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6035438丛书名: 大夏书系·教师专业发展
好教师,耕读于大地
随着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如何成长、向着何方成长成为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重要思考题。本书不仅提供了教师成长的优秀案例,还总结出了教师成长的五个方向:跨界发展、专业精进、深耕课堂、爱的课程、社会关怀。教师的成长是多元的、立体的,读读本书,一定对自己的成长之路有所启发。
编辑推荐篇章:
吴启雷:不做只会教书的药罐子
李迪:美在美中生长
梁晟斌:“最近比较烦”
《晴耕雨读好教师》系“《教师月刊》年度教师”十年文章精心编选。35位不同学科、不同学段的优秀教师和当前在基础教育界备受关注的研发团队——陈静静领衔的“学习共同体”,现身说法,36篇教育美文,事理结合,为广大一线教师树立“可以学”、“学得来”、“像他们那样我可以做到 ”的标杆。内容覆盖面广,全面解读入选教师的成长经历、成长经验,既有理论,也有实践,可读性强,操作性强,有助于打开教师的成长视野。
第一辑 跨界发展
邱磊:“命业”的铸守 003
吴启雷:不做只会教书的药罐子 007
李逊芳:觅影寻声 011
吴樱花:贴近大地,才能自由呼吸 017
邵广红:镜头里的教育生活 023
高东生:在虫子的江湖里开悟 030
苏翔:带不走的繁华,带不走的我自己 035
第二辑 专业精进
何凤珠:以成为学习型教师为职志 047
林志超:探索艺术化教育之道 053
李迪:美在美中生长 058
王雪娟:我在 065
李文送:教师成长的姿态 071
李富恩:大家都戏称我为“莎姐姐” 077
侯晓斌:有爱,还要有方法 083
库亚鸽:向着明亮那方 090
第三辑 深耕课堂
陈香吟:教室里的“学习共同体” 099
常丽华:创造自己的教室 103
周春梅:“手里拿着锤子……” 109
丁慈矿:守护优雅的汉语 115
俞献林:翻转课堂怎么翻转 122
梁晟斌:“最近比较烦” 135
庄丽如:麦田上的教育诗 140
学习共同体:保障每一个儿童的高品质学习权 146
第四辑 爱的课程
赵群筠:学校是师生成长的路 155
敖双英:我和孩子们的课程生活 159
聂焱:美术是非常好的主题整合载体 163
覃丽兰:每一个轮回都是一次重新审视 169
王干:好好地“玩”一把 177
王美华:我的青浦,我的田歌 185
李建华:我的教育表达式 192
第五辑 社会关怀
张硕果:一起看见未来 201
王维审:从阅读到“叙事者·悦读” 207
汤敏飞:做一面“流动的五星红旗” 213
吕群芳:总有一些种子,值得我们浪费时光 218
王婧:美育行 226
齐崇:我们的美好关乎世界的未来 232
为什么是“晴耕雨读好教师”
本书是“《教师月刊》年度教师”系列文章的选集——限于篇幅并兼及体例的适切,该系列文章没有全部收入。
《教师月刊》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夏书系团队创办于2009年7月。2012年9月,《教师月刊》启动“年度教师”评选项目,至2021年,前后十个春秋,共“认定”了52位教师(含中小学校校长、幼儿园园长、教研员等)和7个教师团队。
“《教师月刊》年度教师”,主要来自社会各界朋友的推荐;少数几位,他们推荐了自己。所有这些,特别值得珍视的一点,就是对何为“好教师”,大家达成了基本共识。
这个评选项目,不是权威认证,亦非荣誉称号授予——它的核心诉求,是表达对《教师月刊》所认定的“好教师”的一份敬意,并期待以此引发对“教师职业本分”的更多思考。
它关注这样几个维度:主动提升自己,积极影响他人,贡献文明力量,助益教育发展;抑或说,它关注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理性和精神建设性的一面。所以,每年的“年度教师专号(专辑)”,《教师月刊》都以“建设者”为名。
有人说,这是一种“低重心遴选”,“虽不是所谓树立典型,却赋予了当下语境中‘好教师’的标高意义”(王一凡)。是不是具有“标高意义”,自然还得交由岁月去检验,但毫无疑问,这些“年度教师”的教育人生,很贴合一个古典意象:晴耕雨读。
不是说他们耽于田园归隐,唯求闲适悠然,而是要强调教师的职业属性和专业成长意蕴。“晴耕雨读”一词,字面上很容易理解:晴日耕野,雨时读书。其深意正在于:随顺天、地、人的规律,做事,求学,立言。雨读,惠身而育己;晴耕,肥壤而育人——两者构成教师专业的完整性。
某种意义上,晴耕雨读也包含人生舍得、生命进退之意趣:“晴”,即顺境,“晴耕”便意味着“顺境长叶”;雨,即逆境,“雨读”也便意味着“逆境生根”。当然,顺境也好逆境也罢,都是现实际遇带来的心灵感受,具有强烈的个人性。更好的精神进路是,超越“顺境”“逆境”之拘囿,跳出“顺”与“逆”的语词考量,垂注耕读生活,完善耕读结构。“叶”与“根”,从来都是相互融通、彼此转换、共生共长的。
当下教育(学习)时空,至少存在三个场域,即自然的、人工的、虚拟的。“晴耕雨读”作为完整的教师形象,内蕴了自己的教育学:除了自然的、人工的、虚拟的,还有自身的创造——它整合了前三者为教育大地,并独自成林。
此所谓,“晴耕雨读好教师”;此亦为,“晴耕雨读好教师”的象征框架。
林茶居
写于教师月刊工作室,时2022年10月10日
我不愿做只会教书的药罐子,……健康的身体能够支持我的研究,支持我的事业,支持我站在讲台上与学生分享我的知识和思考。(吴启雷)
一个热爱工作、积极上进的妈妈,本身就是孩子的楷模和榜样。……能让学习、生活、工作、兴趣、修身养性和谐统一的人生,才是最美的人生。(李迪)
(佐藤学教授)总是带着同情与悲悯的心态看待教育领域中的每个人,……所以他的研究带有很强的“人情味”。我也因此学会了避免单向度地对教育现实进行指责和批判,并且生发了在困难中建构的勇气。(学习共同体•陈静静)
(我有)三条教育表达式:教育=爱 被爱,教育=关系 联系,教育=善待 期待。(李建华)
有人说,教书谋稻粱,其实,教书真正的意义是谋一些喜欢,谋一些梦想,为自己,也为孩子们,在我看来,这就是不忘初心。(吕群芳)
吴启雷:不做只会教书的药罐子
吴启雷 《教师月刊》2013年度教师。生于1983年4月,上海人。上海东方卫视节目嘉宾,上海教育电视台特邀传统文化研究学者,上海博物馆专业志愿者。前瑞士Proair车队上海俱乐部车手,前上海游骑兵车队队长。出版《江山北望:岳飞和岳家军》《砥柱中流:韩世忠传》《中国绘画经典鉴赏:画中有话》等著作,另有多篇文史研究论文发表于《看历史》等期刊。现为上海民办平和双语学校历史教师。
吴启雷是个骄傲的人,他立志要与别人不一样。他出身于文史学科家庭,家族中教师众多,因为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家庭学术氛围的影响,大学期间便倾心于传统文化研究。现主要从事中国古代艺术史(宋元部分)、汉字的演变、两宋文化等课题的研究。
从2010年开始,作为主讲嘉宾,吴启雷老师陆续与上海多家媒体联合录制宋代书法绘画欣赏类的节目,深受观众好评。因为出色的专业水平和热情的公益情怀,他被上海博物馆聘为书法、绘画、陶瓷等方面的讲解员。
这些繁忙的事务,吴启雷老师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完成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他致力于国学普及教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和体系。大量阅读文史书籍、背诵古文经典,既是他的成长经验又是他现在教学的两大抓手。他十分注意为学生建造完整的文史学科框架,使他们从小就能够完整地构建起中国历史、文学的大框架。这样的教育实践非常富有挑战性,同时也非常迷人。
让我更为惊奇的是,他还是一个自行车运动员,从2008年开始参加上海自行车联赛,一直有不俗的表现。
2013年4月,吴启雷老师的专著《江山北望:岳飞和岳家军》正式出版,另一部有关古代绘画欣赏的著作《画中有话》也已进入出版程序。我视之为吴启雷老师这些年开阔而丰富的教育生活的一次小结。
(张文质)
我是一个教师,我的社会责任要求我将自己的知识教授给我的学生。而我的学生,可以是学校里的孩子们,也可以是社会上的成年人。我很乐意与人分享我的思考和心得。
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2004年参加工作之后,我参加的国学教育公益活动逐渐增多,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当属在上海博物馆的义务讲座,前后达13年之久。
上海博物馆是个不错的平台,我一直认为那是我事业和人生起步的地方,尽管我不是那里的员工,也没有去那里工作的愿望。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上海博物馆的日子里,我在两个方面逐渐成长起来。第一个方面是自身的专业积累。因为那里的经历,我得以接触到大量专业而细化的文史知识。我不记得在那里听过多少场专家讲座,也数不清自己为了读懂一幅作品而读了多少古籍、史料和当代人的研究成果。第二个方面体现在我的发展规划上。正是在这持续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怎样的人,30岁之前的目标在哪里。同时,持续的学习,让我能够持续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对我日后写出自己的专著是一个很好的铺垫。
不断学习和阅读是我做教师之后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结婚前,时间可以自由安排,每天中午是固定的阅读时间,每天晚饭后到睡觉前的时间可阅读可写作。粗粗算来,一天阅读时间约有三个小时。周末,除去外出参加体育锻炼,也保持两小时的阅读时间。后来谈恋爱,每次约会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地铁,正好可读书;每次等女友来吃饭,那段空闲也会拿出书来读。一点一点的知识,就这样装进了我的头脑。而我又可以把这些知识在任何一处讲台上教给我的学生,同时也更好地消化了这些知识。
因为家庭的原因,我从小就对文史知识有比较浓厚的兴趣。读大学之后,我的兴趣也几乎都集中在这一方面。后来涉猎的知识面越来越广,但还只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只是从传统文史学科衍生出去的知识,如古文字、陶瓷、书法、绘画、古代文学等,然后就是中医、中式烹饪之类。那会儿,我还没有想清楚自己要什么。
2006年,我终于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在宋史上,后来,又集中在军政史和文化史两个方面。2008年,我着手《江山北望:岳飞和岳家军》的创作。回头看看,从我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到成书出版这一过程,确实时间漫长,颇不容易。
我不是宋史专业出身,也没有读过宋史方向的研究生,属于门外汉。一个对宋史一知半解的人要去研究宋史关键人物岳飞,并写出一本厚重的著作来,其难度可想而知。研究依旧从阅读开始。我大量地阅读我能读到的与岳飞有关、与宋代军政有关、与宋金战争有关的史料、论文和论丛,几乎是死记硬背地把这些书中的关键知识牢记在心。遇到不懂的问题,再找人请教。刚开始时,因为我不太认识这方面的行家,所以有些盲目。
巧就巧在,2011年春天,我加入上海民革。组织上考虑到我的情况,将我安排在民革上师大支委。这极大地方便了我的研究,创作也顺利多了。2013年4月1日,《江山北望:岳飞和岳家军》终于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那天,正好是我的生日。
这本书共40万字,前后修改了两稿,用去了五年时间,它实实在在地垫高了我生命的厚度。这也让我想到,作为教师,我们要的是有价值的文字和真的学识;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我们的学术修养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业尊严。
古代书画也是我的研究领域,另外,我还创作了韩世忠的个人传记《砥柱中流:韩世忠传》。有同行问我,我是怎么发现要写的这些题目并落笔成书的。以我自己的体会来说,通过阅读,我发现了兴趣点,从而决定了应该在哪一点上下大力气;随着我对这一兴趣点的挖掘,越来越多的相关信息会出现在我的面前。比如我做岳飞研究,在积累岳飞史料的过程中,与岳飞同时期的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史料也就陆续积累了起来。而那些在写岳飞时没有解决彻底的,或者是与岳飞有间接关系而与韩世忠有直接关系的问题,就可以在新的一本书中呈现。新问题往往就是在解决旧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我想,只要同行们能够勤读书,勤动笔,勤思考,都可以发现自己所关注的问题,并有的放矢地去研究。
我今年30岁,工作第十年。与所有的青年教师一样,一进单位就得接受各种培训。但我觉得,青年教师应该更多地主动提升自己的学识和涵养。教育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信仰。古人对艺术有文人气和匠气之分,那么,对于做教师的我们来说,是要做教书匠,照本宣科地教学生,还是做一名有思想的教师,让学生通过你的教学与你产生思想的碰撞?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后者。
当然,教师也是一份工作。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健康地活着又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很多媒体在采访我的时候,一开始都会提到我与传统的语文教师形象、文人形象有所不同,说我身材魁梧,肌肉发达,人晒得很黑。我做宋史,我很清楚,起码宋代的时候,文人射箭还是很普遍的,很多出使北方的文人大臣都射得一手好箭。倒是明清文人逐渐手无缚鸡之力了。可以说,明清之后的读书人,思想走了样儿,身体也跟着走了样儿。
我不愿做只会教书的药罐子,所以我坚持运动。除了每周多次在健身房里练习器械增加力量,修饰体型,每周一次车队训练或比赛也是必不可少的。2005年至今,我一直坚持自行车运动,2008年加入半职业的自行车队,我已不记得参加过多少比赛。当然,比赛的成绩对我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很快乐,我更健康。健康的身体能够支持我的研究,支持我的事业,支持我站在讲台上与学生分享我的知识和思考。
(原载《教师月刊》2013年第12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