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050787
编辑推荐
《佛山民俗/源远流长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由余婉韶编著,内容几乎囊括了佛山的所有民俗记录,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跨越了明、清、民国流传至今的大部分民俗事象,内容十分丰富,是不可多得的佛山传统民俗集大成。
集学术性民俗性于一身。
集学术性民俗性于一身。
内容简介
佛山民俗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体系。民间衣食住行的社会生活习俗;行业、市商、农业经济生产民俗;北帝,天后等水神、行业祖师神为代豢的民间信仰习俗;“睇大戏”、“唱龙舟歌”、“十番锣鼓柜”等民间文化娱乐习俗;自梳女、金兰会、水上居民等特殊风俗;以及较有特色的人生礼俗、岁时节令习俗等,都有较鲜明的地域特点和代表性,
目 录
总序
引言
章 生产商贸民俗
一行业
二市商经济民俗
三其他市商民俗
四农业生产习俗
五行业劳动歌谣
第二章 民间消费习俗
一佛山民间服饰
二多姿多彩的食俗
三佛山民间居住习俗
四出行
第三章 民间信仰习俗
一地方保护神崇拜
二行业祖师崇拜
三佛山民间封奉的人神
四神诞庙会之烧炮与抢花炮
五神诞庙会之神功戏
六神诞庙会的八音锣鼓柜
七民间建塔民俗
第四章 岁时节令习俗
一节日
二乡、村庆
第五章 人生礼俗
一诞生礼
二命名
三弥月
四开丁礼
五开笔与开学
六结婚礼
七特殊婚俗
九丧葬礼
第六章 特殊风俗
一乡饮俗
二自梳女风俗
三水上居民风俗
第七章 附录
一民间娱乐习俗
二佛山楹联与灯谜习俗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引言
章 生产商贸民俗
一行业
二市商经济民俗
三其他市商民俗
四农业生产习俗
五行业劳动歌谣
第二章 民间消费习俗
一佛山民间服饰
二多姿多彩的食俗
三佛山民间居住习俗
四出行
第三章 民间信仰习俗
一地方保护神崇拜
二行业祖师崇拜
三佛山民间封奉的人神
四神诞庙会之烧炮与抢花炮
五神诞庙会之神功戏
六神诞庙会的八音锣鼓柜
七民间建塔民俗
第四章 岁时节令习俗
一节日
二乡、村庆
第五章 人生礼俗
一诞生礼
二命名
三弥月
四开丁礼
五开笔与开学
六结婚礼
七特殊婚俗
九丧葬礼
第六章 特殊风俗
一乡饮俗
二自梳女风俗
三水上居民风俗
第七章 附录
一民间娱乐习俗
二佛山楹联与灯谜习俗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在线试读
石湾制陶行业 石湾制陶业始于唐代,其行业行会始于明代嘉靖年间(1532— 1566),以生产的产品类别或工作的分工、地域界限来划分,初只分8行,至清末分为22行,民初增至24行,其中有大行、中行和小行之别。大行共9行,即海口大盆行、水巷大盆行、横耳行、花盆行、白釉行、黑釉行、边钵行、埕行、钵行;中行共8行,即塔行、缸行、红釉行、扁钵行、大面行、下窑煲行、中窑茶煲行、薄金行;小行共5行,即公仔行、茶壶行、尾灯行、盏碟行、金箱行等。
除了产品类别的行会外,还有如制釉、砌窑、担泥、落货等行会计有30多行。每个行会均有自己的堂名,人们习惯称的“二十四行”,是指以产品类别划分的主要行会。行会以维护陶户根本利益为主要宗旨。
按当时不同的产品类别,每个行头都有自己的行会。分别有: 钵塔行:行会陶明堂清代成行,并订立行规。因多由钵行兼营,故称钵塔行。生产宽底器皿。店号有龙发、开记、怡台、怡利等,从业100多人。
茶煲行:行会陶裕堂、陶美堂、陶宝堂、陶庆堂。明代已生产并成行。分上中下窑生产。生产大小咀茶煲。店号有紫源、潘成记、德丰、天台等。从业以女工为主,共1000多人。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女工可参与成型,但不准入行,入行多为灶上男工。
横耳行:行会陶熙堂。专制高身瓦煲,因煲柄横出,故俗称横耳。
瓦埕行:行会五社堂。宋元时已生产,明代正式成行并初定行规,生产手工业用及人们生活用的埕类,产地在中下窑。主要店号有均栈、可记、谭接龙、刘延禾等,店号兼营缸类,从业人员1000 多人。
边钵行:行会保业堂。明代已成行,清代乾隆年间订行规。产地在下窑,生产各种规格的饭煲。店号有刘大吉、霍成安、招良盛、协泰等。从业400多人,容女工参与,但仅作成型辅助工,不能人行。
黑釉行:行会允贤堂。明代已成行,清代订定行规。产地在中下窑,以下窑为主。产品为上黑油的器皿。主要店号有章利、罗吉合、同福泰、成利等。从业300多人,女工可参与生产印制。
红釉行:行会卿云堂。明代己生产,清代成行,以低温红色釉生产供神及祭祀用的陶器。主要店号有陶兴、永昌、苏应记、顺栈等。从业400人,其中女工占300人。
白釉行:行会浚明堂。以内涂白釉为标准。一切器具,凡在其他行范围之外,而外涂白釉或内涂白釉的均归此行。
面盆行:行会虞镜堂。清代成行并制订行规。产地在中窑,生产日用陶类如福边、白边等洗面盆,多有兼营水洮产品。店号有兴源、来源、大利,从业百人以上。
盏碟行:行会联庆堂。明清时期已生产,清初成行,清中后期衰落。产地在中窑,生产埕类产品盖口的小碟、小水埕、灯盏等。以家庭式店为主,店号有旋记、商记、杨炎记、联庆等,从业约20人。
大面行:行会陶庆堂。专制造贮藏食物的有盖瓦缸。
金箱行:行会德庆堂。专制造瓦棺,俗称金箱。
大盆行:行会陶艺堂。唐宋已有生产,明代正式成行并订定行规。产地在上窑,抗战后迁至中下窑及中窑镇岗一带。生产工业用和生活用的盆类,以地区分为“海口大盆”、“ 水苍大盆”。主要店号有联昌、裕发、恒盛、恒合、茂合、裕盛、生昌、信昌等,从业800多人。
P7-9
除了产品类别的行会外,还有如制釉、砌窑、担泥、落货等行会计有30多行。每个行会均有自己的堂名,人们习惯称的“二十四行”,是指以产品类别划分的主要行会。行会以维护陶户根本利益为主要宗旨。
按当时不同的产品类别,每个行头都有自己的行会。分别有: 钵塔行:行会陶明堂清代成行,并订立行规。因多由钵行兼营,故称钵塔行。生产宽底器皿。店号有龙发、开记、怡台、怡利等,从业100多人。
茶煲行:行会陶裕堂、陶美堂、陶宝堂、陶庆堂。明代已生产并成行。分上中下窑生产。生产大小咀茶煲。店号有紫源、潘成记、德丰、天台等。从业以女工为主,共1000多人。
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女工可参与成型,但不准入行,入行多为灶上男工。
横耳行:行会陶熙堂。专制高身瓦煲,因煲柄横出,故俗称横耳。
瓦埕行:行会五社堂。宋元时已生产,明代正式成行并初定行规,生产手工业用及人们生活用的埕类,产地在中下窑。主要店号有均栈、可记、谭接龙、刘延禾等,店号兼营缸类,从业人员1000 多人。
边钵行:行会保业堂。明代已成行,清代乾隆年间订行规。产地在下窑,生产各种规格的饭煲。店号有刘大吉、霍成安、招良盛、协泰等。从业400多人,容女工参与,但仅作成型辅助工,不能人行。
黑釉行:行会允贤堂。明代已成行,清代订定行规。产地在中下窑,以下窑为主。产品为上黑油的器皿。主要店号有章利、罗吉合、同福泰、成利等。从业300多人,女工可参与生产印制。
红釉行:行会卿云堂。明代己生产,清代成行,以低温红色釉生产供神及祭祀用的陶器。主要店号有陶兴、永昌、苏应记、顺栈等。从业400人,其中女工占300人。
白釉行:行会浚明堂。以内涂白釉为标准。一切器具,凡在其他行范围之外,而外涂白釉或内涂白釉的均归此行。
面盆行:行会虞镜堂。清代成行并制订行规。产地在中窑,生产日用陶类如福边、白边等洗面盆,多有兼营水洮产品。店号有兴源、来源、大利,从业百人以上。
盏碟行:行会联庆堂。明清时期已生产,清初成行,清中后期衰落。产地在中窑,生产埕类产品盖口的小碟、小水埕、灯盏等。以家庭式店为主,店号有旋记、商记、杨炎记、联庆等,从业约20人。
大面行:行会陶庆堂。专制造贮藏食物的有盖瓦缸。
金箱行:行会德庆堂。专制造瓦棺,俗称金箱。
大盆行:行会陶艺堂。唐宋已有生产,明代正式成行并订定行规。产地在上窑,抗战后迁至中下窑及中窑镇岗一带。生产工业用和生活用的盆类,以地区分为“海口大盆”、“ 水苍大盆”。主要店号有联昌、裕发、恒盛、恒合、茂合、裕盛、生昌、信昌等,从业800多人。
P7-9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