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323519丛书名: 培文·设计
1. 研究内容前沿: 设计人类学会将会是下一个设计研究的“风口”。因为,在令人眼花缭乱的设计新概念中,设计人类学几乎是有建设性和启发性的。本书将为国内正处于起步阶段的设计人类学研究,提供国际前沿的研究视角与方法论的视野,从而引领国内设计实践。
2. 学者专业推荐: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许平教授、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黄厚石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周子书副教授,3位学界大咖联名推荐。
3. 聚焦设计本质: 本书从关系到人类与人类行为根本特征的层次来讨论设计问题,会提升设计学研究的学科价值与现实意义。
是什么让一件产品具有文化标签性?来自瑞典的宜家家居是怎样做到征服中国市场的?为何具有创新意识的设计师常常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观察不同人的行为而不是埋头设计?面对复杂多变的物质世界,“用户”(产品使用者)个性化、社群化的使用体验使设计师更加重视借用其他社会学科的理论,如人类学,来开拓自身的设计视野。这些和“用户”有关的物品文化问题都属于设计人类学关注的范围。
本书所汇编的文章都出自国际设计理论界著名学者之手,主要从设计人类学的角度,将设计相关的社会现象通过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纳入研究范畴,例如对澳大利亚原住民的生活行为、习俗等的调查,对海地金融扫盲设计的研究,对波兰蕾丝传统手工艺在商品社会“复活”的研究等,深化针对具体人群日常用品的设计实践,丰富设计物品本身的文化内涵。设计学科和其他社会学科的交互研究,在国际设计学界已比较成熟,但在国内设计学界还处于起步阶段。希望本书能够有助于国内设计研究者和从业者开阔专业视野,思索什么样的设计才是从人类本身的行为与文化出发,同时也为人工智能的新技术未来祛魅。
导言
1 材料与设计 苏珊· 库勒
2 社会学中的物品 哈维· 莫洛奇
3 设计中的人类学物品:从维克多· 帕帕奈克到“ 超级工作室” 艾莉森· J. 克拉克
4 对价值观有价值:“ 用户研究”该如何转变 玛莉亚· 柏赞提斯 里克· E. 罗宾逊
5 诗意的观察:设计师如何看待所见 简· 富尔顿· 苏瑞
6 构建社会原型:设计与文化交汇的当下与思辨性未来 詹姆尔· 亨特
7 消费宜家与作为物质形态的灵感 波琳·加维
8 “情趣女红”:21 世纪市场中的本土设计 尼科莱特·马可维奇
9 运作的形式:反设计 弗拉基米尔·阿科契波
10 给汽车上色: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东区的汽车定制 戴安娜·扬
11 互联网、议会与酒吧 莱恩· 德尼古拉
12 室内装饰: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 丹尼尔·米勒
13 海地金融扫盲设计 艾琳· 泰勒 希瑟·霍斯特
14 振奋人心的人类学想象:转型空间中的本体性设计 阿图罗·埃斯科巴尔
附录 文章作者简介
鸣谢
译后记
宜家的社交生活
(节选自本书文章《消费宜家与作为物质形态的灵感》)
在斯德哥尔摩,宜家的商品及其各种附属品,一直是人们在公共和私人空间外围视觉的一部分。就宜家小的标志性家具而言,比如,一进家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灯和书柜,再到蓝色和黄色的便携袋,这些袋子是方便洗衣或大件物品使用的,宜家是标准化住房的社会政治组织的一部分,也是构成国民想象中“典型”家居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商店还是在幕后,员工办公室都在鼓励一种集体精神。在都柏林,宜家公司的海报提醒员工们,“和多数人站在一起”。从创立之初,公司创始人英瓦尔·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就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它既是对员工的集体隐喻,也是对顾客群体的一种隐喻。在2016 年,宜家客流量达到9.15亿。赫尔辛堡营销总部经理尼尔斯·拉尔森(Nils Larsson)声称,80% 的瑞典人每年至少去宜家一次。同样,宜家与英瓦尔·坎普拉德直接相关的事实对国内市场非常重要。由哥德堡大学学者编写的年度“ 信任度指标”,记录了公众对国家机构的信任度。多年来,宜家一直是瑞典值得信赖的机构之一,远远超过人们对政府或媒体的信心。大众在零售服务办公室的走廊里呼吁民主或平等。在其他地方,宜家商品的规范潜力可能会带来一个问题,即如何平衡。
我所采访的对象普遍认为宜家产品质量尚可,设计良好,但拥有太多“宜家”—通常作为一个抽象存在的名称—意味着没个性或展示不了个人历史。一位女士表达了她对于拥有一间所有家具都是由宜家设计师设计的客厅的尴尬之情:“人不该活成品牌塑造的样子,你懂的。”与这个情况相反的是,受访人反复强调采购家居用品并不孤独,强调逛宜家的惬意胜过独自逛的孤独感。这些评论也涵盖了一些有关逛商店、浏览网页、一日游或全家出游的内容。此外,受访人一致认为,逛宜家必须与他人同行。卢卡斯,38岁,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说自己不单独出行:“宜家涉及家庭,就像现在的出游。”其他当地人回忆起他们年轻时的旅行,他们会在放学后(也可能在学校期间)和朋友一起吃午饭。
斯德哥尔摩一位名叫佩尔的地铁售票员抱怨说,宜家所有的东西都是一样的,但有评论说,至少“每个人在一起的时候都可以是一样的”。终于,贝利特,一位中年律师,把家庭购物之行描述为一种能够与十几岁的女儿相处得不错的途径:
贝利特:但是我喜欢小东西——带着女儿去逛几个小时的夜市。这是一种很好的交谈方式,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找什么,这是一种社交方式。如果有人在上班时说,今天我开车了,要去宜家吃午餐,有人愿意和我一起去吗?那你的车一定是坐满了
人,每个人都想加入,因为这是一种社交方式。
波琳:这与其他商店有什么不同?你还会去别的地方吗?
贝利特:嗯,没人建议我们去别的商店。不,没有人会建议去不同的商店。宜家不是商店,它是一个概念(笑)。宜家就是……宜家。
然而,围绕集体的思考超出了规范家居陈设的范围。以琳达为例,她是一位35 岁左右的女性,在学校当老师。近我遇到她时,她刚回到学校。在一次讨论中,她说到一个问题,我才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很普遍。与其说是关于商店本身,不如说是购物的线路,人们走过迷宫一样的通道,或者是她所抱怨的尺寸问题。更确切地说,这可能会让人们聚焦于她的人际关系质量而使其置于被审视的目光之下。为了解释她的观点,她举了例子,讲了几位近刚离婚的朋友去宜家为新公寓购置家具,资金有些困难。谈到一位朋友的前任时,她说:
琳达:他的感受跟我单身时的感受一样,除了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之外,并不是很享受,但这种感觉也还不错,因为你可以得到你真正想要的。但你得有这种心态才会觉得很享受,尤其是在宜家,情侣们手牵手,情意绵绵地计划着未来。我的意思是,如果你自己没有存在感,这可能让你很不舒服。事实上,我带着好的朋友来逛过几次,牵着手,这听起来很荒谬,但确实有用。
波琳:如果你是单身,而且心情不大好,你会避开去那儿吗?
琳达:我从来没见过谁一个人在宜家转悠—可能我见过单身的人,但是,谁会一个人逛宜家?你懂的。都是一对儿一对儿,或者你会看到我这个年纪的人有父母在身边,比如一个男孩跟他的妈妈,女人带着蹒跚学步的孩子,一般都成双成对,这是一件非常社会化行为的事。如果你觉得还没有做好准备的话,就很难进入。
琳达继续说,有时她自己逛宜家时,会产生一种疏离感。在谈到这些情绪反应时,她没有提及陈列上的实际摆设,而是详细描述了她周围的人以及他们的计划对她的影响。与店内陌生人的互动,不一定会减轻这种感觉,但她认为,在特殊情况下,那里的人可能“相当轻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