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754541
本书从制造业数字化的赋能场景、转型方向和整体策略出发,阐述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现状及特征,以及如何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
本书分为战略篇、规划篇、实施篇、平台篇和展望篇。首先从制造业数字化赋能场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向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整体策略出发,阐述我国制造业现状及特征,以及如何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其次从智能制造顶层构架设计和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出发,围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五大方向深度剖析制造业转型;然后结合企业管理体系,深度解析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机会和工具;最后指出如何开展数据平台规划和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并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做出展望。
前言
战略篇
第1章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现状及特征2
1.1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现状2
1.2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大特征5
第2章 制造业数字化五大赋能场景8
2.1 解决内部问题8
2.2 内部新机会12
2.3 外部客户端新机会15
2.4 外部供应端新机会18
2.5 平行伙伴合作新机会20
第3章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整体策略22
3.1 数字化愿景22
3.2 数字化使命23
3.3 整体策略框架24
3.4 落地关键项目29
3.5 落地行动计划29
3.6 评价指标30
第4章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保障33
4.1 数字化转型保障框架33
4.2 数字化组织建设34
4.3 数字化能力建设37
4.4 数字化考核与激励44
4.5 数字化文化建设46
4.6 数据资产管理49
4.7 数据赋能管理49
4.8 数字化管理体系51
规划篇
第5章 智能制造顶层构架设计54
5.1 L&M智能制造顶层构架设计“2347”方法论54
5.2 两大原则55
5.3 三个阶段58
5.4 四大方向64
5.5 七大步骤68
第6章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五大方向81
6.1 方向1:产品创新81
6.2 方向2:服务创新93
6.3 方向3:商业模式创新102
6.4 方向4:制造升级114
6.5 方向5:管理升级136
实施篇
第7章 数字化研发管理150
7.1 建立研发管理体系150
7.2 数字化研发管理机会152
7.3 数字化研发管理实践154
第8章 数字化实验室管理159
8.1 建立实验室管理体系159
8.2 数字化实验室管理机会160
8.3 数字化实验室管理实践162
第9章 数字化营销管理164
9.1 建立营销管理体系164
9.2 数字化营销管理机会166
9.3 数字化营销管理实践167
第10章 数字化生产计划管理173
10.1 建立生产计划管理体系173
10.2 数字化生产计划管理机会175
10.3 数字化生产计划管理实践177
第11章 数字化生产管理180
11.1 建立生产管理体系180
11.2 数字化生产管理机会182
11.3 数字化生产管理实践184
第12章 数字化供应链管理191
12.1 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191
12.2 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机会193
12.3 数字化供应链管理实践195
第13章 数字化质量管理201
13.1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202
13.2 数字化质量管理机会203
13.3 数字化质量管理实践205
第14章 数字化设备管理209
14.1 建立设备管理体系210
14.2 数字化设备管理机会211
14.3 数字化设备管理实践213
第15章 数字化能源管理217
15.1 建立能源管理体系218
15.2 数字化能源管理机会220
15.3 数字化能源管理实践221
第16章 数字化财务管理223
16.1 建立财务管理体系224
16.2 数字化财务管理机会225
16.3 数字化财务管理实践226
第17章 数字化内控管理231
17.1 建立内控管理体系232
17.2 数字化内控管理机会233
17.3 数字化内控管理实践234
第18章 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237
18.1 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237
18.2 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机会240
18.3 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242
第19章 数字化行政管理246
19.1 建立行政管理体系246
19.2 数字化行政管理机会247
19.3 数字化行政管理实践249
平台篇
第20章 大数据平台与企业大脑254
20.1 大数据平台254
20.2 企业大脑260
第21章 信息基础设施263
21.1 信息基础设施现状调研264
21.2 信息基础设施需求分析266
21.3 信息基础设施规划268
21.4 信息基础设施投资预算制定275
展望篇
第22章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展望278
22.1 市场和产品方向278
22.2 制造方向279
22.3 组织建设方向280
22.4 人才建设方向282
22.5 智慧园区建设方向284
22.6 产业大脑方向286
之前写书都是先花至少两年以上时间构思整体框架,确定书的三级目录,待框架完整并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后才开始写作,而本书打破了以往的流程。本书是基于一个完整项目的实践,并在项目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完善而成。
2022年4月25日,一家央企客户打电话给我,想要请我辅导数字化转型项目,并提了一个非常“苛刻”的条件,要求项目必须在五一劳动节前交付方案初稿,五一假期后交付方案终稿。当时我感觉不可能完成,因为基于过去的经验,交付一家大型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项目方案的周期基本要1~2个月,而这个项目要求5~10天,这简直难如登天。
当我把全部工作拆解成1~2小时的小工作,将能够并行的工作并行处理,并且每日工作计划安排不少于16小时以后,发现有可能在4月30日完成方案初稿。于是我给客户回复说,如果他们能够全力配合我的工作计划,部分工作要在凌晨执行,项目团队成员不论是在企业还是在外出差,都要能够随时参与到项目中,我就能够按照要求的时间完成项目。客户听我这么回复后非常高兴,并立即承诺全力配合项目计划的执行。
从4月26日上午项目启动,到4月30日我将项目方案初稿发给客户,在这5天时间里,我们双方完成了39项关键话题研讨,交付了上百张图表,一份上百页的PPT规划方案,以及一份109页、3万多字的Word方案初稿;从5月1日到5月5日这5天时间里,针对方案初稿里还需改进的63项细节,双方又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最终在5月5日完成了方案终稿交付。五一假期过后,客户将我们规划的数字化转型方案拿到集团总部评比,一次性通过。当时几十家单位去参加评比,只有3家通过。
在客户告诉我这个消息后,我意识到这份数字化转型方案比较有价值。于是计划将这份方案进行完善,再以此为基础形成一本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参考书,这样能够帮助更多的企业早日实现数字化转型。本书大概用了5周时间就完成了初稿,字数也从3万多字增加到20多万字。写完后我对书中部分内容不是很满意,于是又开始思考如何完善。随后我制定了三个完善策略:
策略1:邀请合著者。初稿完成后,我邀请了时任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的宋海涛博士作为合著者,请他提修改建议,并针对书中一些内容进行讨论。宋院长看后十分肯定书稿的内容,对本书的结构和部分内容提出了修改建议,并提供了一些素材,让本书内容更加完整和充实。
策略2:自我学习。针对书中的一些概念,写作时感觉理解不是很深刻,我就去买了相关书籍来学习。比如书中提到的降维打击商业模式创新方法,当时我只听说有这个方法,但并不是很熟悉,于是就去买了专门介绍降维打击商业模式创新方式的书。在学习完这些素材后再去修改书中的相关概念和内容,以确保定义准确。
策略3:在实践中继续完善。2022年6月,这家央企客户在数字化转型整体规划方案的指导下,开始了数字化转型落地实施,之后又请我帮助进行智能制造顶层构架设计,乃至现在还在帮助这家央企进行数字化转型项目管理和监理工作。在这期间,我基于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差异,又对书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更新和完善。
在本书出版之际,非常感谢合著伙伴宋海涛博士、机械工业出版社王颖老师,以及各位编辑的辛苦付出。特别感谢前述客户提供的项目实践机会和素材,这是本书的基础。
目前社会各界都还在积极探索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再加上不同行业的差异也很大,因此本书只能提炼相关的共性内容,供广大制造业企业参考。由于作者的水平和经验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特此开通读者邮箱:[email protected],欢迎读者进行交流和反馈。最后祝中国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愿中国早日跻身世界制造强国之列。
欧阳生
2023年8月31日 于上海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