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787956
《物种起源》译者、著名古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苗德岁带你走进达尔文的奇妙世界
一如哥白尼大大地扩展了我们的空间概念,达尔文大大地扩展了我们的时间概念;哥白尼让我们认识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而达尔文让我们认识到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一百六十多年前达尔文提出的生物演化论,早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石。而其著作在今天仍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反复玩味。本书是著名古生物学家苗德岁评介达尔文及其著作的文章汇编。这些短文清新可人,既硬核又通俗,既理性又文艺,从达尔文的学说思想、人生轶事、后世影响等方面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宏阔而充满生机的达尔文的世界。
戎嘉余序……1
前言:方兴未艾的达尔文学……9
1 成就达尔文一生功业之旅
达尔文与《小猎犬号航海记》……3
改变了达尔文人生的环球科考……23
达尔文与化石……33
2 达尔文生物演化论诞生的故事
归乡喜若狂……41
跻身伦敦学术界……49
定居“唐庄”度余年……59
雪藏十五年为哪般?……69
3 《物种起源》的前世今生
我的《物种起源》译本……83
莫让名著沦为书架上的摆设……91
《物种起源》究竟讲了些什么?……101
没想到一百多年前的科学经典竟这么文艺!……117
4 植物学家达尔文
女兰开处却无郎?……127
攀援植物与诗词吐槽……133
达尔文的神奇植物……139
植物学家达尔文……145
5 达尔文的其他著作
达尔文另一只靴子的落地……159
上穷碧落下黄泉……165
达尔文“无用的专注”……171
达尔文的“天鹅之歌”……177
6 达尔文杂谈
马克思与达尔文的交往……193
达尔文不背种族主义的锅……201
“惟有诗情似灞桥”……209
“演化论日”的求助……219
达尔文及其传人E. O. 威尔逊……227
戎嘉余序
前不久,小苗(我习惯这样称呼苗德岁教授)写的一篇关于达尔文的短文在《中国科学报》上刊登。像往常一样,我把它剪下,收藏起来。近期与小苗通信时,我建议他把在报刊上发表的有关达尔文和演化论的零金碎玉文章,汇集成册,整体出版。他回复说,译林出版社已在筹备出版他的新作集,这让我喜出望外。
我认识小苗已近半个世纪,初识是在1975年深秋的一个晚上,他作为南京大学地质系地层古生物专业的学生,应约徒步从汉口路校舍来我所参加乒乓球友谊赛。1978年夏,我到内蒙古考察,路过北京,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集体宿舍小住,走廊上巧遇小苗及其学友,他刚通过“文革”后首次研究生入学考试被录取。晚上,我们在屋顶大平台乘凉,一边遥望闪烁的星星,一边山南海北地畅聊,相谈甚欢。他的一篇文章前几年(1975年)在《化石》杂志上发表,听说领袖想看该杂志,印出了线装大字本。我说:“主席可看过你的文章喽!”那时,我们都知道他的文笔很好。后来,虽说都研究古生物,却因门类不同,地层不相邻,他又去了美国深造,我们相隔于大洋两岸,鲜有联系。20世纪90年代初,他应金玉玕老师邀请来我所开放实验室讲授如何写好科技英文,我们又开始接触。他英文很棒的名声早已在外,所里同仁和我时有向他请教如何把握英语用词,他都欣然应允,尽力帮助。2007年,经张弥曼,中科院院士工作局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请他翻译由美国科学院、工程院、医学研究院撰写的《科研道德:倡导负责行为》一书,周光召先生写了序。2010年起,他花了足足两年时间,倾情完成了达尔文巨著《物种起源》第二版(译林出版社“译林人文精选”版,2013年)的翻译。2012年,他应邀来所做“达尔文与《物种起源》”讲演,加上他还兼任《古生物学报》、 Palaeoworld (《远古世界》)海外编委等职,多次来所访问,通过频繁的交流,彼此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在翻译《物种起源》后,小苗应多家报刊、新媒体邀请,开设了“达尔文之光”“科学源流”专栏,通过专访、书序、书评等多种形式,介绍自己研究达尔文的心得。从中,他挑选出24篇(包含时论、序跋、书评、随笔、散文等不同体裁)汇编成册。这些作品均与达尔文和演化论有关。小苗为什么要写一位一百多年前离世的英国人查尔斯?达尔文呢?这里原因很多。我想,至少有两个。,翻译巨著《物种起源》给他带来的激情,激起了他酷爱达尔文的澎湃内心。第二,达尔文演化论事关我们人类认识世界和生命的根本的问题。20世纪早期,国内先贤对达尔文演化思想的传播,使中国成为民众接受演化论程度的国家之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国人对演化论的认识多一知半解,以讹传讹,“鲜有继承与发展”(鲁迅语)。人们常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挂在嘴边、写在书里,同时却对之有较多的误读和误解。例如,很多人以为自然选择就是“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社会上过分渲染和强调“生存竞争”,夹带了浓厚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色彩。后来,囿于社会、历史、政治等因素,有关达尔文的科普文章在国内所见甚少。小苗读过不计其数的有关达尔文的外文书籍,对达尔文的了解和对演化论的认识是他写好这些文章的基础。为正本清源,改变误识,小苗认准从孩子着手,立志在达尔文和中国青少年之间架起一座知识心桥,“为儿童普及经典,让经典亲近少年”。他把深奥的生命演化理论知识普及给孩子们,并把这种普及看作一种乐此不疲的劳作。“小荷才露尖尖角”,他期盼的是满湖映日红。这次,将散落在四处的有关达尔文及其学说的短文收编成册,可以给青少年,特别是喜欢他的读者提供一个方便快捷、集中分享的机会。
读小苗的文章愈多,我愈感到他与达尔文之间似乎有着某种穿越时空的缘分。从他考研究生,面试主考官周明镇先生在口试环节问《物种起源》一书的中英文书名全名是什么时,这段缘分就在冥冥中开启。20世纪80年代他初到美国购买的本书就是《物种起源》,并认真读过。他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哺乳动物化石,也就自然而然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生命演化的问题上。再到后来他下决心答应并倾情精心翻译《物种起源》、创造性地编著达尔文和演化论的少儿读物、饶有兴致地撰写关于达尔文的短文,一路走来,他已与达尔文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何估量达尔文说服大多数人改变长期形成的固有信仰的拨乱反正力度?为何要把《物种起源》的、第二版而不是第六版译成中文?这部巨著的写作背后还有多少你不知道的细节?为什么说达尔文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植物学家?为什么从达尔文身上要引出“为学如筑金字塔,根基要宽顶要尖”(胡适语)这句话?相信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读者将会开启一段愉快的探索达尔文之旅。也许这就是小苗想为“达尔文学”(Darwinology)做出的贡献吧!
小苗年轻时,酷爱看书,中文功底好,有一颗向往文学的心。他有两个令人羡慕的特点:博览群书和记忆超群。他一直把选择性的读书看作生活的需要,这使他对中西方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他对达尔文情有独钟,凡是遇到涉及达尔文的新文、新书,他都会眼睛一亮,紧抓不放,一探究竟。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中,他超强的记忆力发挥了作用,写到关键之处,哪位名人在何时说过的什么话,信手拈来,放置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更引人入胜。他对达尔文崇拜得五体投地。他说:“达尔文那时并没有我们今天这样的研究条件和知识基础,却能写出《物种起源》这部伟大著作,太了不起了。”19世纪达尔文撰写的这部巨著,用的是维多利亚时代典雅的弥尔顿和莎士比亚的文学语言,很不好懂,原汁原味地把它翻译成中文,真是难上加难。他能成功翻译的根本原因是“驾驭英语文字的功力”和“用英语表达非常复杂的概念的技巧”(他的美国导师语)。熟悉他的几位美国教授都欣赏他这方面的才华。我记得忠和 2 说起他自己在美国读博的四年里,小苗与马丁教授海阔天空地“摆龙门阵”的场景(广涉天文地理、历史政治、艺术宗教、人文轶事),言犹在耳,可见一斑。小苗尽管英语很棒,翻译时却丝毫不敢怠慢,他“如履薄冰,未敢须臾掉以轻心、草率命笔,始终坚持忠实于原著、保留原著全部精华”的翻译原则,展现了他认真、严谨和审慎的态度。
小苗作为专业学者热衷于科普创作的初衷,还得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他完成了博士论文后,他的美国导师在一次聚会时说:“苗的博士论文研究漂亮、文字优美,可惜读它的人,全世界不超过一打(12人),能读懂它的人,不超过一只手(5人)。”导师不经意的一番话,却深深地埋在他心里挥之不去。出于多种原因,小苗从事科普创作已临近退休时光,可他还是下决心要发挥余热。特别值得赞扬的一点是,他是用做学术的态度和方法来做科普的,任何一件事情、一个出处、一个地点、一个时间,都把来龙去脉搞得一清二楚。否则关键节点弄错了,定会以讹传讹,这在《马克思与达尔文的交往》一文里有明显的体现。他说过:科普这块阵地,科学家们不去占领,伪科学和反科学的势力就会去占领。他希望写给青少年的科普书,也是写给中老年读者的书,还是写给非专业读者与专业同行共读的书。因为他心里有一个目标:争取做到“大人读了不觉浅、少儿读了不觉深;内行读了不觉浅、外行读了不觉深”。这就是小苗给科普创作树立的榜样。
小苗是一位高产、高质量的作家。短短十年内,他出版了超过二百万字的作品。读者可能不知道他是在怎样的身体状况下写就的。在夜以继日地完成达尔文《物种起源》(2013年)巨著的翻译和原创性科普读物《物种起源》(少儿彩绘版,2014年)不久,2014年底,他不幸得了脑卒中,半身麻木,举步维艰。他面前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消极躺倒,二是康复治疗、奋起继续创作!他毅然采取积极的人生态度,下决心要与时间赛跑。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着坚忍、顽强的毅力,仅用一只右手,五年里,他又连续完成《天演论》(少儿彩绘版,2016年)、《给孩子的生命简史》(2018年)、《物种起源》(插图收藏版,2018年)、《自然史》(少儿彩绘版,2019年)和《物种起源》(精编导读版,2020年)文稿等,还忙里偷闲、有感而发地写了那么多部科普作品。尤其是在创作《给孩子的生命简史》这本科普读物时,为了超越自己、写出新意、朝“科学性,文学性,趣味性”这“三合一”的方向努力,他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付出了多少时间和心力。2019年深秋,他来我所访问,当他步履蹒跚、拄着拐杖艰难地登上二楼,来到我办公室时,我心中五味杂陈,感佩之情油然而生!
有人夸奖小苗是当代的高士其。我想,他是一位特立独行、文理兼修、酷爱达尔文、谙熟演化论、乐意把熟知的科学领域的优美风景介绍给行外人的古生物学家。经历过特殊年代,烙下了特殊印记,成就了不可复制的他。
本集短文篇幅不长,清新可人,文笔流畅,优美生动,诙谐有趣,既硬核又通俗,既理性又文艺,知识面广,可读性强。成书出版在即,先睹为快之余,特此倾情推荐。谨为之序。
戎嘉余
2021年3月12日
演化论思想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越了生物学界,正确理解达尔文和演化论,对我们客观认识世界和人类自身、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十分重要。本书收录了近年来苗德岁先生发表的若干有关达尔文及其演化论思想的科普文章。这些文章优美通畅,极具文采,在保障了科学性的同时,还为读者分享了科学发现背后许多过去鲜为人知的逸闻趣事,堪称科学与人文完美结合的案例。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前所长 周忠和
苗德岁先生是一位文理兼修、酷爱达尔文、谙熟演化论、乐意把熟知的科学领域的优美风景介绍给行外人的古生物学家。本集短文篇幅不长,清新可人,文笔流畅,优美生动,诙谐有趣、既硬核又通俗,既理性又文艺,适合每一位读者阅读。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戎嘉余
“惟有诗情似灞桥”
——评《达尔文诗传》
《达尔文诗传》的作者是英国著名诗人、达尔文的玄外孙女露丝?帕德尔。她的外祖母是达尔文的亲孙女诺拉?巴洛——《达尔文自传》(1959年版)的整理者。露丝?帕德尔不仅因获奖众多、闻名遐迩的诗作而成为英国皇家文学会会员,而且由于其“家学渊源”,她的诗作涵盖遗传学与动物学等学科的科学内容,她还被选为英国皇家动物学会会员。2009年,她高票当选为牛津大学历史上首位诗歌女教授。自2013年起,她一直担任伦敦英皇学院诗歌教授。《达尔文诗传》是2009年出版的,那一年是达尔文诞辰二百周年,也是《物种起源》出版一百五十周年。《达尔文诗传》甫一出版就好评如潮,记得我拿到手后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那么,我为什么等了十多年才想到写这篇书评呢?
其一,近刚公布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美国女诗人路易丝?格吕克时,包括我的不少文友在内,很多人竟感到很吃惊。好似她是什么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其实,她在文学界名气很大,只是因为目前诗歌成了“小众”文学形式,一般人不熟悉而已。由于我曾读过她不少诗作,非常喜欢她的风格,因而对诺奖委员会的选择,一点儿也没感到意外,恰恰认为这是格吕克实至名归。这件事让我觉得,读诗写诗还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尽管诗歌不是我们生活与工作的必需品,但如果人生中缺少了诗歌与音乐,那该是多么令人遗憾啊。由此我想起陆放翁《秋夜》诗中的“老来万事浑非昔,惟有诗情似灞桥”,而倍感到欣慰。同时,也想借此鼓励科学家同行们阅读一些诗歌。其二,我近应上海《科学》杂志编辑季英明先生之约写了“进化论诞生背后的故事”一个系列的几篇文稿,其中我翻译和引用了《达尔文诗传》里的两首诗,我的几位朋友看完都十分喜欢,胡珉琦记者鼓励我撰文把帕德尔这本美妙的诗集介绍给大家。
在古今中外科学家中,达尔文传记的数量,即便不是首屈一指,也一定是在前三名之列。比较著名的新作,包括哈佛大学科学史教授珍妮特?布朗的两卷本达尔文传记(1995年,2002年),长达1200页;以及阿德里安?戴斯蒙德与詹姆斯?莫尔合著的《达尔文传》(1991年),长达800页。相比起来,《达尔文诗传》只有140页,而且是分行诗的形式,是可以一口气读完的小书。然而,其体例跟传统传记一样,是按传主的生平顺序编排,完完整整,共分5章:1.青少年(1809―1831年);2.环球考察(1831―1836年);3.伦敦(1837―1838年);4.艾玛(1838―1851年);5.皮大衣(1851―1882年),由100多首诗(短则几行,长则数十行)组成。对于具有丰富人生经历和很多重要发现和著述的达尔文来说,以诗歌的形式来为他作传,这本身便是一件别出心裁的事,而他的直系后人熟悉并梳理了他的15000多件信函以及十几本重要著作,剥茧抽丝,像他当年研究生物学标本那样,一一放到显微镜下去仔细观察、分析,把他生命中重要的东西挑选出来,以诗歌的语言提炼升华。结果是出人意料地惊艳:达尔文人生中的每一个“高光”时刻,都宛如他本人当年的一个博物学新发现那样,新奇有趣,令人着迷。
比如,科学研究的本质是探索精神,科学家可贵的素质就是葆有一颗永不泯灭的好奇心。而达尔文从童年开始,就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并善于提出各种各样的有趣问题;自己解答不了,就满世界地去寻找答案。他一生中跟世界上2000多位志同道合者有过通信联系,虚心向别人讨教,即“挖他们的脑袋”(pick their brains)。
请看帕德尔笔下的童年达尔文:
一个小男孩孤零零地跪在海滩上,
两眼死死地盯着一个黑色和猩红色的大昆虫——
的虎甲虫!
——什罗普郡从未发现过的一种。
晚上海鸥和鸬鹚蜿蜒盘旋着飞回窝里。
为什么每个人不都是鸟类学家呢?
通过自然选择的生物演化 ― 达尔文理论的美妙之处在于他善于使用各种隐喻。对一般人来说,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背景,诗化的语言或许更难理解。为此,诗人在诗行的左侧,常常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不熟悉达尔文生平和著作的读者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更有意思的是,诗人在诗中常常引用达尔文信函和著作中的原话,把诗歌韵脚与内部节奏加以巧妙的安排。读来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而不只是分行的散文。因此,诗歌批评家们指出,帕德尔发明了人物传记以及诗歌的一种全新形式,就像达尔文发现了一个新物种一样。
比如,一首题为《关于恢宏壮丽的更有趣的想法》,就是《物种起源》书末后几句话的诗化总结:
世间每个有机体
是何等地精巧美丽,
因为它的直系祖先
掩埋在地下的岩石里,
抑或它的共同后裔
以其他形式生存在别处,
或早已在远古消失。
通过饥荒、死亡、生存斗争,
达到崇高目的。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
高等动物如何创立,
我们初的冲动
令我们怀疑——
次级定律如何能产生
如此美妙如此神奇的
无数生命机体?
迷信的回答看似容易,
一切归功于
造物主的精心设计。
更简单的答案却恢宏壮丽——
无需超自然力
也不靠上帝,
地球照转
全凭万有引力;
从初几个或一个简单生命体,
依照自然定律
通过自然选择,
无数美丽奇异的生命
业已演化出来,
并仍在继续。
而《狒狒般的魔鬼》一诗则把达尔文阅读马尔萨斯《人口论》后的“顿悟”、生存斗争、自然选择以及人类起源等话题,通过引用达尔文的一些原话,全部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用诗歌语言叙述得十分生动形象,令人读后难以忘怀:
两盏灯的灯光摇曳。
他正要读完手中的马尔萨斯。
书房里灯影舞动
宛若一阵黑雨来袭。
“所有生命皆为生存而斗争。
自然界没有仁慈、圣洁
或其他!冲突才是种群原理。
世上充满痛苦与疾病——
他们却在侈谈岁月静好?”
我们与自身生物性独处。“新生命
在饥荒、灭绝与死亡中诞生。”
家仆寇文顿拉上了窗帘
搅起绉绸上积淀的落尘。
屋外小径的花岗岩石板晶亮。
苹果木在壁炉中哔啪作响。
“人的思想受制于动物祖先。
每一物种都在它的尾椎骨端
设立了祖宗祭坛。
不过,本能、欲望——
也都有迹可循。
侵略、愤怒和复仇
曾经帮助我们得以生存。
如今改变了的,只是环境。
我们试图压制遗传而来的上述激情。”
雨点沾染了煤烟。地上高跟鞋和马蹄铁声
格格作响 此去彼来,
犹如酒桶滚下酒窖台阶的节拍。
“人类起源已被证实。”
我们身上的兽性也暴露无疑。
“我们的祖父是撒旦——
披着狒狒的外衣。”
本书令我读来动容的部分是第4章“艾玛”,写的是达尔文的婚姻和家庭生活。艾玛是达尔文的小表姐和爱妻,他们自小青梅竹马,老来相濡以沫,婚后在一起共同生活了四十三年,直到达尔文去世。其间,他们育有十个子女;婚后达尔文长期患病但一直坚持工作、勤奋著述,艾玛担负起妻子、秘书、护理、娱乐者、挚友以及心理医生等多重角色。在漫长的岁月里,艾玛对达尔文关怀备至、照顾入微。然而,艾玛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达尔文的理论恰恰是与基督教信仰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为了追求科学真理,达尔文不得不有愧于爱妻,尽管深知自己的理论伤害了艾玛的宗教情感,却依然坚持真理,对妻子坦诚以待,在她面前不说一句违心的话。另一方面,艾玛理解丈夫的工作是极有意义的,但又希望他是错的(可心中坚信他是对的!)。可见,两人都有心灵深处的痛苦挣扎,却恪守坚忍的、矢志不渝的爱情。另外,他们有三个子女早夭,也曾给这个幸福的家庭带来巨大痛苦。作为达尔文夫妇的后人,帕德尔笔下饱蘸浓情,使这一章读来十分震撼,令人在感到隐隐的痛楚之余抱以深深的同情,也对达尔文夫妇愈加肃然起敬。
后,我向读者们郑重推荐《达尔文诗传》,并谨此怀念我敬爱的学术前辈 ― 古脊椎动物学家、诗人杨钟健院士。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