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20125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一本默默无闻的书,一经出版便迅速占据各大图书排行靠前。《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没有浮夸的修辞,没有繁复的文体,简简单单的对话形式,却以现象级的销量,撼动了所有人自以为稳固的世界观。★被各大影视公司争抢改编权,同名网络剧单集首播观看次立即破百万。★完整版带着10个从未公开的新篇章,再次与大家见面。依旧是那些在静谧中喧嚣的观点,仍然是那些在秩序中混乱的立场。让一批又一批的人,在字里行间探索未知,重新定义曾经根深蒂固的认知。★有多少疯子,在自己的世界里正常着。 有多少天才,在自己的世界里疯狂着。 一堵围墙,区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围墙内外,疯狂与正常。 围墙之上,困惑与彷徨。 一本书,拆掉围墙。
《100个疯子99个天才》:
是一本很心理学的书。看这本书的你一定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吧,对,它们两个很像,那本是采访实录,这一本是一个精神科医生自己的记录。是对普通大众来说讳莫如深的精神病院内的所见所听。 ◎《100个疯子99个天才》是一本很科幻的书。脑洞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中国科幻爱好者聚集地“三体吧”里面活跃度极高的人亲自操刀,展示精神病患的世界和普通人的世界有多少不同。 ◎《100个疯子99个天才》是一本很恐怖悬疑的书。恐惧来源于未知和无法预料的结果,悬疑是因为你闻所未闻。当你发现有一堆人在另一个世界里天马行空,你却永远无法抵达,这事是不是不能细想? 《100个疯子99个天才》是一本有温度的书。牛顿、爱因基坦、霍金……都曾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存在。天才,但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的人认为他们疯了。善待你理解不了的人,是对这个世界的温柔。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这本书,是一群误入歧途的天才的故事,也是一群入院治疗的疯子的故事。这本书,是作者高铭耗时4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等神秘机构,和数百名“很好态人类”直接接触后,以访谈形式记录了生活在社会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的所思所想。这本书,是靠前本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谈访录。在与精神病患对话的内容里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表现出精神病患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对生命提出的深刻观点,闻所未闻却又论证严谨。
《100个疯子99个天才》;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看起来疯疯癫癫,但只要用心听他们说,你会发现他们有可能是被关在另一个世界里的天赋异禀的家伙!
《100个疯子99个天才》是一个从业十年的精神科医生与他的病患的对话实录。
他们或痴或狂,或醉心于追寻宇宙真相,或不甘成为魔法的奴隶。在他们眼里,他们才是宇宙的中心,他们能预知未来,他们掌握着真理。
在你眼里,他们也许就是个笑话。
依然是烧脑又惊叹的故事,但更多地探讨了人性、时间与死亡。谁是医生,谁是患者,到底谁病了?
那些与众不同的人看起来都有点疯狂。
如果没人觉得你不可思议、令人费解,也许,你这辈子就和天才无缘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生命之章 “你好。”我坐下、摘下笔帽、后打开本子,准备好录音笔后抬头看着他。只看了一眼,我就后悔了,后悔见他。 我也算是接触过不少精神病人了,他们之中鲜有眼神象他这样让我感到不安的。而不安的根源在于从他的眼神中什么都看不到,没有喜怒哀乐。如果面对的患者是兴高采烈那种亢奋的状态的,那我就不需要多问,听就是了;假若面对是沉默类型的也没关系,无非再多来几次试试;要是对方情绪很不稳定甚至狂暴,大不了就跑呗,跑快点躲开砸过来的一切,安全就成。然而,面前的他只有一种态度:超然。说实话我有点怕这类型的患者,因为在他们面前,我是那个被审视的人,甚至到了一种无所遁形的地步。我甚至能预感到接下来必将是一段烧脑甚至颠覆我所有认知的时间。他面无表情点了下头:“你好。”糟糕了!我知道自己的预感没错,因为他平和的回应我的问候。对于一个很不稳定的精神病人来说这不正常。我:“呃……听说你自杀很多次?”他面无表情的看了我一会儿:“那不是自杀,我只是想提前结束这一章。”我:“一章?”这让我想到了曾经接触过的某一位患者。“你认为我们是在一本书里?” 他:“不是书。只是这么形容。”我:“那是什么意思?”他:“只是一个环节罢了。”我:“呃……还是没明白。”他漠然的看了我一会儿:“死亡并不是真的死亡,只是我们这么说。死亡只是生命这一段的终结,但是我们还会用别的方式继续下去。”“死亡不是死亡……”我在品味这句话,“那死亡是什么?”他:“这一章的结束,我说过的。”我开始有点听明白了:“原来是这样……那之后呢?是什么?”他:“我也不知道,某种形式吧?所以我想提早结束现在的环节去看看后面到底是什么。”我:“其实……”我隐隐的觉得话头不对,但一时又没想好要不要岔开,毕竟他是有自杀倾向的那类患者他没打算停下来而是继续就这个问题点还在说:“生命和死亡只是我们起的名字罢了,生命本身不见得是好的,死亡也不见得是坏的。这些都只是必须的某种阶段。现在,被我们称作是生命的这个阶段,是某个巨大环节中的一个段落,之前我们经历过其他阶段,之后还会经历另一些别的什么,但是我们不清楚那是不清楚那是什么。”我:“我大概是听明白了,你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某个……巨大的……嗯……某种连续性的一部分?”他:“差不多是这个意思。”我:“那,那个巨大的……我没办法称呼它,是什么形状的?环形?或者就像是NDA一样的螺旋体?”他:“你在试图用生命中的常识去解释生命之外。但假如真有什么形状的话,我认为应该是我们无法理解的,因为目前我们甚至都无法理解生命之外是什么。”我突然觉得他的想法很有趣:“也许它就是普通纯线性的。”他很好认真的想了想:“我不知道。”我:“但是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他:“我只是说这种可能性存在。所以我才打算提前结束生命来试试。”我:“但拿生命来……这太草率了,毕竟生命只有一次机会……”他有点不耐烦的打断我:“你怎么知道的?”我被问愣了。他:“你们太喜欢用已知去解释未知了,然后以此为基准来评判。”我:“可是这很正常啊,毕竟我们身处在生命当中……”他:“不、不,不是这样的,你还是没能跳出来。也许,下一个环节来看,认为我们现在的阶段只是某种孕育期呢?甚至我们这个阶段反而被称为死亡呢?在其他阶段看来,生死的因果关系也许正好是相反,而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这样。你太习惯于用已知解释未知了。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你恐惧未知,就如同恐惧死亡。”我知道他这种逻辑虽然建立在假设基础上,但却是不可攻破的,因为我没法推翻他的假设,除非我也向他那样假设。可这样一来我就和他所做的没有任何区别了。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为人类的逻辑极限感到悲哀,并且有沉重的无力感以及某种程度上的绝望。我决定再挣扎一下:“用已知尝试着解释未知也没错吧,至少现在看来没错误,因为我们的定位就在生命中,而不是生命之外。”他:“你从身处的角度看当然没错误,但是从正确与否的角度看就不好说了。”“好吧。”我有效放弃了在这个问题继续纠结,因为他是对的。“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想法的?”他:“从一张图片。”我:“能说说是什么样的图片吗?”他:“可以。是一张银河系的图片。”我突然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不会和某些奇怪的学科有关吧?他接近没留意到我情绪的变动,而是眯着眼睛似乎在回味:“那是一张很美的图片,银河系像是个巨大的、闪亮的盘子,带着数以亿计的星体慢慢旋转着。那张图片就像是有魔力一样,足足吸引了我将近一个小时都没能把视线移开。有那么一阵我甚至已经置身于其中,漂浮在某个位置静静的看着它……直到很后我忘了双腿的存在,忘了掌握平衡,摔倒在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