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77653
阿政府瞬间土崩瓦解、塔利班卷土重来、美军仓促撤离阿富汗、疫情雪上加霜……特殊时期唯一驻扎在阿富汗的国际媒体记者,一线亲历,实地探访,带你走进邻国阿富汗的历史和现实……
阿富汗以其复杂的局势和历史一直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来自中国新华社的史先涛,作为特殊时期唯一驻扎在阿富汗的国际媒体记者,实地亲历了一幕幕历史性的时刻:阿政府出人意料土崩瓦解、塔利班势如破竹重返喀布尔、美军丢盔弃甲撤离阿富汗、疫情雪上加霜地不期而至……作者还爬梳文献、访问专家,勾勒了阿富汗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在巴米扬大佛的千年回响、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的百年见证中,在历史和现实的错综交叉中,带着读者走进邻国阿富汗。这一过程中,读者也能感受到战地记者的不易与坚守、赤忱与悲悯。更有实地照片170余幅,直观呈现阿富汗的社会与生活。
代序:阿富汗的悲剧(刘瑜)
前言
第一章 喀布尔,我来了
第二章 入驻“高端社区”
第三章 喀布尔如何成为首都
第四章 世界上最危险的首都
第五章 安全形势没有最差,只有更差
第六章 分社的毛孩子
第七章 一位阿富汗女子的纪念碑
第八章 在阿富汗的第一个春节
第九章 小女孩的哭声
第十章 喀布尔的情人节
第十一章 窗外传来密集的枪声
第十二章 美国人要走了
第十三章 这些花季少女放学后再没回家
第十四章 美军开始撤离的第一周
第十五章 帝国坟场的由来
第十六章 儿童节的心愿
第十七章 在阿富汗,我感染了德尔塔
第十八章 中国公民撤离
第十九章 一觉醒来,美军溜了
第二十章 从喀布尔到武汉
第二十一章 多米诺骨牌加速倒下
第二十二章 喀布尔“惊魂一日”
第二十三章 塔利班派发“定心丸”
第二十四章 追风筝的人变成了追飞机的人
第二十五章 塔利班何以速胜
第二十六章 喜悦的塔利班
第二十七章 塔利班的前世今生
第二十八章 美国为何出兵阿富汗
第二十九章 塔利班神秘领导人阿洪扎达
第三十章 撤离之前的“误伤”
第三十一章 重返喀布尔
第三十二章 探访百年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第三十三章 卖掉女儿
第三十四章 喀布尔的“英国人公墓”
第三十五章 喀布尔动物园
第三十六章 探访巴米扬大佛
第三十七章 巴米扬大佛的千年回响
第三十八章 尖叫之城
第三十九章 班达米尔湖
第四十章 地雷博物馆
第四十一章 喀布尔的瘾君子
第四十二章 苏联在喀布尔留下的痕迹
第四十三章 塔利班的枪口对准了我
第四十四章 纳赞德的慈善学校
第四十五章 两位改革派国王的遗迹
第四十六章 阿富汗松子
其实,阿富汗岂止是“帝国的坟场”,也是“制度的坟场”。但正是阿富汗的国家建构的经验教训,给了我们一个理论窗口去观察国家建构的各种阻碍性因素。通过本书作者史先涛的眼和笔,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阿富汗的困境,也可以了解到阿富汗多元民众身上所体现的阿富汗传统。阿富汗从此会走上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影响阿富汗国家建构的四重因素,会因为新政权的出现发生什么改变吗?读过本书,读者当会有自己的判断。
——刘瑜 (学者,清华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对一位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评价,不是“他很会写”,而是“当时他在现场”。亲历一个国家重大历史时刻的体验,尤其弥足珍贵。史先涛的记录,留下了中国记者对阿富汗剧变时刻的独家观察。那些鼎革之际的日常生活,不同阶层人们的反应,乃至历史的宿命感,跃然纸上。阿富汗是我曾经三次采访的目的地,跟随史先涛的目光,重返这个独特而复杂的邻国,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那种熟悉不仅来自地域,更是源自现场的永恒魅力。
——刘怡 (全球冲突报道者,《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笔)
临近新华社喀布尔分社,途经的多家外国使馆都是被圈在防爆墙之内的,这种区域相对安全封闭,被称为“绿区”。大部分袭击很难对身处高墙内的各国外交官造成严重伤害,在各类恐怖袭击中丧生或身负重伤的更多还是当地民众。
在我赴任喀布尔之前,有些朋友问我,去阿富汗常驻,你不害怕吗?我虽然主动选择去阿富汗常驻,但也并非完全不担心那儿的安全形势,第一次驻外就去战乱国家,也是我之前并没有想过的。阿富汗的恐怖袭击无处不在,在我赴任前夕,阿富汗的安全形势已经恶化,小规模的袭击每天都在发生,死伤惨重的袭击也不罕见,就在我出发去喀布尔前两个月,喀布尔大学刚刚遭受武装分子袭击,20多人死亡。
李白的《战城南》一度萦绕在我的耳畔:“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我也想过,此去阿富汗,“野战格斗死”“乌鸢啄人肠”会是我以后工作和生活中的常见景象吗?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对于战地记者来说,认清战地凶险的真相之后依然选择前往,或许也能勉强算是一种英雄主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