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108612
民乐是以民族乐器为主奏的音乐,而民族乐器的种类和分类,又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从公元前七千多年的埙,到国之重器曾侯乙编钟,到“如闻仙乐耳暂明”的琵琶、“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古琴、还有笙、萧、笛、胡笳、古筝、箜篌、二胡、钟、鼓、磬等,每种乐器都有自己的历史和生动的故事,有的甚至还有远古的传说……本书从“民族器乐”的主题出发,用生动的语言诉说这几十种散发着独特魅力的乐器,以及流传至今的古典音乐和曲调。“民乐”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篇章,其所包含的人文色彩和精神是独特且不可或缺的,更深层次地、全面系统地介绍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乐器、曲调、曲作家以飨读者,有利于读者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民族音乐的发展和地位,有利于传播中国古典音乐的文化知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本书以“漫谈”为写作特点,从传统文化出发,对笙、竽、笛、篪、尺八、萧、唢呐、胡笳、角、埙、古琴、古筝、琵琶、瑟、箜篌、阮、三弦、扬琴、二胡等民族乐器的前世今生结合器乐特点、构成等方面展开叙述。作者用充满感情的笔调,力图让读者全面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分类、发展、人文知识、历史人物、重要曲作家的故事。
概述 001
气鸣乐器 025
笙管参差排凤翅 027
笙 027
竽 029
春夜玉笛暗飞声 032
笛 032
篪 037
羌笛 038
玉人何处教吹箫 040
箫 040
尺八 042
笙、箫、笛曲欣赏 044
夜闻觱篥沧江上 052
筚篥(管子) 052
管子曲欣赏 055
凡掌号笛即唢呐 058
唢呐 058
胡笳 059
角 061
埙 062
唢呐、埙曲欣赏 065
弦鸣乐器 071
七条弦上五音寒 073
古琴 073
古琴曲欣赏 080
弦将手语弹鸣筝 086
古筝 086
古筝曲欣赏 091
琵琶起舞换新声 095
琵琶 095
琵琶曲欣赏 100
不知天上弹多少 111
瑟 111
箜篌 112
阮 113
三弦 115
扬琴 116
其他弹拨乐曲欣赏 118
拉弦乐器 121
一竿竖木顶千斤——二胡的衍变与型制 124
二胡 124
慢吟速绰唱华章——胡琴家族与戏曲渊源 132
板胡 133
京胡 135
高胡 139
胡琴曲欣赏 144
体鸣乐器(含膜鸣乐器) 163
晨钟暮鼓乐分明 165
钟 165
帝城历历听钟鸣 168
钟(编钟) 168
擂鼓摇翻瀚海波 172
鼓 172
磬 174
方响 176
钲 177
锣 177
云锣 178
铙与钹 179
民族打击乐演奏常识 180
打击乐曲欣赏 183
新元素民乐 191
新元素民乐乐曲欣赏 193
民族管弦乐合奏 201
丝竹管弦话沧桑 203
华之乐入世界流 208
曲风大法竟国风 218
民乐合奏乐曲欣赏 247
民族器乐及其关联的艺术门类 271
音乐家与民族音乐 285
冷月清泉听阿炳——《二泉映月》始末 287
划时代的华丽转身——一代二胡宗师刘天华 301
留驻人间绝唱曲——彭修文最后录音纪实 319
参考文献 326
跋 328
附录:民族乐器一览 331
序
人民创造了历史,也创造了传世的民族音乐。
人们都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换言之,音乐又产生
于语言之前。中华民族在原始的呼喊与击打中,孕育出了音高与节奏的种子,在劳动中滋生出民族器乐的萌芽。
我国民族音乐多姿多彩,民族器乐更是异彩纷呈,传统是一条河流,时光荏苒,民族音乐经历世世代代而又传承不息。
本书以较为宽阔的视野,由远至近、由简入繁地带领读者回顾了民乐漫长的发展历程。连绵的乐声乐曲、乐人乐事,使读者徜徉于乐海浮沉,激荡起民族情怀。
“没有唢呐送不走的魂,没有二胡拉不哭的人”,这句民谚生动而准确地描绘了民乐的艺术特色。我国民族器乐突出的个性音色,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在国内乃至世界都有极高的声誉,是真正的大众音乐。
音乐是聆听的艺术,本书着重强调了聆听在音乐本质中的重要性,并强调在聆听中品味每一件民族乐器的特殊性和擅长的音乐表现力,进而欣赏和领会音乐作品的深层次内涵,达到理解音乐并与音乐心灵共鸣的境界。
本书可圈可点之处还在列出专门章节,针对各种民乐体裁,广泛地将古典名曲、现代名曲以及与电声乐器相结合的新民乐作品,加以详细地分析介绍。
本书在最后对在民乐历史中起到划时代的里程碑式作用的民族音乐家做了专门介绍,让读者可以更真实生动地领略民乐发展历程难忘的往事,加强对民族大众音乐文化的自信与热爱之情。
诚望本书能为广大民族音乐爱好者带去更多的期许、信念与福音。
感谢作者倾心于民族大众音乐的付出 !
沈尊光
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中国大众音乐》主编2022 年 10 月于北京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民族音乐时空回荡。悠悠乡音,尽述过往;曲曲动人,畅叙心声……
——于红梅(著名二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
民乐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让璀璨华夏文明绽放异彩。
——章红艳(著名琵琶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兼非遗中心主任)
笙是我国发源十分久远,迄今传承延续最为通贯,且型制相对最为稳定的传统乐器。最初的笙与排箫相似,没有簧片和笙斗,而只是像编书简一样,把长短不同、音高不同的竹管用绳编在一起。后来才加上了竹制的簧片和匏(葫芦)制的笙斗。
笙是由笙苗(笙管)、簧片、笙斗、笙箍(把笙管连接固定的竹索)等器件组成的多管可同时发声的和音乐器。笙管自古有十三、十七、十九、三十簧不等,其中传统的十七簧笙最为普遍。
笙通过笙斗的吹气孔送气,而使得簧片振动。由于笙管内装有簧片,使得呼气与吸气都能发音,这也是传统吹管乐器中唯一具备这一功能的乐器,也因此更容易吹奏出连贯洪亮的独特音效。
李陵《答苏武书》对胡笳有过记载:“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
伴随着悲切的胡笳声声,几经不白之冤的汉将李陵的悲剧人生跃然纸上。胡笳的悲鸣或许正是对这位踌躇满志、征战沙场却深陷敌营、最终客死他乡的汉将的悲悯之情的最好写照。
笳(jiā),又作葭,又名胡笳。《说文解字》有“葭,苇之未秀者”,即指“没有抽穗的(初生的)芦苇”。
胡笳
埙,当之无愧是华夏的乐器始祖,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吹管乐器之一(如果算上贾湖骨笛的发现),与贾湖骨笛不同的是它具有连续传承性。
从新石器早期开始,已经有了原始的乐舞,其后先人在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发现周边的土、石、骨都可以做成乐器来演奏,于是原始的骨笛、骨哨、陶埙、陶钟、陶鼓、陶角、陶铃、石磬出现了。
在后人的考古发掘中,越来越多的埙被发掘出来,从无音孔到单音孔再到多音孔,埙能演奏的曲调越来越多,可以说明,从新石器时期开始,远古先民始终没有停止对音律的探索。通过现今出土的各种型制的埙的沿革情形看,埙的继承与发展,为其后青铜时代的到来,五度相生律的确立,以及有固定音高乐器的创制打下了基础。
埙的声音具有天然的沧桑感,深邃而神秘,像经历旷日持久的风霜雨露的古藏圣物一样,乐音灵异,弗远无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