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2059351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共60余卷,是一套基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等物质实体而书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专史两个系列,通史系列以史前中国、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个阶段进行划分,共6卷。专史系列则是根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分类,按“类”来叙述某类物质文化遗存的分述系列,包括古建筑、石窟寺、古陵墓、古水利、古天文等基于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也包括玉器、铜器、铁器、瓷器、金银、玻璃、雕塑、绘画、兵器、货币、纺织品等基于各类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两个系列从纵横两个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煌煌篇章。同时考虑到视觉感知对于形象地认知和理解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非常必要,每卷又配有200幅左右的图片,用四色全彩印刷,图文皆堪称精美。
本书作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专史系列的一个分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先生撰写。书中,冯时先生通过畅达清晰的写作体例、简洁明快的叙述风格,对古老、庞杂的天文考古材料进行条分缕析,将“我们如欲从本质上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从天文学入手”这一理念贯穿其中,表达了古人对人与天地关系的思考。同时,全书配有200余幅图片,包括天文图、壁画墓星象图、天文仪器等,图文并茂,从视觉上丰富读者对天文历法的感知。
绪论:天文学的滥觞与观象授时
章 早期天文学与占星术
第二章 传统时空观与时空关系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
第四章 恒星观测
第五章 四象的起源与演变
第六章 天文星图的形成与发展
第七章 奇异天象记录
第八章 太阳运动
第九章 行星观测
第十章 中国古代历法
第十一章 古代宇宙理论
第十二章 天文仪器
第十三章 灵台与天文机构
第十四章 天文学的传播与交流
引用书目简称
后记
天文图
绪论:天文学的滥觞与观象授时
节 天文学溯源及其考古学证据
中国的传统天文学到底古老到多久?是什么力量促使古人将他们的注意力投向星空?这是我们在回顾中国天文学的历史之前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人类在摆脱了原始的野蛮状态而进入文明之后,早积累的知识体系只有三种,即天文学、数学和力学。这三种知识之所以古老,原因就在于其直接服务于早期先民的生产和生活。如果说力学知识的产生只是为着走出洞穴的原始人类建筑居所的需要的话,那么天文学知识由于决定着原始农业的出现与人类的生存,因而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而数学作为天文观测精确化的基础,与天文学其实具有同样的价值。这三大知识体系便构建起了人类文明的基石。
天文学是为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而诞生的,具体地说,这一知识的首要作用就是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的时间服务。众所周知,人工栽培农业的出现,目的是为人们提供有保障的食物来源,这意味着它一定首先诞生在寒暑季节变化分明的纬度地区,而当地的气候条件使一年中真正适宜播种和收获的时间非常有限,致使贻误农时便会造成一年的绝收,从而直接威胁到氏族的生存。因此,原始农业的出现必须要以人们对于时间的掌握作为保证,没有理由相信,一个对时间茫然无知的民族可以创造出发达的农业文明!今天的考古资料显示,中国原始农业的出现时间正可上溯到距今万年以前,这意味着中国传统天文学的起源年代只能比这个时间更早。
中国古老的观象授时制度,其所关心的核心内容始终都是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节令农时,而观象授时的目的则是使农业生产获得丰稔。尽管祭祀礼仪同样需要时间作为保障,但是对于原始的时间服务的宗旨而言,农业的需要显然处于首要的地位。很明显,中国农业起源年代所给予的天文学起源的暗示相当清楚。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