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21917丛书名: 赏年画
2.福禄寿喜 / 008
3.福寿三多 / 014
4.福寿双全 / 018
5.福寿如意 / 023
6.福禄万代 / 026
7.福如东海 / 030
8.福缘善庆 / 033
9.福自天来 / 036
10.福在眼前 / 040
11.万福攸同 / 044
12.箕陈五福 / 048
13.五福捧寿 / 052
14.五福临门 / 057
15.五福和合 / 061
16.梅开五福 / 065
17.洪福齐天 / 068
18.福虎衔钱 / 070
19.恨福来迟 / 073
20.引福归堂 / 076
21.吉祥禄字 / 079
22.受天百禄 / 081
23.加官进禄 / 084
24.加官晋爵 / 088
25.当朝一品 / 092
26.指日高升 / 096
27.官上加官 / 100
28.官带留传 / 102
29.笔定升官 / 106
30.连中三元 / 109
31.金殿传胪 / 112
32.太师少师 / 114
33.封侯挂印 / 119
34.五子登科 / 124
35.鸡鸣富贵 / 128
36.独占鳌头 / 132
37.蟾宫折桂 / 135
38.金榜题名时 / 139
39.魁星点状元 / 143
40.鲤鱼跳龙门 / 145
41.吉祥寿字 / 150
42.百寿全图 / 154
43.寿比南山 / 158
44.蟠桃大会 / 161
45.王母娘娘 / 164
46.南极仙翁 / 166
47.南斗星君 / 170
48.长头寿星 / 173
49.麻姑献寿 / 175
50.东方朔偷桃 / 178
51.五福寿为先 / 181
52.群仙上寿 / 184
53.八仙祝寿 / 188
54.白猿献寿 / 192
55.桃献千年/ 194
56.富贵寿考/ 198
57.海屋添筹 / 201
58.鹿鹤同春/ 204
59.耄耋富贵 / 209
60.松鹤寿图 / 213
61.吉祥喜字 / 215
62.人生四喜 / 219
63.双喜临门 / 221
64.喜上眉梢 / 225
65.喜从天降 / 228
66.欢天喜地 / 231
67.喜报三元 / 234
68.弄璋之喜 / 238
69.龙凤呈祥 / 241
70.百子全图 / 246
71.麒麟送子 / 251
72.榴开百子 / 257
73.瓜瓞绵绵 / 262
74.安居乐业 / 265
75.九世同居 / 267
76.春风得意 / 271
77.百事如意 / 275
78.竹报平安 / 278
79.吉庆有余 / 282
80.一团和气 / 285
81.三羊开泰 / 288
82.鸡王镇宅 / 291
83.镇宅神虎 / 294
84.狮头衔剑 / 297
85.八蛮进宝 / 299
86.增福财神 / 303
87.文武财神 / 307
88.财神叫门 / 312
89.五路进财 / 317
90.路路进财 / 321
91.发财还家 / 324
92.招财进宝 / 328
93.黄金万两 / 333
94.渔翁得利 / 336
95.刘海戏金蟾 / 339
96.钱龙引进 / 342
97.金驹献宝 / 345
98.肥猪拱门 / 348
99.摇钱树 / 351
100.聚宝盆 / 355
参考书目 / 358
后记 / 360
序
殷伟兄是我的大学学长,我们又先后移居岭南,且都从媒体做到文化,人生轨迹时有仿类,加上志趣投合,每见皆相谈恨短。
殷兄一直埋首于故纸堆,尤其对民俗文化浸染甚深,著述颇丰。他前些年出版的有关“中国福文化”的系列著作,在民俗文化的梳理与归纳上建树极高,既是专家的研究工具,又是大众的阅读爱物。目下更奉出这套沉甸甸的《赏年画》,业内业外又有眼福了。
对于“年画”,估计知其然者众,几乎无人会说没见过年画,甚至没贴过年画;但知其所以然者却寥寥耳,因为几乎绝大多数人都说不清年画的来历、沿革、流派,等等。当然,对于普通人不必苛责,食肉者未必精通牧畜之道。可是如果有人帮我们弄清了年画背后的故事,我们再去观画是否更加有趣?甚至以画观史是否倍有所得呢?
如我这辈人,幼时正逢“移风易俗”年代,自然既难见到殷兄搜集到的那些珍贵的“桃符、金鸡、神虎、福娃”,也未曾见“关公、钟馗、张天师、秦叔宝”,不要说年画,有些年却连年也不让过了。等到允许过年的时候,见到过一些横眉瞪眼的工农兵,拳打脚踢牛鬼蛇神,此时的名词叫“新年画”,农村必莺歌燕舞,工厂必钢花四溅,倒也色彩鲜艳、河清海晏。所以年画的演变史,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人的社会史、生活史。东汉末年的《风俗通义·祭典》中说:“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冀以卫凶也。”蔡邕在《独断》中写道:“故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乃画荼、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看起来和“文革”时的横眉瞪目异曲同工,都是某个动荡时代的艺术观照。
而年画在宋明以后逐渐从“镇恶、驱邪”,演进到“祈祥、纳瑞”,直至清朝康乾盛世年画定名、成型,也恰恰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欲望更加强盛。大过年的,出门看见福禄寿喜,毕竟胜于金刚怒目。年画的鼎盛也和明中叶以后,商业、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术的成熟分不开,木刻技艺为年画插上了翅膀,始于明朝、盛于清朝的诸如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杨家埠等著名的年画产地,都是那个年代的文化产业的高地,其影响与辐射犹如当今横店之于中国的影视业。
年画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年节装饰,它呈现的表层文化是,花红柳绿的线条色块,在千家万户的墙壁上盛开。而年画揭示出的内核文化,其实质是华夏民族的心灵诉求和精神坚守。这种诉求和坚守悠久而韧长,无论遭受多大的打击与摧毁,它们都不会从生活的舞台上谢幕。正因为有了画上那些美好人物、事物的存在,历代中国人才串并起自己理想的精神链条。从某种程度上说,年画是底层百姓向往幸福人生的审美符号,这种符号在中国民间具有巨大的吸附性与穿透性。
在长期对年画的创作与欣赏中,中国的艺人和民众走过了一条富有深意的轨迹,他们从对神灵的畏惧与崇拜,逐渐走向对祥福的追求与祈盼,终发现并拥抱了人类的自身。从殷伟兄书里林林总总的门神、灵兽、福娃、寿星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从神性向人性的复归。那些慈眉善目的老者,围着肚兜的胖娃,乃至丰满巧笑的民国美女,带给多少绝望中的人一抹绚丽的曙光。
殷伟兄从汗牛充栋的民俗文化图谱中博观约取,为我们打捞出这些几于湮灭的年画珍品,实际上是为我们在修复断裂的历史,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保护记忆、抵抗失忆的战争。历史学泰斗陈寅恪先生研究中古史,独辟蹊径发明了“以诗证史”的方法,我很惊讶地发现,殷伟兄如今开创了“以画证史”的新途,从年画表现的不同时代的风物世相中,历史学家们是否可以找到一些他们在文字中难以找到的新证据呢?我充满着期待与憧憬。
殷伟兄让我为他的书作序,我愧不敢当,深恐狗尾续貂,但师兄之命难违,只得勉力为之,终有手不应心之憾,尚乞殷兄及读者诸君容读。
是为序。
胡野秋
2015年8月于深圳无为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