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313028
不要再梦想爆炸性的、一夜暴富的成功了,大多数的成功还是要靠积累的!
每天进步一点,就离成功更近一点!
整理好心情,按照奈杰尔的行动模型的指点,开始你的寸进之旅!
《寸进式创业》为创业的成功和创新提供了一个革命性的和可持续的计划。创业家奈杰尔.科林用50多位澳大利亚*成功的企业家和领导者的智慧和洞察力,提取和发现建立一个繁荣的商业究竟需要什么的惊人真相。这本书以坦率和发人深省的陈述,列出了一个能使你业务增长的可操作的蓝图。将你的思维方式从爆炸性、一夜暴富转向持续的、一步一个脚印的过程。读了这本书,你可以到达事业*,并持续下去。
第1部分套路
行动一 找到缺口 5
给他们想要的 9
咬人的狗、煎蛋圈和散落的信纸 19
照看商店 22
美好的张力:热情和可行性 29
行动二 采取行动 34
始于足下 41
快枪手和啰吸枪手 51
个幸福时刻 54
动量 56
规模不重要 58
美好的张力:开始和准备 61
行动三 检验和测评 67
基本产品 68
基本行动 76
小豆子的大文章 78
如何确知? 82
就算你是对的…… 86
行动四 删除或改进 90
天涯何处无创意 91
务实的创业家 96
创意是死的 102
消灭“僵尸” 104
持续改进 111
致命缺陷在哪里? 116
理解点滴小事 118
戴利沃特斯酒馆 121
制定一份“停止”清单 125
这个过程是循环往复的 128
第2部分不止套路
行为一 明白“为什么” 143
荷塞?帕罗尼拉和他无法压抑的梦想 146
知其所以然是非常重要的 152
杰夫?摩根的全景画 157
“为什么”是会变的 161
行为二 思维模式决定一切 167
艾丽萨?坎普林的八年计划 172
如果没失败过,你什么都学不到 175
路障和停车标志 185
爱上过程 189
行动三 学无止境 195
“是的,而且……” 199
神奇的髓磷脂 202
练习 205
效仿和学习 206
读书会以外 208
偶遇的人 214
导师和教练 219
你的客户也是人 221
要对自己真诚 223
再出发:让一切成真 228
序
大多数商业书籍有两个通病。
,多数作者没有足够的从商经验,所以拿不出突破性的看法,因而他们的著作没有太大的影响力。结果就是我们在每家书店看到的,数以百万计的商业书籍充斥坊间,重复着大同小异的内容,讲述着千篇一律的道理。
第二,多数作者无法近距离接触企业界的成功人士,不了解他们卓越的成绩。所以,他们对于这些成功者的心得,也就不得其门而入了。这类作者只是拾人牙慧,鹦鹉学舌。
这本书的读者是幸运的,您的作者不属于前面提到的“多数作者”。
奈杰尔从商30余年,深谙企业生存和兴盛之道,这本书的每个章节都渗透着他经过摸爬滚打、得来不易的智慧。
奈杰尔还采访过数量众多的商界明星,他的采访贴近而深入,比多数人更接近访谈对象。奈杰尔一共完成了80余次一对一访谈,和澳洲企业界的精英人士深度交流。这些访谈是史无前例的,奈杰尔接触到了澳大利亚秀的商业头脑,理解了赚钱的奥秘,创造了一套令人信服的、高度可操作的体系,给予每个人真正的机会,让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按奈吉尔说的做吧,你的事业一定会得到提升。就这么简单。
按奈杰尔说的去做,您需要的不是纸和笔,而是完全开放的头脑。这是商业领域的一种稀缺资源。
为什么需要完全开放的头脑?因为这本书呈现的不是业绩提升的模板,而是一种通向成功的、反直觉的思路和做法。在奈吉尔眼里,更多不一定多,战略不一定要明确,多数人选择的道路不一定是明智的。
所有这一切,造就了这本生动的读物,书中的个别说法及其前瞻性甚至会让读者咋舌。无论读到哪个章节,都能发现作者细密的用心、用来支撑论断的研究工作,一切充满逻辑又清晰通透,只有不盲信报告、用心领悟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能为这本非凡的著作写序,是我莫大的荣幸。后总结一句:这是一本出类拔萃的佳作。
西蒙?雷诺斯(Siimon Reynolds)
畅销书《失败这回事》(Why People Fail)的作者
前言
从这里出发
这是一种寸进游戏
过去的几年,我采访了许多成功人士,从引人注目的创业家,到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的足迹遍布整个澳大利亚。也许平时你没有听说过他们,但他们成就的事业是出色的、值得记录的。
2013年四月的一个清晨,我跨上摩托车,从悉尼的家里出发,带着一部摄像机,单人独骑,开始了一段孤独的远征。我把它称为“机智澳洲”项目(Ingenious Oz Project),目的很简单,我要发掘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20岁时,我完成了次创业,它为我打开了大型活动领域的大门。我创建了“荒唐娱乐”(Absurd Entertainment),跻身澳洲的创意娱乐策划行列。这个经历给了我一个直接的感受:多数人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创造性,认为自己的想法没有什么价值,也不会带来成功。我想证明,他们是错的。
我赋予自己一个使命:向澳洲人民证明,我们的创造性、聪慧和能力远远超出自己认为的程度。我想让大家明白,创新者不是稀有动物,创新也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它属于普罗大众每个人,只要我们坚毅果敢、勤劳肯干,就能成就一番事业。我想证明,走遍澳洲,随处都能找到聪慧的人民和成功的事业。所以我上路,开始那段漫长的征途。我要启发整个国家的思想。结果证明,我的收获超过了预期,我收获了职业生涯的教益。
2014年,“启动澳洲”(Start Up Australia)项目邀请我担任项目大使,这是一个由创业家组成的非营利组织,旨在帮助刚刚起步的年轻企业家和创业者,提供免费的咨询服务,包括很多得来不易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都是从实践中汲取的,是走过创业和经营之路的先行者的宝贵总结。我的工作是采访其中50位的创业家。当时我刚刚完成“机智澳洲”项目,在“机智澳洲”的过程中,以及之前几年的各类会见和会议中,我积累了大量类似的访谈经验,所以我当即接受了这个邀请。原因很简单,“启动澳洲”会给我一次难得的机会,和朝气蓬勃的创业家座交谈,探寻他们的想法,听取他们关于创业和盈利的真知灼见。它的吸引力让我无法抗拒。
这两个项目带给我一个出乎意料的发现:在澳大利亚遍布着那么多睿智的、成功的商界人士!感谢这两个项目带来的机缘,我接触了各行各业、背景各异的人们,他们足智多谋、充满创造力,呈现出一种整体智慧。他们心态开放,愿意分享成功的秘诀,分享他们赖以成功的、行之有效的策略和看法。
企业家精神从来没像今天这样重要过,在今天的世界,它成了通向成功的金钥匙。短短几十年间,我们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的运行方式、社会状况、工作方式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快速演进的技术为我们开启了无数扇崭新的大门,每扇门的背后都藏着通向成功的道路。
相信读者和我一样,都曾经倾听、围观或拜读过很多专家和大师的高论,并且试图复制他们创业和赚钱的故事。我得承认,他们中有些人的看法很有意思,值得一听。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和接受的是: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想学习真正的经营之道,就要向做过经营的人学习,向过来人请教。
一以贯之
每次采访,总有一件事引起我的注意,从来没有过例外。如果说成功有什么秘诀,我想它就是接近的答案了。
早在“机智澳洲”项目的旅程中,我就开始注意到它。那是个充满趣味的、慢热的过程,随着时间的发酵,它慢慢显现,展露出它的重要性。等到我开始“启动澳洲”的50次采访时,它再次跳出来,彻底显露出庐山真面目。
回望自己的职业生涯,从30年前次创业起,我已经开始贯彻这件事了,只是当时没有察觉它的存在,更没注意到它的关键作用。我曾背离过自己的直觉,结果输得很惨,伤筋动骨。刚开始从事咨询行业时,我尝试过跃进式发展,跳过积累阶段,直接实现“暴发式成功”。当然,我又失败了。直到那时,我才意识到,我忽略了一些至关重要的东西,我需要后撤一步。结果,转机来了,一切重回轨道。
说了这么多,这件事是什么?简言之:事业是一种寸进游戏(Game of Inches)。
它不是惊天动地的颠覆性事件,也不是iPhone式的发明。它是坚持不懈地寻求提升之道,把每件事做得更好;它是一种信念,要毫不松懈地自我鞭策,把每件事做得比别人好一些;它是一种执念,不找到的方法不罢休,要逐步提高自己事业的每一部分,得寸进尺,水滴石穿。
它不止是一种执念,更是一种求索。在寸进游戏的国度里,活跃着众多的优秀企业家,他们对事业持久的热情让我叹服。我问过约翰?麦格拉斯,在他创建麦格拉斯公司时,寸进游戏是否适用?他立即确认了这一点。
创业之初,约翰立下宏愿:要成为全球好的地产公司。为了实现这个雄心壮志,他想方设法地把每件事做得更好,到现在依然如此。约翰说:“每天我都能感觉到点滴的提高。”所以,业绩的提升和盈利的增长,依靠的不是量子飞跃(quantum leaps)式的跃进,而是渐进式的提升,一步一个脚印,一寸一寸地前进。
乍看上去,似乎这个说法和志存高远是背道而驰的;乍听上去,好像寸进游戏意味着胸无大志、小打小闹。事实并非如此,西蒙?雷诺斯创建了世界上的市场营销公司,他曾经说过:“我们务必秉承持续改进的宗旨,把它和大志向、大目标结合起来。假以时日,就可以实现事业和生活的双重成功,其余的事都是细节而已。”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在弗林德斯山脉的山麓间,有一家企业把寸进游戏做到了极致,它就是凯利工程(Kelly Engineering)——一家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凯利的主要产品是菱形耙和棘刺链,用于围场、除草、耕田、土壤管理等用途。这家公司成立于40年前,创始人彼得?凯利是一位农夫,他对买来的农具很不满意,决定自己动手制作。彼得想,不如多做几套,把它们卖给附近的乡邻,这样就可以抵销他的制作成本了。结果他的农具很受欢迎,很快消息就传开了。当他卖出30多套农具之后,彼得决定成立一家公司,进军农具市场。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凯利工程(Kelly Engineering),整个过程水到渠成。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