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0169904
·珍贵的明清陵寝实录
作者通过实地踏勘,对陵寝的地理位置、建设历史、存续现状、维护状况等作出详细记载,堪称相关领域的一手史料。
·有趣的掌故轶闻杂记
在本书所含四种文献中,不时能看到历史、诗文乃至制度掌故,以及民间流传的一些趣闻故事,不但妙趣横生,而且有资考证。
·可靠的士林交往信息
潘祖荫是晚清名士、学问家,也是朝廷大员,他在《东陵日记》《西陵日记》中记录了许多亲眷、僚友往来的信息,对了解晚清士林交往情况很有帮助。
本书共包含《帝陵图说》《东陵日记》《西陵日记》《前明十三陵始末图说》四种清代以来的陵寝文献。梁份是清代初期重要学者,也是明遗民圈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其所著《帝陵图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述了天寿山明十三陵及金山景帝陵地理状况、营建过程、规制、风水等方面,体现出浓厚的遗民情怀和风水思想,对明代帝王陵寝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东陵日记》《西陵日记》,均为清人潘祖荫著,各一卷。潘氏于同治、光绪间先后参与办理清文宗,穆宗等皇室成员葬事,奉派往东陵、西陵办事多次,后将相关行程的日记整理成书,以行程目的地命名。本书因为成于多难之际,不甚为世人所知,潘氏日记正本有所遗失,有光绪刻本传世。本书对研究清皇室的葬事有历史参考价值。《前明十三陵始末图说》是民国初期人刘仁甫所著的一种文史读物,以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介绍了十三陵的选址、建设、方位等相关信息,并附清代皇帝对明陵的相关谕旨、题咏等,也掺杂了一些民间故事在内。
帝陵圖説
帝陵圖説卷之一
鍾山全圖(缺)
孝陵圖(缺)
圖説(缺)
帝陵圖説卷之二
天壽山圖
天壽山全圖
天壽山
長陵圖
長陵
永陵圖
永陵
昭陵圖
昭陵
定陵圖
定陵
慶陵圖
慶陵
德陵圖
德陵
獻陵圖
獻陵
景陵圖
景陵
裕陵圖
裕陵
茂陵圖
茂陵
泰陵圖
泰陵
康陵圖
康陵
攢宫圖
攢宫
帝陵圖説卷之三
金山圖
金山
景皇帝陵
《帝陵圖説》書後
重書《帝陵圖説》後
十三陵記上
十三陵記下
東陵日記
西陵日記
前明十三陵始末圖説
整理前言
自上世紀三十年代起,對明清陵寢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歷史,至今方興未艾。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對相關文獻進行整理也成爲學界的迫切需求。本書收録《帝陵圖説》《前明十三陵始末圖説》以及《東陵日記》《西陵日記》四本相關文獻,是獨立於官修文獻之外的專門性個人著作,兼具歷史學、建築學、地理學、文學等多重價值。明清兩朝皇家陵寢對外採取極爲嚴厲的封閉政策,因此,以個人視角對明清陵寢進行記録的文獻較爲稀缺。《帝陵圖説》《前明十三陵始末圖説》以及《東陵日記》《西陵日記》四種相關文獻,以作者實地勘驗的方式、親身參與的體驗,對明清陵寢的建築、制度、文化等多方面進行詳盡的記載,並保存了較早、較完善的記録,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獻價值。
上述四種文獻的前二種爲明十三陵的相關記録,《帝陵圖説》成書於清初,《前明十三陵始末圖説》成書於民國;後二種《東陵日記》、《西陵日記》是對清代陵寢的相關記録,成書於清代晚期。該四種文獻對於明清帝王陵寢都有著獨到的考察視角,尤其因各文獻所産生的時代有所不同,因之保存下了不同時期明清帝王陵寢的風貌,具有極爲珍貴的文獻價值。
一、《帝陵圖説》,國家圖書館藏,民國烏絲欄抄本。
作者梁份,字質人,江西南豐人。清代地理學家、文學家。他幼有遠志,以舉子之業爲不值,而拜謝文遊弟子邵睿明爲師,研習理學,後從彭士望、魏禧爲學,得易堂學問。易堂九子所倡爲經世濟用之學,更以氣節文章名聞海内,梁份所行,便是此途。彭士望曾稱讚其曰:「余門下生之患難、坎廩、艱危,誰有如梁生之甚?而生之志則益堅,氣益鋭,持大義,雖百折九死,曾不挫其毫末。此其人所易及哉!」《南豐縣志》卷二十五《梁份傳》則稱其「尚氣節,有經濟才,終身不樂仕進」。
明亡之時,梁份不過三歲,然其遺民之志卻不減易堂諸子。康熙十二年,吴三桂起兵,梁份亦曾入其部將韓大任麾下,後雖兵敗,但復明之心矢志不移,留意於經世濟用,山川形勝。他遍歷河西之地,歷時六年,終寫成重要的地理著作《西陲今略》,其心其志皆指向深遠。《清史稿》載:「(份)嘗隻身遊萬里,西盡武威、張掖,南極黔、滇,遍歷燕、趙、秦、晉、齊、魏之墟,覽山川形勢,訪古今成敗得失,遐荒軼事,一發之於文。」有此家國深情、方輿功夫,康熙四十二年(1703)梁份步謁皇陵,與新安人黄曰瑚共同對十三陵進行較爲系統的勘察,「份爲圖説,曰瑚步跬」,撰成《帝陵圖説》。吴銘道撰《〈帝陵圖説〉書後》曾慨歎道:「嗚呼!先皇帝三百年式憑之天壽山,五六十年來,僅僅一二遺民於摧傷斬伐之餘,撥雉兔芻蕘之跡,或得之樵人指數,或得之野老傳聞,紀成一編,以備逸史,此非有大隱慟於其中者,必不能也。」
明清陵谷之變,明末士大夫甘爲遺民者,嘗以訪先皇故陵爲情感依歸,有詩文唱和者不知凡幾,有撰文考據者不知凡幾。除梁份外,顧炎武的《昌平山水記》也值得我們關注。八大山人朱耷曾説:「(梁份)平生足跡遍天下,頗具顧炎武周遊四方之深意。」事實上,梁份撰寫《帝陵圖説》亦是受到了顧氏之啓發。吴銘道在《〈帝陵圖説〉書後》中説:「取顧氏《記》共相質證,因歎有顧氏《記》必不可無此《圖説》,猶之有《史記》必不可無《漢書》。」確乎如此。《昌平山水記》「詳於形勢,旁及山水」,而《圖説》「詳於規制,特悉諸陵」及「陵所麗之山水」,今讀此書者亦可兩者並讀,則其跡愈詳,其思愈深。
全書共三卷,吴銘道在《〈帝陵圖説〉書後》中稱:「圖凡十五,天壽山至攢宫十四圖,爲二卷;金山圖洎景帝陵,爲三卷。虚首卷者,將有事於鍾山孝陵也。」卷一爲《鍾山圖説》《孝陵圖説》,但有圖無説,所謂「虚首卷」者即指此,圖或爲後來補加。卷二爲明十三陵圖説,以《天壽山》爲總説,後對諸陵逐一詳細敘述,其間不但記録了陵寢建築的規模、形制、完缺、植被等情況,在考證陵寢營建始末、沿革變遷等史事上也頗下功夫。卷三有《金山圖》一幅,並載《金山》《景皇帝陵》二説,對金山和明景帝陵的情況記述頗詳。
同《帝陵圖説》有别於其他十三陵記之處,在於作者在書中灌注了史學家的思考與觀照,以及濃烈的故國之思。如其敘述定陵營建始末後,對於當時君臣昏聵,奸邪當道的局面頗有慨歎:「壽宫之建也,惜哉邪臣主其事,庸相贊其成,雖有抗言力諍,議論之盈庭,而一人偏聽之過、遂非之心,欲以挽回,而卒莫可挽回。則當日之國政類如斯者,夫豈少哉?」尤以對崇禎陵寢的討論爲著。如他認爲時人對崇禎帝陵稱呼不當:「烈皇帝殯於田妃墓,國恥未雪,不謂之攢宫不可也,以陵稱不可也,以思稱尤不可也。紹宗追尊端皇帝也,陵曰思陵,則以思陵稱攢宫者,皆未之思也。」再如對於崇禎的謚號問題,他也有自己的深思:「古今無不亡之國,無不喪之身,當國亡身喪,而正大光明、轟轟烈烈者,烈皇帝一人而已。況國運既衰之日,求治最切,憂勤之深,聖帝明王,無以過此。天下雖亡,大行長存,未可以惡謚加也。南都擬廟號曰『思』,按謚法:『大省兆民曰「思」,追悔前過曰「思」。』有議『思』非美謚,給事李清請更之,高弘圖謂:『比德欽明,繼美放勳。』而馬、阮諸人易『思』曰『毅』,夫武宗稱『毅』久矣,奈何不之考也?蓋謚『思』者既非,而易『毅』者未是,不待左良玉之檄而知其謬誤矣。福京改曰『威宗』,誠定謚也。他則惡謚矣。左宗郢有云:『宋高宗時加秦檜以盡美之謚,今何嘗稱之?』然則加烈皇帝以惡謚,後人又何嘗稱之?」
如上種種,皆是我們讀此書所不能不察的内容。
《帝陵圖説》以抄本傳世,有丁丙八千卷樓藏本(十三陵文物科所藏者爲其再抄本)與國家圖書館藏本兩個版本。其中國家圖書館藏本圖説俱全,最爲完整,書後附《〈帝陵圖説〉書後》《重書〈帝陵圖説〉後》兩篇跋文及《十三陵記》上下二篇。因之,本次整理亦以此爲底本,比照他本進行考訂整理。
爲本書作跋者爲吴銘道,作記者爲王源。吴銘道字復古,號古雪山民,安徽貴池人,吴應箕之子。平生喜遊名山大川,精詩文,擅長書法,有《古雪山民詩集》八卷。康熙時期,他曾經參與纂修《江南通志》,對山川地理頗有見地。康熙四十三年(1704),又值甲申,《帝陵圖説》書成,遊歷雲南的梁份曾以書示吴銘道,是以爲之跋作爲跋者,吴銘道深諳顧炎武與梁份爲帝陵存圖留説互通之心,故在《重書〈帝陵圖説〉後》中稱贊顧氏《孝陵圖詩》「詳備典實」,並説「余以冠之此編,訂爲全書」。惜乎今本《帝陵圖説》未收該詩,而顧詩所描寫的《孝陵圖》更屬前人所未見。爲彌補缺憾,今特録顧氏之詩及序如下,以使此書面目完備:
序曰:臣山傭於重光單閼二月己巳,來謁孝陵,值大雨,稽首門外而去。又二載,昭陽大荒落二月辛丑,再謁。十月戊子,又謁,乃得趨入殿門,徘徊瞻視,鞠躬而登殿上。中官奉帝后神牌二,其後蓋小屋數楹,皆黄瓦,非昔制矣。陞甬道,恭視明樓寶城;出門,周覽故齋宫祠署遺址。牧騎充斥,不便攜筆硯,同行者故陵衛百户束帶玉稍爲指示,退而作圖。念山陵一代典故,以革除之事,實録、會典並無紀述;當先朝時,又爲禁地,非陵官不得入焉,其官於陵者,非中貴則武弁,又不能通諳國制;以故其傳鮮矣。今既不盡知,知亦不能盡圖,而其録於圖者且不盡有,恐天下之人同此心而不獲至者多也,故寫而傳之。臣山傭稽首頓首謹書。
鍾山白草枯,冬月蒸宿霧。十里無立椔,岡阜但回互。寶城獨青青,日色上霜露。殿門達明樓,周遭尚完固。其外有穹碑,巍然當御路。文自成祖爲,千年系明祚。侍衛八石人,祗肅候靈輅。下列石獸六,森然象鹵簿。自馬至獅子,兩兩相比附。中間特崒嵂,有二擎天柱。排立榛莽中,凡此皆尚具。又有神烈山,世宗所封樹。臥碑自崇禎,禁約煩聖諭。石大故不毀,文字猶可句。至於土木工,俱已亡其素。東陵在殿左,先時懿文祔。云有殿二層,去門可百步。正殿門有五,天子升自阼。門内廡三十,左右以次布。門外設兩廚,右殿上所駐。祠署並宫監,羊房暨酒庫。以至各廨宇,並及諸宅務。東西二紅門,四十五巡鋪。一一費搜尋,涉目仍迷瞀。山後更蕭條,兵牧所屯聚。洞然見銘石,崩出常王墓。何代無厄菑,神聖莫能度。幸茲寢園存,皇天永呵護。奄人宿其中,無乃致褻汙。陵衛多官軍,殘毀法不捕。伐木復撤亭,上觸天地怒。雷震樵夫死,梁壓陵賊僕。乃信高廟靈,卻立生畏怖。若夫本衛官,衣食久遺蠹。及今盡流冗,存兩千百户。下國有蟣臣,一年再奔赴。低徊持寸管,能作西京賦。尚慮耳目褊,流傳有錯誤。相逢虞子大,獨記陵木數。未得對東巡,空山論掌故。
王源,是明末清初的古文大家,師從魏源,其《居業堂文集》卷首録方苞《王昆繩傳》,其文略云:「王源字昆繩,世爲直隸宛平人。父某,眀錦衣衛指揮,眀亡流轉江淮,寓高郵。源少從其父,喜任俠言兵。少長,從下都魏叔子學古文,性豪邁不可羈束。於並世人視之蔑如也,雖古人亦然,所心慕獨漢諸葛武侯、明王文成。」他與梁份都曾師從魏禧,交情甚佳。作爲歷經陵谷之變的一代人,故國之思常常難忘,王源之父有謁陵之志,未遂而殁,王源本人於康熙四十五年(1706)偕梁份之子文中過昌平,隨後登天壽山,按照《帝陵圖説》所提供的線索,開啓謁陵之行。因此,他所作《十三陵記》既是對親身經歷的記載,又可與《帝陵圖説》形成呼應,具有重要意義。
二、《前明十三陵始末圖説》,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鉛印本,劉仁甫編。
該書爲民國時期作品,共一卷,因其有石印陵圖一幅,故又以《前明十三陵始末圖説》命名。本書主要記載各陵寢的墓主身份、卜選營建、建築規制、陪葬各墓等内容。書後附載關於各陵詩文、題辭、楹聯等,既是學術意義上的明十三陵研究之始,也是至今仍較有價值的維修勘察工作記録。
該書所附清代帝王關於十三陵的詔諭、詩文、題辭,體現了清朝統治者對於前明帝王的政治態度。尤其在對待崇禎帝思陵的態度上,可以看到清初統治者對漢人士紳階層的籠絡與收買。如書中所載《前清世祖章皇帝諭修明崇禎帝陵詔》云:「頃者兩幸昌平,周視明代陵隧,躬親盥奠,俯仰徘徊。以彼諸陵規制咸壯麗相因,獨愍帝之陵荒凉卑隘,典物未昭。原彼當年孜孜求治,宵旰不遑,衹以有君無臣,薄海鼎沸,洎乎國步傾危,身殉社稷。揆之正終之例,豈同亡國之君?朕於憑弔之餘,撫往興悲,不禁流涕。因欲繕治陵寢,丹堊几楹,慰靈爽於九京,彰異數於奕禩。……爾等溯厥源流,夙沐前朝之澤,凡茲臣庶,寧無故主之思?矧愍帝之終異於往葉,而勸忠之感當有同心。或列籍薦紳,或齒登編户,恩沽累世,德濊高曾。勿以革故爲嫌,致歉事亡之誼。」思陵之建與「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南三大案」同時存在,折射出清王朝對於漢族士紳階級的懷柔與震懾並行,不可不察。此外,書中所附乾隆帝《北幸昌平謁明陵八韻》《又哀明陵三十韻》《過清河望明陵各題句》,嘉慶帝《謁明陵八韻》,俱以帝王視角,懷古詠史,亦頗爲可觀。
三、《東陵日記》《西陵日記》,清光緒間刻本。
作者潘祖蔭,字東鏞,號伯寅、鄭庵,江蘇吴縣人,清咸豐二年進士,歷官大理寺少卿,工部、刑部、禮部尚書。潘氏在中樞爲官數十載,曾數次隨扈謁陵,又以久在工部,故長期負責東西兩陵修繕及帝后妃嬪奉安陵寢任務。本書曾於1969年爲臺灣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所影印,見正編第三十六輯,第354册。
《東陵日記》,以數次辦理東陵任務的年份先後爲次,分乙丑、癸酉、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丙戌、庚寅九年,分别爲同治四年(1865)隨扈同治帝安葬咸豐帝於定陵,光緒元年(1875)隨扈光緒帝安葬同治帝於惠陵,光緒二年(1876)至光緒五年(1877)奉派修繕東陵工程,光緒十二年(1886)、光緒十六年(1890)兩次隨扈謁東陵的日記。本書詳細記録了作者每次往返東陵的經過,對行程細節記述詳盡,具體到某時某刻處理某事,保留了大量關於清東陵修繕及謁祭的資訊,具有高度的文獻價值。
《西陵日記》記事也以潘祖蔭奉旨辦理西陵事務的年份先後爲次,前後共涉六年,分别爲同治六年(1867)往西陵安葬道光帝之莊順皇貴妃,光緒二年(1876)至光緒六年(1880)查勘修繕西陵,光緒十三年(1887)隨扈慈禧皇太后、光緒帝謁西陵的日記,其體例與《東陵日記》大體相同。書中亦詳細記録了在西陵期間每日的日程、詳細事務以及處理情況。
除上述兩種日記以外,潘祖蔭尚有《瀋陽日記》傳世,所記爲奉諭前往瀋陽查勘福陵碑樓工程的過程。福陵爲清太祖之陵寢,可作爲清代陵寢文獻,供研究者一併參看。
《東陵日記》與《西陵日記》以日記之體,不但記録了作者潘祖蔭前後多次前往清陵的真實情景,並在行程中留下了大量詩歌,對寒來暑往、風霜雨雪間的勞碌辛苦多有感慨,實見潘氏情懷。其詩有感念知遇者,如《叩謁穆宗暫安處恭紀》:「緬惟知遇感,掩袂淚沾襟。」其情真摯;有思親懷鄉者,如《九日得家書感懷》:「迢迢一紙墨華新,骨肉關情語最真。」離别之苦躍然紙上;有心系民瘼者,如《口占》:「莫言行路苦,禾黍喜豐收。」如此種種,所見非一。此外,潘詩之中尚有行路見聞、交遊倡和、懷古幽思等内容,非常豐富。於記事之餘抒發個人感受,亦是當時個人行記的特點之一。
如上所述,這兩部文獻不但對於清代陵寢制度研究有著非常高的文獻價值,同時在歷史學、地理學、文學的研究中也有著獨特的價值,當深查之。
限於個人水準,本次整理《帝陵圖説》等四種文獻,闕誤之處在所難免,望廣大讀者予以批評指正。
姜鵬
二〇二三年三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