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093897
以辛词为经,史料为维,全面展现爱国词人辛弃疾非凡的人生。
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其词作为“词中之龙”。
纪连海、吴钩、袁灿兴、张明扬联袂推荐。
辛弃疾,别号稼轩,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是中国*具影响力的爱国词人,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本书以《宋史》《稼轩词编年笺注》《辛稼轩年谱》为骨干史料,大量参考宋人笔记、宋人专著,以及近当代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书写辛弃疾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作者以辛弃疾词作为骨干,并嵌入辛弃疾非凡的人生经历,既对其作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和展开,又对辛弃疾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浓墨重彩的书写,便于读者欣赏辛弃疾的作品,并从其经历、作品中收获感染和号召。
章
壮岁旌旗拥万夫
002 官虏
009 受学
019 起义
027 传奇
035 归宋
第二章
众里寻他千百度
044 美芹
055 晋谒
062 琴瑟
071 吊古
080 召对
第三章
醉里挑灯看剑
088 滁州
096 平寇
110 宦游
121 革弊
133 治荒
140 罢免
第四章
剩水残山无态度
152 稼轩
162 风物
174 佳人
183 唱酬
196 知音
206 鹅湖
215 帝师
第五章
而今识尽愁滋味
224 出山
233 帅闽
244 三山
254 陶令
263 止酒
271 游子
第六章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80 浙东
289 江湖
300 备战
311 陨逝
322 词宗
参考文献
秋天,删繁就简,江天寥廓。他登上金陵古城的赏心亭,极目北望,山势起伏连绵,看不见中原故乡。一只孤雁飞过,凄厉哀鸣,更引起他的思乡之痛。
故土,有儿时记忆,青年热血;有父老乡亲,同宗子弟。那里沦入敌手,处在异族压迫之下,一片焦土,民不聊生。他痛彻心扉,以收复中原为平生抱负,而如今,
白发苍苍,报国无门。
“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他怎能不潸然泪下?
他是军人。“壮岁旌旗拥万夫”,二十余岁,他聚众起义,手刃叛徒,于万军之中缚取敌军首领,率五十余骑,穿越重重防线,摆脱围追堵截,锦襜突骑,渡江南归,书写一段喋血传奇。他平叛杀寇,安定一方,建立的飞虎军,成为抗金劲旅。
他是词人。现存词作600 余首,延承苏轼豪放本色,以文为词,开拓词的境界,创新词的语言,雄浑壮阔,痛快淋漓,有着强烈的震撼力量,将宋词推向新的高度。当时,许多词人聚集在他的周围,创作内容和创作风格与他接近,形成以他为代表的“辛派词人”。
他是官员。从八品签判到封疆大吏,他敢作敢为,处事果断,政绩卓著。救灾济困,减负降税,发展农商,革弊兴利,教化边民,惩治贪恶,抑制豪强,他任职之处,虽然短暂,都雁过留声,政风为之一振。时人称其“命世大才,济时远略”。
他是农夫。隐居带湖期间,耕作数十弓的泱泱稻田,并为自己取“稼轩”的别号,以此表明自己不忘农事。“人间走遍却归耕”,他把农耕作为自己后的归宿。在这里,他听到的是“稻花香里说丰年”,看到的是“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交往的是“鸡酒东家父老”,自己也“拄杖东家分社肉”,俨然一乡间老人。
他是爱国者。他的毕生愿望就是抗击金军,收复中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每每登高,都遥望北方,极目中原而不见:“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为此,他忧愁风雨,肝肠寸断:“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他推崇那些历史上有名的英雄:“生子当如孙仲谋。”他寄希望于朝廷北伐,希望能够亲临前线,征战沙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尽管仕途坎坷,白发早生,他从没有放弃恢复中原的梦想:“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直到生命的后一刻,还在大喊“杀贼……”。
他工作岗位调动频繁,十八年转任十六职,因此极其不满:“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历遍楚山川”,为了工作把鞋底都磨破了好几双;他罢官归耕,调侃皇上:“君恩重,教且种芙蓉”,让人想起柳永的“奉旨填词”;他埋怨朝廷不用其才:“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我等到了白发,您还是没有给我机会让我扬名立万;战争还没有开打,他先说泄气话:“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预言北伐必败;他讽刺同僚追名逐利:“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更挖苦那些势利小人是转注吐酒的流器、随意伸缩的酒袋和折中调和的甘草,以及鹦鹉学舌的秦吉了。
他,就是辛弃疾。
他以气节自负,以功名自许,梦想笑驱锋镝,抗金复国。然而,他生不逢时,南宋已无力收复中原。他只有拿起毫笔,权当刀剑,在宣纸上开疆拓土。
于是,很多人淡忘了他壮岁旌旗的传奇,津津乐道于“词中飞将军”的美名。人世间少了位金戈铁马、勋业云霄的战将,多了位震古烁今、不可一世的词人。
岁月无情,把刀剑蹉跎成毫笔。
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纵然蹉跎,也曾留下精彩。
郭瑞祥参考了大量宋人笔记、宋代人物专著以及近当代研究成果,结合辛弃疾宦海沉浮和感情发展,摒弃演绎的野史,对辛弃疾的一生做了系统的总结,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是一部雅俗兼顾的严肃传记作品。
——纪连海 历史学者、《百家讲坛》主讲
辛弃疾是大词人,也是大英雏。他的诗词表现了南宋中前期的政治文化生活。郭瑞祥老师熟稔宋史,写作辛弃疾这个人物驾轻就熟。
——吴钩 宋史学者、《风雅宋》作者
宋朝有很多词人,也有很多将领,二者兼具一身的只有辛弃疾一人。文武双全,壮怀激烈,郭瑞祥浓墨重彩描绘了大宋王朝*豪气的书生、*激荡的人生。
——袁灿兴 历史学者、《大清内务府》作者
郭瑞祥兄近年来专注宋史,勇猛精进。由他来写辛弃疾,更能接近“壮岁旌旗拥万夫”之慷慨高歌精神内核。他笔下的辛弃疾,有文采,有武功,有担当,亦有牢骚,是英雄,是词人,也是你我可以共情的不得志者。稼轩词云“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本传记算是在千年之后酬他无知己之憾了
——张明扬 历史作家、《弃长安》作者
传奇
所谓传奇,就是一生的记忆。
——题记
南宋自定都临安后,本应卧薪尝胆,厉兵秣马,以图驱除金人,恢复中原,但宋高宗赵构还在咀嚼着靖康噩梦,畏金人如虎。他在主战与求和之间首鼠两端,先是以主和派秦桧为相,向金国暗送秋波。在金人撕毁和议,率兵南下之时,慌忙起用主战将士。1140 年,就在辛弃疾出生的那一年,杰出的抗金将领岳飞反攻金军,收复黄河以南大片河山,包围金军南侵据点开封,同金军决战于开封西南的朱仙镇。这一役,打得金军全线溃败,落荒而逃。就在开封唾手可得之际,宋高宗担心岳家军尾大不掉,连下十二道金牌强令班师。岳家军退后,河南诸郡,重新沦落金人之手!
1141 年,宋廷与金人签订“绍兴和议”:宋对金称臣,将东起淮河、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全部划归金国,并每年贡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自此,南宋君臣在临安的吴侬软语中,重新陷入温柔乡里,继续他们醉生梦死的奢靡生活。
宋金和议,二十年相安无事。公元1161 年,不料完颜亮突然发难南征,宋廷措手不及。后有金人内斗,前有“采石之战”大胜金军,南宋才得以继续偏安。
尽管如此,宋高宗惊魂未定,这才重新重视起练兵强军,整饬防务。
临安为京都后,建康府成了北边门户,其雄山为城,长江为池,是江南安危的关键,地位就像河内之于洛阳,潼关之于长安。南宋朝廷十分看重建康的政治军事地位,将建康定为“陪都”,皇帝经常到建康巡视。
公元1162 年正月,刚刚过完上元节,宋高宗就冒着严寒前往建康巡查长江防务。十八日,贾瑞、辛弃疾渡江谒圣,高宗在建康会见二人。
听到北方将有二十五万大军归附,赵构龙颜大悦。即使这二十五万人不能回到南宋地界,在沦陷区也是牵制金军的重要力量。在两国重开战事之际,赵构没有理由不接纳。
宋高宗赵构慷慨大方地为天平军将领加官晋爵。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知东平府,兼节制路、河北路忠义兵马。耿京的官职分三个部分:其一,节度使是地方军事长官;其二,知东平府是东平府的行政长官;其三,路、河北路包括燕京以南、黄河以北、太行山以西广大地区,路、河北路所有起义军均归耿京节制。反正这些地区都不在南宋的控制之下,许个空头支票,卖个顺水人情,这一点宋高宗做来轻车熟路。
授贾瑞补敦武郎、合门祗候。敦武郎是武官,当时武官共五十三阶,敦武郎为四十三阶。合门祗候是武职中清要之官,掌管礼仪。授辛弃疾补右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承务郎在当时只是从八品下的小官。
按宋朝官制,贾瑞的敦武郎和辛弃疾的承务郎只表示职位高低,并不履行实际职能。
宋高宗还封了大大小小二百余个官职。
这些授封,虽是空头支票,但天平军格外看重,有了这些封号,他们名正言顺,就有了空前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并且,如果取得南宋接应,率众南归后,他们也能在南宋军队中站稳脚跟。
这正是辛弃疾希望的。
朝廷派统制官王世隆带着朝廷节钺和任命书,与辛弃疾他们一道去天平军中宣封。辛弃疾和贾瑞很兴奋。他们顾不得休息,马不停蹄地往回赶,要把这个好消息及时报告给耿京,报告给天平军的弟兄们。
建康府到天平军总部东平府相距千里,其中既要穿过南宋控制的两淮路,又要穿过金人统治下的河南、山东等地。好在金人在中原的统治并不稳固,加上辛弃疾等武功高强,所以千里跋涉并非难事。
辛弃疾回东平走的是东路,打算从淮海东路到山东,再折道向西,到东平府。这条路地势平坦,行进速度快。辛弃疾急于向天平军宣布好消息,自然要快马加鞭。
海州是南宋统治的北区域。辛弃疾到达海州,同当地官员接洽,打算稍作休整。但令他悲愤的是,在这里,他才得知他全部的努力付诸东流了。原来,在他离开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天平军天翻地覆,已经不复存在!
新即位的金世宗为了稳定政局,对境内日益高涨的抗金斗争采取怀柔政策。他废除完颜亮当政时实施的苛暴政令,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同时大赦天下,对只要愿意回到乡里重新拿起锄头的起义军士兵既往不咎,对归降的起义军将领则许以高官厚禄,在起义军中大搞策反活动。起义军队伍本来鱼龙混杂,有些人为了抗金,有些人为了讨口饭吃,有些人在进行政治投机。在金国政府的引诱下,起义军人心动摇,跑的跑,散的散,降的降。在这危难之际,天平军将领张安国等,贪图私利,为向金国邀功请赏,居然合谋杀害耿京,叛变投敌。
消息传来,无异晴天霹雳,辛弃疾不禁痛心疾首、义愤填膺。且不说他跟耿京的战友情谊,他现在是宋廷官员,手下军队和将领叛变投敌,他该如何向朝廷复命?
不行,一定要为战友报仇雪恨,以向朝廷交代!辛弃疾向海州守将请求,借一队精兵,到金国秘密锄奸!
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因为当时张安国已经被金国任命为济州知州,从海州到济州,尚有六百里路程。一小股部队在金国行进六百里不被发现,谈何容易!
这又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济州是金国重镇,金国在这里驻有重兵,即便赶到济州不被发现,如何以小股部队对抗万千虎狼之师?
但艰难险阻动摇不了辛弃疾报仇雪恨的决心。同海州守将商量后,他和王世隆选中五十位英勇之士前往济州,趁夜色出发,一路快马加鞭,躲过金军营哨,悄无声息地在远离人烟的旷野里疾驰。
他们运气不错,竟没有被金军发觉,待第二天中午时分,顺利赶到了济州。一打听才知道,济州居然驻扎着五万人马!硬拼不行,只有智取。
辛弃疾、王世隆等率领五十铁骑,大大方方来到济州金军营寨,让守门军士向张安国通报:辛弃疾求见。张安国正设宴请客,和几位金军将领饮酒作乐,庆祝自己顺利归顺金国,封官得赏,投机成功。听到通报,他脑子里盘算着辛弃疾的来意。他知道辛弃疾去南宋谒圣,如今应该已经得知自己叛变的消息。略一思忖,他认定辛弃疾一定是走投无路,前来投奔。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辛弃疾居然敢带领五十人深入千军万马报仇锄奸。
于是,张安国毫无防备地接见了辛弃疾。他走出营房,站在门口等待辛弃疾,以表示重视。远远看去,一小队人马疾驰而来,辛弃疾高大、壮实、魁梧的身材映入眼帘,还没有来得及打声招呼,一把剑已经冷冰冰地架在了张安国的脖颈之上。张安国只觉得浑身冷飕飕,从脊背凉到前胸。辛弃疾不等他哀号出声,右手持剑,左手一提,将张安国轻轻提起,向身后一扔,冷冷地说:“绑了。”后边骑兵一拥而上,眨眼工夫,张安国已经被缚在马上,成为俘虏。
济州的士兵大多是耿京的部下,对辛弃疾毫无防备,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等反应过来,张安国已经束手就擒。
辛弃疾大声说:“朝廷大军马上就要杀过来了,大家不可再替金人卖命。如果你们是忠义之人,就赶快散去吧!”
一呼百应,一下子数万士兵跟着他往大营外面跑。偌大的军营乱作一团。同张安国一起饮酒的金军将领得到报告,马上提刀上马,往外面追赶辛弃疾。无奈金军和张安国投降带来的士兵,以及现在被辛弃疾鼓动哗变的士兵拥挤在一起,分不清彼此,堵塞了金国将领追赶的道路。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