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324290
理论篇
章 田径运动概述 002
第二章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007
节 跑的技术原理 007
第二节 跳跃技术原理 010
第三节 投掷技术原理 014
第三章 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 018
节 田径教学的一般规律 018
第二节 田径运动教学方法 020
第三节 公共体育田径教学特点及注意事项 022
第四章 田径运动竞赛组织 026
节 田径运动竞赛的组织与编排 026
第二节 田径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 030
第五章 田径运动场地 037
节 田径运动场地平面图 037
第二节 田径运动场地的设计与布局 040
第三节 田径运动场地的丈量与画线 043
重点项目篇
第六章 短跑 050
节 短跑项目的发展概况 050
第二节 短跑技术 052
第三节 短跑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 054
第四节 短跑训练方法与手段 054
第五节 短跑易出现的错误动作、产生原因及改进措施 058
第六节 短跑比赛赏析 060
第七章 跨栏跑 061
节 跨栏跑项目介绍 061
第二节 跨栏跑技术 061
第三节 跨栏跑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 064
第四节 跨栏跑训练方法与手段 066
第五节 跨栏跑常见错误动作、产生原因及改进措施 068
第六节 跨栏跑比赛赏析 070
第八章 跳远 071
节 跳远运动的项目介绍 071
第二节 跳远技术 072
第三节 跳远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 074
第四节 跳远训练方法与手段 077
第五节 跳远教学中易出现的错误动作、产生原因及改进措施 083
第六节 跳远比赛赏析 087
第九章 跳高 088
节 跳高运动发展概况 088
第二节 背越式跳高技术 089
第三节 背越式跳高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 090
第四节 背越式跳高训练方法与手段 093
第五节 教学中易出现的错误动作、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097
第六节 跳高比赛赏析 099
第十章 铅球 100
节 铅球项目的发展概况 100
第二节 推铅球技术 101
第三节 推铅球教学方法与手段 104
第四节 推铅球训练方法与手段 105
第五节 推铅球常见错误动作、产生原因及改进措施 108
第六节 推铅球比赛赏析 109
第十一章 标枪 111
节 标枪运动的发展概况 111
第二节 掷标枪技术 112
第三节 掷标枪技术教学方法与手段 113
第四节 掷标枪训练方法与手段 119
第五节 教学中易出现的错误动作、产生原因及改进措施 121
第六节 掷标枪比赛赏析 122
一般项目篇
第十二章 一般项目 124
节 接力跑 124
第二节 中长跑 129
第三节 三级跳远 134
介绍项目篇
第十三章 介绍项目 142
节 竞走 142
第二节 3000m障碍跑 145
第三节 马拉松 147
第四节 越野跑 149
第五节 撑竿跳高 151
第六节 掷铁饼 153
第七节 掷链球 155
第八节 全能运动 157
拓展篇
第十四章 体能锻炼与健身运动 160
节 体能训练概述 160
第二节 体能锻炼课的安排 161
第三节 体能锻炼计划的制定 169
田径是全民健身中为普及的运动项目之一,又是竞技体育中的金牌大户。因此,广泛开展田径运动,努力提高田径运动竞技水平,无论对我国体育强国战略的推进,还是对全民健康战略的实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教材的适用对象为普通高校非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教材内容包括理论篇、重点项目篇、一般项目篇、介绍项目篇、拓展篇等五部分。教材结合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特点,融入了新的理论知识、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训练手段,使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通过对本教材的学习,了解与熟悉田径教学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本教材由李建臣、王永安、文世林担任主编,谭正则、李幸幸、庞博、任越担任副主编。参加各章编写人员有:田径运动概述(李建臣)、田径运动技术原理(朱军、谭正则、李玲君)、田径运动教学理论与方法(庞博、李文冰、王丹彤)、田径运动竞赛组织(张晓萌)、田径运动场地(刘艳婷、张晶)、短跑4(王永安、李英实)、跨栏跑(文世林、王丽霞)、跳远(任越、崔玉聪)、跳高(李幸幸、张明慧)、铅球(刘彧秀、许可)、标枪(闫娟、李亚男)、接力跑(顾波波)、中长跑(常帅)、三级跳远(肖欢欢)、竞走(白广娜)、障碍跑(李娜娜)、马拉松(颜桂平)、越野跑(宋杰峰)、撑杆跳高(方媛)、铁饼(陈翩翩)、链球(匡仁星)、全能运动(杨阳)、体能锻炼与健身运动(何瑞华、常丽超)。全书由李建臣、王永安、文世林统稿校订,由李建臣终定稿。
作者单位为首都体育学院的有:李建臣、文世林、谭正则、任越、庞博、李幸幸、刘彧秀、宋杰锋、顾波波、方媛、匡仁星、陈翩翩、刘艳婷、张晶、崔玉聪、许可、李亚男。其他作者单位分别为:王永安、李英实(西华师范大学);朱军(西直河小学);李玲君(文汇小学);李文冰(成都文理学院);王丹彤(河北师范大学);张晓萌(旧宫实验小学);王丽霞(石家庄学院);张明慧(北京市第八中学);颜桂平(北京城市学院);杨阳(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民族分校);何瑞华(河北工程大学);常立超(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闫娟(天津市瀛海学校);常帅(首都师范大学);肖欢欢(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白广娜(草桥小学);李娜娜(长育中心小学);方媛(朗悦学校)。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