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605501
1. 扎根基层,选例全部来自实践。
2. 经验丰富,调解案例种类齐全。
3. 配图生动,形象还原调解现场。
本书是作者十七年来调解工作的经验总结。全书共收入75个经典案例,每个案例以“基本案情”“调解过程及结果”“点评”为框架结构。案例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脉络清晰,点评精辟可鉴。全书总结了“四个心”“五步曲”“六字法”的“四五六”工作法,贯穿全书,这是作者在调解工作中的基本理念和经验做法,也是调解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工作要领。希望这本书能给读者和从事调解工作者带来某些启迪与借鉴。
章 婚姻家庭纠纷
003│案例1 ?
分割家产闹矛盾 调解重续父子情
006│案例2 ?
分家析产起纷争 化解矛盾敬老人
009│案例3 ?
精心调解达成协议 司法确认分割遗产
011│案例4 ?
家庭琐事起纷争 分清是非促和谐
015│案例5 ?
遗产分割各怀心思 明法动情弥合分歧
017│案例6 ?
慈母患绝症 儿女尽孝心
019│案例7 ?
找准纠纷症结 矛盾迎刃而解
022│案例8 ?
查清家庭成员关系 依法依情分割遗产
025│案例9 ?
婚外恋情险酿祸患 动情规劝浪子回头
029│案例10 ?
九旬寿星欲寻短见 春风化雨媳尽孝心
第二章 邻里纠纷
033│案例11 ?
苦口婆心细调解 几十年“疙瘩”一朝开
035│案例12 ?
两毛钱起争执 调解员巧“熄火”
037│案例13 ?
小事起纷争 调处弃前嫌
039│案例14 ?
化多年积怨 结和睦邻里
042│案例15 ?
巧妙化解争议 兄弟建房互让
044│案例16 ?
重在疏通人心 邻里重归于好
047│案例17 ?
邻居建房起冲突 抓住根源求突破
049│案例18 ?
寻常人家忙过年 调解人员息纷争
051│案例19 ?
搭建厕所起纷争 力化干戈为玉帛
053│案例20 ?
亲戚邻居闹矛盾 情理交融促和谐
第三章 赔偿纠纷
057│案例21 ?
征地补偿起纠纷 依法调解促和谐
060│案例22 ?
蜜蜂无情人有情 化解纠纷安民心
063│案例23 ?
收藏银圆不翼而飞 批评教育物归原主
065│案例24 ?
调解人员献爱心 百里之外息纷争
067│案例25 ?
安全隐患惹祸灾 庭式调解达共识
070│案例26 ?
短期雇工出意外 依法依理获赔偿
072│案例27 ?
楼板裂缝漏水 业主终获赔偿
075│案例28 ?
认定死亡性质 依法调解结案
077│案例29 ?
装潢工人摔伤索赔 人民调解真情维权
080│案例30 ?
车祸纷争成积案 情理交融解难题
082│案例31 ?
墙头砸死人 调处解纠纷
085│案例32 ?
意外死亡惹出事端 精心调解息事宁人
089│案例33 ?
情绪激动扬言自焚 果断耐心化险为夷
092│案例34 ?
墓穴移动有瑕疵 依法调解获赔偿
095│案例35 ?
雇工不慎坠亡 相劝达成和解
097│案例36 ?
天灾死亡起争议 人民调解息纷争
099│案例37 ?
岳父母争要抚恤 讲人道予以济困
101│案例38 ?
钢管卸车起祸殃 精心调解化纷争
103│案例39 ?
校园内学生意外致伤 动真情打动伤者亲属
106│案例40 ?
拆迁安置起纠纷 化解矛盾保平安
108│案例41 ?
查清爆炸原因 死者依法获赔
110│案例42 ?
楼房平台存隐患 开发公司担全责
112│案例43 ?
钓鱼触电不幸死亡 分清责任达成和解
115│案例44 ?
毒气外泄两人中毒 主管部门垫付赔偿
第四章 合同纠纷
119│案例45 ?
购房矛盾交织 调解平息纠纷
121│案例46 ?
房屋租赁起纷争 精心调解息风波
124│案例47 ?
细调查确定身份 做工作退回费用
126│案例48 ?
外来商贩求援助 公调对接除疑云
128│案例49 ?
合同违规起争议 分清责任获赔偿
第五章 劳务纠纷
133│案例50 ?
务工者中途辞职 调解员化解纠纷
135│案例51 ?
悉心化解矛盾纠纷 依法维护合法利益
138│案例52 ?
六年追讨工资无着 一朝调解当即兑现
140│案例53 ?
弄清矛盾焦点 双方各退一步
142│案例54 ?
劳务起纷争 调解化干戈
144│案例55 ?
劳务纠纷久拖不决 灵活变通巧解纷争
第六章 医患纠纷
149│案例56 ?
明确责任主体 耐心教育赔偿
151│案例57 ?
无证行医眼疾未治愈 晓以利害诊所退费用
153│案例58 ?
医生粗心铸大错 动情明理化矛盾
156│案例59 ?
合力做工作 医患两满意
158│案例60 ?
给医方一个明白 为患方讨个公道
160│案例61 ?
法律法规为准绳 不偏不倚化纠纷
163│案例62 ?
产妇难产医患僵持 精心调解达成协议
167│案例63 ?
精神病突发死亡 调解员耐心促和
169│案例64 ?
调解拉近距离 医患握手言欢
第七章 其他纠纷
175│案例65 ?
为只塑筐反目 细心巧断归属
178│案例66 ?
物权归属起争议 公正公平息风波
181│案例67 ?
政策现实两兼顾 醉酒致残获救助
184│案例68、69、70 ?
当事各方无过错 特殊方式解纠纷
188│案例71 ?
调解化除多年积怨 三签协议终结纠纷
191│案例72 ?
债务纠纷要动武 批评教育息纷争
193│案例73 ?
拖欠五年债务 调解三天偿还
195│案例74 ?
交通事故致人死亡 党委政府奉献爱心
198│案例75 ?
精神抑郁坠楼身亡 人道主义救助家属
201│后 记
序
绚丽的“东方之花”
掌文胜
调解源于中国,是儒家“和为贵”思想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过程的一种传统文化传承。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正式实施,更意味着这株绚丽的“东方之花”必将在广袤的中华大地绽放异彩。
近年来,江苏省灌云县人民调解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一线调解人的辛勤努力下,深入学习“枫桥”经验,客观总结自身特色,全力化解社会矛盾,品牌形象逐步树立,组 织、机制、队伍逐渐完善,人民调解在群众维权机制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为灌云“高质发展、后发先至”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公路崎岖开古道,林园宛转创新陂。”多年来,我县一直坚持推进多元融合调解,创新打造“4 N”调解工作模式,依托行业部门组建涉法涉诉、行政争议、医患医疗、婚姻家庭、交通事故、物业管理、环境保护、劳动争议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9个行业专业调解委员会,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全县353个调解组织、382名专职调解员每年调解各类纠纷近万件。灌云县伊山镇人民调解委员会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灌云县伊山镇司法所原所长吴玉桐同志被司法部评为“模范人民调解员”。灌云县司法局退休老干部、专职人民调解员梁德金同志先后被江苏省司法厅和司法部授予“江苏省人民调解能手”和“全国人民调解能手”荣誉称号,2016年被灌云县委宣传部评选为“灌云好人”,并进入“灌云好人园”。
人民调解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间纠纷的法律制度,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经验”“东方之花”。它不仅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创造性劳动,也是一项精美的实践艺术。事实证明,人民调解与其他纠纷解决方式相比,更具基础性、群众性、社会性、长效性、治本性等特点。尽善尽美的调解方式,会令人心悦诚服;两全其美的调解协议,会令人拍案叫绝;温馨甜美的调解语言,会令人心花怒放。
本书的作者梁德金同志已年逾古稀,从2002年退休后就专门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心系群众,根在基层,已经成为我县基层调解工作者的榜样和标杆。17年来,他和同事配合,成功调解重大疑难民间纠纷2000余起,成功调处国家信访督办纠纷案件5件。为切实帮助解决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中的弱点和难题,两年来,梁老夜伏案头、笔耕不辍、几易其稿,终于写成《老梁说调解》一书。书中油墨飘香、字字珠玑,收录的75个真实案例,每一个都倾注了梁老大量的心血,文字虽短、内涵颇深,事例虽小、堪称经典,完全可以作为全县广大人民调解员宝贵的工作教材和指导用书。我们要认真研究书中的调解工作艺术,学习梁德金同志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扎根基层、深入群众,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让“东方之花”在灌云大地上开得更加绚烂、美丽!
(作者:中共江苏省灌云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引言
人民调解实务“四五六”工作法
1978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作者一直在司法行政单位从事人民调解工作。退休以后,作者仍然放不下自己热爱的工作,利用多年来积累的工作经验,继续在人民调解工作岗位上贡献余热,先后受聘于江苏省灌云县伊山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江苏省灌云县人民调解委员会,一干就是17年。
人民调解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干群关系和社会的和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往往会与新形势下的新观念、新规范发生碰撞。同时,社会在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与新时代要求格格不入的某些“副产品”。这些“碰撞”和“副产品”往往会通过不同类型的矛盾、纠纷表现出来。由于面广量大和法律的局限性,这些矛盾纠纷往往需要运用人民调解的手段加以控制和解决。所以,人民调解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人民调解的重要意义,让这位退休的老党员义无反顾地挑起了人民调解员这副重担。17年来,作者和他的同事共同调处矛盾纠纷2000多起,其中他直接调处1000多起。作者也先后被江苏省司法厅和司法部授予“人民调解能手”光荣称号。
《老梁说调解》是作者17年来人民调解工作的经验总结。本书共收入75个经典案例,每个案例以“基本案情”“调解过程及结果”“点评”三个部分为框架结构。案例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脉络清晰,点评精辟可鉴。全书贯穿的“四个心”“五部曲”“六字法”的人民调解工作法,是作者多年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真实写照。
一、拥有“四个心”是衡量调解员合格与否的首要条件
人民调解工作既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社会工作,又是一项艰苦细致的民心工程。要想当好一名人民调解员,就必须热爱人民调解工作。调解纠纷既不是公安破案,也不是法院断案。但是它的性质决定了在调处过程中既要依法讲法,又要合情合理;既要分清是非曲直,又要以和为贵;既要有智慧,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所以,一名合格的人民调解员必须具备“四个心”,即热心、诚心、耐心、细心。
(一)热心。在矛盾纠纷面前,在矛盾双方当事人面前,要有一股勇于面对、善于处理、敢于深入其中并终化解矛盾的激情和信心,做到不推诿、不回避、不拖拉,确保矛盾纠纷不扩大、不转化,在短的时间里使矛盾纠纷得以妥善解决。可以说,在每一个矛盾纠纷的处理中,无不倾注了调解员无私奉献的热心。2017年9月,作者因眼疾在上海做完手术,在返回途中接到县信访局领导打来的电话,说有一起刚发生的意外死亡重大信访纠纷,希望作者参与调处。回来后,作者顾不上休息,时间赶到调解室,和同事参与到案件调处中。经过半天紧张而有序的工作,矛盾得以顺利化解。
(二)诚心。调处矛盾纠纷,必须给双方当事人一颗透明的心,以取得当事人的充分信任。每句话、每个细节都要实事求是,有理有据,不含糊其辞,不敷衍了事。调解的结果,既要得到矛盾双方的认可,又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在调处一起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中,矛盾一方对参与调解的作者不理解甚至怀疑作者有偏袒另一方的倾向,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对作者指责攻讦,并指使别人冒充记者以媒体曝光相威胁。作者并未与其针锋相对,而是靠着确凿的证据、客观的分析、准确的判断,辅之以诚恳的态度,让其心服口服,终圆满地解决了矛盾纠纷。
(三)耐心。有许多重大矛盾纠纷,调解难度大,耗时长,这就要考验调解员的耐心。在矛盾双方互不相让甚至态度蛮横,或者已经达成的协议出现反复时,更需要调解员不急不躁,不厌其烦地做好调解工作。灌云县某村村民吴某因纠纷被同村村民周某等人打成植物人,吴某母亲陈某多次提起诉讼,并到县信访部门上访。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调处成功后,陈某先后两次对已经达成一致的协议提出反悔。面对陈某的纠缠和恶言恶语,调解人员仍然不厌其烦,耐心地进行调解,终达成了调解协议。陈某对调解结果非常满意,之后未曾因此事而产生矛盾纠纷。
(四)细心。细节决定成败。矛盾纠纷的成功调解,必须要缜密谋划,仔细观察每一个细枝末节,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用火眼金睛发现蛛丝马迹,用聪明才智明辨是非。在处理钱包和塑筐两起物权纠纷中,调解员并没有被双方各执一词的说法扰乱思绪,而是从细节入手,发现并掌握事实依据。特别是在塑筐归属纠纷中,调解员为了彻底弄清事实真相,称了塑筐重量,量了塑筐高度,数了塑筐的根数,终明确了物权的归属,让双方心服口服。
二、坚持“五部曲”是调解工作顺利进行的先决因素
调解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有自己的规律,有自己的节奏。从多年的调解实践中,作者认为,每一件矛盾纠纷案件的调解,必须准确把握矛盾纠纷发生的起因、发展及影响,亦步变趋,步步为营,牢牢掌握矛盾纠纷调解的主动权,控制好调解节奏,让矛盾双方始终跟着调解员的思路走,以求调解工作尽量不走弯路,不出现反复,顺利达成共识。
(一)稳定局面。在矛盾纠纷调解中,经常会遇到当事人以聚众闹事或者以自燃、喝农药等过激行为相要挟,给政府或调解人员施压。面对这种情况,调解员必须头脑清醒,方寸不乱,采取措施,把控好局面,让当事人尽快恢复理智,稳定情绪,为顺利进入调解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否则,调解将无从谈起。县城某小区因楼房平台设计缺陷造成一名居民坠楼身亡,死者家人聚集亲友数十人披麻戴孝,到该小区售楼处摆花圈、烧纸闹丧。调解人员在公安部门的支持下,立即指出闹丧是违法行为,并果断进行清场,同时对死者亲属进行安抚,消除他们的过激情绪。经协调,死者家人派出三名代表参与调解,其他人员全部离开现场,矛盾得以顺利进入调解程序。
(二)讲法论理。毋庸置疑,调解工作必须以法律为准绳,矛盾纠纷的性质必须用法律作出判断。有些当事人的诉求虽然无法律依据,但按照民间的一些风俗习惯和某些约定俗成的规矩,这些诉求也在情理之中,可以灵活适用法律法规,对当事人的利益诉求合情合理地予以考虑,做到既讲法又讲理。高某是“倒插门”女婿,在一次施工中意外死亡。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倒插门”女婿的岳父母能否享受抚恤金。调解员从死者岳父母的生活和年老体弱的状况考虑,在做好当事人亲属思想工作的基础上,使得高某的岳父母得以领取救助金。
(三)协调磋商。矛盾纠纷的调解,不是向当事人讲一下有关法律、宣布一下谁对谁错那么简单。一个矛盾纠纷,往往需要反复多次的协调磋商,才能终解决问题。孙某因施工坠楼死亡,死者亲属提出了高额赔偿要求,而且情绪激动,态度强硬,甚至死者妻子在调解现场突然晕厥。调解员忙而不乱,在双方赔偿数额分歧较大的情况下,先后四次分别与矛盾双方密切沟通,反复做工作,终达成合理的赔偿协议。
(四)把控时机。经过调解员的艰苦工作,矛盾双方一般都会逐步趋于理智,或者矛盾一方突然态度发生好的转变,产生尽快解决矛盾的意愿与动机。这时调解员应立即抓住时机,趁热打铁,一气呵成,迅速促成和解。有一个案例,因丈夫赌博并有暴力行为,妻子坚决要求离婚。经反复做双方的工作,妻子的话里有回心转意的苗头。调解员见时机成熟,立即将丈夫带到妻子面前准备面对面调解。丈夫忽然跪在妻子面前,流泪认错,并写下保证书,妻子立即含泪将丈夫扶起,夫妻俩重归于好。
(五)冷却调解。在矛盾纠纷的调解案例中,不乏当事人“得理不饶人”的现象,甚至存在“因祸得福”的心理,向对方“漫天要价”,甚至企图以拖、闹、耗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时候,需要调解员在摸清动机、确保事态可控的情况下将计就计,以拖待变,干脆先把案子“晾起来”,给当事人一个自我反省和自我转化的空间和时间,为下一步调解找到一个变被动为主动的突破口。一起因产妇难产造成胎儿死亡的纠纷中,患者家属夸大病情和医疗后果,漫天要价,医院则对自身过错评价不足。针对这一情况,调解人员认真“把脉问诊”,决定不急于达成协议,而是利用“第三方调解模式”,从向双方宣讲法律起步,并适时地分步骤地采取背靠背、面对面相互交替的方法,让医患双方有一个彼此理解、互相包容的转化过程,从而使双方逐步冷静下来,调解员顺势引导双方签订了和解协议。
三、运用“六字法”是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手段
调解工作既要有一股子热情,又要掌握调解的具体方法。这就要求调解人员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提高调解的本领和技巧,从而使调解工作少走弯路,不犯错误,取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信任。作者从自己的实践和体会中总结出“六字法”,即查、法、公、察、请、特。
(一)调“查”取证,弄清争议焦点,有的放矢调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掌握了充分的证据,才能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判断,确定调解的思路和方案。某管委会因征用朱某承包的土地而发生了赔偿纠纷。由于未能弄清矛盾纠纷的来龙去脉,对朱某提出赔偿诉求缺乏证据,有关部门用了两年时间,多次调解无果。灌云县人民调解委员会接案后,五次前往现场勘察,查阅了有关资料,走访了30余名知情人,并对土地进行丈量,在掌握大量证据的情况下,一起长达两年之久的征地补偿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二)运用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调解。法律是调解工作的准绳,是处理矛盾纠纷的武器,是衡量调解成果的依据。在一起子女与继母分割遗产的矛盾纠纷中,子女以种种理由要在亡父的遗产中分得更多的份额,因此与继母发生激烈争执。调解员在进行道德理念教育的同时,向子女反复讲解《婚姻法》和《继承法》。在法律的要求和道德的感召下,子女表示愿意按法律规定依法调解,终使双方顺利达成和解协议。
(三)“公”正公平,一碗水端平,合情合理调解。随着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公正公平在调解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在一起山东某公司销售员于灌云宾馆死亡事件的调解中,死者亲属认为调解员一定会偏袒当地宾馆,一度对调解员产生明显的抵触情绪,甚至指责谩骂调解员。当调解员指出宾馆未尽到保障义务在本案中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特别是要求宾馆承担死者亲属的路费、住宿费等费用时,死者亲属感受到了调解员的公正公平,从而取得了死者亲属的信任,原本剑拔弩张的纠纷得以妥善化解。
(四)动脑子细观“察”,应对复杂情况灵活调解。调解员接手调解案件,要对案情的每一个细节和可能突发的情况认真观察和分析,针对实际情况,随时运用有效的调解模式,使矛盾纠纷得以成功调解。书中《婚外恋情险酿祸患,动情规劝浪子回头》这一案例,充分反映了调解员在对整个案件观察分析的基础上随机应变、灵活处置的重要性。
(五)邀“请”纠纷当事人的亲朋好友,积极配合调解。有些矛盾纠纷的当事人由于情绪激动,面对突发事件失去理智,对调解员的介入无动于衷,甚至表现出强烈的对立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借用第三方力量参与说服和抚慰,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在《蜜蜂无情人有情,化解纠纷安民心》案例中,死者亲属对突如其来的亲人被蜜蜂蜇伤致死的事件无法面对,更难以接受。在死者亲属情绪过激的情况下,调解员及时动员死者亲属的亲朋好友参与说服劝导,“上下齐手”“借力运力”,死者亲属终于冷静下来,放弃停尸闹丧的念头,矛盾纠纷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化解。
(六)无过错责任的纠纷,依德依情用“特”殊方式处理。被申请的没有过错责任的当事人,起初一般都不愿承担赔偿责任。遇有这样的纠纷,调解人员不应消极地听之任之,而应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耐心细致地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采取救助的方式和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动员被申请人分担部分民事责任,从而解决矛盾纠纷。灌云县某村陈某在家喝酒过量,因口渴误喝了邻居家用塑料瓶子装的剧毒农药二甲苯,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在邻居和医院皆无过错责任的情况下,死者家人却到邻居家和医院、政府闹丧。根据死者家庭生活困难的实际情况,政府以救助的方式解决了死者的丧葬费,事态得到了平息。
《老梁说调解》是作者多年从事调解工作的经验总结,希望这本书能给读者和从事调解工作实务的人带来某些启迪与借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