变。故开闭者,所以化大道,变言说。事虽大,莫不成之于变化,故必豫之,吉凶系焉。” 俞樾《诸子平议补录》认为“大化”的“大”字是衍文,他说:“‘大’字,衍文也。‘道之化’,‘说之变’,相对成文。注云:‘言事无开闔,则大道不化,言说无变。故开闭者,所以化大道,变言说。’注中‘大’字,乃陶氏加以足句,正文本无‘大’字。犹‘言说’之‘言’,亦陶氏加以足句,正文本无‘言’字也。正文‘大’字即涉注文而衍。”
[2]心:古人认为心是主管思维与精神的器官。道藏本注:“心因口宣,故口者心之门户也;神为心用,故心者神之主也。”
[3]志意:志向愿望。喜欲:爱好欲望。思虑:思索考虑。智谋:智慧谋略。道藏本注:“凡此八者,皆往来于口中,故曰由门户出入也。”
[4]关、制:控制。道藏本注:“言八者若无开闭,事或不节。故关之以捭闔者,所以制其出入。”
[5]默:沉默不说。道藏本注:“开言于外,故曰阳也;闭情于内,故曰阴也。”
[6]和:和谐、平衡。 终始:开始与结束。 义:宜,适宜。道藏本注:“开闭有节,故阴阳和;先后合宜,故终始义。”
[7]尊荣:地位高而荣耀。显名:名声远扬。爱好:受到宠爱信任。道藏本注:“凡此皆欲人之生,故曰始,曰阳。”
[8]弃损:被抛弃、被损害。“弃损”疑是“弃捐”之误,因为“弃捐”(抛弃)与“爱好”(宠信)是相对的。道藏本注:“凡此皆欲人之死,故曰阴,曰终。”
[9]诸言:各种言论。言善:谈论事情的好处、利益,从积极方面谈论。始其事:谋划事情的开端。言恶:谈论事情的坏处、危害,从消极方面谈论。 终其谋:结束谋略,结束谈论。道藏本注:“谓言说者,有于阴言之,有于阳言之,听者宜知其然。”
1.4译文:开启与闭合,是自然之道的重要的变化,也是游说之辞的主要变化。一定要预先周详地研究开合变化的方法。口是心的门户,心是精神的主宰。人们的志向、欲望、思想、智谋等,都通过口这座门户说出来。所以,要用开启和闭合的变化来控制思想的表达。所谓“捭”,便是开启,便是说话,便是阳;所谓“阖”,便是闭合,便是沉默,便是阴。说话要阴阳协调,始终适宜。讲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扬名、宠爱、财利、得意,这便是“阳”,这便叫“始”;讲死亡、忧患、贫贱、困苦、受辱、抛弃、失利、失意、有害、受刑、被罚,这便是“阴”,这便叫“终”。各种言论属于阳一类的,都叫做始,它从正面宣传利益好处,从而使事情有一个好的开端;各种言论属于阴一类的,都叫做终,它从反面宣传危害坏处,从而结束不适当的谋略。
1.5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1]。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2]。以下求小,以高求大[3]。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4]。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5]。为小无内,为大无外[6]。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7]。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8]。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9]。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10]。阴阳相求,由捭阖也[11]。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12]。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13]。
1.5注释:[1]以阴阳试之:从阴阳两个方面试探。道藏本注:“谓或拨动之,或闭藏之,以阴阳之言试之,则其情慕可知。”
[2]阳:指性情阳刚的人,积极进取的人,地位高的人。崇高:高大,指内容积极高远。 阴:指性情退缩的人,地位低下的人。卑小:低小,指内容微小切近。道藏本注:“谓与情阳者言,高以引之;与情阴者言,卑以引之。”
[3]求:适应。下:即前文的“卑小”。小:指志向微小者。高:即前文的“崇高”。大:志向远大者。道藏本注:“阴言卑小,故曰以下求小;阳言崇高,故曰以高求大。”
[4]无所不可:任何地方、任何场合都可以。道藏本注:“阴阳之理尽,小大之情得。故出入皆可,何所不可乎?”《百子全书》本,将注解混入正文。
[5]“可以”四句:《百子全书》本闕。人:普通人。家:具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国。天下:指周王朝统治的全中国。道藏本注:“无所不可,故所说皆可。”
[6]无内、无外:指可以无限地发挥。道藏本注:“尽阴则无内,尽阳则无外。”
[7]益损:增加或减少。 去就:离开或走近。 倍:通“背”,背离。 反:通“返”,返回。 御:控制,主宰。道藏本注:“以道相成曰益,以事相贼曰损;义乖曰去,志同曰就;去而遂绝曰倍,去而复来曰反。凡此不出阴阳之情,故曰皆以阴阳御其事。”
[8]此六句讲阴阳的相互作用与转化。一本作:“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 道藏本注:“此言上下相成,由阴阳相生也。”
[9]德相生:以道德相互感化。 形相成:以可见的表现相互帮助
[10]苞以德:以道德去包容。苞:通“包”。一本作“包”。 施以力:以力量去施行。道藏本注: “此言上以爵禄养下,下以股肱宣力。”
[11]相求:互相追求,互相结合。道藏本注:“上下所以能相求者,由开闭而生也。”
[12]说:游说。道藏本注:“言既体天地,象阴阳,故其法可以说人也。”
[13]圆方:指不同的表现或手段。道藏本注:“天圆地方,上下之义也。理尽开闭,然后生万物,故为万事先。上下之道,由此出入,故曰圆方之门户。”
1.5译文: 开启和闭合的方法,要从阴阳两个方面试探。跟性情阳刚、积极进取的人说话,内容要高远积极;跟性情阴柔,消极退守的人说话,内容要微小切近。用低下的言论来适应志向微小的人,用高昂的言论来适应志向远大的人。根据这个办法游说,没有什么地方不能出入,没有什么对象不可说服。可以游说普通人,可以游说大夫,可以游说诸侯各国,可以游说天下。从小的方面入手,可以小得不能再小;从大的方面着眼,可以大得不能再大。增加或损害,离开或接近,背离或返回,都用阴阳开合之道来控制。阳活动前进,阴静止隐藏;阳活动外出,阴隐藏入内。阳反复运动,转化为阴;阴发展到极点,转化为阳。凭阳气活动的人,要用道德相互促进感化;凭阴气静止的人,要用可见的行动相互帮助成功。从阳的方面去追求阴,要用德行去包容对方;从阴的方面去接近阳,要尽力气去办事。阴阳相互追求,相互结合,必须通过开启与闭合的途径。这便是天地间的阴阳之道,也是游说别人的方法。它是办好万事的先决条件,也是方正、圆融等各种手段变化的途径。
评析
本篇分五个层次:个层次讲圣人是大道的体现者,是群众的引导者,他们能掌握阴阳开阖之道。第二个层次讲圣人利用开阖之道来了解人才,使用人才。第三至第五个层次讲如何运用开阖之道进行游说:第三层讲实行开阖之术,必须周详而隐秘,及时取舍;第四层讲确定游说的内容,必须符合开阖之道;第五层讲采取开阖手段,必须针对不同的对象。
本篇的特点是吸收先秦时代的哲学成果,以阴阳学说作为“捭阖”之术的理论基石。《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万物负阴而抱阳。”《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阖一辟谓之变。”本篇则云:“圣人在天地之间,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合之者,闭也,默也,阴也。”本篇把一切阳刚的进取的举动和事物,都称为“捭”,即哲学上的“阳”;把一切阴柔的退让的举动和事物都称为“阖”,即哲学上的“阴”。所以,《鬼谷子》本篇具有明显的哲学意义,从纵横游说之术的角度说,它把游说实践提到了哲学的高度;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把阴阳学说的应用范畴推广了,推广到了具体的政治人事活动领域。本篇的阴阳开阖思想是全书的总纲,以下各篇都具体体现这种思想。
战国时代纵横家们的活动方式或游说内容,可以跟本篇相互印证。鬼谷子先生的高足、战国纵横家的代表人物苏秦(公元前?——前284年)的游说活动,就是典型。《战国策·秦策一》中记载苏秦游说秦惠王,铺张秦国的实力,劝其并吞天下说:“以为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这就是“捭”的充分体现。但是,苏秦游说惠王时刚出茅庐,只知道开,不知道阖,更没有摸透惠王的真实思想,所以失败了。苏秦吸收失败教训,又“引锥刺股”地刻苦钻研游说之术,再次出山,接连游说燕文侯、赵肃侯、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开阖并用,取得了巨大成功,促成六国合纵抗秦,使天下相安近三十年。他在游说中还明确提出了“阴阳”的概念。如《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他游说赵肃侯时说:“愿大王慎无出于口也。请屏左右,白言所以异,阴阳而已矣。” 鬼谷子先生的另一个高足和张仪(公元前?——前309年),在游说各国时也熟练地运用了捭阖阴阳之术。《战国策·秦策一》中记载张仪游说秦惠王说:“今秦地形,断长续短,方数千里;名师数百万。秦之号令赏罚、地形利害,天下莫如也。以此与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这就是“捭”的充分体现。他在铺张秦的国力与成就之后,话题一转,讲秦国的不足:谋臣不忠,不懂得运用连横的外交手段。这就是“阖”。然后再回到“开”,劝惠王听从自己的连横主张,“一举破天下之从(合纵),举赵亡韩,臣荆、魏,亲齐、燕,以成伯王之名”。他开阖并用,所以取得了成功。他到各国游说,破坏合纵,建立连横,在外交方面为秦并吞六国铺平了道路。
《战国策》大量运用寓言,也是服务于开阖之术的。《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赵国准备攻打燕国,苏代(苏秦的弟弟)为了燕国的利益,就赶往赵国,对赵惠王说了“鹬蚌相争”这则著名的寓言故事,后说:“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争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苏代的目的是劝阻,其手段是先说故事而隐藏外交目的,这都是“阖”的表现。《战国策·齐策一》中的“海大鱼”故事,也体现了“阖”。靖郭君就是齐威王的小儿子田婴,“薛”是他的封地。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在薛修筑城墙,而且拒绝门客的劝阻。有个门客说:“我只请求说三个字,多说一个字,宁愿接受烹刑。”靖郭君于是接见他,他说:“海大鱼。”马上转身就跑。靖郭君制止他说:“留下来说吧。”他说:“我不敢拿性命当儿戏。” 靖郭君说:“不惩罚你,说下去。”门客这才说出正面的理由:“大鱼在水中,什么也不怕,一旦离开水就完了。现在,齐国就是您的水。齐国能够信任你,保护你,你就不必在薛筑城;如果失掉齐国的信任、保护,即使把薛的城墙筑得天一样高,也没有什么作用。”田婴终于醒悟,停止了筑城的愚蠢行为。这个门客进谏的目的和方式,都是苏代相同。当然,运用寓言也可以达到“开”的目的。如:《战国策·燕策一》,郭隗劝燕昭王任用自己,以进一步招致天下的贤人。他先说了“千金买骏骨”的寓言故事。故事说,一个侍从受国王派遣去寻求千里马,他用五百金币买下了一匹已经死了的千里马的头骨。国王责备他。他说,这样作可以表明寻求千里马的诚心,不久,就会使天下人送来千里马。果然,不到一年就送来了三匹千里马。郭隗讲完故事后说,大王如果任用我这个才能一般的人,表明您重视人才的诚心,那么,天下的人才就会接踵而至。燕昭王受到寓言启发,筑宫拜郭隗为师。不久,乐毅、邹忌、剧辛等分别来到燕国,使残破的燕国很快强大起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