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1105690
《九品官人法研究 科举前史》
1958年荣获日本权威学术成就奖“学士院奖”
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制度史、政治史的***作品
京都学派的学术里程碑,日本汉学界研究水准的代表
从官僚选举制度方面论证中世贵族社会形成、发展乃至结束的鸿篇巨著
《科举史》
日本汉学名家宫崎市定晚年集大成之作,一本书看透科举制度
本书脱胎于早期作品《科举:中国的考试地狱》,增补了科举的沿革、近世中国社会与科举等篇章,成为一部完备的全方位研究科举制度的史学著作,是对科举制度感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的里程碑式作品
本书与《九品官人法研究》堪称日本汉学名家宫崎市定作品中的双璧,是对古代中国科举制度的一次全面研究与总结,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本书分量虽重,但语言轻松,结构精巧,作者在200 余页的篇幅中展现了完整的科举制度发展图景。
《九品官人法研究 科举前史》
本书是宫崎市定的代表作。宫崎市定通过搜集分散于史籍本传中的实例,努力找出乡品与官品之间的对应关系,以突破传统的研究模式,准确描摹了九品官人法这一贯穿魏晋南北朝、下迄隋唐的选官制度在300多年间的发展、演变,并以此为线索,将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职官制度与贵族制度整合在一起,深刻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与中世门阀贵族沉浮兴衰的脉络,为中世选举制度的研究打开了全新的局面,甚至可以说为当时的研究划出了一条分水岭。本书面世以后,即获得学界好评,荣获了日本*学术大奖“学士院奖”,成为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经典之作。
《科举史》
本书是宫崎市定关于科举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作者梳理了古代中国的选拔人才制度,从东汉的孝廉科到魏晋的九品官人法,*终发展为科举制。作者以清代科举为例,详细介绍了科举的程序和细节,以及科举以外的其他官吏任用法。阐述了科举制度对明清以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九品官人法研究 科举前史》
简 目
自 序 ……………………………… 1
编 绪 论——由汉至唐…………………………………… 1
第二编 本 论…………………………………………………..55
汉代制度一窥……………………………… 57
魏晋的九品官人法………………………….. 73
第三章 南朝流品的发展……………………………..147
第四章 梁陈时代的新倾向……………………………246
第五章 北朝的官制与选举制度………………………..301
第三编 余 论——再论由汉至唐……………………….423
附表一…………………………………………. 454
参考文献……………………………………….. 456
解说 砺波护…………………………………….. 465
出版后记……………………………………….. 473
《科举史》
目 录
东洋文库本《科举史》序
绪 论
章 科举的沿革
明代以前的科举
清代科举制的发达
国初草创时代
科举中心时代
第二章 清代的科举制度
学校考试
学校组织与入学资格
县试申请手续
县 试
科场的风气
府 试
院 试
生 员
岁试与出贡
科 举
科 试
乡试和贡院
举人覆试
会 试
会试覆试
殿试与大传胪
朝考和散馆
八旗、宗室科举与翻译科举
科举以外的官吏任用法
进士与非进士
进士外的文官任用
武官的任用
第三章 近世中国社会与科举
社会阶级与科举
官僚生活与科举
科举与学问
第四章 科举制度的崩溃
新教育制度的出现
科举制度崩溃的意义
以跋代序
解 题
出版后记
《九品官人法研究 科举前史》
意为史料的整理及史实的考证,均非史学的目的。
章学诚的这句名言,不知为何一直反复徘徊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们深知史料的整理和史实的考证并非史学的终极目的,却依然日复一日将大量时间花费在这些工作上。而且因为这一点,不时有人以略带轻视或是敬而远之的态度称此为“考证史学”“客观史学”或是“实证史学”。我倒不以为意,反而很是满足,甚至感到骄傲。数年来,我一直从文部省接受科学研究费补助,用来整理《中国制度史语汇》。然而一旦着手整理,才知这项事业并非易事。因为无法将每个单词单独地抽离出来去理解;如果不从整体去把握的话,就不能完全理解各个部分的含义。在历史悠久的中国,用一个时代的制度去推演其他时代情况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即使名称相同,在不同时代,其内容与意义也大不相同。宋代以后与汉代以前的情况,由于常常被拿来研究,所以能了解其大概。而令人困惑的是夹在中间的六朝,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无法用汉代或宋以后的知识与感觉进行解读。
《九品官人法研究 科举前史》
编 绪 论——由汉至唐
- 分裂与统一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 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的开头,虽是极为朴素的历史观,却反而不能忽视这种朴素之中所蕴含的重要意义。根据《三国演义》的历史观,从周至秦的中国历史,是一个从割据走向统一的过程;如果无视中间的楚汉之争,则可以说在汉代达到了统一的,而从东汉末开始,又再次陷入分裂之中。分裂也好,统一也罢,无疑都是政治性的表面现象。姑且不论楚汉之争这段短期历史,对于长期持续的分裂或统一的现象,我们必须究明其来龙去脉。其原因说不定出人意料地与历史的本质问题有相当密切的联系。
历史学是极为具体化的学问,同时又是重视抽象化的学问。 对抽象化的重视,可能趋向一种哲学化理念;又因为尽可能地从数量上去还原历史现象,分析力量之间的关系,故历史学又可被视为一种力学。前面提到的分裂与统一的问题,要言之,就是一种力量之间的关系。在一个社会的某个时期中,一定存在着想要统一的力量和试图分裂的力量。前者强,则社会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或得以继续维持已形成的统一;后者强,则社会朝着分裂的方向发展,或保持分裂状态。
大汉帝国之所以能经过西汉、东汉,维持了四百多年的命脉,是因为想要维持统一的强大向心力在发挥作用。但不能断言说是因为汉朝完备的政治运行使得每一位帝国成员都心满意足。历史常以过去为鉴,对于经历过春秋战国这样列国长期战争状态的汉朝政治家和人民来说,由汉朝创造的统一是千金不换的贵重遗产,因此即使有些许不满,也一定要努力维持统一。汉朝正是因此得以延续。然而四百年的时间,是现实中的个人生命无法体验的长度,对汉末的人来说,四百年更是近乎无限的永恒。汉王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首个长达四百年的统一,这个事实使人们很容易将统一的政治和汉王朝密不可分地联想到一起。其后这种坚固的统一崩溃,汉朝灭亡,进入了从三国至南北朝的分裂状态。历史进程如此展开,必定是发生了某些特别之事。
绪论
科举是中国的高等官员资格考试制度,从隋代到清末实行了一千三百余年。尽管其中多少有些变革,但作为一项制度,延续如此长的时间,在世界历史上都称得上是罕见的现象。可以说,科举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科举制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通过科举能够窥见中国文化特质的一斑,在论及中国民族性的本质时,也必须将科举带来的后天性一并考虑进去。总之,谈及中国,就不能无视科举。
所谓“科举”,就是分科选举。考试不止一种,而是分成几科,称为“科目”。这里的“选举”一词与日本今天的用法不同,是指官吏的任用制度。所以,科举的原意是通过分成几个科目的考试,从民众中选拔各方面的俊才任用为官吏。如果要探求科举的历史性与社会性意义,与其考察科举制本身,不如将它与相关的周边事物加以比较才更为有效。下面我将从两三个视角出发,通过这样的方法瞥见科举性质的一角。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