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090080丛书名: 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2019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强化训练3000题》在总结历年考试真题的基础,更加系统全面地编写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试题,紧扣考纲,紧贴真题;覆盖全面,解析透彻;层次清晰,便于同步练习,有助于考生强化记忆,夯实基础,提高答题技巧,灵活应对考试。
内容简介
《2019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强化训练3000题》本书是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辅导用书,包含中医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和西医基础医学考试的重要内容。本书由中公教育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研究中心严格依据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新大纲和考试要求编写而成,深入分析了历年真题的命题规律,根据真题考点精心选题,能在短时间内帮助考生熟悉考试题型,夯实基础知识。
目 录
上篇试题部分章中医基础理论
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
第六单元五脏
第七单元六腑
第八单元奇恒之腑
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
第十单元经络
第十一单元体质
第十二单元病因
第十三单元发病
第十四单元病机
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
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
第二章中医诊断学
单元绪论
第二单元望诊
第三单元望舌
第四单元闻诊
第五单元问诊
第六单元脉诊
第七单元按诊
第八单元八纲辨证
第九单元气血津液辨证
第十单元脏腑辨证
第三章中药学
单元总论
第二单元解表药
第三单元清热药
第四单元泻下药
第五单元祛风湿药
第六单元化湿药
第七单元利水渗湿药
第八单元温里药
第九单元理气药
第十单元消食药
第十一单元驱虫药
第十二单元止血药
第十三单元活血化瘀药
第十四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五单元安神药
第十六单元平肝息风药
第十七单元开窍药
第十八单元补虚药
第十九单元收涩药
第二十单元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一单元拔毒化腐生肌药
第二十二单元其他
第四章方剂学
单元总论
第二单元解表剂
第三单元泻下剂
第四单元和解剂
第五单元清热剂
第六单元祛暑剂
第七单元温里剂
第八单元表里双解剂
第九单元补益剂
第十单元固涩剂
第十一单元安神剂
第十二单元开窍剂
第十三单元理气剂
第十四单元理血剂
第十五单元治风剂
第十六单元治燥剂
第十七单元祛湿剂
第十八单元祛痰剂
第十九单元消食剂
第二十单元驱虫剂
第五章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第二单元循环系统疾病
第三单元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单元泌尿系统疾病
第五单元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第六单元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第七单元风湿性疾病
第八单元神经系统疾病
第九单元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第十单元中医病证
第六章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单元中医外科证治概要
第二单元无菌术
第三单元麻醉
第四单元体液与营养代谢
第五单元输血
第六单元围手术期处理
第七单元疼痛与治疗
第八单元内镜与腔镜外科技术
第九单元外科感染
第十单元损伤
第十一单元肿瘤
第十二单元急腹症
第十三单元甲状腺疾病
第十四单元乳腺疾病
第十五单元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
第十六单元门静脉高压症
第十七单元腹外疝
第十八单元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第十九单元肛门直肠疾病
第二十单元周围血管疾病
第二十一单元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第七章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单元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第二单元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第三单元妊娠生理
第四单元产前保健
第五单元正常分娩
第六单元正常产褥
第七单元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第八单元妇产科疾病的中医诊断
第九单元治法概要
第十单元妊娠病
第十一单元胎膜早破
第十二单元分娩期并发症
第十三单元产后病
第十四单元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
第十五单元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第十六单元月经病
第十七单元女性生殖器官肿瘤
第十八单元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第十九单元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
第二十单元子宫脱垂
第二十一单元不孕症
第二十二单元计划生育
第八章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单元儿科学基础
第二单元新生儿疾病
第三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第四单元循环系统疾病
第五单元消化系统疾病
第六单元泌尿系统疾病
第七单元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第八单元小儿常见心理障碍
第九单元造血系统疾病
第十单元内分泌疾病
第十一单元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
第十二单元营养性疾病
第十三单元感染性疾病
第十四单元寄生虫病
第十五单元小儿危重症的处理
第十六单元中医相关病证
第九章针灸学
单元经络系统
第二单元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
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
第五单元特定穴
第六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
第七单元手太阴肺经、腧穴
第八单元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第九单元足阳明胃经、腧穴
第十单元足太阴脾经、腧穴
第十一单元手少阴心经、腧穴
第十二单元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第十三单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第十四单元足少阴肾经、腧穴
第十五单元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第十六单元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第十七单元足少阳胆经、腧穴
第十八单元足厥阴肝经、腧穴
第十九单元督脉、腧穴
第二十单元任脉、腧穴
第二十一单元奇穴
第二十二单元毫针刺法
第二十三单元灸法
第二十四单元拔罐法
第二十五单元治疗总论
第二十六单元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二十七单元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二十八单元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二十九单元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十章诊断学基础
单元症状学
第二单元问诊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第四单元实验室诊断
第五单元心电图诊断
第六单元影像诊断
第七单元病历与诊断方法
第十一章药理学
单元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第二单元拟胆碱药
第三单元有机磷酸酯类中毒与解救
第四单元抗胆碱药
第五单元拟肾上腺素药
第六单元抗肾上腺素药
第七单元镇静催眠药
第八单元抗癫痫药
第九单元抗精神失常药
第十单元抗帕金森病药
第十一单元镇痛药
第十二单元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十三单元抗组胺药
第十四单元利尿药、脱水药
第十五单元抗高血压药
第十六单元抗心律失常药
第十七单元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第十八单元抗心绞痛药
第十九单元血液系统用药
第二十单元消化系统用药
第二十一单元呼吸系统用药
第二十二单元糖皮质激素
第二十三单元抗甲状腺药
第二十四单元降血糖药
第二十五单元合成抗菌药
第二十六单元抗生素
第二十七单元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第二十八单元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第二十九单元抗结核病药
第三十单元抗恶性肿瘤药
第十二章传染病学
单元传染病学总论
第二单元病毒感染
第三单元细菌感染
第四单元消毒与隔离
第十三章医学伦理学
单元概述
第二单元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
第三单元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第四单元医学道德的规范体系
第五单元医患关系道德
第六单元临床诊疗工作中的道德
第七单元医学科研工作的道德
第八单元医学道德的评价、教育和修养
第九单元生命伦理学
第十四章卫生法规
单元卫生法概述
第二单元卫生法律责任
第三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第四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第五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六单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第七单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第八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下篇解析部分
章中医基础理论
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
第六单元五脏
第七单元六腑
第八单元奇恒之腑
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
第十单元经络
第十一单元体质
第十二单元病因
第十三单元发病
第十四单元病机
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
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
第二章中医诊断学
单元绪论
第二单元望诊
第三单元望舌
第四单元闻诊
第五单元问诊
第六单元脉诊
第七单元按诊
第八单元八纲辨证
第九单元气血津液辨证
第十单元脏腑辨证
第三章中药学
单元总论
第二单元解表药
第三单元清热药
第四单元泻下药
第五单元祛风湿药
第六单元化湿药
第七单元利水渗湿药
第八单元温里药
第九单元理气药
第十单元消食药
第十一单元驱虫药
第十二单元止血药
第十三单元活血化瘀药
第十四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五单元安神药
第十六单元平肝息风药
第十七单元开窍药
第十八单元补虚药
第十九单元收涩药
第二十单元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一单元拔毒化腐生肌药
第二十二单元其他
第四章方剂学
单元总论
第二单元解表剂
第三单元泻下剂
第四单元和解剂
第五单元清热剂
第六单元祛暑剂
第七单元温里剂
第八单元表里双解剂
第九单元补益剂
第十单元固涩剂
第十一单元安神剂
第十二单元开窍剂
第十三单元理气剂
第十四单元理血剂
第十五单元治风剂
第十六单元治燥剂
第十七单元祛湿剂
第十八单元祛痰剂
第十九单元消食剂
第二十单元驱虫剂
第五章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第二单元循环系统疾病
第三单元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单元泌尿系统疾病
第五单元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第六单元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第七单元风湿性疾病
第八单元神经系统疾病
第九单元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第十单元中医病证
第六章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单元中医外科证治概要
第二单元无菌术
第三单元麻醉
第四单元体液与营养代谢
第五单元输血
第六单元围手术期处理
第七单元疼痛与治疗
第八单元内镜与腔镜外科技术
第九单元外科感染
第十单元损伤
第十一单元肿瘤
第十二单元急腹症
第十三单元甲状腺疾病
第十四单元乳腺疾病
第十五单元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
第十六单元门静脉高压症
第十七单元腹外疝
第十八单元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第十九单元肛门直肠疾病
第二十单元周围血管疾病
第二十一单元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第七章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单元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第二单元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第三单元妊娠生理
第四单元产前保健
第五单元正常分娩
第六单元正常产褥
第七单元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第八单元妇产科疾病的中医诊断与辨证要点
第九单元治法概要
第十单元妊娠病
第十一单元胎膜早破
第十二单元分娩期并发症
第十三单元产后病
第十四单元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
第十五单元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第十六单元月经病
第十七单元女性生殖器官肿瘤
第十八单元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第十九单元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
第二十单元子宫脱垂
第二十一单元不孕症
第二十二单元计划生育
第八章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单元儿科学基础
第二单元新生儿疾病
第三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第四单元循环系统疾病
第五单元消化系统疾病
第六单元泌尿系统疾病
第七单元神经肌肉系
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
第六单元五脏
第七单元六腑
第八单元奇恒之腑
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
第十单元经络
第十一单元体质
第十二单元病因
第十三单元发病
第十四单元病机
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
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
第二章中医诊断学
单元绪论
第二单元望诊
第三单元望舌
第四单元闻诊
第五单元问诊
第六单元脉诊
第七单元按诊
第八单元八纲辨证
第九单元气血津液辨证
第十单元脏腑辨证
第三章中药学
单元总论
第二单元解表药
第三单元清热药
第四单元泻下药
第五单元祛风湿药
第六单元化湿药
第七单元利水渗湿药
第八单元温里药
第九单元理气药
第十单元消食药
第十一单元驱虫药
第十二单元止血药
第十三单元活血化瘀药
第十四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五单元安神药
第十六单元平肝息风药
第十七单元开窍药
第十八单元补虚药
第十九单元收涩药
第二十单元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一单元拔毒化腐生肌药
第二十二单元其他
第四章方剂学
单元总论
第二单元解表剂
第三单元泻下剂
第四单元和解剂
第五单元清热剂
第六单元祛暑剂
第七单元温里剂
第八单元表里双解剂
第九单元补益剂
第十单元固涩剂
第十一单元安神剂
第十二单元开窍剂
第十三单元理气剂
第十四单元理血剂
第十五单元治风剂
第十六单元治燥剂
第十七单元祛湿剂
第十八单元祛痰剂
第十九单元消食剂
第二十单元驱虫剂
第五章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第二单元循环系统疾病
第三单元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单元泌尿系统疾病
第五单元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第六单元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第七单元风湿性疾病
第八单元神经系统疾病
第九单元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第十单元中医病证
第六章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单元中医外科证治概要
第二单元无菌术
第三单元麻醉
第四单元体液与营养代谢
第五单元输血
第六单元围手术期处理
第七单元疼痛与治疗
第八单元内镜与腔镜外科技术
第九单元外科感染
第十单元损伤
第十一单元肿瘤
第十二单元急腹症
第十三单元甲状腺疾病
第十四单元乳腺疾病
第十五单元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
第十六单元门静脉高压症
第十七单元腹外疝
第十八单元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第十九单元肛门直肠疾病
第二十单元周围血管疾病
第二十一单元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第七章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单元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第二单元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第三单元妊娠生理
第四单元产前保健
第五单元正常分娩
第六单元正常产褥
第七单元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第八单元妇产科疾病的中医诊断
第九单元治法概要
第十单元妊娠病
第十一单元胎膜早破
第十二单元分娩期并发症
第十三单元产后病
第十四单元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
第十五单元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第十六单元月经病
第十七单元女性生殖器官肿瘤
第十八单元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第十九单元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
第二十单元子宫脱垂
第二十一单元不孕症
第二十二单元计划生育
第八章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单元儿科学基础
第二单元新生儿疾病
第三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第四单元循环系统疾病
第五单元消化系统疾病
第六单元泌尿系统疾病
第七单元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第八单元小儿常见心理障碍
第九单元造血系统疾病
第十单元内分泌疾病
第十一单元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
第十二单元营养性疾病
第十三单元感染性疾病
第十四单元寄生虫病
第十五单元小儿危重症的处理
第十六单元中医相关病证
第九章针灸学
单元经络系统
第二单元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
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
第五单元特定穴
第六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
第七单元手太阴肺经、腧穴
第八单元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第九单元足阳明胃经、腧穴
第十单元足太阴脾经、腧穴
第十一单元手少阴心经、腧穴
第十二单元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第十三单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第十四单元足少阴肾经、腧穴
第十五单元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第十六单元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第十七单元足少阳胆经、腧穴
第十八单元足厥阴肝经、腧穴
第十九单元督脉、腧穴
第二十单元任脉、腧穴
第二十一单元奇穴
第二十二单元毫针刺法
第二十三单元灸法
第二十四单元拔罐法
第二十五单元治疗总论
第二十六单元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二十七单元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二十八单元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二十九单元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
第十章诊断学基础
单元症状学
第二单元问诊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
第四单元实验室诊断
第五单元心电图诊断
第六单元影像诊断
第七单元病历与诊断方法
第十一章药理学
单元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第二单元拟胆碱药
第三单元有机磷酸酯类中毒与解救
第四单元抗胆碱药
第五单元拟肾上腺素药
第六单元抗肾上腺素药
第七单元镇静催眠药
第八单元抗癫痫药
第九单元抗精神失常药
第十单元抗帕金森病药
第十一单元镇痛药
第十二单元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十三单元抗组胺药
第十四单元利尿药、脱水药
第十五单元抗高血压药
第十六单元抗心律失常药
第十七单元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第十八单元抗心绞痛药
第十九单元血液系统用药
第二十单元消化系统用药
第二十一单元呼吸系统用药
第二十二单元糖皮质激素
第二十三单元抗甲状腺药
第二十四单元降血糖药
第二十五单元合成抗菌药
第二十六单元抗生素
第二十七单元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第二十八单元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第二十九单元抗结核病药
第三十单元抗恶性肿瘤药
第十二章传染病学
单元传染病学总论
第二单元病毒感染
第三单元细菌感染
第四单元消毒与隔离
第十三章医学伦理学
单元概述
第二单元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
第三单元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第四单元医学道德的规范体系
第五单元医患关系道德
第六单元临床诊疗工作中的道德
第七单元医学科研工作的道德
第八单元医学道德的评价、教育和修养
第九单元生命伦理学
第十四章卫生法规
单元卫生法概述
第二单元卫生法律责任
第三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第四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第五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六单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第七单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第八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下篇解析部分
章中医基础理论
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
第六单元五脏
第七单元六腑
第八单元奇恒之腑
第九单元精、气、血、津液、神
第十单元经络
第十一单元体质
第十二单元病因
第十三单元发病
第十四单元病机
第十五单元防治原则
第十六单元养生与寿夭
第二章中医诊断学
单元绪论
第二单元望诊
第三单元望舌
第四单元闻诊
第五单元问诊
第六单元脉诊
第七单元按诊
第八单元八纲辨证
第九单元气血津液辨证
第十单元脏腑辨证
第三章中药学
单元总论
第二单元解表药
第三单元清热药
第四单元泻下药
第五单元祛风湿药
第六单元化湿药
第七单元利水渗湿药
第八单元温里药
第九单元理气药
第十单元消食药
第十一单元驱虫药
第十二单元止血药
第十三单元活血化瘀药
第十四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五单元安神药
第十六单元平肝息风药
第十七单元开窍药
第十八单元补虚药
第十九单元收涩药
第二十单元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一单元拔毒化腐生肌药
第二十二单元其他
第四章方剂学
单元总论
第二单元解表剂
第三单元泻下剂
第四单元和解剂
第五单元清热剂
第六单元祛暑剂
第七单元温里剂
第八单元表里双解剂
第九单元补益剂
第十单元固涩剂
第十一单元安神剂
第十二单元开窍剂
第十三单元理气剂
第十四单元理血剂
第十五单元治风剂
第十六单元治燥剂
第十七单元祛湿剂
第十八单元祛痰剂
第十九单元消食剂
第二十单元驱虫剂
第五章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第二单元循环系统疾病
第三单元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单元泌尿系统疾病
第五单元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
第六单元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第七单元风湿性疾病
第八单元神经系统疾病
第九单元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第十单元中医病证
第六章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单元中医外科证治概要
第二单元无菌术
第三单元麻醉
第四单元体液与营养代谢
第五单元输血
第六单元围手术期处理
第七单元疼痛与治疗
第八单元内镜与腔镜外科技术
第九单元外科感染
第十单元损伤
第十一单元肿瘤
第十二单元急腹症
第十三单元甲状腺疾病
第十四单元乳腺疾病
第十五单元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
第十六单元门静脉高压症
第十七单元腹外疝
第十八单元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第十九单元肛门直肠疾病
第二十单元周围血管疾病
第二十一单元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第七章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单元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第二单元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第三单元妊娠生理
第四单元产前保健
第五单元正常分娩
第六单元正常产褥
第七单元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第八单元妇产科疾病的中医诊断与辨证要点
第九单元治法概要
第十单元妊娠病
第十一单元胎膜早破
第十二单元分娩期并发症
第十三单元产后病
第十四单元外阴上皮非瘤样病变
第十五单元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第十六单元月经病
第十七单元女性生殖器官肿瘤
第十八单元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第十九单元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
第二十单元子宫脱垂
第二十一单元不孕症
第二十二单元计划生育
第八章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单元儿科学基础
第二单元新生儿疾病
第三单元呼吸系统疾病
第四单元循环系统疾病
第五单元消化系统疾病
第六单元泌尿系统疾病
第七单元神经肌肉系
在线试读
上篇试题部分
章中医基础理论
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A1型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辨证求因与审求论证
B.望闻问切与辨证论治
C.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D.阴阳五行与藏象经络
E.以五脏为主的整体观
2.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
A.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B.自然界是一个整体
C.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
D.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整体
E.时令晨昏对人体有影响
3.中医的“证”是指
A.症状和体征的总称
B.认识疾病的过程中所确立的证候
C.选择适当的治疗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D.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E.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4.下列表述中属于症的是
A.心血亏虚
B.肺痈
C.肝阳上亢
D.消渴
E.恶寒
5.“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根本依据是
A.辨证论治
B.对症治疗
C.辨病治疗
D.因人而异
E.因病而异6.同一患者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法,这体现的是
A.整体观念
B.望闻问切
C.四诊合参
D.同病异治
E.三因论治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A1型题
1.两汉时期的“元气一元论”认为,构成宇宙万物基本、原始的物质是
A.精
B.元气
C.谷气
D.精气
E.云气
2.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
A.清气
B.天气
C.水精
D.阳气
E.精气
3.气的根本属性是
A.运动
B.下降
C.外出
D.上升
E.静止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A1型题
1.“无阳则阴无以生”说明了
A.阴阳消长
B.阴阳互根
C.阴阳转化
D.阴阳交感
E.阴阳对立
2.阴阳交感是指
A.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B.阴阳二气的转化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的和谐状态
E.阴阳二气的对峙
3.“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是指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消长平衡
C.互根互用
D.对立制约
E.相互转化
4.以补阴药为主,适当配伍补阳药的治疗方法属于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阴病治阳
D.阳病治阴
E.以上均不是
5.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6.依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7.下列可以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
A.阴虚则阳亢
B.阳病治阴
C.阴损及阳
D.重阴必阳
E.阳胜则阴病
8.“阴胜则阳病”主要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A.阴阳互根
B.阴阳交感
C.阴阳转化
D.阴阳消长
E.阴阳对立
9.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10.阴阳转化是
A.无条件的
B.有条件的
C.的
D.不可逆的
E.病理性的
11.下列不能体现阴阳的互根关系的是
A.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B.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C.阴在内,阳之守也
D.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E.阳在外,阴之使也
12.脾的阴阳属性是
A.阴中之阴
B.阴中之阳
C.阴中之至阴
D.阳中之阴
E.阳中之阳
B1型题
(13~14题共用备选答案)
A.阴阳的一体观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交感互藏
E.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体现
14.“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体现
(15~16题共用备选答案)
A.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B.阴在内,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也
C.阴平阳秘
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15.体现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的是
16.体现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是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
A1型题
1.五行中具有“曲直”特性的是
A.金
B.水
C.土
D.火
E.木
2.五行中某一行过于强盛,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无法克制它,反而受其反向克制,此为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侮
C.五行相克
D.五行制化
E.五行相乘
3.下列属于“子病犯母”的脏病传变的是
A.心病及脾
B.心病及肾
C.肝病及肺
D.心病及肝
E.心病及肺
4.木火刑金属于
A.母病及子
B.相乘传变
C.子病犯母
D.制化传变
E.相侮传变
5.五行学说可以指导诊断,若面色发黑,脉沉,则病位在
A.心
B.肾
C.肺
D.脾
E.肝
6.培土生金法依据的原理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乘
C.五行制化
D.五行相克
E.五行相侮7.五行中,“木”之“所胜”为
A.土
B.水
C.火
D.木
E.以上均非
8.五行之中,木是水的
A.母
B.子
C.所不胜
D.所胜
E.以上均非
9.下列体现了五行相克规律的治法为
A.金水相生
B.益火补土
C.抑木扶土
D.培土生金
E.滋水涵木
10.五行中具有“稼穑”特性的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11.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心藏神
B.肺藏魄
C.肝藏魂
D.脾藏意
E.肾藏精
12.下列属于“相侮”的脏病传变是
A.肝病及心
B.脾病及心
C.肝病及肺
D.肝病及脾
E.肝病及肾
13.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难以抵御其所不胜的正常限度的克制,此为
A.五行相乘
B.五行相侮
C.五行相克
D.五行制化
E.五行相生
14.五行之中,木是土的
A.所胜
B.相生
C.所不胜
D.子
E.母
15.四时季节中,属于五行之“土”的是
A.春
B.长夏
C.夏
D.秋
E.冬
B1型题
(16~17题共用备选答案)
A.恐
B.怒
C.悲
D.喜
E.忧
16.肝气虚则
17.心气虚则
(18~19题共用备选答案)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8.忧伤
19.恐伤
(20~21题共用备选答案)
A.魂
B.神
C.意
D.魄
E.志
20.肺藏
21.肝藏
(22~23题共用备选答案)
A.魂
B.神
C.意
D.魄
E.志
22.与生俱来的各种感觉、反应、反射和行为指的是
23.对客观对象信息的保持或长期存储的是
(24~25题共用备选答案)
A.母病及子
B.制化传变
C.子病犯母
D.相侮传变
E.相乘传变
24.水气凌心属于
25.木火刑金属于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
A1型题
1.下列关于六腑生理功能的描述,叙述错误的是
A.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
B.大肠主通降、主津
C.小肠主受盛和化物
D.大肠主传化糟粕与主津
E.膀胱主贮存和排泄尿液
2.“利小便而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
A.人体的体液是一定的,小便多了,大肠中的水分便少了
B.肾司二便,二便具有相关性
C.二便之源均来自小肠的泌别清浊
D.大肠主传化糟粕与主津,津少则便实
E.利水药物均具有止泻作用
3.五脏中,与女子胞关系密切的是
A.心、肝、脾、肺
B.心、肝、脾、胃
C.肺、心、脾、肾
D.肺、心、肝、肾
E.心、肝、脾、肾
4.下列不属于五脏的共同特点的是
A.实而不能满
B.化生精气
C.贮藏精气
D.实体性器官
E.病多虚证
5.下列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是
A.三焦
B.脑
C.胃
D.女子胞
E.胆
B1型题
(6~7题共用备选答案)
A.一身之精在脏腑的分藏
B.由脏腑之精化生的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C.一身之气在脏腑的分布
D.具有凉润、抑制、宁静等作用
E.具有温煦、兴奋、推动等作用
6.脏腑之精是
7.脏腑之阴气
第六单元五脏
1.面见青色,脉见弦象,多为
A.心病
B.脾病
C.肝病
D.肾病
E.肺病
2.下列具有“水火既济”关系的是
A.肝与胆
B.脾与胃
C.肝与肾
D.心与肾
E.肝与肺
3.与爪甲的色泽和坚脆有关的脏腑主要是
A.肺
B.胃
C.肝
D.心
E.脾
4.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取决于
A.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
B.胆排泄胆汁的功能
C.脾主运化的功能
D.胆贮藏胆汁的功能
E.肝主疏泄的功能
5.下列与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脏腑是
A.肝、胆
B.脾、胃
C.肝、肾
D.心、肾
E.肝、肺
6.肾之华在
A.爪
B.发
C.毛
D.唇
E.面
7.主宰生长发育的脏是
A.肾
B.肝
C.脾
D.肺
E.心
8.提出“左肾右命门说”的是
A.《难经》
B.《黄帝内经》
C.《医贯》
D.《景岳全书》
E.《医学心悟》
9.“胃之关”指的是
A.贲门
B.肾
C.大肠
D.膀胱
E.幽门
10.下列关于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液为汗
B.开窍于舌
C.其华在面
D.在声为歌
E.其志为喜
11.《素问·水热穴论》所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是指肺与肾的
A.呼吸运动的相互配合
B.水液代谢的相互为用
C.气血运化的相互为用
D.气的生成
E.津液的输布代谢
12.五脏与季节的关系错误的是
A.肝与春气相通应
B.心与夏气相通应
C.脾与夏气相通应
D.肺与秋气相通应
E.肾与冬气相通应
13.肺朝百脉是指
A.其功能与心主血脉一样
B.百脉之血会聚于肺,经气体交换,输布全身
C.百脉会聚于肺
D.肺将血液输送到全身
E.百脉由肺统帅
14.下列不属肺的生理功能的是
A.肺气通于天
B.主治节、朝百脉
C.主通调水道
D.主宣发和肃降
E.主气、司呼吸
15.“五脏六腑之大主”是指
A.心
B.肾
C.脾
D.肺
E.肝
16.下列与情志抑郁关联密切的是
A.肝失疏泄
B.神不守舍
C.肾精亏虚
D.髓海空虚
E.心气不足
B1型题
(17~18题共用备选答案)
A.脾、肾
B.肺、脾
C.肝、肾
D.心、脾
E.肺、肾
17.功能主要体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的脏腑是
18.乙癸同源指的脏腑是
(19~20题共用备选答案)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9.生痰之源为
20.贮痰之器为
(21~22题共用备选答案)
A.心、脾
B.心、肝
C.肾、脾
D.肝、脾
E.肾、肺
21.血液运行中,藏统失司指的脏腑是
22.水液代谢过程中,其本在(),其制在()
(23~24题共用备选答案)
A.心与肺
B.肺与肝
C.肝与脾
D.脾与肾
E.肺与脾
23.体现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的脏腑是
24.体现疏泄和运化的相互为用的脏腑是
(25~26题共用备选答案)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25.气之根是指
26.气之主是指
(27~28题共用备选答案)
A.肾气
B.肾阳
C.肾阴
D.肾精
E.肾之阴阳
27.命门之火为
28.命门之水为
章中医基础理论
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A1型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辨证求因与审求论证
B.望闻问切与辨证论治
C.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
D.阴阳五行与藏象经络
E.以五脏为主的整体观
2.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
A.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B.自然界是一个整体
C.人体是一个整体,人和自然界相互统一
D.五脏与六腑是一个整体
E.时令晨昏对人体有影响
3.中医的“证”是指
A.症状和体征的总称
B.认识疾病的过程中所确立的证候
C.选择适当的治疗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D.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
E.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
4.下列表述中属于症的是
A.心血亏虚
B.肺痈
C.肝阳上亢
D.消渴
E.恶寒
5.“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根本依据是
A.辨证论治
B.对症治疗
C.辨病治疗
D.因人而异
E.因病而异6.同一患者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法,这体现的是
A.整体观念
B.望闻问切
C.四诊合参
D.同病异治
E.三因论治
第二单元精气学说
A1型题
1.两汉时期的“元气一元论”认为,构成宇宙万物基本、原始的物质是
A.精
B.元气
C.谷气
D.精气
E.云气
2.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
A.清气
B.天气
C.水精
D.阳气
E.精气
3.气的根本属性是
A.运动
B.下降
C.外出
D.上升
E.静止
第三单元阴阳学说
A1型题
1.“无阳则阴无以生”说明了
A.阴阳消长
B.阴阳互根
C.阴阳转化
D.阴阳交感
E.阴阳对立
2.阴阳交感是指
A.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B.阴阳二气的转化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的和谐状态
E.阴阳二气的对峙
3.“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是指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消长平衡
C.互根互用
D.对立制约
E.相互转化
4.以补阴药为主,适当配伍补阳药的治疗方法属于
A.阴中求阳
B.阳中求阴
C.阴病治阳
D.阳病治阴
E.以上均不是
5.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五脏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6.依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7.下列可以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
A.阴虚则阳亢
B.阳病治阴
C.阴损及阳
D.重阴必阳
E.阳胜则阴病
8.“阴胜则阳病”主要说明的阴阳关系是
A.阴阳互根
B.阴阳交感
C.阴阳转化
D.阴阳消长
E.阴阳对立
9.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前半夜
E.后半夜
10.阴阳转化是
A.无条件的
B.有条件的
C.的
D.不可逆的
E.病理性的
11.下列不能体现阴阳的互根关系的是
A.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B.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C.阴在内,阳之守也
D.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E.阳在外,阴之使也
12.脾的阴阳属性是
A.阴中之阴
B.阴中之阳
C.阴中之至阴
D.阳中之阴
E.阳中之阳
B1型题
(13~14题共用备选答案)
A.阴阳的一体观
B.阴阳对立制约
C.阴阳互根互用
D.阴阳交感互藏
E.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阴阳者,一分为二也”体现
14.“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体现
(15~16题共用备选答案)
A.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B.阴在内,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也
C.阴平阳秘
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15.体现阴阳的自和与平衡的是
16.体现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的是
第四单元五行学说
A1型题
1.五行中具有“曲直”特性的是
A.金
B.水
C.土
D.火
E.木
2.五行中某一行过于强盛,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无法克制它,反而受其反向克制,此为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侮
C.五行相克
D.五行制化
E.五行相乘
3.下列属于“子病犯母”的脏病传变的是
A.心病及脾
B.心病及肾
C.肝病及肺
D.心病及肝
E.心病及肺
4.木火刑金属于
A.母病及子
B.相乘传变
C.子病犯母
D.制化传变
E.相侮传变
5.五行学说可以指导诊断,若面色发黑,脉沉,则病位在
A.心
B.肾
C.肺
D.脾
E.肝
6.培土生金法依据的原理是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乘
C.五行制化
D.五行相克
E.五行相侮7.五行中,“木”之“所胜”为
A.土
B.水
C.火
D.木
E.以上均非
8.五行之中,木是水的
A.母
B.子
C.所不胜
D.所胜
E.以上均非
9.下列体现了五行相克规律的治法为
A.金水相生
B.益火补土
C.抑木扶土
D.培土生金
E.滋水涵木
10.五行中具有“稼穑”特性的是
A.木
B.火
C.土
D.金
E.水
11.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心藏神
B.肺藏魄
C.肝藏魂
D.脾藏意
E.肾藏精
12.下列属于“相侮”的脏病传变是
A.肝病及心
B.脾病及心
C.肝病及肺
D.肝病及脾
E.肝病及肾
13.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难以抵御其所不胜的正常限度的克制,此为
A.五行相乘
B.五行相侮
C.五行相克
D.五行制化
E.五行相生
14.五行之中,木是土的
A.所胜
B.相生
C.所不胜
D.子
E.母
15.四时季节中,属于五行之“土”的是
A.春
B.长夏
C.夏
D.秋
E.冬
B1型题
(16~17题共用备选答案)
A.恐
B.怒
C.悲
D.喜
E.忧
16.肝气虚则
17.心气虚则
(18~19题共用备选答案)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8.忧伤
19.恐伤
(20~21题共用备选答案)
A.魂
B.神
C.意
D.魄
E.志
20.肺藏
21.肝藏
(22~23题共用备选答案)
A.魂
B.神
C.意
D.魄
E.志
22.与生俱来的各种感觉、反应、反射和行为指的是
23.对客观对象信息的保持或长期存储的是
(24~25题共用备选答案)
A.母病及子
B.制化传变
C.子病犯母
D.相侮传变
E.相乘传变
24.水气凌心属于
25.木火刑金属于
第五单元藏象学说
A1型题
1.下列关于六腑生理功能的描述,叙述错误的是
A.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
B.大肠主通降、主津
C.小肠主受盛和化物
D.大肠主传化糟粕与主津
E.膀胱主贮存和排泄尿液
2.“利小便而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
A.人体的体液是一定的,小便多了,大肠中的水分便少了
B.肾司二便,二便具有相关性
C.二便之源均来自小肠的泌别清浊
D.大肠主传化糟粕与主津,津少则便实
E.利水药物均具有止泻作用
3.五脏中,与女子胞关系密切的是
A.心、肝、脾、肺
B.心、肝、脾、胃
C.肺、心、脾、肾
D.肺、心、肝、肾
E.心、肝、脾、肾
4.下列不属于五脏的共同特点的是
A.实而不能满
B.化生精气
C.贮藏精气
D.实体性器官
E.病多虚证
5.下列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是
A.三焦
B.脑
C.胃
D.女子胞
E.胆
B1型题
(6~7题共用备选答案)
A.一身之精在脏腑的分藏
B.由脏腑之精化生的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C.一身之气在脏腑的分布
D.具有凉润、抑制、宁静等作用
E.具有温煦、兴奋、推动等作用
6.脏腑之精是
7.脏腑之阴气
第六单元五脏
1.面见青色,脉见弦象,多为
A.心病
B.脾病
C.肝病
D.肾病
E.肺病
2.下列具有“水火既济”关系的是
A.肝与胆
B.脾与胃
C.肝与肾
D.心与肾
E.肝与肺
3.与爪甲的色泽和坚脆有关的脏腑主要是
A.肺
B.胃
C.肝
D.心
E.脾
4.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取决于
A.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
B.胆排泄胆汁的功能
C.脾主运化的功能
D.胆贮藏胆汁的功能
E.肝主疏泄的功能
5.下列与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脏腑是
A.肝、胆
B.脾、胃
C.肝、肾
D.心、肾
E.肝、肺
6.肾之华在
A.爪
B.发
C.毛
D.唇
E.面
7.主宰生长发育的脏是
A.肾
B.肝
C.脾
D.肺
E.心
8.提出“左肾右命门说”的是
A.《难经》
B.《黄帝内经》
C.《医贯》
D.《景岳全书》
E.《医学心悟》
9.“胃之关”指的是
A.贲门
B.肾
C.大肠
D.膀胱
E.幽门
10.下列关于心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液为汗
B.开窍于舌
C.其华在面
D.在声为歌
E.其志为喜
11.《素问·水热穴论》所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是指肺与肾的
A.呼吸运动的相互配合
B.水液代谢的相互为用
C.气血运化的相互为用
D.气的生成
E.津液的输布代谢
12.五脏与季节的关系错误的是
A.肝与春气相通应
B.心与夏气相通应
C.脾与夏气相通应
D.肺与秋气相通应
E.肾与冬气相通应
13.肺朝百脉是指
A.其功能与心主血脉一样
B.百脉之血会聚于肺,经气体交换,输布全身
C.百脉会聚于肺
D.肺将血液输送到全身
E.百脉由肺统帅
14.下列不属肺的生理功能的是
A.肺气通于天
B.主治节、朝百脉
C.主通调水道
D.主宣发和肃降
E.主气、司呼吸
15.“五脏六腑之大主”是指
A.心
B.肾
C.脾
D.肺
E.肝
16.下列与情志抑郁关联密切的是
A.肝失疏泄
B.神不守舍
C.肾精亏虚
D.髓海空虚
E.心气不足
B1型题
(17~18题共用备选答案)
A.脾、肾
B.肺、脾
C.肝、肾
D.心、脾
E.肺、肾
17.功能主要体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的脏腑是
18.乙癸同源指的脏腑是
(19~20题共用备选答案)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9.生痰之源为
20.贮痰之器为
(21~22题共用备选答案)
A.心、脾
B.心、肝
C.肾、脾
D.肝、脾
E.肾、肺
21.血液运行中,藏统失司指的脏腑是
22.水液代谢过程中,其本在(),其制在()
(23~24题共用备选答案)
A.心与肺
B.肺与肝
C.肝与脾
D.脾与肾
E.肺与脾
23.体现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的脏腑是
24.体现疏泄和运化的相互为用的脏腑是
(25~26题共用备选答案)
A.心
B.肺
C.肝
D.脾
E.肾
25.气之根是指
26.气之主是指
(27~28题共用备选答案)
A.肾气
B.肾阳
C.肾阴
D.肾精
E.肾之阴阳
27.命门之火为
28.命门之水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