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1355526
《白洋淀纪事》收录了孙犁从1939年到195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其中包括《荷花淀》《芦花荡》《嘱咐》《采蒲台的苇》等名篇。文中充分表现出了战争年代民众对幸福和安宁的向往。孙犁通过对白洋淀人民生活的描写,从而用无邪的文字勾画出时代的未来,用文学之美来表达普通人的心愿。阅读这些作品,对青年学生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可以说文学性和爱国性并重,非常适合语文教学。
为本书插图的杨栋是孙犁先生的忘年交,对孙犁有着深厚的情感,孙犁之于他是他心目中的一尊佛,一面旗,是他常读常新的作家,因此杨栋对作品的把握与理解非常准确,是*适合为孙犁作品绘制插图的画家。
《白洋淀纪事》主要收录了孙犁从1939年到1950年所写的绝大部分短篇小说、散文等,均为孙犁独文学创作的经典性代表性作品。非常完整并风格独特。白洋淀里神出鬼没的游击队,华北平原上不灭的抗日烽火,对和平与幸福的渴望所激发的人性之光,都在孙犁从容、凝练的叙述中惊心动魄地存在、延续、发展。他的散文极富抒情味和人情味,语言简洁朴实,思想深湛,意味隽永。他的小说具有浓郁清丽的诗意笔触以及精巧别致的构思,含蓄凝练,清新明快,有“诗体小说”之称,让我们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精神力量。
著名散文家、画家、孙犁先生的忘年交杨栋先生怀着无比敬畏和思念之情,为本书绘制了数十幅精美插图,在出版时责任编辑精心挑选了十幅以飨读者。
荷 花 淀
——白洋淀纪事之一 001
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010
村 落 战 023
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 029
山里的春天 032
麦 收 035
“藏” 041
蒿 儿 梁 052
碑 061
丈 夫 070
芦 花 荡
——白洋淀纪事之二 077
邢 兰 084
战 士 090
芦 苇 094
女人们之一——红棉袄 097
女人们之二——瓜的故事 100
女人们之三——子弟兵之家 103
光 荣 105
浇 园 118
纪 念 123
嘱 咐 132
正 月 140
小 胜 儿 148
山地回忆 156
看 护
——在天津中西女中讲的少年革命故事 162
吴 召 儿 168
石 猴
——平分杂记 176
孙犁有他自己的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有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绝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茅盾
他是一个有天才的新作家,生活在故乡土地上,工作和战斗在故乡土地上,这使他作品中充满着农村生活的气息,清新而朴素……
——邵荃麟
在我的眼里和心中,孙犁*可贵的艺术品质就是对于美的崇尚和追求。读过孙犁作品的人,都难免被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所打动,这不仅表现在描述上的诗情画意,构思上的精巧别致,语言上的简洁秀美,更表现在作品中透露出来的艺术家倾心于美的情致。
——钱谷融
孙犁的主要作品是以农村为题材的,在他创作活跃的那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农村题材小说的高手,但他是*独特的一个,也是*杰出的一个。他的作品往往在发表后就有了广泛的影响,但并不特别爆响,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许多在当时红火的书已经没有人再读了,或者再读已没有了多少对应,而他的书仍被相当多的人在读。孙犁是一面古镜,越打磨越亮。
——贾平凹
荷 花 淀
——白洋淀纪事之一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这才是那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水生的女人说:“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