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762642丛书名: 中华百工
“中华百工”是一套旨在宣传中国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及传承人的丛书。丛书从***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选择几十位技艺精湛、口碑良好,在所从事的包括剪纸、雕刻、版画、刺绣、印染、营造、泥塑等各种行业中深受尊敬的代表性人物,以传记散文、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他们各有特色的师承授受、技艺源流、技艺特点、成就造诣,使读者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传统技艺及其在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永恒价值,并增强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相关推荐:
这本《寻找夹缬》由张琴所著。张琴对夹缬的研究具有开拓性的意义。我国的夹缬在古代是彩色的,材质多为丝织物。棉布推广后,夹缬从彩色改为蓝色,并多以戏曲作纹样,流传于东南地区。张琴从工艺的角度出发,在五年田野调查和数千件实物的基础上,将夹缬划分为古典和传统两个阶段,早提出“蓝夹缬”概念,为学术界所公认。这是她对我国印染史研究的重要贡献。
序
章从乡土中来
节文字梦里的少年
第二节浙南的印染积淀
第二章在媒体的日子
节邂逅地理热
第二节《乡土温州》之蓝夹缬
第三节几则田野札记
第四节花版寻根
第五节六进靛青村
第六节求证流传范围
第七节纹样初解及压力
第三章为夹缬北漂
节首饰当来的《中国蓝夹缬》
第二节在收藏中研究
第三节让多数人一起保护蓝夹缬
第四节谁来整理织染绣文化遗产
附录一蓝夹缬工艺流程图
附录二蓝靛印染文物展
附录三个人相关田野调查时间表
附录四个人相关专著及作品目录
后记
2002年7月30日,苍南薛家
因南京刘道广老师多次来电话,言及薛家所欠汉声杂志社300多条夹缬,而他作为牵线人颇为尴尬,请我代汉声向薛家催讨。刘老师又表示不放心薛所寄的夹缬质量,问我能不能跑一趟薛家,帮他们当面验收一下。
我不好推脱,就答应下来。于是刘给薛打电话,我也给薛打电话,然后在7月30日,我一太早便从温州跑到苍南。
薛一见面便说:“张琴啊,你为什么来呢?其实你不必来的,你那么忙。”
薛拿出合同,说刘和台湾人骗了他:“签合同的时候,我生产的水平是很差的,他们不是没看到,却要我现在生产的夹被去还,差一点的就退回,这不是坑人吗?我要同他们打官司!”
合同中有一条注明,薛生产的被子(质量)需达到台湾方面的要求,但未写明什么样的要求。
我告诉他说:“根据这张合同,你无论到哪儿,都打不赢官司。”
薛愣了愣,说了一大堆的“破产”、”抓我坐牢算了”、“跳河”之类的话。
我索性再讲,“薛师傅,那你的申报即使通过,一年所得资金也不多呀。前日在xx采访,他们的十字花(项目)一年也就拿到2万元。”
薛说:“那他们和我们不一样。我这个一年能拿3万~20万。不过也不多,拿了政府的钱,肯定要做很多事。跟刘老师他们打过交道,我现在很怕跟政府部门、文人打交道,没意思。”
我打电话给刘先生,核对寄发地址。薛接过电话,与刘在电话里舌战——
“刘主任你把握害惨了!”
……
“你救了我?你是给我打死针!”
薛跟刘说,给他拣50来条寄出,不然再搭上上次退回的那一堆。
2002年9月4日,苍南薛家
李玉样在温州。打电话来,说很想去薛家拍点现场图片,要我帮忙联系。时间倒凑巧,浙江卫视的华红等人正好在薛家拍摄工艺流程。之前浙江卫视的姜荣等人去薛家拍摄,是我给薛师傅打的电话,后来薛师傅多次对我说,“张琴,这是你打的电话,我才做的……”我听了几次,觉得薛师傅不是一个简单人物。这次华红又来找时,我就叫她自己跟薛师傅联系。果然,薛师傅一口答应。
李听到薛家正在制作,很高兴,要我腾出时间陪他去一趟。我推不过,只好应下。李这次来温州,是因为凤凰卫视的一位编导在楠溪江航拍出事,李来参加他的追悼会。
永嘉旅游局派车,一起去苍南的有五个人,永嘉旅游局两人(包括司机)、我、李,还有一个是跟李过来的“作家”。
华红等人拍摄过制作流程,采访过薛师傅,抓住李玉祥,让他谈谈看法或想法。李随口说了几句“感觉根珍贵”之类的话。跟李一起来的“作家”对制作现场了无兴趣,拉了把椅子坐在边上,张开嘴巴打了个大大的哈欠。
薛师傅找出介绍他作坊的书报,翻到汉声杂志社的《夹缬》专辑时,“作家”突然神情紧张,问薛师傅附近有没有复印店,得到肯定回答后,随即拿起这本《夹缬》,顶着大太阳,一个人跑了出去。约过了半小时,“作家”回来,手里多了一叠《夹缬》的复印件,说是花了20多元钱。
回来的路上,天气仍然闷热,李玉祥和永嘉旅游局的朋友在谈论今天拍的照片。我正昏昏欲睡,突然听到“作家”用一种很坚定的语气说:“你们把图片发给我,我出书!”
我吓了一跳,猛地醒了过来。
对一个完全陌生的工艺,坐在边上、瞟了几眼、打了个哈欠,就敢说出书?
P42-43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