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524511
★深受喜爱的《夜读》栏目,文章集结成书
逾8亿读者每日阅读的人气栏目,发布内容超过3000期,文质兼美的内容,奇巧多思的形式,温暖扬善的内核,紧跟时代的属性,使其在新闻赛道收获文化高品位。本书从《夜读》往期文章中优中选优,集结有温度、高质量的作品,读一本即可领略《夜读》的魅力。
★名家书写的典范文章,以文字之美阐述人生智慧
康辉、白岩松、毕淑敏、赖声川、卢思浩……以亲身经历亲笔书写励志美文,无论是人生智慧还是作文之道,都是极佳范例。沉醉在名家文字当中,不知不觉提升自己,完成蜕变与成长,道理自然心领神会。
★契合当下的积极正能量,充电回血般的阅读体验
每篇文章都是一次温柔的加油和鼓励,给每个真实生活的人以宽慰。贴合当下的话题和年轻人的角度,让阅读零距离零负担;真诚的表达和对每个具体之人的关切,让阅读有温度有触感。在阅读中享受每日治愈时刻。
★康辉题字书名、超人气插画家LOST7贡献全书绝美彩插,敬一丹作序推荐
贯穿全书的全彩插图,来自LOST7之手。艺术、温暖、可爱、灵动的插画,让文字和阅读有了不一样的陪伴。画中的人物场景皆是每日生活所见所闻,看这些插画,就是在看自己的生活。而魔术般呈现的光影变化,让生活有了梦幻的质感。
央视新闻《夜读》栏目精选文集励志辑。康辉、白岩松、毕淑敏、赖声川、卢思浩等作者书写亲身故事,讲述热血人生。多篇《夜读》原创经典文章及精选读者留言,记录蓬勃的时代精神,给每位读者向前跋涉的搀扶和力量。在山高路远处,绽放无悔之青春;于惊涛骇浪间,打捞生命的意义。
央视新闻《夜读》栏目精选文集·励志辑 《胸有山海》
第一章 乾坤未定,时光正好
成长 003
你一无所有,你拥有一切 009
少年,是对一个人极高的评价 017
我就是我,我有无数种可能 023
做一个和自己赛跑的人 030
愿我们“只是向上走” 041
活着,就要把每一刹那都打开 049
三十岁之后,你才是自己的过来人 055
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不必“但是” 090
过 063
第二章 骑鲸追梦,踏浪前行
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齐天大圣 072
要有多难,才能找到一生所爱 092
高考之后的远行 105
别给人生留遗憾 112
生当似鹏起,终当如鲸落 117
这世上的热闹,出自孤单 123
别轻蔑少年时感动过的东西 129
年龄的刻度仅仅是光阴的标记 136
勇 141
经历一千种人生 148
第三章 深自缄默,如云漂泊
你不可以拒绝成熟 160
如果你也曾迷茫 167
有得有失,方是人生 172
把过程做好,结果不会差 179
很多事,不值得你浪费情绪 185
一个人待会儿,挺好 191
一个人,也在好好生活 196
真正的世界,放下手机才能看见 204
是时候,与自己和解了 208
你的善良,需要一点锋芒 215
原来真的是我想多了 218
你需要一点儿油,但不是腻 224
你不是不优秀,只是还没等到你的时间 229
到了一定年纪,拼的是扛事的能力 234
自从学会这些事,我轻松多了 239
活得通透,是一种生命力一 244
抛开别人的眼光,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252
每个“今天”,都是礼物 258
来吧,敬你 261
后记 267
序言
敬一丹
夜,读,这两个字在一起,让人想到灯,想到书,想到忙碌喧闹之后终于静下来的气氛,想到独处中渴望与文字交流的心情,于是,夜读,就有了画面感,有了意境。
我与《夜读》有超过十年的缘分。
那是2013年的一天,在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遇到编辑李伟。
他说:“敬大姐,帮我们录首诗啊?”
我问:“在哪用啊?”
他说:“在央视新闻《夜读》。”
我那时不太明白,这是怎样一个平台,只知道,是个新媒体节目。那时,传统“电视人”看新媒体的目光,有点儿像当年资深“广播人”看新起的“电视人”。走进录音间,李伟把话筒挪开,把手机放在我面前。
“啊?用手机录啊?”
“可以的,我们就是用手机录。”
“能行吗?你们新媒体真任性!”
于是,有了我与《夜读》的第一次合作。那次,我没有录诗,我带去朱伟先生的书《微读节气》,读了其中的一段。在《夜读》里推出时,一听,还行,并没有我担心的“业余”味道。我在电台、电视台的话筒前工作了三十多年,一直觉得在话筒前说话是个挺郑重的事儿,没想到,手机瞬间就把话筒替代了。
过了一个节气,李伟又来了:“再读一段呗!”于是,一个一个节气读下来,后来我终于学会自己用手机录音,读完了朱伟的,读宋英杰的,又读申赋渔的……惊蛰、小满、霜降、冬至,一年又一年,读了十年。这十年,每半个月,我读一次节气,不疾不徐,绵绵不断,这个节奏对我来说正好,我享受着夜读中的春夏秋冬,体会着二十四节气里的智慧,吸收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营养,分享着静夜里的柔光。
《夜读》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成熟,后来听说,李伟被更年轻的编辑们叫作“伟叔”了,新媒体涌入了一拨拨年轻人,《夜读》也是年轻人在操持着。我们之间都是手机交流,没怎么见过面,我把录音发给他们,那只是简单的素材,然而当作品推出时,有文有图,有声有色,从他们的编辑作品中,从作品的格调中,我猜想,他们是文青气质的,若璐她们这些女生,该是白衣长发那种吧?
媒体生产出的新闻作品,很多是易碎的,硬的内容,快的时效,当时再有影响,过后,影响也会衰减。而在央视新闻这样的平台上,《夜读》的很多作品是有恒久的生命力的。同样的内容,出现在新闻节目里,多半是平实硬朗的风格,而出现在《夜读》里,往往更有温度,更柔软,更细腻。比如,我在主持《感动中国》时遇到的年度人物,也会出现在《夜读》里,不同角度的呈现,让樊锦诗、张桂梅、郎平的形象在我心里更加立体丰满。
《夜读》是文艺的,也是生活的,在那些美文里,能感受到地气,能摸到脉搏。小屏大视野,有风雨,有彩虹,有欣喜,有迷茫,读出各种感受的时候,会有一种彼此懂得的会意。这感觉,有点儿像年轻时看《读者》。
毕竟是新媒体,《夜读》的互动有着独特的价值,那些留言,引发了多少思绪,带来多少共鸣!这种交流有着鲜明的时代感,用心读,可以读出好多意味,可以获得好多启发。
《夜读》可读可听,我逐渐习惯了小屏碎片式传播,遇到喜欢的内容,就收藏起来,我隐隐有这样的愿望:要是能把精品内容集中起来出本书就好了。
在《夜读》十年之际,我们看到碎片集结成书。这书,让我看到传播的链条:曾从纸页上精选的文字,转换了方式,在新媒体上传播,再由新媒体回到纸上。介质变了,而内容的选择依然体现着编者的价值观,依然透露着编者的审美倾向。
把这书放在案头枕边,让书香伴着生活。
评论
后记
我们想出这样一本书——
告诉你我们所讶异的:为何文字,尤其是落在纸上的文字总是恒动人心。
告诉你我们所乐此不疲的:记录的,是新闻中的鲜活与难忘;仰望的,是比肩星辰的人;着迷的,是取之不竭的中文之美;热爱的、心动的,是无数个名曰“人间值得”的时刻。
告诉你我们所动容的:十年了,谢谢你,无问西东,无问芳华,把每晚睡前最柔软的时光交给了《夜读》。
告诉你我们所如愿的:很幸运,我们与你,此刻共同拥有了这本书。当我们的目光为同一页文字而停留,虽未谋面,也算相遇。
久违了,我的朋友!
央视新闻《夜读》团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