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397585
作者从事教育和心理行业从学习到执业长达12年之久,非常关注青少年成长和亲子关系,擅长将教育心理学贯穿于亲子咨询活动之中。开设过《亲子线上训练营》《成绩翻转训练营》《阳光天使》《生命密码》《自由绘画读心术》等课程。
在开设的家庭教育类课程中,有很多实用的与孩子沟通、促进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积极向上的小方法和小技巧,这些有价值的观点和方法,让家长与孩子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作者曾查出脑瘤,在经历财富、情感、健康的磨难后,*终成功自救,并且开始用自己强大的心理能量,重新看待教育。
近几年来,有关青少年情绪失控方面的负面新闻频繁出现。人们开始质疑 :“现在的孩子怎么 了?”真的是我们的孩子有问题吗?在我看来,孩子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真正有问题的是父母与孩 子之间的连接方式。 从孩子出生到长大,妈妈承担着更重要的责任。可为什么有的妈妈在面对孩子的问题上越来越 焦虑?为什么有的妈妈根本走不进孩子的内心?为什么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因为我们没有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没有与孩子形成同频共振,而共情则可以更好地促使亲子间形成同频共振。 智慧的妈妈一定要掌握共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孩子的心扉,才能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全 书通过举例子、讲故事来解读妈妈和孩子间的关系,以及妈妈如何认可孩子的情绪,如何更好地接 纳孩子,旨在帮助更多的妈妈摆脱焦虑,帮助更多的孩子建立安全感,帮助妈妈与孩子建立更为亲 密的亲子关系
推荐序 1
推荐序 2
自序
第 1 章∣养育本质: 好的养育是共情
1.1 你想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1.2 通过“爱”为孩子创造奇迹
1.3 教育需要放松而不是放纵
1.4 如何给孩子真正的“自由”
1.5 八维管理:受益一生的亲子时间管理法
第 2 章∣积极心态: 成长比成功更有意义
2.1 不叛逆的孩子没有未来
2.2 你的孩子有“规矩”吗
2.3 孩子总是“半途而废”怎么办
2.4 为什么孩子说话不算数
2.5? 如何改善孩子“输不起”的心态
第 3 章∣情绪管理: 用共情实现孩子的自我管理
3.1 在孩子“发脾气”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3.2 如何帮孩子处理“恐惧心”
3.3 你的孩子有“安全感”吗
3.4 建立孩子的“边界感”
3.5 人缘不好的孩子怎么办
第 4 章∣精进关系: 好关系养育出好孩子
4.1 做“60 分妈妈”,孩子更强大
4.2 妈妈会花钱,孩子更有“财商”
4.3 “我为你好”就是真爱吗
4.4 “队友”不给力,妈妈怎么办
4.5 承认和接纳孩子的情绪
4.6 这些事家长千万不能做
第 5 章∣智慧沟通: 共情比讲道理更管用
5.1 这样说,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不叛逆、更爱听
5.2 这样做,孩子才愿意真实表达
5.3 这样唠叨,才能让孩子重获力量
5.4 这样道歉,孩子会更懂事
5.5 这样玩手机,孩子才会提高注意力
第 6 章∣习惯培养: 教会孩子受用一生的学习习惯
6.1 学习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6.2 让孩子爱上学习有方法
6.3 这样做,孩子更爱写作业
6.4 人际关系也能影响学习成绩
6.5 “金字塔”思维,让开学更“开心”
6.6 快速提升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341”法则
第 7 章∣轻松考试: 心态对了,考试不再是难事儿
7.1 家长如何远离考前焦虑
7.2 怎样协助孩子轻松备考
7.3 有效助力孩子的考试
7.4 引导孩子学会有效复习
7.5 艺考生如何在考试中充分发挥
第 8 章∣家庭加油站: 被情感赋能,孩子才会健康成长
8.1 夫妻巧妙相处,孩子未来可期
8.2 把老公培养成好爸爸
8.3 如何面对“糟心的老公”和“失望的小孩”
8.4 家长不成熟,孩子怎么办
8.5 收获甜蜜家庭关系的秘诀
后记 唤醒孩子的真实感受
学员感悟
自序
大家好,我是于珈懿,我的学员朋友们都喜欢亲切地称呼我“小渔老师”。为了拉近与大家的距离,在本书中,我也会用“小渔老师”这个我非常喜欢的称呼来跟大家交流。从事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多年,从催眠治疗到曼陀罗读心术解读,从自由绘画到创建亲子训练营,我所做的一切都与家庭教育有着千丝万缕
的联系。近几年来,在我接触过的个案中,有关家庭教育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我的内心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沉重。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开始不断反思家庭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以及正确打开家庭教育的方式又是什么。
1.家庭教育的现状
从家庭教育的现状来看,大多数家庭的教育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近几年来,有关青少年情绪失控方面的负面新闻频繁出现。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正值花样年华、人生还没有正式开始的孩子们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呢?
通过多年接触的无数个案,我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事件背后关联的教育方式大体分为两种 :一种是过度高压,孩子有问题了,不是责骂就是打 ;一种是溺爱,使得孩子对错不分,是非不分。新闻媒体之所以报道这些教育事故,并不是要引起家长的恐慌,而是要引起家长的反思 :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究竟是在帮助孩子成长,还是在毁掉孩子?
2.创办亲子训练营的初衷
在一个人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对其影响早、长、深的教育。父母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今教育失败的案例屡见不鲜,虽然不能完全让父母“背锅”,但是在大多数家庭中,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失败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认识到,孩子身上出现的任何问题都有可能是家庭互动的结果。也就是说,孩子的心理问题可能是父母心理问题的一种映射,孩子的思维和价值观模式可能是父母的思维和价值观模式叠加的结果。
我创办亲子训练营,正是源于大量成年人个案的累积。这些个案中的主人公大多数都是普通的上班族,其中也不乏大学老师、教授等高知群体。在这些个案中,我发现了一个共性问题 :这些家长都在用孩子来解决自己本身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知不觉地把父母的这些问题都“继承”了下来,演变成了自己的问题。我不想看到这种负面的循环继续发生,不想让家长再把自己的孩子当成治愈童年创伤的工具,于是我决定创办亲子训练营。
之后,我在亲子训练营中又吸收了大量的案例,随后便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就是把这些内容通过图书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让更多的家长从中获取更深刻的认识,于是便有了《妈妈不焦虑,《孩子更独立——“共情”比讲道理更管用》这本书。从小的角度来说,我想帮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本来就具有的爱和智慧 ;从大的角度来说,我想为这个社会做一点儿贡献。
我本身并不是只研究亲子教育的老师,我只是从一个人毕生发展的角度来看问题。在职业生涯中,我接触了很多领域——从心理咨询到催眠治疗,从曼陀罗读心术再到自由绘画。这些经历的熏陶,加之对职业的敏感,让我对家庭教育中的问题越来越重视。如今,我更侧重于通过自由绘画来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在利用自由绘画为孩子做个案分析的时候,我让孩子画任何想画的、写任何所想的,只需要跟随着自己的内心,画出或写出他们喜欢的样子,这样我就可以从中得知他们真实的想法。
3.所有的教育语言都是清醒式催眠
我在任教的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案例,发现大多数有问题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习惯于推卸责任的家长,而且他们推卸的对象正是自己的孩子。
他们会责罚孩子,甚至打孩子,认为这都是孩子的错。我记得,有一个读一年级的小女孩,因为上课经常不注意听讲,老师找了她的家长。当时,她爸爸在听老师说了这个情况之后,非常生气,当众就扇了那个女孩一巴掌。对小女孩的爸爸来说,可能这只是他教育孩子的一种方式,但是他不了解的是,这件事会对孩子造成多么大的伤害。这件事的阴影或许会跟随这个孩子一生,影响她的学业,影响她的人生观的建立,甚至影响她日后的婚姻和家庭。
或许有人觉得这是危言耸听,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这种情况真实存在。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人们对事情发展的期望将对事情发展的走向产生相应的导向性影响。比如,你期望你的孩子成为一个学业有成的人,那么他就极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 ;反之,如果你总是认为你的孩子将来一定不会成才,那么他就极有可能走向平庸。
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就像是一架天平,你想让天平往哪边倾斜,你就要往哪边加砝码,而我们的语言就是砝码。所以,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去描述他。或许,刚开始这只是一种假象,但是慢慢就有可能变成事实。
以我个人为例,我的父亲是学法律和哲学的,受他的教育和熏陶,我从小就对生命和哲学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父亲总是让我从人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他也从不用责骂或污辱性的语言对我说话。记得小时候,我的房间特别乱,可他从不说我的房间乱,他向所有人的表达都是“我的女儿很爱整洁”。每当这时候,我都会不好意思地笑一笑,然后转身默默地把房间收拾好。久而久之,我真的变成了一个爱整洁的人。所以,我非常感谢我的父亲,因为他对我的期待一直都是正向和积极的,这也从一个侧面成就了今天的我。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家长在面对这种情况时都会说 :“你怎么把房间弄得跟猪窝一样乱?”当孩子听到父母的这些语言时,他的内心可能会迎合父母,真的把自己的房间弄成“猪窝”,而且自己也会彻底变成一个不爱整洁的人。
无论是正向、积极的指导,还是负面、消极的指责,都会让孩子的潜意识被催眠,从而让孩子慢慢成为家长“期待”的那种人。因此,在我看来,所有的教育语言都是一种清醒式催眠,家长们应该用正向、积极的语言让孩子感受到爱,从而让他们愿意改正自身的缺点和错误,向父母期待的方向一步步前进。
4.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根源是学业情绪
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写作业磨磨蹭蹭、考试经常考得一塌糊涂……相信这是很多家长共同的遭遇。面对这些情况,很多家长的方法不是打就是骂,可是在打骂之后,孩子的情况可能会更糟糕。其实,家长真正要做的是了解孩子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 :为什么他们上课不能集中精力?为什么写作业总是拖拖拉拉?为什么一到考试的时候就状态不好?究其原因,是这些孩子学习的那根弦儿断了,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他们在学习上从来没有获得过安全的陪伴。
或许很多妈妈会提出异议 :“从小到大,我一直在陪孩子写作业,孩子怎么可能没有获得过陪伴呢?”事实上,很多家长所谓的陪伴恰恰是不安全的陪伴。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你在陪孩子写作业时说过的多的话是什么。“这道题怎么又错了”“老师讲过多少遍了,你怎么还记不住”“眼睛离桌子太近了,抬头、抬头”,看到这些,你是不是觉得很熟悉?的确,这就是我们在陪孩子写作业时经常跟孩子说的话。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是很难获得安全感的。久而久之,所有与学习有关的东西都会让他们感到紧张。
一直以来,我认为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根源是学业情绪。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属于情绪认知理论。比如,你买彩票中了五百万元,这时孩子踢了你一脚,你只会觉得孩子真淘气、真可爱 ;如果因为工作失误你被老板罚了五百元,这时孩子踢你一脚,你很可能会勃然大怒。在这两种情况下,你的反应可能会截然不同。情绪会使你对孩子的态度不一样,孩子也会如此。长期积压的学业情绪会让孩子产生“背黑锅效应”。当孩子的情绪无处释放时,他就会让学习和作业“背黑锅”,让学校和老师“背黑锅”,而且孩子很可能会变得更加厌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呢?比如,当孩子拿回一张考了80分的卷子时,大多数家长拿过卷子可能会说“我看看你都错在哪儿了”或“老师讲过这道题吧,你怎么又错了”。这是一种不了解孩子情绪的做法。这种做法只是一味地质问和怀疑,只会让孩子产生更多的学业情绪。
那么,正确的方式应该是什么呢?当孩子拿回这张考了80分的卷子 时,你可以这样说 :“这次考得不错呀,我来看看你是怎么得到这80分的。”首先要给孩子创造一种自我价值感,帮助他建立自信心,然后再去询问孩子某些题出现错误的原因,帮助他解决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家长只会生存式教育,只会指责孩子“你又错了”,让孩子真的以为“我又错了”,从而产生很深的自卑感。
对孩子来说,学习不是财富的搬运工,学习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一直活在情绪冲突中,将来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5.好的情感养育是共情
正确打开家庭教育的方式是什么呢?记得我曾和我的母亲一起看过一部实验短片 :一个妈妈在看电视,由于剧情很感人,妈妈看哭了,坐在一旁的小宝宝看到妈妈哭了,不一会儿自己也哭了。这个实验说明,我们的孩子本身就有很强的共情能力,他们能够感知到妈妈的情绪变化。所以,如果父母经常向孩子传递焦虑和痛苦的情绪,孩子就会深受其害,缺乏安全感,甚至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那么,当孩子产生心理问题或情绪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办呢?在我看来,关键的一步是共情。我在亲子训练营的课程中一直强调,家长一定要对孩子进行情感养育。也就是说,家长要接纳孩子的情绪,这样才能迈出走进孩子内心的步。当你从孩子的情绪入手来考虑问题,肯定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被接纳时,他们就会愿意敞开心扉,与你形成更好的亲子关系。
什么是共情?这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卡尔·兰塞姆·罗杰斯提出的一个心理学名词。通俗地说,共情就是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一种能力。为什么现在有的妈妈在面对孩子的问题上越来越焦虑?
为什么有的妈妈根本走不进孩子的内心?为什么亲子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就是因为她们从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从没有与孩子形成同频共振。
从心理学上讲,妈妈对孩子产生共情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能识别、理解孩子的情绪和情感 ;二是对孩子做出恰当的情绪反应。当你能识别孩子的感受,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的心情,并接纳由此带来的负面情绪时,你的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被接纳了、被理解了,那么他的负面情绪就会随之消散。
一个聪明的妈妈一定要学会共情能力,只有这样你才能打开孩子的心扉,才能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在《妈妈不焦虑,孩子更独立——“共情”比讲道理更管用》这本书中,我从情绪管理、精进关系、智慧沟通、习惯培养、轻松考试、情感赋能等多个方面,共同与妈妈们探讨如何去承认和解读孩子的情绪,如何更好地接纳孩子。书中讲述了大量我在亲子训练营及以往的教育工作中遇到的案例,相信在阅读了这些真实、生动的案例,学习了科学、积极的教育方法之后,妈妈们能够远离焦虑的情绪,让孩子获得更多的安全感,从而与孩子建立更为亲密的亲子关系。
本书不仅是一本亲子教育类图书,还是一本帮助成年人不断提高的图书。全书的内容是以孩子为圆心、以家长为半径展开的一个圆。书中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对孩子的情感养育来解决妈妈们内心的问题,让她们拥有一个再度成长的机会,终让孩子获得一个更好的原生家庭,获得更好的家庭教育,从而拥有幸福、完整的人生。
家庭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共情”比“讲道理”更管用 ;家庭教育有法又无定法,当家长面对自己的孩子时,靠的是自我感悟与灵性的升华——《妈妈不焦虑,孩子更独立——“共情”比讲道理更管用》这本书便是*好的证明。
朱旭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珈懿在这本书中告诉家长朋友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需要真正做到理解孩子、接纳孩子,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认同,这样孩子才更愿意敞开心扉靠近家长,把自己的烦恼、困惑倾诉给家长。同时,家长在真正了解了自己的孩子后,才能找到孩子*需要的教育方法。这样的亲子关系,才是*利于孩子成长的关系。孩子也会在家长的陪伴下,一步步走向独立、美好的明天。
曲伟杰
国内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