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81085丛书名: YH0123456789
◆鲁迅脑洞大开的故事集
鲁迅作品中仅有的以远古为背景创作的小说,是他被压抑的浪漫主义激情一次集中的迸发。作品充满丰富的想象,更借历史神话针砭时弊、臧否人物。
◆鲁迅研究领域泰斗钱理群du家授权
特邀鲁迅研究领域泰斗、北大教授钱理群为本书作导读,并逐篇解读,引领读者走进鲁迅真实的精神境界,帮助理解作品深意和写作手法。
◆8幅国风全彩插画,还原8篇小说名场面
知名插画师倾情绘制8幅国风插画,精彩诠释8篇小说名场面,全彩印刷。
◆收录《鲁迅先生年谱》
特别收录作家、鲁迅挚友许寿裳作《鲁迅先生年谱》,梳理鲁迅生平和创作生涯,全面了解一个复杂、深刻、温暖的鲁迅。
这是鲁迅被压抑的浪漫主义激情一次集中的迸发,他以远古神话、历史传说为题材,写就了8篇脑洞大开的短篇小说。
小说的主人公,有古代神话里的英雄,比如射日的后羿、造人的女娲、治水的大禹,还有古代的圣人、贤人,比如孔子、老子、墨子、庄子,他们身上都有一些神圣的光圈。鲁迅突发异想:这样一些身上有着神圣光圈的英雄、圣贤,如果有一天走到百姓当中,成了普通人,神变成人,圣人变成常人,这时他们会有怎样奇怪的遭遇和奇怪的命运呢?整本《故事新编》就是围绕这个古怪的想象展开的。
鲁迅研究泰斗钱理群逐篇解读,引领我们走进鲁迅真实的精神境界。读懂鲁迅,就读懂了我们这个社会、这些人!
001 导 读
005 序 言
009 补 天
021 赏 析
023 奔 月
037 赏 析
041 理 水
060 赏 析
063 采 薇
086 赏 析
089 铸 剑
112 赏 析
119 出 关
131 赏 析
133 非 攻
148 赏 析
149 起 死
162 赏 析
167 后 记
171 附 录
序言
本书收作者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三五年所作小说八篇。一九三六年一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列为巴金所编的《文学丛刊》之一。
这一本很小的集子,从开手写起到编成,经过的日子却可以算得很长久了:足足有十三年。
第一篇《补天》——原先题作《不周山》——还是一九二二年的冬天写成的。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首先,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茀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 缘起。不记得怎么一来,中途停了笔,去看日报了,不幸正看见了谁——现在忘记了名字——的对于汪静之君的《蕙的风》的批评,他说要含泪哀求,请青年不要再写这样的文字。这可怜的阴险使我感到滑稽,当再写小说时,就无论如何,止不住有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娲的两腿之间出现了。这就是从认真陷入了油滑的开端。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
我决计不再写这样的小说,当编印《呐喊》时,便将它附在卷末,算是一个开始,也就是一个收场。
这时我们的批评家成仿吾先生正在创造社门口的“灵魂的冒险”的旗子底下抡板斧。他以“庸俗”的罪名,几斧砍杀了《呐喊》,只推《不周山》为佳作,——自然也仍有不好的地方。坦白的说罢,这就是使我不但不能心服,而且还轻视了这位勇士的原因。我是不薄“庸俗”,也自甘“庸俗”的;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况且“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用庸俗的话来说,就是“自家有病自家知”罢:《不周山》的后半是很草率的,决不能称为佳作。倘使读者相信了这冒险家的话,一定自误,而我也成了误人,于是当《呐喊》印行第二版时,即将这一篇删除;向这位“魂灵”回敬了当头一棒——我的集子里,只剩着“庸俗”在跋扈了。
直到一九二六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而北京的未名社,却不绝的来信,催促杂志的文章。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里出土了,写了十篇《朝华夕拾》;并且仍旧拾取古代的传说之类,预备足成八则《故事新编》。但刚写了《奔月》和《铸剑》——发表的那时题为《眉间尺》,——我便奔向广州,这事就又完全搁起了。后来虽然偶尔得到一点题材,作一段速写,却一向不加整理。
现在才总算编成了一本书。其中也还是速写居多,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过了十三年,依然并无长进,看起来真也是“无非《不周山》之流”;不过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却也许暂时还有存在的余地的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鲁迅
《故事新编》8篇小说中,有4篇写于1935—1936这个时期,是鲁迅生命的后一个阶段。鲁迅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处在内外交困的境地,然而他的小说风格却如此从容、洒脱、幽默。
——钱理群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