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3200235
本书立足于版本实物,结合相关史料,系统考察了明代内府刻书的主体、刻书内容、版本特征及内府本的学术价值等一系列问题,使论证接近历史,接近事实,为读者客观地认识和利用明代内府刻书提供了便利。
本书分上编“明代内府刻书研究”和下编“明代内府刻书目录”,以明代内府刻书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明代内府刻书活动予以全面考察,分析内府刻书的动因、流程、数量、用途等,总结出明代内府刻书的基本规律;并结合对存世明代内府刻本的考察,准确揭示其版本特征;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深度揭示内府刻书的政治、文化功能及价值。
绪 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现状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研究意义
六、研究方法
上编 明代内府刻书研究
章 明代内府刻书的背景
节 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第二节 明代的经济与社会
第三节 明代的文化政策
第四节 明以前的中央政府刻书
第二章 明代内府刻书的主观要素考察
节 内府刻书的动机与内容
第二节 内府刻书的机制与流程
第三节 内府刻书的用途与流布
第三章 明代内府刻书客观要素考察
节 司礼监经厂与明代内府刻书关系辩证
第二节 其他内府刻书机构
第三节 内府刻书数量
第四节 内府刻书的时间分布
第四章 明代内府刻本的特征
节 版刻特征
第二节 用纸特征
第三节 装潢特征
第四节 插图与版画特征
第五节 钤印特征
第五节 其他特征
第五章 明代内府刻书的地位与价值
节 内府刻书的性质与地位
第二节 内府刻书的文献价值
第三节 内府刻书的史学价值
第四节 内府刻书的学术史价值
第六章 明代内府刻书的影响
节 内府刻书对明代刻书事业的影响
第二节 明代内府刻书对清代刻书事业的影响
第三节 明代内府刻本的民间收藏情况
下编 明代内府刻书目录
章 明代内府刻书简目
凡例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不详
第二章 知见存世明代内府刻本叙录
凡例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第五章 明代内府刻书的地位与价值 …………………………………………… 199
节 内府刻书的性质与地位 …………………………………………… 199
第二节 内府刻书的文献价值 ……………………………………………… 203
第三节 内府刻书的史学价值 ……………………………………………… 214
第四节 内府刻书的学术史价值 …………………………………………… 221
第六章 明代内府刻书的影响 …………………………………………………… 225
节 内府刻书对明代刻书事业的影响 ………………………………… 225
第二节 明代内府刻书对清代刻书事业的影响 …………………………… 228
第三节 明代内府刻本的民间收藏情况 …………………………………… 232
下编 明代内府刻书目录
章 明代内府刻书简目 ……………………………………………………… 239
凡例 …………………………………………………………………………… 239
经部 …………………………………………………………………………… 241
易类(三种)……………………………………………………………… 241
书类(七种)……………………………………………………………… 241
诗类(三种)……………………………………………………………… 241
礼类(二种)……………………………………………………………… 242
春秋类(三种)…………………………………………………………… 242
孝经类(五种)…………………………………………………………… 242
五经总义类(五种)……………………………………………………… 242
四书类(十二种)………………………………………………………… 243
乐类(一种)……………………………………………………………… 243
小学类(二十三种)……………………………………………………… 243
史部 …………………………………………………………………………… 245
正史类(一种)…………………………………………………………… 245
编年类(十五种)………………………………………………………… 245
别史类(一种)…………………………………………………………… 246
杂史类(六种)…………………………………………………………… 246
诏令奏议类(六种)……………………………………………………… 246
传记类(八种)…………………………………………………………… 247
史抄类(一种)…………………………………………………………… 247
时令类(一种)…………………………………………………………… 247
地理类(一种)…………………………………………………………… 247
职官类(二种)…………………………………………………………… 248
政书类(四十二种)……………………………………………………… 248
史评类(四种)…………………………………………………………… 250
子部 …………………………………………………………………………… 250
儒家类(二十八种)……………………………………………………… 250
医家类(八种)…………………………………………………………… 252
天文算法类(四种)……………………………………………………… 252
术数类(八种)…………………………………………………………… 253
艺术类(六种)…………………………………………………………… 253
谱录类(一种)…………………………………………………………… 253
杂家类(二十二种)……………………………………………………… 253
类书类(十一种)………………………………………………………… 255
小说家类(一种)………………………………………………………… 255
释家类(四十三种)……………………………………………………… 255
道家类(十种)…………………………………………………………… 257
集部 …………………………………………………………………………… 258
别集类(十种)…………………………………………………………… 258
总集类(六种)…………………………………………………………… 259
词曲类(三种)…………………………………………………………… 259
不详 …………………………………………………………………………… 259
第二章 知见存世明代内府刻本叙录 …………………………………………… 261
凡例 …………………………………………………………………………… 262
经部 …………………………………………………………………………… 263
一、易类(2种) ………………………………………………………… 263
二、书类(5种) ………………………………………………………… 266
三、诗类(2种) ………………………………………………………… 270
四、礼类(2种) ………………………………………………………… 272
五、春秋类(2种) ……………………………………………………… 274
六、五经总义类(3种) ………………………………………………… 275
七、四书类(4种) ……………………………………………………… 278
八、乐类(1种) ………………………………………………………… 280
九、小学类(13种)……………………………………………………… 281
史部 …………………………………………………………………………… 292
一、正史类(1种) ……………………………………………………… 292
二、编年类(12种)……………………………………………………… 294
三、杂史类(3种) ……………………………………………………… 303
四、诏令奏议类(2种) ………………………………………………… 308
五、传记类(6种) ……………………………………………………… 310
六、地理类(3种) ……………………………………………………… 316
七、职官类(1种) ……………………………………………………… 320
八、政书类(11种)……………………………………………………… 320
九、史评类(3种) ……………………………………………………… 332
子部 …………………………………………………………………………… 334
一、儒家类(13种)……………………………………………………… 334
二、医家类(2种) ……………………………………………………… 345
三、天文算法类(2种) ………………………………………………… 347
四、术数类(1种) ……………………………………………………… 348
五、艺术类(1种) ……………………………………………………… 349
六、谱录类(1种) ……………………………………………………… 350
七、杂家类(3种) ……………………………………………………… 351
八、类书类(7种) ……………………………………………………… 355
九、小说家类(1种) …………………………………………………… 360
十、释家类(14种)……………………………………………………… 361
十一、道家类(5种) …………………………………………………… 368
集部 …………………………………………………………………………… 372
一、别集类(3种) ……………………………………………………… 372
二、总集类(2种) ……………………………………………………… 374
三、词曲类(2种) ……………………………………………………… 376
结语 ………………………………………………………………………………… 379
参考文献 …………………………………………………………………………… 381
后记 ………………………………………………………………………………… 393
国家图书馆马君学良以所著《明代内府刻书考》相示,嘱为序。明代内府刻书以明代官修书籍为骨干,因此明代内府刻书史可视为明代官修书籍史,也可以说是明代官学的历史。
辛亥革命以后,直到今天,历代官书均被轻视甚至有意贬低,对明清两代官书尤甚。但是,历史上的官书对于当时的学术来说仍是起主导作用的,如果用修史作比方,那官书相当于“本纪”。轻视官书,中国学术史就无法写好。先秦古书,《尚书》《周礼》《仪礼》具有官书的性质,东汉蔡邕主持校刻的《熹平石经》,唐代初年颜师古的《五经定本》,孔颖达的《五经正义》,唐代刊刻的《开成石经》,五代刊刻的国子监本《九经》,都是官书或官本。北宋国子监本从五代监本重雕,南宋监本又从北宋监本重雕。明代永乐年间胡广等奉敕纂修的《五经大全》一百三十五卷、《四书大全》四十三卷、《性理大全》七十卷,同时在永乐十三年由内府刻成,合称《五经四书性理大全》,可以说是唐代孔颖达等《五经正义》以后影响力的官书,当时“诏颁六部及两京国子监及天下郡县学”,终明一代通行天下,实现了学术的统一,连儒学发达的邻国朝鲜,也一直奉用“永乐三大全”。清代康熙至乾隆陆续敕修《周易折中》《书经传说汇纂》《诗经传说汇纂》《春秋传说汇纂》《周礼义疏》《仪礼义疏》《礼记义疏》,合称“御纂七经”,也是颁行天下,流传甚广。从形式到内容,都是继承明代“永乐大全”的。
辛亥革命以后,研究中国学术史,强调“非正统”“个性”“去经学化”,使官书几乎靠边站了,这当然不是历史的真相。我们看马学良的《明代内府刻书考》对每一部存世的明代内府刊刻的图书都撰写了提要,这当中值得充分重视的典籍,除了“永乐大全”外,还有万历内府刻朱载堉《乐律全书》三十八卷附《历书》十卷,明内府刻乐韶凤、宋濂等修《洪武正韵》十六卷,明洪武内府刻宋濂等修《元史》二百十卷,明永乐内府刻黄淮、杨士奇等修《历代名臣奏议》三百五十卷,明内府刻《洪武南藏》七千余卷,《永乐北藏》六千三百六十一卷,《正统道藏》五千三百五十卷,《万历续道藏》二百三十八卷,明嘉靖内府刻《词林摘艳》十卷,嘉靖内府刻《雍熙乐府》二十卷等,在相关学术领域,这些官版书籍算得上一等一的要藉了吧。
除此之外,明代官书还有一部旷世大书《永乐大典》,几乎成了学术研究的专门领域,这部书虽然经过一再的劫难,仅存四百余册八百余卷,却仍是猎山渔海,蕴蓄着取之不尽的学术资源。
我们对明代“内府刻书”的范围还可以再扩大一些。就五代两宋来说,国子监本乃是内府刻书的主流。明代南京国子监刻的《二十一史》,北京国子监刻的《二十一史》和《十三经注疏》,也都是朝廷官书,而且都是清代内府武英殿刻《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的主要底本。我们可以肯定,对内府刻书的全面考察,不仅是中国图书出版史的主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学术史的主流内容之一。
学良的这部专著取材甚富,考证缜密,已经厘清了明代内府刻书的基本脉络,得出了若干有价值的结论,是一项可喜的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相信学良的这项成果会引发学术界更大的兴趣,使我们的研究出现更多的成果。
2016年,学良从余作博士后研究,往复切磋之乐,益我殊多,因不辞浅陋为之序。
滕人杜泽逊
二〇二一年五一节
于山东大学文学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