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870353
1.“中国好书”作者吴钩十六年倾心之作,从历史的角度解读金庸,话题朴实,语言诙谐,力求给读者增长一些奇奇怪怪的知识。
2.内容丰富考据强,语言诙谐干货多!
让读过金庸小说的你be like:哦?原来是这样!
3.特别适合对历史有兴趣、想要对金庸小说刨根究底的人。
乔峰一定要自杀吗?未必,因为宋代对契丹人本就有怀柔的政策;江湖门派天天打打杀杀,为什么不缺钱?因为他们很可能是坐拥万顷不动产的大业主,开设商铺、饭店的商业大亨。宋朝的江湖为什么那么热闹?因为这热闹的背后是极富商业气息与市民气味的城市生活方式……
4.比历史考据通俗,比小说评论有趣,比戏说历史靠谱。翻开书,跟随吴钩,走进金庸的小说里,看江湖儿女的生活日常。
丐帮帮主的财富究竟有多少?韦小宝贪污了多少银两?江湖侠女如何沐浴?吴钩带我们穿越武侠的刀光剑影,探索那些被忽略的知识。44篇文章,七大主题,从日常用品到社会制度,从美食饮品到武器武功,本书以独特的视角深入金庸武侠世界,为我们揭开古代社会生活的层层面纱。
在读小说的体验中,轻松掌握历史知识!
5.有趣——另类视角解读金庸
衣食住行、婚姻女权、商业财富、社会制度、武侠与武功的进化……
深挖历史细节,讲述金庸小说背后的历史!
有料——
宋代社会熙熙攘攘,百姓往来不绝;朱元璋时代禁止人口自由流动,社会沉寂……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No!生机繁华的社会,才有江湖。
从社会制度、政治、经济、贸易,讲到人们的思想、文化……
看似零散的知识点背后,是共同的历史规律——万里江山万里尘,一朝天子一朝臣。江湖儿女同样在历史潮流中裹挟前行。
有用——旁征博引,内容丰富,极大地开阔读者的知识面
比如郭靖第一次跟黄蓉吃饭,花了一十九两七钱四分。这些钱放在宋朝算不算多,放在今天又是什么概念?吴钩客观地分析了宋朝的货币与贸易制度,告诉我们,“一十九两七钱四分”的银子,折合成铜钱就是五六十贯钱,相当于宋朝宰相一个月的伙食补贴、太学生五年的伙食补贴,南宋初年的二三场宫廷内宴,也相当于一匹老马、一条商船、一间房子。换成今天的购买力,差不多就是两万元。
段誉的茶、乔峰的酒、曲灵风的花生米,到底哪个才是应该出现在宋代社会的产物?
大侠们不仅要仗剑天涯,刀光剑影,还可以刷牙、洗澡、戴眼镜
可堪明镜里,独自画蛾眉。张无忌给赵敏画眉的背后,是女性画眉的千年历史
岳灵珊宁愿死在林平之手里,却没想到要离婚,背后的历史原因又是如何?
随手翻开一页,都是主角们真实生动的日常生活。我们要做的,就是在金庸的鸿篇巨制中,读懂那些微不足道的小故事。
吴钩自述少年时代便钟爱武侠小说,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古龙的陆小凤系列、楚留香系列、小李飞刀系列,基本上都读过一遍以上,是武侠小说的忠诚拥趸。像所有喜爱武侠的人一样,吴钩也有过梦想自己练成绝世武功的时候。如今写这本解读金庸的小书,正是为了了却少年时的武侠情结。
金庸的小说很多都有明确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场景,很多人物也都是真实的,但小说毕竟是虚构,书中的人物距离我们的生活仍是十分遥远。吴钩从历史知识的角度,对金庸的小说进行解读,丰富我们对人物的想象,呈现一个更真实、更接地气的武侠世界。
历史是什么?是用来挂小说的钉子(大仲马)。因为有历史,才撑起了金庸小说的波澜壮阔。跟随吴钩,开启一段溯源之旅吧!
目 录
自序 (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小书 )
第一辑 服饰·化妆
003 宋人簪花的时尚
009 江湖儿女不缠足
014 黄蓉会穿什么内衣
019 张无忌要怎么给赵敏画眉
025 契丹人的胸膛真有狼头刺青吗
第二辑 美食·饮品
033 段誉饮的是什么茶
038 乔峰喝的是什么酒
044 黄蓉的厨艺在宋朝很厉害吗
049 洪七公的口福
055 曲灵风能不能吃到花生米
061 张翠山在冰火岛住了那么多年,为什么不会得坏血病
066 宋朝的江湖好汉不吃猪肉吗
073 乔峰为什么要吃狗肉
第三辑 日常卫生·日用品
081 杨过如何剪指甲
088 梅超风如厕后怎么清洁
095 行走江湖的侠女们怎么洗澡
102 大侠们每天会刷牙吗
110 小龙女如何处理月事
116 行走江湖要不要随身携带火折子
124 郭靖、黄蓉家里有没有棉被
131 有没有大侠戴眼镜
第四辑 婚恋·生育
139 郭靖应该怎么向黄药师提亲
148 郭靖黄蓉怎么避孕
153 欧阳锋与嫂子私通,会受什么刑罚
159 张无忌悔婚,周芷若能起诉他吗
165 韦小宝是不是犯了重婚罪
172 宋朝娘子可“休夫”
第五辑 商业·财富
181 郭靖第一次请黄蓉吃饭花了多少钱
187 韦小宝贪污了多少钱
192 韦小宝真的可以从怀里掏出一大叠银票吗
198 镖局是个什么组织
204 丐帮帮主的财富知多少
210 江湖门派的经济来源
第六辑 社会·制度
219 为什么说江湖社会形成于北宋
225 为什么说朱元璋时代的江湖很寂寞
231 乔峰真要生在宋朝,又何必自杀
236 虚竹是不是一个奴隶主
241 袁承志能够在海外创建一个共和国吗
第七辑 武器·武功
249 为什么剑客与刀客给我们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256 大侠们成天带着一把刀,不犯法吗
263 为什么武侠世界的武功越来越退化
269 什么才是冷兵器时代的大杀器
275 宋朝全民爱相扑
281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太监的武功高深莫测
286 附录 ( 武侠江湖的解构 )
自序 我为什么要写这本闲书
1
这是一本向金庸武侠小说致敬的闲书。为什么要写这本小书呢?
首先是出于我少年时喜欢读金庸武侠小说的情结。我的家乡小镇,虽说是一座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文化古城,但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文化遗存,在我的少年时代,小镇几乎没有一间像样的书店,对于那些不知为何居然养成了读书癖好的孩子(比如我)来说,在读书这件事上,真的有点饥不择食。
幸好小镇有一间租书的小店,里面的书永远只有两种:从港台来的言情小说与武侠小说。男孩子对言情小说不感冒,所以都租武侠小说看。那时候只要身上有点零花钱,我都要到那个租书店租武侠小说。由于租书店是按日计算租金的,如果你看得飞快,就能用更少的钱读到更多的小说。所以我从小就训练出一目十行的能力,一套四五册的武侠小说,一天一夜就能看完。
在我的少年时代,读得最多的书就是武侠小说。金庸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古龙的陆小凤系列、楚留香系列、小李飞刀系列,基本上都读过一遍以上。此外,梁羽生、卧龙生、陈青云、诸葛青云、上官鼎、柳残阳、云中岳、温瑞安等人的作品(能一口气说出这么多武侠作家名字的,显然是武侠小说的忠诚拥趸),也都读过一些。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金庸与古龙的小说。直至今天,有空的时候,我还会翻翻这两位武侠大家的小说。
少不更事的年龄,武侠小说读多了,便梦想着自己也能练成绝世武功,成为一名行走江湖、行侠仗义的侠客,就如周星驰电影《功夫》里的男主角,以为世间真有厉害的武功秘籍。我也曾偷偷练习“二指禅”,用两根手指天天戳墙壁、床板,戳了几个月,手指头都戳出了老茧,“二指禅”还是未能修炼成功。
我也曾经是文学少年,“二指禅”既然练不成,便偷偷模仿金庸的笔调写武侠小说,写了一章,拿给我的童年好友看(我们经常合租武侠小说,这样可以节省租金),结果给泼了一盆冷水:“你这小说一点也不吸引人。”我虽然心里不服气,但已经没有动力再写下去,将草稿锁在抽屉里。后来抽屉的钥匙丢了,那份草稿已经二三十年没有取出来过。现在写这本从金庸武侠小说派生出来的闲书,不过是了却少年时的武侠情结罢了。
2
这本小书说到底,无非是从金庸武侠小说中拈出若干话题,敷衍开来,借此闲聊江湖侠客的生活—实际上就是古代的社会生活。之所以这么写,是因为我从小就对历史很感兴趣。如果说,我少年时代读得最多的是武侠小说,成年后读得最多的则是历史类图书,且一不小心踏上了历史研究的“歧路”。金庸武侠小说吸引我,也是因为他的小说将历史背景与江湖传奇做了非常巧妙的嵌合,让我在读小说的同时也像是在读历史,很对我的胃口。
古龙的小说都架空了历史背景,金庸的小说恰恰相反,除少数作品(如《笑傲江湖》《连城诀》《侠客行》)有意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做模糊处理之外,多数作品都交代了明晰的历史背景,将虚构的传奇巧妙地糅合进真实的历史场景中,让虚构的江湖人物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发生密切联系,从而达成一种虚实交融的艺术效果。
在金庸构建的江湖世界里面,我们可以找到非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书剑恩仇录》中的乾隆、福康安;《鹿鼎记》中的康熙、鳌拜、索额图、吴三桂、郑经、施琅、顾炎武、黄宗羲;《碧血剑》中的李自成、李岩、袁崇焕、崇祯皇帝;《倚天屠龙记》中的朱元璋、常遇春、韩山童、韩林儿、陈友谅、王保保;《射雕英雄传》中的铁木真、托雷、王罕;《天龙八部》中的宋哲宗、苏轼、耶律洪基、完颜阿骨打,等等。他们都是人们熟知的历史名人,自
不必多说。
很多被金庸当成“江湖中人”塑造的人物,历史上也确有其人。如《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五散人”,除了“布袋和尚”取自虚构的神话人物之外,彭和尚彭莹玉、铁冠道人张中、冷面先生冷谦、周颠都是元末明初的传奇人物,名字可见于史料。武当张三丰以及他的徒弟“武当七侠”,也非虚构,史书中可以找到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莫声谷的名字,只有殷梨亭原来叫殷利亨,金庸老爷子将他改成了殷梨亭。
《射雕英雄传》中的全真教掌教王重阳与其徒弟“全真七子”——丹阳子马钰、长春子丘处机、长真子谭处端、玉阳子王处一、太古子郝大通、长生子刘处玄、清静散人孙不二(马钰之妻),全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全真七子”的徒弟,即全真教的“志”字辈,从尹志平、张志敬到李志常,也都是元初的知名道士。
不过,跟金庸虚构出来的抗金抗元形象不同,历史上的全真道士基本上都是跟金元汗廷合作很愉快的宗教人士。这么热衷于将历史人物写入江湖世界的武侠作家,除了金庸,就只有梁羽生了。不过从文学技巧来说,金庸似乎技高一筹。将真实的历史背景、历史人物与虚构的武侠世界糅合起来,是金庸的拿手好戏。将金庸武侠世界拆散,拣出一些有趣的话题,
从史实角度详加考证,从而拼凑出更符合历史真实的侠客生活世界,则是我的兴趣所在。我写这本闲书的另一个原因,即是出于历史研究的个人爱好。
3
金庸用十五部武侠小说创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武侠世界,吸引了无数读者,凡有华人处,俱有金庸武侠书。坊间还出现了一门“金学”,从文学、史学等角度研究金庸武侠小说。不过,坊间种种评说金庸武侠的文字,似乎多数不入金庸法眼,他老人家曾说:“也有人未经我授权而自行点评,除冯其庸、严家炎、陈墨三位先生功力深厚、兼又认真其事,我深为拜嘉之外,其余的点评大都与作者原意相去甚远。”
坦率地说,我对金庸老爷子的这个意见是不敢苟同的。一篇作品发表之后,读者怎么评说,便全然由不得作者了,“未经授权而自行点评”是很正常的现象。冯其庸、严家炎、陈墨三位先生的金庸小说评论,我也略看过,无非是中规中矩的文学鉴赏罢了。对于金庸创造出来的庞杂无比的武侠世界,应该有更加有趣的解读才对。
作为一名资深的金庸小说读者和一名不太资深的历史研究者,我不打算辜负我的平生所学,决定从社会史与生活史的角度翻入金庸的武侠世界。当然,我不想考据金庸先生笔下有哪些人物是真实的,哪些故事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似乎已经有人在做这个工作了。
我想谈点更特别的东西。
让我先从网络上流传颇广的“金庸学不解之题”说起:《射雕英雄传》中,梅超风练了“九阴白骨爪”,指甲暴长,解手后怎么擦屁股?《神雕侠侣》中,独臂的杨过独自过了十六年,他是怎么剪指甲的?问题非常无聊,却吸引了无数网友解答,各种脑洞纷呈。其实,从技术的角度解答这些问题并没有什么意思,我们换一角度,从史学切入,便会发现无聊的问题也蕴含着严肃的历史知识。
我想做的,是借用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一部分生动细节,进行社会生活史方面的考证,为读者打开一扇观察古人社会生活的窗口。
在我看过的评说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字中,以新垣平博士的《剑桥倚天屠龙史》最为精彩,令人击节。新博士惟妙惟肖地模仿“剑桥中国史”的体例与文字风格,重新将《倚天屠龙记》的故事讲述了一遍,故意讲成严肃学术论文的样子。如果说,《剑桥倚天屠龙史》看似在一本正经地做学问,实则在戏谑地解构金庸的武侠世界;那我的这本书呢,大概可以说,看似在戏谑地解构金庸的武侠世界,实则是想一本正经地做学问—只是,由于个人学识有限,这学问做得不深。
读金庸武侠小说时,许多人都未必留意到其中的历史细节,注意力往往为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性情各异的人物所吸引。如果你掌握了更多的社会生活史知识,再读金庸小说,可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即使不打算读武侠小说,这些社会生活史知识也可以让你在茶余饭后多一些有趣的谈资。
如果读了本书之后,你能赞一句“奇奇怪怪的知识又增加了”,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4
本书曾以《原来你是这样的大侠:一部严肃的金庸社会史》为名,于2008年由东方出版社出版,次年又由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引入,出了繁体字版,书名改为《金庸群侠生活志》(我个人更喜欢这个书名),听说市场反馈不错,因为加印了。要知道香港的图书市场是非常小的,很少有图书能加印。如今本书的版权已到期,但书中谈论的各种“奇奇怪怪的知
识”似乎尚不过时,而且今年(2024)适逢金庸先生100周年诞辰,我希望能够用一本谈金庸武侠的书来纪念这位武侠小说宗师。因此,我决定推出修订版。恰好与我长期合作且合作愉快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团队对本书内容也感兴趣,修订版便交由“新民说”出品。
既然是修订版,当然需要对初版的文本作出修订。
本书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初版文字的错漏之处作了订正。
二、对引用的文言文史料作了必要的翻译或解释,我知道,作为一本闲书,文字理应通俗易懂,对读者友好。
三、增加了四五十幅古代画作(含局部图)作为配图,同时也作为图像史料使用,这样修订版便有了图文并茂的特点,相信读者阅读时会更加赏心悦目。
四、删掉了《江湖中有没有同性之恋》与《金庸小说里为什么没有基督徒》这2篇文章。
五、增补了《郭靖、黄蓉家里有没有棉被》《有没有大侠戴眼镜》《宋朝的江湖好汉不吃猪肉吗》《乔峰为什么要吃狗肉》《宋朝娘子可“休夫”》5篇文章。
六、补充了一篇近万字的附录,是我年轻时给报章专栏写的一组游戏文章,想象力充沛,行文如天马行空,在金庸构建的武侠宇宙中肆意驰骋,试图用黑色幽默的文字揭示江湖社会的怪诞。虽说风格、主题与本书旨在科普各种“奇奇怪怪的知识”的趣旨有异,但话题同样是从金庸武侠中派生而出的,也适合闲读,因此便作为附录收入本书修订版。
修订后的这本小书,正文共有44篇,每篇至少有一幅插图,仍分为七辑,再加一篇附录,内容比第一版丰富了许多。
最后我想说,这是一本闲书,没有什么微言大义,没有什么
高深思想,但自认为颇有趣味性、知识性、话题性,可以放在枕边、马桶边、沙发边,适合在床上、沙发上、马桶上、上下班路上、出差途中阅读。希望你喜欢。
什么样的社会才能造就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这其实是一个误解。
武侠剧里,主角们动不动就闯荡江湖,去江湖历练,仿佛我们今天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样。
但武侠小说中的江湖,却并不是每个时代都有的。
历史上很多朝代,比如汉、唐、明,都没能造就一个生机勃勃的江湖世界。
江湖的最大特点便是流动性,即允许人口的自由流动,否则怎么走江湖?
秦汉至隋唐,就有限制流动性、禁止人口自由流动的社会制度,叫“过所”。简单来说,就是人们不能私自出远门。实在要出远门的,要先跟有关部门申请一张“过所”,要说清楚你出门干嘛、去多久、什么时候回来、你不在的时候谁给你承担赋役等等。基层单位逐级上报,签字批准,“过所”才能拿到手。
“过所”上会注明持有人的姓名、身份、年龄、所携带随员的身份与人数、所携带财物数目、往返的地点,等等。政府会在各个关卡勘验,没有携带“过所”出关的人,会被问罪。
我们想象一下 :盛唐之时,有一位任侠的少年,想出远门当游侠、闯荡江湖,不想刚经过某州的关禁,就遇到官府检查“过所”,任侠的人哪里有什么“过所”,所以立即被抓起来。还闯荡个啥的江湖?就算躲过了关卡的盘查,入夜之后,想要找个酒店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却发现整个城市的酒店都歇业了,根本没什么夜市,你只能待在客栈里,洗洗睡。如果想溜到大街上逛逛,很可能就会被巡夜的兵丁捉住,痛打二十大板。
但是这种通行证到宋代几乎就见不到了。宋代只有类似身份证一样的东西,走州过县都是自由的。
而且宋代的坊市制完全解体,人们沿河设市,临街开铺,到处都是繁华而杂乱的商业街。宵禁也没有了。
于是,江湖就形成了。宋代为江湖人士创造了生存的空间,不管是“月黑风高杀人夜”,还是“夜
深灯火上樊楼”,江湖中适合在夜晚发生的事情都可以在宋代实现。
而金庸明确以明代为背景的,只有一部《碧血剑》。明代这个充斥着锦衣卫和西厂东厂公公的时代简直可怕,根本不适合江湖侠客与绿林好汉生存。
朱元璋亲自颁布法令,要求士农工商四民都必须固守本业,农民老老实实待在农田上,不可脱离农业生产。想弃耕从商?那是必须禁止的,只准在农隙之时卖点土特产;而且,农民也不准脱离原籍地,平日里,每天的活动范围都应该控制在一里之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邻里之间要彼此知晓作息安排;就算碰上饥荒,逃荒外出,官府也有责任将他们遣送回原籍 ;从事医卜之人,也不得远游,他们的出入作息,乡邻也要知晓。
实在需要出门的,就跟汉唐一样,办个“路引”。擅自出远门,后果很严重,轻则打板子,重则充军、处死。
怎么样治理那些游手好闲的人呢?朱元璋在南京修建了一座“逍遥楼”,命令官兵凡看到市井中有下棋的、养禽鸟的、游手游食的,都抓起来,关入逍遥楼,让他逍遥个够,活活饿死。在京的官兵,如果有学唱曲的,割了舌头,下棋的,斩断手 ;踢球的,砍断脚 ;做买卖的,发配边恶地方充军。
好可怕!如此井然有序的中世纪社会,还有哪一个人敢出去闯荡江湖?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