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2184362
编辑推荐
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了广泛传播重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精华,保护传承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遗产向文化资源转化,唤起民众的文化自觉,提升民众的文化自信,让**的民族民间文化瑰宝得以代代相传,特别组织专家学者精心编写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共13卷,刘德奉编*的《心中的歌/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是民间文学卷中的其中一卷。 民间文学是人类*早的文学样式,广泛存在于民间大众之中,数千年来,代代传承至今,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凝结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情感、经验和智慧。 本书介绍了渝中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巴南区、北碚区、大足区、酉阳县、石柱县、丰都县等十几个区县的民间故事情况,基本体现了重庆的人文思想、巴文化精神、地域特色文化和民风民俗。每篇文章中不仅有当地民间故事的由来、发展、主要内容、代表性传承人介绍,还配有图片,图文并茂,其中列举的代表性民间故事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这些对非遗的传承和弘扬很有积*的推动作用。
内容简介
刘德奉编*的《心中的歌/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丛书》,是“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其中的民 间文学卷。书稿中主要收集了体现重庆人文思想的有 《说不尽的巫——巫溪民间故事》《酉阳古歌》等; 体现巴文化精神的有《这是我们的根——巴文化传说 》《哦,重庆人——巴将军传说》等;体现地域特色 文化的有《面对当石说人话——大足石刻传说》《天 上掉下个石坨坨——石宝寨的传说》;体现民风民俗 的有《水边码头说天下——广阳民间故事》《你来听 听又何妨——石柱酒令》等。
目 录
你嘴我舌慰寂寞——走马镇民间故事 神秘犹存——酉阳古歌 水边码头说天下——广阳民间故事 这是我们的根——巴文化传说 哦,重庆人——巴将军传说 说不尽的巫——巫淫民间故事 石头情——男女石柱神话 文化故事说文化——此碚民间故事 请你快点打捞——善书 面对刀石说人话——大足石刻传说 丰都不姓鬼——丰都县民间故事 听听文字里的声音——石柱酒令 天下神女在巫山——巫山神女传说 望娘滩头说望娘——望娘滩传说 天上掉下个石坨坨——石宝寨的传说 你想不想做这样的人——林责福的故事 土家族姑娘——吴幺姑传说 一个癞子也留念——吴癞子的传说 附录1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附录2 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在线试读
走马民间故事人很多,主要的有魏显德(1923- 2009),他有68年的故事讲述史。他是一个地地道道 的农民,但他生活在一个民间文学世家,从小就受到 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的熏陶,成长在摆龙门阵、唱山 歌的环境里,吸吮着民间文学的乳汁。因此,他的山 歌听得多,故事装得饱,民间文学的积累十分丰富。
这种文学修养和资料积累,对于他后来能讲很多传说 故事,能唱很多山歌,能说很多谚语、歇后语,能融 会创新,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到目前为止,他的故 事多达1367则(据他自己估计应在1500则以上), 1990年被重庆市评为“特级民间故事家”,1998年被 评为“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一。
魏显发(1931-1999),走马镇人。魏显发的父 亲魏炳南很会讲故事,对民间风俗、地方传说等颇为 了解。魏显发也继承了这一点,无论走到哪里,他都 对周围的人和事抱着强烈的好奇心。他喜欢听评书、 听故事和讲故事,对有关阴曹地府和风俗习惯方面的 故事特感兴趣。他讲故事非常生动,常常一大屋子的 人都被他吸引过去。他现已记录下来的民间故事就有 1141则,1992年被重庆市文化局评为“特级民间故事 讲述家”。
张祥模,1934年出生,走马镇人。他不仅是庄稼 能手,而且是厨工能手,见多识广,从16岁开始就能 讲述民间故事,到现在能讲述民间故事400多则,能 唱山歌300多首。特别是他所讲的《重庆杨柳街的来 历》《马方桥的来历》《安世敏的故事》等让人听了 开怀大笑,余味无穷。
当然,还有像袁后成、罗象俊、范明福、刘远扬 等人所讲述的故事也非常之多,听起来动人,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者。
走马镇原住民为濮人,后巴人进入建立巴国。巴 人崇蛇,在走马民间至今仍流传着一些有关蛇的故事 ,如《蛇齐会》《蛇吞象》等。历史学家说巴国已亡 ,巴人已远,然而在距重庆市中心只有20多公里的走 马镇的民间生活、祭祀和他们的民间故事中却保留着 浓厚的巴蛇信仰痕迹。
走马民间故事的繁盛,与明清之际走马场镇的发 展密切相关,尤其是到了清中叶和民国期间,这里更 是繁荣。据老人讲,民国年间仅走马场上,百米长街 就有60余家商铺,其中客栈、饭铺、茶馆、烟馆样样 俱全,十分热闹。场上还有广东会馆、山西会馆以及 两座戏台。其中关武庙戏楼建于明朝,现在仍然保存 完好。走马镇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它成为重庆去 往成都的站,肩挑马驮之行商小贩,每日清晨从 重庆出发,当晚即抵走马镇。这种情景当地人至今印 象深刻,在他们的故事中也多有反映。行商之人一要 歇宿,二要吃饭,三要娱乐,这自然带动了服务业的 发展。客栈满员,饭馆生意兴隆,茶馆、烟馆更是人 群拥挤。戏台上一本本戏接连演出,少有空座。用一 些小商贩的话说,他们白日里紧赶慢赶,就为了早些 到达走马,吃了饭好看夜戏。据当地老人回忆,他们 年轻时,大多喜欢赶走马场,去后总是习惯在买卖完 后坐坐茶馆,听人摆龙门阵;更有甚者,要看完夜戏 才回家。另外,走马镇当时有大小庙观15处,各种法 事和庙会吸引了大量人群,增添了场镇的活力,促进 了民间故事的繁荣。当时除故事以外,走马镇的民间 文艺活动还有川剧、评书、打花鼓、打合叶、讲圣谕 、卖唱、杂技等,在这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下,民间故 事自然得到了良好发展。
P4-6
这种文学修养和资料积累,对于他后来能讲很多传说 故事,能唱很多山歌,能说很多谚语、歇后语,能融 会创新,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到目前为止,他的故 事多达1367则(据他自己估计应在1500则以上), 1990年被重庆市评为“特级民间故事家”,1998年被 评为“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一。
魏显发(1931-1999),走马镇人。魏显发的父 亲魏炳南很会讲故事,对民间风俗、地方传说等颇为 了解。魏显发也继承了这一点,无论走到哪里,他都 对周围的人和事抱着强烈的好奇心。他喜欢听评书、 听故事和讲故事,对有关阴曹地府和风俗习惯方面的 故事特感兴趣。他讲故事非常生动,常常一大屋子的 人都被他吸引过去。他现已记录下来的民间故事就有 1141则,1992年被重庆市文化局评为“特级民间故事 讲述家”。
张祥模,1934年出生,走马镇人。他不仅是庄稼 能手,而且是厨工能手,见多识广,从16岁开始就能 讲述民间故事,到现在能讲述民间故事400多则,能 唱山歌300多首。特别是他所讲的《重庆杨柳街的来 历》《马方桥的来历》《安世敏的故事》等让人听了 开怀大笑,余味无穷。
当然,还有像袁后成、罗象俊、范明福、刘远扬 等人所讲述的故事也非常之多,听起来动人,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者。
走马镇原住民为濮人,后巴人进入建立巴国。巴 人崇蛇,在走马民间至今仍流传着一些有关蛇的故事 ,如《蛇齐会》《蛇吞象》等。历史学家说巴国已亡 ,巴人已远,然而在距重庆市中心只有20多公里的走 马镇的民间生活、祭祀和他们的民间故事中却保留着 浓厚的巴蛇信仰痕迹。
走马民间故事的繁盛,与明清之际走马场镇的发 展密切相关,尤其是到了清中叶和民国期间,这里更 是繁荣。据老人讲,民国年间仅走马场上,百米长街 就有60余家商铺,其中客栈、饭铺、茶馆、烟馆样样 俱全,十分热闹。场上还有广东会馆、山西会馆以及 两座戏台。其中关武庙戏楼建于明朝,现在仍然保存 完好。走马镇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它成为重庆去 往成都的站,肩挑马驮之行商小贩,每日清晨从 重庆出发,当晚即抵走马镇。这种情景当地人至今印 象深刻,在他们的故事中也多有反映。行商之人一要 歇宿,二要吃饭,三要娱乐,这自然带动了服务业的 发展。客栈满员,饭馆生意兴隆,茶馆、烟馆更是人 群拥挤。戏台上一本本戏接连演出,少有空座。用一 些小商贩的话说,他们白日里紧赶慢赶,就为了早些 到达走马,吃了饭好看夜戏。据当地老人回忆,他们 年轻时,大多喜欢赶走马场,去后总是习惯在买卖完 后坐坐茶馆,听人摆龙门阵;更有甚者,要看完夜戏 才回家。另外,走马镇当时有大小庙观15处,各种法 事和庙会吸引了大量人群,增添了场镇的活力,促进 了民间故事的繁荣。当时除故事以外,走马镇的民间 文艺活动还有川剧、评书、打花鼓、打合叶、讲圣谕 、卖唱、杂技等,在这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下,民间故 事自然得到了良好发展。
P4-6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