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3125082
武术文化教育一直是学校武术教育的重点与难点。本书通过对武术文化教育与学术武术教育的互动逻辑体系的全面解构,最终实现新时代中国武术教育发展体系的全面建构,针对学校武术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进行深入而理性的思考,从而为学校武术教育提供有益的发展思路,实现对学校武术教育实践的科学指导。
本书立足于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学校武术教育互动的逻辑体系,借鉴教育学、文化学、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具体研究方法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学校传承问题展开深入而细致的研究。该研究通过对武术、武术文化及相关概念的重新定义,实现了对武术文化学校传承目的的把握,从而为有效开展学校武术文化教育的各项活动提供原点与归宿。并以此为依据,通过明确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的目的,最终建构起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目录
第一章 导 论…………………………………………………… 001
第一节 问题缘起……………………………………………………………… 001
第二节 研究述评……………………………………………………………… 006
第二章 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武术文化素养的人…………… 033
第一节 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的本质…………………………………………… 034
第二节 武术的本质属性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攻防格斗的技术… 038
第三节 武术概念的外延……………………………………………………… 045
第四节 武术文化在学校传承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武术素养的人…………… 047
第三章 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的内容应突出武术礼文化教育… 054
第一节 关于学校武术文化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054
第二节 武术知识技能教学在学校武术文化传承中的地位与途径………… 061
第三节 学校武术文化传承应加强武术礼文化教育………………………… 070
第四节 学校武术文化传承应该重视尚武精神的培养……………………… 079
第四章 学校武术文化传承方式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090
第一节 学校武术文化传承方式应彰显武术教育的特点…………………… 091
第二节 学校武术文化传承方式的完善……………………………………… 097
第三节 由技进道:我国学校武术教育转型发展的出路…………………… 101
第五章 学校武术教师应该是武术教育家…………………… 113
第一节 学校武术教师的现状………………………………………………… 113
第二节 加强学校武术师资队伍建设………………………………………… 116
第三节 武术教师应该努力成为武术教育家………………………………… 119
第四节 武术教师之规范——慎、亲、严…………………………………… 123
第六章 充分发挥评价在学校武术文化传承中的积极作用… 135
第一节 当前学校武术文化传承评价存在的问题…………………………… 135
第二节 对目前学校武术文化传承评价的改善措施与办法………………… 138
第七章 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的环境需要改善…………………… 145
第一节 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的环境急需改善………………………………… 145
第二节 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环境的作用与改善途径………………………… 148
第三节 学校武术教育环境应该是具有仪式感的育人环境………………… 150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155
第一节 结论…………………………………………………………………… 155
第二节 研究展望……………………………………………………………… 157
参考文献………………………………………………………… 159
序
宿继光博士长期致力于中国武术文化学校传承研究这一对中国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课题,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现今其研究成果即将付梓,作为宿继光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我高兴之余,更有许多感想涌上心头。清人王国维认为,一个人的成就之路都需要经过三个境界,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宿继光读博期间亦可谓艰辛备尝,回眸望去,应是痛苦之中的幸福,泪水与汗水交融,满满收获。正如古语所云:“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曾言“迷时师渡,悟时自渡”。作为宿继光博士呕心沥血、历数年方最终完成的研究呈现,《中国武术文化学校传承研究》的出版是对中国武术文化深入研究的一次新的思考,是对中国武术教育如何更好发展的新的开拓,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将中国武术发展中的文化与教育形成了逻辑思考的融合,在于将中国武术从故往的技术层面的传播上升为文化层面的思考,就此而言,该研究无疑是对中国武术当代发展的有力推动,研究成果的最终付梓也将对学校武术文化传承、学校武术文化传承者和研究者具有相当的启发和参考价值。总而言之,这一研究成果多方位系统性、集中性的全面呈现将为中国武术文化、中国学校武术教育提供新时代的有益思考。
其一,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的愿景得以充分凝练。武术的本质特点是什么?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的价值在哪里?这两个问题是武术理论界和学校武术文化传播者长期以来非常重视的问题。遗憾的是,理论的灰色特点以及历史演变的复杂性使得人们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并没有达成一致和清晰的认识。
如果说,武术的本质特点是技击格斗,但现实中的所谓武术技击高手却无处寻觅;如果说武术的本质特点是套路演练技艺,但武字的意思却是“止戈”!如果说武术在学校的传承价值在于增强学生体质,但是,与现代体育运动相比,武术的健身价值又优越在哪里?如果是传承武术的攻防格斗技能,那么武术的攻防格斗与西方的拳击、日本的柔道、巴西的柔术、泰拳等其他国家的格斗术相比,又具有什么特殊性需要传承?这些问题迫使作者从前人大量的研究文献中抽丝剥茧、探骊得珠,结合理论思辨给出逻辑自洽的回答。
其二,我国学校武术文化传承堪忧的实然状况得到全面概括。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成不仅有“未曾习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轻”等大量武德教育的文化,还有诸如“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等丰富的武术习练法则文化。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武术徒手套路、器械套路、练功器械与方法等有形文化内容。但我国学校体育中开设最多的运动项目基本上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一些项目,各个层次学校中武术文化的教学内容仅仅剩24式太极拳、五步拳或三路长拳等几个非常简单的套路而已。中国学校武术文化的传承堪忧!
其三,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得以实现。诊断我国学校武术文化传承堪忧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中西体育文化发展的不和谐所致。不和谐表现为西方体育成为学校体育的主流,中国传统体育在学校不够重视。形成这一局面的外因来自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正所谓符合“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的客观规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崇尚的“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价值观无疑为满足人类和平、竞争、团结、友谊、进步的共有需要提供了样板和示范,只要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对该价值的追求当不会过时。其内因来自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自信力缺失和现代化改造不利。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化改造不利导致武术无法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规范接轨,只有客观辩证地认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特点与价值,才能恢复我们原本应该具有的自信力;只有守正创新,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进行现代化改造,才能使得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老树生新芽,在世界体育舞台上绽放光彩。
当下的中国进入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一书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并要求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要“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繁花盛景之下,学校武术文化的传承迎来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
伟大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为世界人民所共享,成为人类文化命运共同体建设当中的中坚力量,我们也必将会迎来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美好明天。
唯望《中国武术文化学校传承研究》的出版能够为美好明天的到来尽绵薄之力!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也希望宿继光博士能够执着于艰难的学术探讨,在学术研究的漫漫征途中披荆斩棘,取得更多的高层次学术成果,为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增光添彩。
以此共勉!
李金龙
2022.3.19
前言
武术汇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彰显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武术文化教育对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化、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对武术文化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武术教育的重要性也由此得以逐渐彰显。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在传播武术思想、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更应该发挥出其不可替代的显著作用。尤其是对在校学生,更应该通过行之有效的武术教育使其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发挥以武育人的重要功效,使青少年能够对武术这一民族传统文化瑰宝形成科学的认知,通过接受武术文化教育主动承担起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职责。
必须承认的是,当前我国的学校武术教育面临着诸多亟待破解的现实困境。在实践层面,武术课程始终处于学校教育的边缘地位,仅有的武术课程内容枯燥、教学方法机械僵化、教学评价方式单一、武术精神逐渐消解、武术文化逐渐式微等。在理论层面,关于武术、武术教育、学校武术教育等概念始终存在争议,难以准确界定,这无论是对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还是对学校武术教育的运行和发展,无疑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武术本身具有的东方文化特性决定了中国武术教育体系与西方教育体系存在着一种文化联接层面的现实困难,而这一问题又突出表现在武术自身的学科建设体系当中。可以说,直至今日,我们的武术文化传承体系并没有实现完整的建构。中国传统武术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以家族传承为主的传播形式,这就导致其在长期的发展
进程中尽管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但限于其理论层面的不足和方式方法的单一,始终无法形成完善的学科理论体系。近代,西方教育理论映照下的中国武术教育更呈现出理论的混乱和实践的无序。由此,从学校武术教育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出发,进而探寻出学校武术教育所面临的各种困境的破解之路,就成为我们必须直面的重要且迫切的研究课题。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和现实诉求,本研究从武术、武术文化等基本概念入手,在遵循教育原则、符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从教育学的理论与视角对学校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并借助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及具体的实践经验对目前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各个要素和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从而明确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的目的,探寻实现武术文化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建立起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的理论体系,进而为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支持,实现对武术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全面促进。
武术文化教育一直是学校武术教育的重点与难点。本研究通过对武术文化教育与学术武术教育的互动逻辑体系的全面解构,最终实现新时代中国武术教育发展体系的全面建构,从而实现对学校武术教育实践的科学指导。由此,本研究对于中国武术教育甚至于中国武术的当代发展就具有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第一,面对武术文化传承遇到的前所未有之困难,系统地研究武术文化在学校传承的理论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认识论层面的提高对于指导学校武术文化教育的实践将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二,对武术、武术文化等概念的深入研究可以有效地纠正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的盲目性,有助于明确武术文化在学校传承的内容,纠正武术文化的传承方式,摆脱学校武术文化传承所面临的问题,促进武术文化教育的积极开展。第三,通过传承武术文化特别是武术礼文化,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武术滋生于中华文化的母体,凝结着中华先民的生存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所以,弘扬武术文化就是对民族文化本体的一种继承与发展,是实施文化强国的重要手段。第四,通过对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有利于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供一种途径和可能,有助于加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自强不息、崇德尚武的性格特质。第五,通过对武术文化的传承研究,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尚武精神,通过武术礼文化的熏陶有效地规范青少年的道德与行为,通过武术技能的学习提高青少年防身自卫以及有效实施见义勇为的能力。第六,通过开展学校武术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外体育文化教育的比较和交流,弥补体育文化教育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容的不足。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众多学者纷纷“把脉”学校武术教育的病症时,普遍认为造成当前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育师资匮乏,但是在相应的改善策略与办法陆续出台并加以实施的同时,却发现并未取得相应的效果,甚至进入一种“只动其表面,而难以撼其根本”的尴尬境地。当前学校武术教育所面临的各种困境涵盖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资队伍、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但是其根本原因却在于对学校武术教育目的的模糊与偏离。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是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理念、教育评价等各种教育要素开展和实施的根本依据。在诸多的学校武术教育研究中,几乎不曾涉猎教育目的的研究。但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所采用的一切手段与方法,以及课程内容均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一旦迷失了目的,学校武术教育何去何从?这样就不难理解,目的的不明确是学校武术教育出现困境的根本原因。至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育师资匮乏等原因,均是由于学校武术教育目的的不明确所导致。因此,本研究在分析学校武术教育的困境与出路时试图通过对前人研究思路的修正,将目的作为研究的起点,在首先明确学校武术教育目的的前提下,根据教育目的来厘清目前学校武术教育各要素所处的现实困境,并寻找出符合当前学校武术教育目的的改善策略和办法。
基于上述基本认识,探索和分析当前我国学校武术教育所面临的诸多困境首要应该明确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目的,只有明确了目的,才能够判断出其他教育要素的运行是否符合目的,进而分析出其是否面临发展困境以及面临何种发展困境。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学校武术教育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事物,而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系统,单纯地从目的出发只能够判断其整体,而难以探寻其内部要素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因此,在明确学校武术教育本质和目的的前提下,需要我们将学校武术教育这一复杂的系统进行合理拆分,进而分门别类加以研究,保证整个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入化。关于教育要素的论述,在王道俊和王汉澜主编的全国高校通用教材《教育学》中有如下表述:“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教育中介系统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手段。”结合当前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基本情况以及运行现状,学校武术教育的教学者可界定为学校武术教师,受教育者即在校接受武术教育的学生,而教育中介系统则大致可分为武术教育目的、武术教育内容、武术教育环境、武术教育方法、武术教育评价体系5个方面。因此,本研究的思路是在明确学校武术教育目的的前提下,将学校武术教育诸要素进行拆分,并分别考察诸要素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具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的策略和建议,从而为研究提供一个能够在总体上可以把握的方向和判断标准,也能够在保证研究标准同一性的同时实现对总体研究所涵盖的各项细化研究的精确表达,使研究能够避免落入简单的宏阔的无意义的理论陷阱,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最终实现对学校武术教育所面临的各种困境的全面探索与分析,形成可供实践的意见与建议。
基于以上的研究思路,本研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具体方法展开深入而细致的研究。首先,通过对涉及学校武术教育议题的各种论文、专著、会议报告、影音资料、图片等文献资料的收集,辅以搜狐体育、新浪体育、中华武术网、中国功夫网等主流体育媒体的相关武术新闻素材,形成了较为扎实的文献基础。通过同一些多年从事学校武术教育的教师与工作人员的沟通,搜集了丰富的学校武术课程教案、教学计划、教学心得等与学校武术教育息息相关的文字材料,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现实素材以及客观的理论指导资料,并且对这些文献进行了仔细的研读、筛选、分类、总结以及评价,为研究的进一步展开夯实根基。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对国内外目前关于学校武术教育的研究现状有了一个较为清楚的认识,对相关可借鉴的学科理论也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把握方向,同时通过文献的研读对目前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开展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各项改善措施也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前期认识,为后续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较为便利的条件。其次,面对学校武术教育这一复杂的问题,仅有书斋的案头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展开广泛的社会调查。对于学校武术教育的研究采取了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相关专家的意见、观点进行收集和梳理,获得本研究所需的信息。通过对武术教育专家进行口头访谈,主要目的是验证研究假设,同时听取专家意见随时修正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与问题。再次,研究的顺利展开不仅需要扎实的学科理论进行指导,同时需要丰富的现实素材来验证研究中的各项假设,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本研究依据目前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前人研究的相关成果,在充分遵照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以及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关于实验研究基本要求的基础之上,充分汲取各位专家意见,结合自己对相关议题的研究基础和分析视角制定了学校武术教育从业人员问卷,问卷中所设题项均由开放式和闭合式问题相结合组成。调查对象选取了武术教育管理工作者,长期从事武术教育的专家、学者,以及大、中、小学武术教师等。最后,通过运用逻辑学的方法对文献和访谈中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判断、推理、论证等来加以理解,这是一个抽象思维的过程,最终形成了对武术及武术文化、文化传承等概念和理论问题的准确把握和逻辑思辨。通过这个过程,以达到对学校武术文化教育本质的逻辑规定,进而科学地认识学校武术文化教育的现象和规律。
本研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针对我国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对涉及的6个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分析。
第一,学校武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其实就在于对人的培养,强调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并通过培养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来提高人在发展个人以及应对社会过程中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所有教育目的,都是在对人的素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学校武术教育也不能例外,实现对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其根本之所在。武术文化在学校的传承理应纳入学校教育内容的范畴。因此,我们认为武术文化的学校传承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的武术素养。素养是一个人长期养成的习惯。人应该具备的素养是多层次的,从事不同具体活动的人所要求具备的素养及其构成是不相同的,抽象概括,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具有体能、智能、技能以及心理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素养。不论从武术文化的功能与价值来看,还是从武术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质分析,学校武术文化传承完全可以实现学生认知、情感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素养的提升,并且有其他学科教育或社团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代替性。根据我们对素养的理解,认为武术素养应该是通过长期的武术练习,养成终身习武的习惯;掌握武术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以及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展现出因习武而产生的良好状态。
第二,学校武术教育的内容。武术文化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分为三个层面:器物层面的知识技能;制度层面的行为习惯;精神层面的道德修养。三者的关系是相互融合、层层递进的,而非彼此割裂。学生通过掌握武术的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学校武术教育应将武术礼文化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素来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被认为是一切行为的准则,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在西方语言里没有对等的词汇可以对译。中国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礼的文化和精神,渗透和体现在中国武术文化之中。可以说,中国武术文化就是中国传统礼文化的载体之一。传统武术深刻地烙下了“礼”的印记,由此形成了中国武术礼文化。学校武术教育对于传承武术礼文化本是责无旁贷,但更主要的是在于发挥武术礼文化的教化功能,实现育人的目的。我国传统武术礼文化的内容,可以分为武术礼仪和武术礼义。武术礼仪与武术礼义的关系即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术与道的关系。形式与内容的理想关系是二者的统一,即内容与形式相匹配。武术礼仪即对习武之人的行为规范,也可称作武术礼法;武术礼义则是对习武之人的精神规范,
也就是人们比较熟悉的武德要求。武德可分为一般性武德和专门性武德两类。一般性武德要求即中国传统儒家伦理价值观;专门性武德要求即对习武之人精神意志性格方面的特殊要求。
第三,学校武术教育的方法。武术文化的传承应该包括武术的知识与技能、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等方面。因此,在传承方法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武术文化的特点及武术的本质特征。内外兼修、体用兼备是武术文化的显著特征,它受中国哲学整体观的影响成为武术习练的重要原则。武术中强调的内外兼修,其内涵是多层次的,既包括形与神的统一,也包括德与艺的融合。就人体而言,外指的是身体,即躯干、四肢、筋骨皮等,内指的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就其表现形式来说,外指的是手、眼、身法、步,内指的是精神、气、力、功;就整体而言,外指的是具体的运动形式、身体形态,内指的是心理品质、精神状态。此外,武术中的内外兼修还表现在精湛的技艺融合于高尚的道德。体用兼备的技术特征被看作是武术本体存在的形式。打练结合是武术体用兼备最直接的表现。传统武术历来讲究“既得艺,必试敌”。由体及用,体用结合,是传统武术各门派训练的固定程式。广义的理解武术的体用兼备,还包括知与行的统一。首先,知行合一在武术中表现为各门派拳法均要依照本门拳理进行习练。其次,知行合一在武术中还表现为将武德的内容内化为习武者的行为习惯,并融入日常生活中。受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武术文化以天人合一、内外兼修、体用兼备为指导思想,形成了“以武修道、由道统艺”的风格特征,在方式上注重直觉与体悟,形成了口传身授、自身体悟等特点鲜明的教育方法。我们对口传身授的理解绝不能停留在讲解、示范的层面。口传虽然有讲解的意思,但是更强调耳提面命式的教育。所讲解的内容也不仅是动作要领、动作规格等常规的内容,更主要的是讲授拳理法则,达到启发引导的效果。身授除了指动作示范,拆招、喂招,以及纠正错误以外,还包括通过身体的接触使习练者感知劲与力的变化。在武术教育中,身授并非只是口传的补充,而是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身教重于言教。直觉体悟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基本形式,同样也是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方法。直觉体悟是一种身心并用的实践方式,它既讲究“熟能生巧”,又强调“思而成技”,二者不可偏废。“技艺之道,存乎于心”,传统武术强调对内在的身体变化的感知,有时是极难用语言描述的,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第四,学校武术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武术教师是学校武术文化传承的主要承担者,一方面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要有高深的知识。一名优秀的武术教师不仅应该是一名武术家,还应该是一名教育家,对于中小学武术教师而言,甚至可以说做武术教育家比做武术家更重要。因此,衡量一名武术教师是否称职,不仅要看其专业技能的水平高低,更要看其是否具备一名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武术教师,首先是武术礼仪与武术礼义的实践者,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同时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以及有效的教育方法。针对武术教师专与能的问题,对于中小学武术教师重要的不是有没有“一专”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专心”的问题。武术教师必须专心于武术教育,把职业当事业去做,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工作,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武术教师的“能”,除了掌握“一专”以外的多个拳种,更主要的是对所掌握的拳种能打、能练、能教,最关键的是能教。因此,学校武术文化的传播者应该是具有专业素养和教育艺术的武术教育家。
第五,学校武术教育的评价。武术教育评价应该从一个宽泛的角度,将习武者的武术素养作为一个整体,对武术知识技能、行为习惯、道德修养等做全面考核。注重评价对象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1)将武术教育的育人目标与考核指标密切配合。武术教育的主体和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否能够掌握扎实的武术知识、武术技能和传统的武术精神、武术文化是武术教育的目的所在,总之,能否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武术素养的人是学校武术教育的核心目标。(2)增加过程性评价在整个考核评价体系中的比重。礼仪文化、尚武精神、习武习惯、意志品质等方面,都属于武术教育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精神内涵。作为影响学生学习武术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的武术学习行为受其态度的直接影响比较明显。(3)突出学生考核评价的主体地位。学生作为学校武术教育参与的主体,对于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武术精神文化首先要形成一个自我的分析和价值判断,通过课程考核的目标和标准来衡量自我与他人在学习过程中及学习后的情况进行比较,进而对自己形成一个客观清晰的判断。(4)改变考核评价结果的处理方式。考核评价不仅要反映出学生对于武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对于学生在一个学习周期的进步情况、教师在一个教学周期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在教学中的改革创新情况等都要进行一个客观的反映,使每一次的考核评价都能够为下一周的学习和教学指明改进的方向。因此,这种分析问题和诊断问题的考核评价就需要有一部分定性的考核来完成。(5)将学生个体差异纳入考核评价标准之中。将学生个体差异纳入考核之中,在考核中充分考虑学生不同个体的发展和进步,是今后课程考核评价完善的一个重点领域。(6)将武术礼仪形式与感恩尊重教育密切结合。在平时的学校武术教育融入礼仪教育之外,同样需要通过相关的考核和评价来鼓励学生朝这一方面逐渐完善。将学生日常行为综合到最后的考核中,以分数或等级的形式对这一部分分数进行量化,选择适当的比例算入最后的学习成绩之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