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710696
★如果你已经生过二胎,本书将告诉你:
如何让大宝不嫉妒、二宝不骄纵
如何正确处理孩子之间的纠纷
如何让大宝、二宝手足相亲
如何处理与家人之间的育儿观念冲突
如何建立美好、和睦的家庭关系
你还在纠结要不要生二胎吗?也许,看完本书你就有了自己的答案!
本书是专门为二胎家庭量身定做的育儿图书,作者结合丰富的育儿理论和生动鲜活的亲身经历,告诉广大二胎父母,生二胎前妈妈要做哪些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爸爸如何参与育儿、如何关爱妻子、如何做好家庭沟通的桥梁,生二宝前如何做好大宝的心理建设,生二宝后如何给大宝充分的爱和安全感,如何让大宝不妒忌、二宝不骄纵,如何处理孩子之间的纠纷,如何培养孩子的手足感情以及如何应对两个孩子的喂养、疾病等难题,以帮助二胎家庭应对二宝出生前后的各种问题,让您轻轻松松养两宝!
第1章 为什么要生二宝
二宝,生还是不生
重男轻女思想作祟
来自长辈的压力
给孩子找个伴儿
减轻养老压力
我为什么生二宝
好妈妈更应该生二宝
第2章 二宝妈,你准备好了吗
二宝妈的身体准备
什么时候生二宝合适
二胎孕期与头胎有什么不同
二胎选择剖宫产还是顺产
二宝妈坐月子更要谨慎
二宝妈的心理准备
做好准备面对那些麻烦事
作出更大的牺牲
让爸爸一起参与育儿
学会和家人沟通
遭遇职场压力
要不要做全职妈妈
找一个可靠的外部盟友
好好休养自己的心
第3 章 生二宝,需要全家总动员
制订二宝计划
考虑家庭的经济状况
考虑两个孩子之间的年龄差距
家庭的准备工作
二宝爸,你准备好了吗
向超级奶爸进发
准备耐心一箩筐
做好沟通的桥梁
给妻子更多关爱
处理好家庭关系
育儿观念不统一的矛盾
和平共处,求同存异
给老人更多关爱
第4章 二宝出生前,做好大宝的心理建设
告诉大宝,二宝出生的真相
怎样告诉大宝,二宝即将到来
告诉大宝,二宝将带来哪些变化
化解大宝对妈妈身体的担心
引导大宝接受弟弟或妹妹
你就是这样出生的
故事来帮忙
跟大宝一起迎接二宝的出生
没见面也能交流
激发大宝的爱心
第5章 二宝出生后,大宝变了
大宝的异常表现
为什么大宝会焦虑
建立稳定的生活秩序,尽快结束适应期
家校配合很重要
妈妈,你还爱我吗
争夺妈妈的爱
拒绝别人逗大宝
给大宝高质量的陪伴
给大宝特别的爱
让大宝懂得爱的分享
放松心态,不做完美父母
照顾大宝的情绪
接受大宝的负面情绪
给大宝充分的共
引导大宝走出负面情绪
第6章 如何培养手足感情
如何看待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
手足之情非天生
有点竞争也不坏
处理孩子纠纷时的基本原则
护大不护小
公平公正
千万不要拿大宝、二宝作比较
培养手足感情有妙招
让大宝照顾二宝
培养大宝的自豪感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
把问题留给孩子们解决
小仪式培养深感情
第7章 两个孩子的喂养难题
为什么会有睡眠难题
谁来负责孩子的睡眠
针对二宝,建立规律的作息程序
针对大宝,制订睡觉规则
两个孩子的疾病
两个孩子的意外
推荐序
孩子是父母的故事,你的故事是否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孩子是父母的诗歌,你的诗歌是否意境优美、令人陶醉?
孩子是父母的论文,你的论文是否有睿智的发现、新颖的见解和独特的方法?
很久以前,我曾认为孩子“愁生不愁养”,养育孩子的职责主要是妈妈的,男人要做一点自己的“事业”。直到有一天,儿子偷看了我放在书架上尘封多年的哲学书,与我在饭桌上讨论起康德、尼采、海德格尔、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时,我才真正意识到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职责。但那时我虽然感到责任重大,却从未把培养孩子作为一门学问来看待,有时还调侃太太看太多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书籍未免有些教条。我自诩能从形而上的逻辑学研究,穿越到形而下的广告学研究,将养育孩子视作小菜一碟。但是,当我阅读了曾是我的硕士研究生的牛雯雯写的《带着大宝养二宝———二胎妈妈轻松育儿经》一书后,顿时感到,世界上的学问莫过于养育孩子,世界上伟大的研究莫过于探索如何将孩子培养成人。特别是“单独两孩”政策出台后,很多年轻父母有机会生养第二个孩子,于是更具挑战性的难题便油然而生:年轻的父母做好心理准备了吗?如何让大宝接受、喜爱并帮助二宝?如何关爱、教育两个孩子,同时又不影响自己的事业?年轻的父母如何在“压力山大”、百事缠身的状态下沟通、协调与相亲相爱?如何处理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养育孩子方面的观念冲突和方式冲突?等等。
令人欣喜的是,雯雯的这本书将儿童教育的理论与自己的育儿实践和体会融合起来,用娓娓道来、有趣生动的故事,回答了上述难题。这对于打算或即将生二宝的家庭来说,无疑找到了有效的指导和参考。于作者而言,她实现了由研究生向研究“生”的华丽转身———本书堪称一项超越硕士毕业论文、有明确问题导向的育儿研究成果。于我而言,我从逻辑学和广告学的学者,转变为儿童教育领域的“学生”,将来我可以把书中的经验用于带孙子(或孙女)啦!
关于本书的特点,我想借用三句歌词来描述。
1.“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这是一本专门为想生二宝的年轻父母及其家人量身定做的育儿指南。作者身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有真切而丰富的育儿经验,从生二宝的前期准备(包括物质的、生理的和心理的),到二宝的顺利诞生,再到随之而来的抚养和教育,其间涉及许许多多具体的难点和细节,作者都巨细无遗地向读者呈现了解决办法和处理方式,非常实用和具有针对性,相信会让读者受益匪浅。
2.“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本书作者拥有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和优秀的叙事能力,尽管涉及诸多柴米油盐等生活琐事,但作者却写得趣味盎然、鲜活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即使是与“生二宝”话题不相干的读者,也可把本书当作“两个孩子的教养经”来读。孩子的童心和想象力,让我们如沐春风、陶醉其中;大人的爱心和耐心,以及作者在忙得焦头烂额的情况下挤时间写书,都令我们感动并感悟。
3.“幸福围绕美妙融合的味道”。世界上有的书可传递知识,有的书能启迪思想,有的书宜开阔视野,而雯雯的这本书在传授怎样培育两个孩子的经验的同时,为我们带来的竟是满满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是美妙融合、和谐相处的结果。本书饶有兴味地向读者展现了大宝和二宝是如何美妙融合的、年轻的父母是如何美妙融合的、一家三代又是如何美妙融合的等。当然达到美妙融合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一蹴而就,但正像一部让人着迷的电视剧,有冲突、有曲折才会有戏剧性和吸引力,重要的是那个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更进一步,我觉得这种美妙融合又延伸到书的构思:情与理的美妙融合,叙事和议论的美妙融合,理论和体验的美妙融合。
愿天下所有的家庭都能拥有这美妙融合带来的幸福!愿所有享有生二宝机会,并愿意养育好两个孩子的年轻父母们,能在此书中获得启发,汲取幸福的能量!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先顺
告诉大宝,二宝出生的真相
如果妈妈问大宝:“给你生个弟弟或者妹妹好不好?”大约会有两种不同的反应。
种情况,大宝坚定地一摇头:“不好!因为我不想有别人跟我抢妈妈!”有这种反应太正常了,越是年龄大的孩子,对“抢妈妈”这件事就认识得越清楚,父母完全不需要紧张。
第二种情况,大宝高兴地回答:“好啊!我好想有个弟弟跟我一起玩!”这种情况是不是就值得高兴?看起来大宝很喜欢弟弟或妹妹啊!哦,可千万别高兴得太早,他有可能是真的很喜欢有一个弟弟或妹妹,但更大的可能是,他还没有意识到弟弟或妹妹的出生会带来哪些变化。
无论是哪种情况,作为父母,都需要告诉大宝多一个小宝贝的真相。
怎样告诉大宝,二宝即将到来
当妈妈再次怀孕的时候,该怎么跟大宝说起这件事呢?
“妈妈有小宝宝了,你会多一个弟弟或妹妹跟你玩了哦!”
“你要有弟弟或妹妹了,你要照顾他哦!”
“真开心,我们家要有一个小宝宝了!”
大人把二宝的出生当作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可是对大宝来说,他会觉得这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吗?孩子的想法和大人可是完全不同的。这样急急忙忙地将这件事情定性,并且立刻就描绘未来、分配任务的表达方法,可能会让大宝感到失望、有压力或者抗拒。
想象一下,假如你跟大宝说:“你会多一个弟弟或妹妹跟你玩哦!”大宝听了非常开心,每天都期待弟弟或妹妹的出生。终于等到二宝出生了,大宝却发现这个小婴儿既听不懂也不会说,整天只知道睡觉,根本没办法一起玩耍!“爸爸妈妈在骗我!”大宝失望极了,他原本期待着二宝一出生就能和他玩耍,可现在,他必须得等上好几个月。哪个孩子能有这样的耐心呢?对孩子来说,“多个人一起玩”根本就是一张空头支票!也许这种说法能快速建立大宝对二宝的认可,可是当二宝一出生,这种期望会马上被打破,大宝对二宝的感情也就立刻被失望和愤怒取而代之。所以,这种不切实际的期待还是不要给比较好。
“你要照顾弟弟或妹妹”这种分配任务的做法,更是让大宝不知所措。也许大宝对即将到来的弟弟或妹妹还是一头雾水,完全搞不清楚状况,这时候,爸爸妈妈立刻就给大宝一项“照顾弟弟或妹妹”的艰巨任务,他会更加找不到方向。他连自己都还不能照顾得很好呢,怎么去照顾一个小婴儿呢?何况,他连小婴儿是什么样子都不完全知道吧?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邻居家的阿姨刚生了宝宝,我好奇地跑去看,以为小婴儿一定是白白胖胖很可爱,结果却看到一个红红皱皱、连眼睛都不会睁的小东西,裹在一大堆厚厚的棉被里,吓得我一个月都没有再去那位阿姨家。上初中的我尚且如此,何况更小的幼儿呢?
有的二宝妈可能会说:“那我表示下自己的开心总可以吧!”可是我要说,即使是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也要谨慎。
再度想象一下,当你正在热恋的时候,男朋友高兴地说:“今天好开心,认识了一位美女!”你的心里会怎么样?一定感到酸酸的,不是滋味吧?当大宝从妈妈口中得知,妈妈即将有个小宝宝,而且还很开心的样子,他的心里会不会也是这种酸酸的感觉呢?因为在大宝眼中,妈妈可是世界上重要的人啊!所以,也请你收起那迫不及待的开心吧!未来有很多机会来表达喜悦,但在大宝刚刚知道有二宝的时候,还是假装什么也没有发生比较好。
孩子天生敏锐的心,几乎本能地就能判断出二宝的出生将对他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当我们在告诉大宝这件事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好秉承这样的态度:既不夸大好处,也不回避坏处,不轻易评判,以真实的姿态面对大宝。
关于如何告诉大宝二宝即将到来,有一个小小的技巧能帮助二宝妈。那就是,让大宝做个知道消息的人。
当爸爸妈妈已经确定再次怀孕的时候,时间要告诉的那个人,不是爷爷奶奶,也不是外公外婆,而是大宝,而且还要当作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和大宝说。这样看起来是不是很奇怪?不,一点也不奇怪。如果你的朋友有一个天大的秘密,世界上谁都不知道,却只告诉了你,你会不会觉得自己很重要?没错,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让大宝感到,自己是爸爸妈妈心目中重要的那个人,甚至连有了二宝这么重要的事情都只告诉他一个人!
我还记得,自己是在一天晚上睡觉前跟齐齐宣布这个消息的。
“妈妈肚子里有个小宝宝了。”我对她说,并且要求她,“你要保密哦,因为只有你一个人知道,可不要告诉爷爷奶奶哦!”小家伙激动地连连点头,向我保证不会说出去。
可是第二天,不但爷爷奶奶知道了这件事,连隔壁齐齐的小伙伴们都知道了!因为她实在激动极了,也骄傲极了!这么重要的消息,却是由她来宣布的,她能不骄傲吗?
慢慢地,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有朋友就逗齐齐:“你妈妈有小宝宝,就不喜欢你了。”她骄傲地把头一甩:“才不会呢,我妈妈喜欢我了。”可不是嘛,她是那个跟妈妈分享秘密的重要的人,无论谁也不能动摇她的地位。
怀胎十月,我们有很长的时间去告诉大宝,二宝出生后会怎么样。只要开头开得好,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当大宝知道有了二宝之后,爸爸妈妈千万不要急着表达自己的态度,而是先要观察大宝的态度,以不变应万变。大宝开心,我们就和他一起开心;大宝担心,我们就慢慢化解他的担心;大宝如果没什么反应,我们也不必马上行动,而应该继续观察大宝,并且多找机会让他接触小婴儿。
告诉大宝,二宝将带来哪些变化
大宝一旦知道自己即将有个弟弟或妹妹,他敏感的心就会从父母哪怕一个再微小的动作中知道,他的生活将会发生变化。不仅如此,孩子的好奇心也会让他不停地追问有关二宝的问题。与其等大宝来问,不如选择主动告诉孩子。我们要让大宝了解情况,避免大宝因为不了解而感到疑虑和担心,让大宝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这样,当二宝出生后,大宝就不会因为事出突然而产生强烈反应。不过,到底哪些事情该告诉大宝,这些事情又要怎么和大宝说明,都得三思而后行。好在怀胎十月,我们有足够长的时间,可以慢慢地和大宝解释这些事情,耐心地等待大宝去理解和接受这件事。
我怀上二宝之后身体上没什么反应,生活还是一如往常。但我想,到了后期我的行动会不方便,没办法像往常一样抱齐齐,带她去各种地方玩,如果到时候才跟她沟通,恐怕她很难接受。于是,我决定提前和齐齐说明这些事情。
该怎么和齐齐说才能让她理解,妈妈不能像以前一样照顾她,是因为妈妈的身体发生了变化,变得比以前虚弱了,而不是因为妈妈不爱她了?如果挑选个合适的时机,直接跟齐齐说:“妈妈的肚子太大了,不能抱你了,但妈妈还是和以前一样爱你。”这样也不是不行,但可能她还是不明白肚子大和不能抱她有什么关系。看到齐齐正忙着玩新买的皮球,我忽然有了主意。
“齐齐,我们一起来玩球吧!这次咱们来一个新玩法怎么样?以前你从来没有玩过的,我估计别的小朋友也没玩过。”我故意说得很新奇,好引起她的兴趣。
“好啊!”果然,她兴奋地跑了过来。
“我们来玩大肚子运水果的游戏吧!把球塞进衣服里,然后我们来运水果,就用积木当作水果吧!”我把积木拿出来放在客厅的入口,又拿出一个月饼盒当作篮子。我自己则坐在沙发上当作终点。
齐齐拿着皮球往衣服里塞,塞了半天终于稳定好了皮球。她这时才想起,我还没有皮球呢。“我的大肚子就跟你的皮球一样!你看,比你的皮球还大呢!”我拍拍我的肚子跟她解释说。
游戏开始了。齐齐端着装满了积木的月饼盒往沙发跑去。可是因为衣服里的皮球正好挡住了胳膊,她不得不把月饼盒端得高高的。一盒积木运了一半,她就喊道:“我的胳膊可真累呀!”
于是,她想了个偷懒的办法,打算把月饼盒放在高高凸出来的皮球上。果然这次不用端那么高了,可是跑到一半,皮球就从衣服里掉出来了。她不甘心,又试了几次,可是每次皮球都掉了下来。
“妈妈,你来运吧!”她懊恼极了,不愿意再运水果了。
我像她一样,高举着月饼盒来运水果,后终于运完了。我装作一副很累的样子,一屁股坐到沙发上喊道:“哎呀,原来大肚子运水果这么累啊!”
“妈妈我不想玩这个游戏了,一点也不好玩。”齐齐不高兴地说道。
“为什么不好玩呢?”我问她。
“我都运不完水果,皮球还总是往下掉!”
“嗯,确实是这样,有个大肚子实在太不方便了,而且还容易累。”我赞同地说道。然后我把齐齐抱到我的腿上坐着,搂着她。等她平静了一些之后,我对她说:“你有没有觉得肚子大的话,就没办法搬东西了?”
“嗯。”
“你看,妈妈的肚子比你塞了一个皮球的肚子还大,搬起东西来比你还累呢!你搬了这么多水果,我只运了这么少一点。”
在我“糟糕成绩”的安慰下,她平衡多了。她看了一眼我的肚子,想和她的大肚子比较一下,不过没有比较成,因为她衣服里的皮球已经掉了。
“你的肚子好大哦,越来越大了,以后你就没办法搬东西了。”她很同情地作出了一个判断。
“唉,是啊,以后我只好坐着抱你了。要是想站起来抱你,可就没办法了。”
她听了,有点不舍地紧紧抱住我说道:“那你以后肚子没有了再来抱我!”
“好的,到时候我一定天天抱你!”我果断地回答她。
从那以后,齐齐很少再要我抱了。有时候忘记了我之前跟她说的话,又要求我抱,我跟她简单一解释,她就接受了。整个孕期,我们都很少再为这件事情发愁。
除了游戏的方法之外,把大宝当作一个大人向她请教,也是一个很有用的方法。别小看孩子,他们经常会超出我们的想象,想出很好的办法来。
有一次,我和齐齐谈起要去医院生宝宝的事。我发愁地说:“妈妈去医院生弟弟,要过几天才能回家,那谁来照顾你呢?”
齐齐摆出一副小大人的样子,回答说:“我已经是大姐姐了,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白天我去上学,放学回来,我就和奶奶一起去医院看望你和弟弟。我会给你带汤的,你不要担心哦!过几天你就回家了!”
我听了,真是惊讶极了。她明明还只是个3岁半的孩子呢,可是说起话来却好像一个成年人。我想,是不是因为我这样平等地和她讨论问题,让她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呢?无论如何,她现在正在安慰我呢,我不禁开心地笑起来,希望到时候她能说到做到吧!
不过,有时候也没有这么顺利,和她讨论的时候,她的想法并不总是符合我们的期望,而且也很难说服她采取我们的办法。
因为我们的新房子还没有收拾好,二宝出生后,我们还只能住在两室一厅的旧房子里。这样的话,我们一家4口,再加上爷爷奶奶,就显得很拥挤,两个孩子跟谁睡,我和老公一直都没有想好办法,就决定先听听齐齐的意见。
“弟弟出生以后,我们怎么睡觉呢?”我问她。
她只想了一小会儿,就给出了答案:“让弟弟睡我的小床,我睡在他旁边,然后你睡在我旁边,爸爸睡在你旁边。”
“可是这样的话,我离弟弟太远,就没办法照顾他了。而且,你和弟弟好不要睡在一起,否则你睡着后一不小心翻身压住弟弟怎么办?”
“那还是我睡小床,你睡在我和弟弟中间吧!”
“嗯,这样也行。不过4个人睡在一起好像有点挤啊!要不,你跟爷爷奶奶睡怎么样?”
“不好,我要和妈妈睡!要不让弟弟和爷爷奶奶睡吧。”
“可是妈妈晚上要给弟弟喂奶啊!”
“那我们就都睡在一起呗!”
本来我希望齐齐能跟爷爷奶奶睡,这是好的办法。可是齐齐这么固执,我说服不了她,也想不到更好的办法,后便和老公商量了一下,还是采取了齐齐的方案。因为我和老公都觉得,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即使大人辛苦一点,也应该优先考虑孩子的感受,特别是当孩子处在一个变化的环境中时,更应该保证孩子心灵的满足。
化解大宝对妈妈身体的担心
怀胎十月,终有一日要分娩。当妈妈离开大宝要去医院的时候,很少有孩子会不担心妈妈。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在医院留下过痛苦的记忆,所以,医院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个好地方。可是现在,妈妈就要去这个讨厌的地方,还要住上好几天,甚至还要动手术,一想到这些,许多孩子简直就要害怕地哭起来。
因为先生是医生的缘故,齐齐并不讨厌医院。但尽管如此,在我收拾东西去医院的那天晚上,她还是爆发了一场歇斯底里的大哭。那场前所未有的大哭来得非常突然,前一秒她还帮我收拾东西,后一秒,当我拎起包和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就突然痛哭起来。她哭得满脸泪花,浑身发抖,上气不接下气,嘴里还不停地说着:“妈妈我不要你去医院!”她的表情让我感到她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中。这完全是个意外,我和老公谁都没有料到她会害怕,要命的是,我们根本不知道是哪句话或者哪一个动作引发了她的恐惧。我只能认为,在妈妈踏出家门的那一瞬间,孩子本能的直觉让她担心妈妈,害怕妈妈会从此一去不返。
我一位朋友的经历,让我更加相信了孩子的这种直觉。
她也是一位二宝妈,由于需要剖宫产,她提前住进了医院。从离开家的那一刻起,她的儿子就不肯离开妈妈半步,甚至在她当天晚上进了手术室后,儿子仍不肯回家。无论怎么劝说,他都要守着病房里妈妈的床,哪里都不肯去,固执地等着妈妈回来。直到后,因为实在太困,他歪在妈妈的床上睡着了。
如果孩子的担心已经产生,那就需要一段时间来平复他的这种心理。有些敏感的孩子,可能要等妈妈坐完月子身体完全恢复才能彻底放下。当孩子看到妈妈因为分娩而虚弱的样子,看到妈妈艰难地翻身,他的担心可能会再次冒出来。假如一不小心让孩子看到妈妈流的血,甚至会再次引发一场激烈的大哭。由此带来的影响是,他很可能迁怒于二宝,认为是二宝让妈妈生病,让妈妈变得脆弱,他会将所有的责任都归结到二宝头上,并因此而讨厌二宝。他还可能因为过于担心而总是黏着妈妈,一步也不肯离开,做任何事情都要和妈妈一起,仿佛他一离开,妈妈就会不见了一样。
如果大宝刚好处于“死亡敏感期”,这个问题就更要慎重对待。5岁左右的孩子,会有一段时间对“死亡”这个话题特别好奇。他们会问些很难回答的问题:“死,是什么意思?”“人为什么会死?”“死的时候发生什么事了?”“妈妈、爸爸会死吗?”“我会死吗?”原本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困扰,让他们伤感、担忧,整夜不敢睡觉,如果恰巧在这个敏感期时,妈妈要去医院生二宝,大宝很可能就会怀疑“妈妈要死了”。
遇到这种情况,建议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父母对这个问题要坦然面对,不要逃避回答孩子关于死亡或者生命的问题。
尽管中国人传统地认为死亡不吉利,但其实死亡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哲学命题,当孩子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我们就应该为孩子有了哲学家的思考而开心。跟孩子平静地讨论这些问题,也能让我们自己对生命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当然也不要刻意唤起孩子的兴趣,更没有必要去主动延伸和扩展孩子的疑问。如果孩子提出了问题,我们就如实地回答;如果孩子不问,就不必主动提起。
第二,不要对死亡做不恰当的解释,实话实说即可,但是要省略恐怖的细节。
有的妈妈会说“死亡就是永远睡着了”,孩子听了,可能会害怕自己睡着睡着也死了,从而不敢睡觉。还有的妈妈为了避免孩子伤心,把死亡描述得很美好,说“死后去的天堂很快乐”,结果真有小孩子让妈妈吃老鼠药,让妈妈去快乐的天堂睡一会儿。我们一定要告诉孩子真相:“人如果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涉及死亡的场面,有时候气氛会比较压抑甚至恐怖。比如电视上播放的新闻,可能会有车祸或自然灾害的可怕画面,这些一定要避免让孩子看到,以免留下心理阴影。
第三,不要故意强迫孩子勇敢、坚强。
如果孩子知道“死了就不能再回来”,他也许会伤心很长一段时间。这是人类的正常情感,如果家中养的宠物死去了,我们也会伤心很久。所以,孩子为此而难过,也是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可以排解心中的创伤。不要要求孩子不哭、坚强、高兴,等孩子悲伤的情感过去之后,自然会回到正常的状态。
生命的诞生和死亡是互相联系的两个概念。当我们谈论死亡的时候,也常常会谈论生命;没有生,就没有死。孩子疑惑人怎么死亡,也会相应地好奇“人怎么出生”。孩子知道妈妈要生宝宝了,也会有对“生”的好奇和探索。
“人是怎么出生的?”“世界上个人是怎么来的?”“我是怎么出生的?”“我出生之前在哪里?”这些问题和死亡的问题一样,需要父母们认真面对,而对待这些问题的原则和对待死亡是一样的。
无论如何,对于妈妈要去医院生宝宝这件事,父母要慎重地告诉孩子。
和大宝沟通时要注意措辞,一定不要把生孩子那个疼痛的过程告诉孩子,只需要告诉大宝:“妈妈要去医院,把弟弟从肚子里接出来。”同时和大宝约定好去看弟弟或妹妹的时间。此外,妈妈的情绪要尽量保持愉快,将乐观的情绪传达给孩子,避免孩子产生恐惧。妈妈分娩后身体很虚弱,迫切需要恢复,但也要注意不要表现得太娇气,以免让孩子感到妈妈元气大伤。除此之外,妈妈在日常护理时也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孩子看到生产的伤口,换下来的卫生巾要马上丢出家门,尽量别让孩子看到血迹,避免让孩子产生恐惧的联想。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