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铜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3604472
中医医案,源远流长。医案是医生诊治病症的记录,又称病案。章太炎先生曾说: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民国时期医案是近代医家学术经验的渊薮,承载着近代医家光辉的学术思想。其中的规矩准绳对今天的临证实践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本书辑录了民国时期北京中医药期刊刊载医案 180 余则,涉及内、外、妇、儿各科。著者多为名家圣手,如施今墨、汪逢春、朱壶山、张相臣等。书中医案前载“原文”,后附“钩玄”。既保留原案风味又便于如今读者品读。医案钩玄,引经据典,博采众家,或析其症,或辨其因,或阐其机,或论其方,揭示医案玄妙之处,帮助读者领会其中奥义。
本书辑录了民国时期北京中医药期刊刊载医案 180 余则,涉及内、外、妇、儿各科。著者多为名家圣手,如施今墨、汪逢春、朱壶山、张相臣等。书中医案前载“原文”,后附“钩玄”。每案题名,若所载期刊原有案名者,直接采用;若案名不妥或无案名者,笔者据医案主症拟定。医案原文大致载有姓氏、性别、年龄、主症、病因病机、治则方药。因民国中医药期刊印刷质量欠佳或保存不当而致字迹漫漶不清者,抑或因排版不慎而致文字谬误者,本书均以页脚注形式加以说明,既保留原案风味又便于如今读者品读。医案钩玄,引经据典,博采众家,或析其症,或辨其因,或阐其机,或论其方,揭示医案玄妙之处,帮助读者领会其中奥义。本书医案翔实可参,钩玄通俗
易懂,行文流畅,条理清楚,适合中医药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目 录
第 1 章 内科疾病 001
肺系病证 001
1 寒饮咳嗽 001
2 咳嗽(痰喘宿疾)003
3 外感咳嗽误下(阴虚咳嗽)005
4 趸嗽 006
5 寒咳嗽 007
6 咳嗽(久嗽)009
7 毛细气管支炎 010
8 急性肺炎 011
9 肺病气喘 013
10 伤寒化燥热喘 016
11 喘证 018
12 喘息 019
13 气喘 020
14 肺痈(一)020
15 肺痈(二)021
16 肺痈(三)022
17 肺痈(四)025
18 肺结核(一)030
19 肺结核(二)033
20 肺痨(肺痨不寐)035
21 痨瘵 037
22 肺萎(肺痿)037
23 肺病(慢阻肺)040
脾胃系病证 044
24 胃脘痛(慢性胃炎)044
25 胃脘痛(急性胃炎)045
26 胃脘痛(反胃呕吐)046
27 胃脘痛(吐血)047
28 胃癌 048
29 胃肠病(胃肠功能失调)049
30 呕吐阳脱证 051
31 呃逆 052
32 腹痛(盲肠炎)054
33 小腹痛(阳物作抽)056
34 寒痛(寒疝)057
35 腹痛(结核性腹膜炎)058
36 便秘(神昏便秘)060
37 二便不通 061
38 腹泻(溏泻兼血漏)063
39 赤痢(热利)064
40 时温下痢 066
41 泻症(热利)067
42 泻痢(协热利)069
43 时行热痢 071
44 赤痢伤阴 072
45 风湿下痢 073
46 痢疾(老年下利)075
47 赤痢 076
48 血痢(一)077
49 血痢(二)078
50 痢疾(疫毒痢)079
51 风湿挟热痢疾 081
52 痢疾(阳虚痔疮)082
53 实热赤痢 083
54 泄泻(水泄)085
55 下利(协热利)086
56 下利便脓血(热利下重)086
57 痢疾 087
58 暑湿疟疾 088
59 疟疾(一)090
60 疟疾(二)091
61 疟疾(三)093
62 疟疾(四)095
63 肠热病(一)098
64 肠热病(二)099
65 肠热病(三)100
66 肠热病(四)102
67 肠热病(五)103
68 肠热病(六)105
69 肠热病(七)106
70 肠热病(八)109
71 肠热病(九)109
72 肠热病(十)111
73 蛔厥 114
肝胆系病证 115
74 类中案 115
75 狂证(药毒证)121
76 循环、消化、神经、排泄、呼吸各器官同时患疾(急黄)122
77 目眩 123
78 中风 124
79 肝病 127
80 寒热往来 129
81 肝气病 131
82 奔豚 132
83 右胁痛(胆囊炎)133
肾与膀胱系病证 134
84 水肿(一)134
85 水肿(二)135
86 石淋(一)136
87 石淋(二)138
88 膀胱结石症(砂淋)139
89 淋证 141
90 膏淋 141
气血津液系病证 144
91 吐血 144
92 血证 145
93 衄血 146
94 水饮 147
95 糖尿病 148
96 虚劳(肾虚)150
97 虚劳(精血虚)151
98 虚劳(郁证)152
99 外感吐泻亡阳证 153
100 虚劳(阴虚阳亢)154
肢体经络系病证 155
101 痛痹变异 155
第 2 章 外科疾病 157
102 跌损 157
103 颜面丹毒 158
104 阴疡(阴疮)160
105 阴疽坏症 161
106 疮毒(疮疥淫毒)163
肆107 小肠痈 165
108 肠痈 166
第 3 章 妇科疾病 167
109 闭经(一)167
110 闭经(二)168
111 闭经(三)171
112 崩漏 172
113 产后恶露不行 173
114 小产 176
115 产后结胸 177
116 产后发热 179
117 乳痈 179
118 石瘕 181
119 脏躁 182
120 乳岩 184
121 子宫炎 185
第 4 章 儿科疾病 187
122 口唇外现黑圈 187
123 食积 188
124 小儿痢疾(一)190
125 小儿痢疾(二)191
126 小儿麻症(一)194
127 小儿麻症(二)195
128 白口恶疮 196
第 5 章 五官科疾病 198
129 风毒眼疾 198
130 喉风 199
131 眼鼻痛 200
132 火眼云翳 201
133 目疾 202
134 面神经麻痹 204
135 齿龈炎 204
136 脑漏 206
第 6 章 伤寒、温病类疾病 208
伤寒类病证 208
137 伤寒 208
138 伤寒(湿温伤寒)210
139 湿温伤寒 213
温病类病证 217
140 春温喉痧 217
141 循环系核结症(鼠疫)218
142 湿温(一)219
143 湿温(二)228
144 湿温(三)230
145 阳明风温 232
146 大肠湿温 233
147 热霍乱 235
148 白喉(一)239
149 白喉(二)240
150 烂喉痧 242
151 喉痧(一)243
152 喉痧(二)244
153 喉痧(三)245
第 7 章 针灸治疗类医案 247
154 咳喘 247
155 腹痛 248
156 痢疾 249
157 呕吐 249
158 呕泻腹痛 250
159 胁胀腹痛 251
160 疝气 252
161 痛痹 253
162 肾虚腰痛 254
163 中风(一)255
164 中风(二)256
165 手腕疼痛 257
166 伤寒表证 257
167 瘟疫 258
168 红丝疔 259
169 羊毛疔 259
170 脚气 260
171 痛经 261
172 月经不调 262
173 子宫寒痛 263
174 闭经 264
175 难产 264
176 乳闭 265
177 食积 266
178 遗精 266
179 目疾 267
180 喉、齿疼痛 269
181 齿痛 270
182 面瘫 271
183 目赤 271
184 积聚 272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