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2775873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作者是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的女儿,也是新加坡现任总理李显龙的妹妹。她与父亲李光耀的关系非常亲近,常年陪伴他出访国外,并照料他的晚年生活直至他2015年逝世。本书中的“家庭”和“与父亲同行”等章节披露了李光耀家族不为外人所知的*手资料,揭开了这个显赫家族的神秘面纱。
新加坡是一个弹丸小国,自然资源紧张,却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飞速发展,成为亚洲经济腾飞的典范。新加坡的成功有何值得借鉴之处?作者个性耿直,敢于对社会公共事务发表种种看法,往往都非常犀利,直指问题核心,她站在一个新加坡公民的立场,对新加坡的卫生、教育、医疗等领域,或提出质疑,或嘉奖成效,让我们近距离地观察新加坡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思对比,得出有益的结论。
作者在专业上非常出色,从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加拿大多伦多儿童医院继续进修,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小儿神经科医生,并担任新加坡国立脑神经医学院院长,对新加坡的小儿神经医学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她对专业的执着进取,对学前儿童教育的中肯建议,以及对医学伦理和医疗环境的深邃思考,从一个行内人的角度给我们以启发,尤其在医患矛盾愈演愈烈的当下,更凸显出其意义。
这本书里收录了50多张彩色插图,大多数之前从未公布过,是作者从李家私人影集里精挑细选出来的照片,有作者陪同父亲出访各国的记录,也有李光耀晚年的珍贵影像,生动忠实地展现了李家的生活场景。
新加坡是一个弹丸小国,自然资源紧张,却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飞速发展,成为亚洲经济腾飞的典范。新加坡的成功有何值得借鉴之处?作者个性耿直,敢于对社会公共事务发表种种看法,往往都非常犀利,直指问题核心,她站在一个新加坡公民的立场,对新加坡的卫生、教育、医疗等领域,或提出质疑,或嘉奖成效,让我们近距离地观察新加坡社会的各个方面,反思对比,得出有益的结论。
作者在专业上非常出色,从新加坡国立大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加拿大多伦多儿童医院继续进修,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小儿神经科医生,并担任新加坡国立脑神经医学院院长,对新加坡的小儿神经医学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她对专业的执着进取,对学前儿童教育的中肯建议,以及对医学伦理和医疗环境的深邃思考,从一个行内人的角度给我们以启发,尤其在医患矛盾愈演愈烈的当下,更凸显出其意义。
这本书里收录了50多张彩色插图,大多数之前从未公布过,是作者从李家私人影集里精挑细选出来的照片,有作者陪同父亲出访各国的记录,也有李光耀晚年的珍贵影像,生动忠实地展现了李家的生活场景。
目 录
关于此书
第一部:自我
个人
大熊猫的女儿 1
拥有堂吉诃德的傻劲 6
让人受不了的精英主义 9
“卧薪尝胆” 13
一个遵循佛法的无神论者 17
友情与孤独 21
外在美与内在美 25
我是运动狂 29
我为什么选择单身 33
家庭
欧思礼路的简朴生活 37
温馨而快乐的生日 40
举家出游 44
父母的爱情故事 48
心疼母亲所受的苦 52
当逻辑在爱面前崩溃 56
我的娘惹祖母 60
关于显龙的家书 64
学业和工作
父母从未给我压力 69
虎妈式教育 73
我心目中最好的补习老师 77
所谓医者仁心 81
医疗体系助长的歪风陋习 85
“人类最伟大的医院”没能教会我的事 89
医生不该走昂贵的捷径 93
与父亲同行
与父亲同行 97
新加坡人到中国 101
蓦然想起沦陷岁月 105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古老国度 108
华府寄简 111
第二部:国家
领导力
建国功臣 116
钱所买不到的 120
无名英雄 124
愿Y世代在逆境中成长 128
莱佛士生为何给人这般印象? 132
无私奉献——我的故友巴拉吉 136
与众不同并非选择 141
国家认同感
我为什么要留在新加坡 144
国庆日庆典 148
为什么怀念北京和伦敦? 152
不是中国人,也不是西化的华人 156
先是新加坡人,后是华人 160
种族与文化
Y世代和新自恋主义 164
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取名偏好 168
勿落入过度政治正确的陷阱 172
真正抛开种族偏见 176
事业
选一条更有人情味的艰难道路 180
令人费解的判决 184
有尊严地离去 186
谁来关心看护者? 188
医疗护理不是商品 192
加强管制医生的贪婪行为 196
美颜与医学丑陋的一面 199
我为何反对举办奥运会 203
性别歧视与新航空姐 207
教育
要有优质非精英式学前教育 211
改进小六会考制度 215
毫不奏效的双语政策 219
别执意让孩子补习 223
把品格教育做好 226
外事
新加坡需要外来人才 230
吸引人才的错误方式 234
来自沙巴的卡达山清洁工 239
善良的新西兰人 243
澳大利亚人比从前开明 247
迈克菲助我躲过牢狱之灾 250
自由的另一面 254
后记
怀念母亲…… 258
怀念父亲…… 262
新加坡人的关怀感动了我 267
为全国各界的悲痛而感动 271
延续父亲的精神 276
到托格汉诺克瀑布公园散心 280
在这特别的日子说声谢谢 284
没有爸爸的国庆日庆典 288
鸣谢 293
词汇表 294
索引 298
第一部:自我
个人
大熊猫的女儿 1
拥有堂吉诃德的傻劲 6
让人受不了的精英主义 9
“卧薪尝胆” 13
一个遵循佛法的无神论者 17
友情与孤独 21
外在美与内在美 25
我是运动狂 29
我为什么选择单身 33
家庭
欧思礼路的简朴生活 37
温馨而快乐的生日 40
举家出游 44
父母的爱情故事 48
心疼母亲所受的苦 52
当逻辑在爱面前崩溃 56
我的娘惹祖母 60
关于显龙的家书 64
学业和工作
父母从未给我压力 69
虎妈式教育 73
我心目中最好的补习老师 77
所谓医者仁心 81
医疗体系助长的歪风陋习 85
“人类最伟大的医院”没能教会我的事 89
医生不该走昂贵的捷径 93
与父亲同行
与父亲同行 97
新加坡人到中国 101
蓦然想起沦陷岁月 105
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古老国度 108
华府寄简 111
第二部:国家
领导力
建国功臣 116
钱所买不到的 120
无名英雄 124
愿Y世代在逆境中成长 128
莱佛士生为何给人这般印象? 132
无私奉献——我的故友巴拉吉 136
与众不同并非选择 141
国家认同感
我为什么要留在新加坡 144
国庆日庆典 148
为什么怀念北京和伦敦? 152
不是中国人,也不是西化的华人 156
先是新加坡人,后是华人 160
种族与文化
Y世代和新自恋主义 164
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取名偏好 168
勿落入过度政治正确的陷阱 172
真正抛开种族偏见 176
事业
选一条更有人情味的艰难道路 180
令人费解的判决 184
有尊严地离去 186
谁来关心看护者? 188
医疗护理不是商品 192
加强管制医生的贪婪行为 196
美颜与医学丑陋的一面 199
我为何反对举办奥运会 203
性别歧视与新航空姐 207
教育
要有优质非精英式学前教育 211
改进小六会考制度 215
毫不奏效的双语政策 219
别执意让孩子补习 223
把品格教育做好 226
外事
新加坡需要外来人才 230
吸引人才的错误方式 234
来自沙巴的卡达山清洁工 239
善良的新西兰人 243
澳大利亚人比从前开明 247
迈克菲助我躲过牢狱之灾 250
自由的另一面 254
后记
怀念母亲…… 258
怀念父亲…… 262
新加坡人的关怀感动了我 267
为全国各界的悲痛而感动 271
延续父亲的精神 276
到托格汉诺克瀑布公园散心 280
在这特别的日子说声谢谢 284
没有爸爸的国庆日庆典 288
鸣谢 293
词汇表 294
索引 298
前 言
二○○六年,有个《海峡时报》记者要求和我做专访,让我谈谈自己的人生。我反过来提议,不如让我针对自己非常关注的课题,在《海峡时报》发表两篇文章。首先,我希望政府能为所有的新加坡孩童提供优质的学前教育。我当时觉得,而我现在依然这么认为,假如我们要帮助处于较低社会经济阶层的同胞提升自己,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从幼儿时期开始为他们提供优质教育。其次,我想指出政府和经济发展局在推动生物医药研究方面所做错的事情。 结果,我得请求新加坡报业控股英文及马来文报集团总编辑,才得到对方批准,在集团属下《海峡时报》发表文章。 之后,我受邀和一组大多不是新闻从业员的作者,轮流为一个叫做“智库”的每周专栏执笔,而它刊登在《海峡时报》的言论版里。我想这能让自己在无需求他人的情况下,有一个公开发表想法的栏目,因而答应了。 必须承认的是,我对此事缺乏信心,也自觉格格不入。我没有经验,加上行事向来十分低调,因此毫无心理准备做这样公开的事情。更何况,其他执笔的作者都是一些在外交、金融、历史、文学和哲学等领域颇有威望和说话具有分量的名人。他们是善于影响舆论的老手。我坚持不懈地写了十七篇文章。 七年前,《星期日时报》邀请我写个人专栏,而我也答应了。这个专栏每两周见报一次。我更喜欢这样的专栏,因为我无需与言论版的那些思想家和舆论界高手轮流执笔。我感到更舒服自在,并觉得能更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无需高谈阔论。我喜欢自己逐渐培养的写作风格,也就是以轻松的笔触谈论自己对人生的一些见解或观察。 不管怎样,我发表的每一篇文章,无论是在《海峡时报》“智库”专栏刊登的文章,还是为《星期日时报》撰写的文章,都反映了我的真实经历。我的目的是要就一些时事课题或个人觉得应让公众关注的问题,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我的文章引起了他人的共鸣。我想这是因为它们定期见报的缘故。我向来擅长的是理科,不十分能言善道,最熟悉与科学原理和逻辑有关的课题。我之所以答应写专栏,仅仅是希望有一个平台,可针对如何改善我们的人民和国家福祉提出建议。因此,我很意外的是,尽管人们不一定同意我的看法,但还是有很多人喜欢读我的文章。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也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而同意出书。除了一篇悼念已故好友和战友(前神经外科医生和多个政府部门的前高级政务部长)巴拉吉医生的文章以外,这本书收录的都是我在报章上发表过的文章。 为了保持客观性,我希望让有专业经验的人来挑选文章。因此,在新加坡报业控股二○一五年初问我有没有意思出书后,要求让《海峡时报》编辑叶宽红亲自操刀,而他也同意了。我很高兴看到他不仅亲自筛选文章,还构思了整本书的呈现方式,以不同的主题而不是按照见报的时间顺序来整理书中的文章。 这是一个很好的点子,因为它以读者熟悉的自述形式,把看似毫无关联的一篇篇文章化零为整。这样的呈现方式,让这些在不同时候、以不同心境创作的文章凝聚成结构紧凑的完整作品。当我以这样的形式重读自己过去所写过的文章时,我又对自己和自己的工作、双亲和弟兄、朋友和同事、新加坡和我曾经到过的其他国家,以及触动我的事情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我看过这本书的草稿并重新阅读了他所挑选的七十五篇文章后,而他也为了让它们贴近主题和结构清晰而必须做出不少修改和重新拟题。我清楚看到自己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和情况下,保持了一以贯之的做人原则。我的看法是,一个人要带着诚挚的心去写作,才能在思想上、感情上和行动上保持不变。如果你在阅读了此书后也有同样的感受,我会谦卑地、欣慰地感谢你这么想。
李玮玲
李玮玲
媒体评论
在过去十二年里,李玮玲写了180篇文章,涉及范围从她的父亲到公共卫生政策。《海峡时报》整理了其中74篇,结集成《一个客家女子的新加坡故事》。她性格直爽,在专栏文章里对很多政府高官的公共决策提出异议,甚至驳斥李光耀的一些政策,她这种言人所不敢言的个性为本书增添了很多看点。——《海峡时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