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324592丛书名: 未名·轻松阅读外国史丛书
1. 视角独特:超越一般世界通史读物的写法,以科学技术和海权发展两条线索的交叉影响展示由海洋所贯通的世界历史的宏伟进程和全球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变化。
2. 富于现实意义:以历史撰述回应当代热点话题,通过对海权所导引的海洋变局的历史性回顾,帮助读者理解当今全球力量重组时代大国博弈的本质和趋势。
3. 内容上乘:原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张炜倾力撰写,王晓秋、宋晓军、朱锋、李亚强等相关领域学术专家和军事专家联合推荐。
4. 可读性强:视角宏大而细节丰富,主题深刻而行文晓畅,几百幅图片视觉再现海洋5000年风云变局。
5. 装帧考究:彩色精装印制,具备典藏价值。
地球有70%的面积为海洋所覆盖,人类进行海洋征服行动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湖5000年,海洋不仅是不同民族、文明之间贸易与交流的通道,也成为暴力和杀载的战场,多少国家因海洋面兴,又因海洋面衰;而近代以来,与世界历史进程相伴而行的更是一个 个海洋大国的浮沉更替。那么,是什么力量在左右着海洋的变局?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本书展示了两条线索:一条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木桨风帆到蒸汽舰船,从大舰巨炮到潜艇、航空母舰,从常规动力到核动力;另一条是海权的发展——从古代海权、 近代海权到现代海权,表现为一个个大国兴衰、导引海洋变局的历史进程。本书力图通过展示达两条线索的交叉影响,揭示国家产生以后,特别是近代地理大发现以后,海权如何塑造世界历史的进程、左右国家的命运,如何影响全球政治、经济与军事的格局,是一本内容宏富、视角宏阔的世界历史普及读物。
总序 v
导言 1
章 木桨风帆时代·海权之初 9
大河文明中的船文化 11
地中海文明中的船文化 52
海权意识与海上战争 69
第二章 风帆火炮时代·海权争斗 107
拉开海洋争夺大幕 109
你死我活的兴衰更替 148
东方大国的败落 192
第三章 蒸汽铁甲时代·海权理论 225
彼得大帝的“ 两只手” 227
美国的海权理论 244
日本天皇的“ 明”与“ 治” 275
中国近代海军的“ 自强” 296
第四章 机械化时代·海权对抗 329
大舰巨炮的对决 331
崭露头角的潜艇 360
航空母舰的雄风 382
第五章 导弹核时代·现代海权 411
海上冷战 413
美国全球海上战略 448
悄然变化的海权 468
结语 493
后记 503
参考书目 505
出版后记 509
人类的陆地文明和海洋文明有共性、也有个性。本书将5000年海洋文明画卷徐徐展开,娓娓道来海洋变局的史实及其规律性,是一本普及世界历史知识、增强国人海洋观念的佳作。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晓秋
海洋5000年的历史,海权或许是一把导致海洋变局的利剑,关键在于谁是持剑者。作者描述了这段历史,并揭示了当代海权的客观存在及其运用手段的变化。这是理性,也是哲学。
——中央电视台军事评论员宋晓军
地理大发现后,世界逐步成为一个地区隔阂被打破、国家间终相互联系的国际社会。近代以来,500年的海洋变局就是世界变局,更是人类发展的变局。作者生动展示了大国崛起、海权更替、海洋和国际秩序不断重建的宏大历史过程。这对今天中国走向海洋、开发和利用好海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朱锋
从木桨风帆到大舰巨炮,从水下潜艇到航空母舰,本书以人类社会船舰发展为基本脉络,阐释了国家产生以后、特别是近代地理大发现以后,海洋、海军和海权的相互关联性及其影响国家兴衰的客观性、规律性,发人深省。
——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特约专家李亚强
俄国需要出海口
公元9 世纪,东斯拉夫民族在第聂伯河以东、顿河上游以西,北起伊尔门湖、南至基辅的东欧平原上,建立了基辅罗斯公国,成为个俄罗斯国家。15 世纪以后,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逐渐形成。俄罗斯的内陆水域极其丰富,四通八达的河流将里海、黑海、波罗的海及北冰洋连成一气,导致中世纪的俄罗斯有着发达的水运事业:夏季,河流里穿梭着络绎不绝的木船、驳船;冬季,封冻的河流上奔驰着运输的雪橇。正是这些水流丰沛的河流与内海乃至海洋的相连,使作为一个内陆国家的俄罗斯逐渐认识了海洋,开始了与海外民族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16 世纪中叶,伊凡雷帝加冕,成为俄国的位沙皇。他懊恼地发现,祖先留给他的只有通向白海的阿尔汉格尔斯克一个出海口,这使他的俄国与西欧的临海诸国的发展差距甚远。俄国不能生产铁,不会造枪炮,不能造大的海船,也织不了呢绒,而这些产品都被西欧国家骄傲地垄断着。伊凡雷帝决心向海洋发展。他首先开放阿尔汉格尔斯克港与英国通商,继而对所有西欧国家开放。他聘请英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先进国家的工匠,传授先进的技术,帮助自己国家发展造船等行业。他沿伏尔加河向南攻克了阿斯特拉罕,为俄国获得了第二个通向里海的出海口。然而,在波罗的海、黑海,伊凡雷帝的扩张努力均遭挫败。此后的100 年,俄国向西寻找出海口的扩张活动进展缓慢,而其对东方的扩张却势如破竹。它征服了伏尔加河流域,把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那河流域的整个西伯利亚地区并入其版图,又将扩张前锋推进到中国的黑龙江流域。通过l689 年的《尼布楚条约》,沙俄割占了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至海以西一线的土地,控制了鄂霍次克海口。到17 世纪末,俄国已有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广袤领土。
1682 年,彼得一世·阿列克谢耶维奇(1672—1725)即位,后世尊称其为彼得大帝。因其1682 年即位时尚年幼,1689 年才亲政。当他登上至高无上的沙皇宝座时,并不觉得有任何值得自我满足的资本。因为他的国家尽管领土可观,却仍旧是基本没有可供贸易的海港口岸。里海的贸易权已被土耳其人和鞑靼人彻底垄断,而俄国在黑海与波罗的海本来就少得可怜的贸易活动也被排挤得干干净净。
此刻俄国尽管还算两面临海,但白海前出北冰洋,气候寒冷,一年有9 个月的封冻期。而且阿尔汉格尔斯克港不但远离俄国经济中心,还要绕道才能到达西欧诸国,比通过波罗的海到达西欧的路程远一倍。东部的鄂霍次克入海口由于地处未开发的远东,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也基本没有经济价值。总而言之,此时的俄国仍旧是一个封闭的国家,仍旧被野蛮、贫穷和落后的阴影笼罩着。铁、枪炮、呢绒等工业产品的进口,木材、毛皮等土产和农产品的出口,都要仰承西欧奸商的鼻息。偌大的帝国在那些靠泛海贸易发财的“小店主国家”面前,似乎有些自惭形秽。
沙皇俄国,这个几代奉行地域性蚕食体制的国家,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陆疆的扩大了。世界已经步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时期,西欧各主要强国都在奉行着世界性的侵略体制。此时此刻,俄国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呢?
“俄国需要的是水域!”1693 年,年方21 岁的彼得在阿尔汉格尔斯克次看到了海洋。作为一个泱泱陆上大国的统治者,他感叹那蓝色海洋的魅力,深切感受到,在这千帆竞发的时代,一个国家经济上的富有、政治上的霸权,概与这神秘莫测、广阔无垠的蓝水相关。他日益清楚地认识了海洋时代的世界形势,认识了俄罗斯民族在新的世界性生存竞争中的严峻处境。他想使俄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就必须争夺出海口,而顿河通向黑海的出海口和涅瓦河通向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对于俄国是重要的。尽管先王们也在争夺出海口的道路上做了几个世纪的努力,但几起几落,步履蹒跚。
他们没有强大的海军,没有制海权,也就没有成功的本钱。
发展海军,争夺出海口—彼得一世做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抉择。1695 年,彼得一世开始征集军队,突击造船,建立了顿河小舰队。翌年,他便派出了陆海远征军攻打土耳其占领的黑海海口亚速,行动之神速,显示了沙皇俄国对出海口的渴望,更显示了沙皇彼得一世果敢的性格。亚速城堡如愿攻下,他随即下了移民亚速和建立海军舰队的手谕。他说:“凡是只有陆军的统治者,只能算有一只手。唯有同时兼有海军的统治者,才算双手俱全。”
1696 年底,彼得一世开始谋划组织一个“高级使团”访问欧洲。高级使团的使命是外交:彼得想广泛结交欧洲强国,共同反对土耳其,创造俄国夺取黑海出海口的良好外部环境;第二个使命便是学习海军业务。彼得一世深深感到,建设海军需要通晓海军专业知识的军官,需要通晓制舰造船技术的工匠,更需要对世界海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状况的了解。这些条件,俄国一样都不具备。
高级使团中,彼得一世亲自拟定了35 名学习海军的留学生的名单,亲自起草训令,要求留学生必须掌握海军专业的基础知识,学会驾驶军舰、指挥战斗,并选修造船技术。他将自己也列入这35 人的名单中,化名为“彼得·米哈伊洛夫”。
1697年4 月初的一天,沙皇彼得一世率领高级使团走出了俄罗斯。也就是在这一天,俄罗斯走向了世界。
彼得一世率队来到17 世纪航海业发达的荷兰留学。他和所有学生一样,用4 个月的时间学完造船理论,又用两个月的时间进行造船实践,参与俄国订制的艘三桅巡洋舰“彼得保罗号”的建造工作。这位身材高大、面容英俊、体态挺拔的沙皇,穿着与工匠们一样的红色绒上衣和粗麻布灯笼裤,拿着与工匠们一样的斧头干活。他毫不羞涩地出示满手老茧给贵族们看,若无其事地混迹于外侨区的外国人之中,向他们了解其他国家的情况。茶余饭后,节日假日,彼得一世遍览荷兰的名胜,参观造纸厂、解剖室、武器库,观看对犯人执行死刑的程序,“随时随地都表现出一种非同寻常的好学心”。后,他和自己所有的同伴一样,从他的造船老师保罗的手中接过毕业证书。保罗说,彼得·米哈伊洛夫“是一个勤奋而聪明的木工”,他学的“船体结构学和绘图学”,已达到我们自己所理解的程度。
离开荷兰,彼得一世来到英国伦敦,进一步学习更为先进的造船技术。他惊异地发现这个资产阶级革命的发源地有诸多新鲜事物,他渴望深入探究;于是,他访问作为英国科学思想中心的英国皇家学会,参观牛津大学,进入格林尼治天文台,结交众多知名人士,为俄国拜请老师;他还了解了烟草专卖的利弊、英国的宗教神学;他学习如何造钱制币,怎样装配钟表;甚至,他还跑到伦敦议会大厅的屋顶上,从天窗窥探议会开会的情景……此后,彼得一世又遍游欧洲先进国家,在普鲁士学习军事训练和造炮技术,在威尼斯学习航海技术……他了解了世界,从而也更深地认识了自己的俄国。
彼得一世后来到波兰,与波兰年轻的国王奥古斯特二世会谈后,他们达成了结盟的共识。彼得一世认真分析了欧洲的形势,认为英、荷两国正热衷于对法国战争,在英、荷的撮合下奥地利又与土耳其言归于好,俄国此时与土耳其为敌,无疑是拿着鸡蛋碰石头;而在北方开战,则正好避开欧洲的热点,可以事半功倍。彼得一世决心改弦更张,将夺取出海口的事业由南方移到北方。他当机立断,与奥古斯特二世定约,联合波兰与瑞典决一胜负,夺取涅瓦河通向波罗的海的出海口。此后,彼得一世的“全部事业都是以征服波罗的海沿岸为转移”,因为亚速海、黑海或里海都不能为他打开通往欧洲的通道。马克思这样肯定了彼得一世为夺取出海口所进行的斗争,指出:“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从来都不会也不能在彼得大帝的国家初期所处的那样的内陆地区生存下来。任何一个民族也不会任人宰割,眼看着人家把它的海岸和河口从它手里夺走。俄罗斯不能让推销北俄罗斯商品的通道—涅瓦河河口—落于瑞典人手中。”
历史的确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关口:一个伟大的民族,即使是处于内陆地区的民族,也必须走向海洋,去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大潮,否则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彼得一世做出的是一个使俄国生存的决定,一个使俄罗斯成为伟大民族的决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