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436819
十余年海内外科研经历的沉淀与思考,科研新人的“避坑”指南
中国科学院院士江桂斌,Wiley出版社科学编辑涂培君力荐
了解科研现状,研究课题不跑偏
掌握科研技能,提高研究的效率
训练科研思维,构建科研方法论
倾听过来人的忠告,学术生活少烦恼
探讨科研人“出圈”选择,即便不做学术,人生一样精彩
本书结合作者个人海内外十余年的科研经历,详细讨论了现代社会中科研的现状、特点、趋势及存在的问题,并列举了进行科研活动,特别是科学实验、数据分析、文献管理,以及在学术生活中,所需的重要研究思维与技能,后讨论了高学历科研人员的就业问题。
本书适合打算选择科研道路的本科生、硕士 / 博士研究生及高校青年教师作为科研入门读物或工具书阅读,也可作为非科研从业人员了解现代科研现状的参考书。
前言
本书初稿写作于我处于学生与成为独立科研人员或离开学术界之间的博士后阶段。在这一阶段,身处海外的我意识到现代科研的一些趋势,也经历了这个年龄段科研人员的种种迷茫,为了铭记,也为了启迪,我将自己在这一阶段对于现代科研的一些思考整合为本书。我也希望其他科研人员能够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如果实在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可以参考本书来记录和整理。你是否认可本书中的观点并不重要,但没有自己的科研思考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是一种悲哀。
本书开始是 Jeef Leek 的 How to Be a Modern Scientist 与 Phillip J. Guo 的 The Ph.D. Grind: A Ph.D. Student Memoir 这两本书的读书笔记,前者介绍了当前科研的一些趋势,后者完整描述了作者个人读博的成长经历,而本书则更像两者的结合体。由于文化差异与技术进步,2017 年我在整理关于 How to Be a Modern Scientist 的笔记时,发现有些内容需要更新,于是在保留框架的同时填上了新的内容,其中一些内容是关于其他书的笔记。然而,如同忒修斯的船,当零件换到一定程度时,整体结构也需要重新调整,开始的读书笔记调到后已经看不出与原来两本书的关系了,写作的整体思路也收敛到了我的个人经验上,此时这本书更像我个人成长经历的记录了。
没错,本书内容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我从事科研工作十余年的真实感受。我非常重视从源头思考或推动原理,希望找到科学问题原始的出发点并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我也会对比其他人的思路,进行验证或优化。这个重复造轮子的过程虽然效率不高,但会保证思路的清晰与独立性,在不断试错中步步为营、稳步推进。与之形成对比的做法是简单模仿前人做研究,这样虽然进度比较快,但一方面会失去探索的乐趣,另一方面也很难产生新的洞见。在本书的很多章节中,我都倾向于在给出解决方案前阐述这样做的原因,科研需要黑箱模型,但思路不能单纯照搬别人的黑箱。这部分内容在第 1 章“现代科研”、第 3 章“思维工具”和第 4 章“实验”中都有所体现。
本书特别关注科研的“现代性”。科研发展到今天,变化非常快,而多数人对其现代性理解不足,很多关于科研的看法现在看来,要么是刻板印象,要么已经被新观点取代。这些关于科研的偏见不仅仅存在于非科研人员心中,科研人员自己也会把某些“约定俗成”的说法看作科研的特性。此外,科研人员也要面对很多之前科研进程中不存在的新问题、新趋势,其中严重的可能要数可重复性危机与开放科学的兴起 :如果我们不解决可重复性危机,大量的研究资源就会被浪费在无意义的项目上 ;如果我们不了解开放科学,学术交流的效率就会明显落后于时代。这部分内容在第 2 章“科研现状概览”中会有所体现。
另一个“现代”问题则是由技术进步带来的,现代科研高度依赖先进仪器、软件和标准操作流程,熟悉这些技术与管理理念有利于提高科研效率,这部分内容在本书第 5 章“数据处理”、第 6 章“文献”与第 7章“学术生活”中有所体现。这部分是研究生或初级科研人员需要知道但国内教育体系目前没有很好覆盖的知识。本书后一章将介绍科研领域以外的就业问题,为科研人员提供一点“出圈”的思路。
本书有 3 个附录,附录 A 将介绍如何选择科研工具软件,我基于个人经验推荐了一些工具软件 ;附录 B 是一套自测题,我理想中的全栈科学家应该能通过这个测试 ;附录 C 则列出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科学问题。
本书涉及的主题都是我这些年所体会到的比较重要的问题,并不是说别的主题不重要,只是以我的个人经验覆盖不到。同时,由于能力有限,即便本书所覆盖的主题是我了解的,但也很可能带有偏见。请大家在阅读本书时一定要时刻存疑,当你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时就会有收获。
虽然本书关注的是科研,但科研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希望读者不要把自己限制在科研之中。看日出,也去看日落 ;上得了高山,也下得了盆地 ;能经历风雨,也能闲观虹霓……充分感受每一个过程中的冲突、意外、美丑。科学只是一个视角,但人要有更广的视野。
后给出本书的框架。
第 1 章介绍现代科研的知识背景与认识框架。
第 2 章介绍现代社会及现代科研中的趋势与问题。
第 3 章介绍科研思维。
第 4 章介绍实验。
第 5 章介绍数据分析。
第 6 章介绍文献管理。
第 7 章介绍学术生活。
第 8 章介绍离开学术界的就业途径。
本书中涉及的编程内容,均使用 R 语言展示并提供了相关代码。
致谢
在此特别感谢谢益辉博士开发了 bookdown 包, 没 有 基 于 R Markdown 的完整软件生态,这本书不会落地。
感谢知乎 @ 羲洁、张汇泉、@wogong 对书稿的校对,感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瀛寰副教授对本书第 2 章所做的修改,感谢上海交通大学杜严勇副教授针对本书第 3 章给出的建议,特别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付睿与许艳老师对本书出版提供的帮助。此外,本书在成书过程中也得到了众多亲友与网友的帮助与支持,谢谢你们!
本书大部分内容来自个人经验,因此一定会有疏漏与不足,恳请读者见谅!同时欢迎各位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于淼博士这本书结合自己十余年来的科研经历和亲身体验,从不同的视角总结了科研人员所需的科研技能与思维方式,并对当前科研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积极学习与勤于思考是科研与治学的重要环节。不管你未来从事何种职业,书中提到的科研基本训练都能让你受益匪浅。书中提及的查文献、做实验、处理数据、管理项目等研究技能,以及试错、质疑、提出假说的思考能力,对于解决现实科学问题很有帮助,也有助于解决其他行业的实际问题。同时,书中概述的研究领域所存在的趋势,例如可重复性危机、开放科学等议题也值得关注与思考。本书可供打算读研、正在读研的学生及初级科研人员参考阅读,构建或完善属于自己的科研方法论,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代社会为什么要搞科研?主流的研究思维和实验手段有哪些?什么样的人会选择搞科研?他们的学术生活又是怎样的?作者从科学发展史、经典科学与实验思维的总结、现代社会与科研活动的相互影响等话题入,结合切身的研究经历,带你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现代科研现状。我愿意将本书介绍给每一位还在科研大门外犹豫观望的人,或是已入科研“深坑”,正砥砺前行的科研工作者。
——涂培君 博士,Wiley出版社科学编辑
这是一本很优秀的书,帮助像我这样没有科研经历的人了解科研是什么样的事情。从作者的博客知道这本书,这本书就跟他的博客一样,文字简洁、准确又幽默,内容丰富但层次清晰,读起来十分流畅,增长见识。
——钉子(网友)
“Seize the day, gather ye rosebuds while ye may.”作为一名转到流行病与卫生统计专业的学生,我觉得这本书很受用,感谢!
——Dayu(网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