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511513
从黄帝到秦始皇到鲁迅
从帝王将相到文人学者到平民刺客
精选*代表性的360多位各色人物
展开他们的传奇,窥见中国历史的走向
所有史料均来自正史,通俗易懂,“如看小说一般”
本书原名《中国历代名人传略》,共6集,120万字, 1927年第1集初版, 1948年第6集收尾,历时20年!编著者历经战火和动乱而不改初心,孜孜矻矻,终成事业,令人肃然起敬。
本书收录的历代名人多达300多位,上自黄帝、尧、舜、禹,下至孙中山、鲁迅、吴佩孚,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文化、艺术、宗教等各领域。编著者具有国际视野,强调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背景上选取历代名人,强调这些人物在中国历史上的“进步性”——这也是这套传记与传统纪传体著作的差别所在。编著者在《自叙》中说:
一、政治家的思想和主张须足以代表当时的进步状况;
二、学术家的学说和思想须独树一帜,足以代表当时学术进步状况;
三、其他名家,须足以代表一时一地的特殊进步状况。
本书所有史料均来自正史,广搜博采,取材精当,“纯用语体,仿小说的叙述,使读者如看小说一般,不致枯索无味。”因此甫一出版即大受欢迎,流传甚广。著名学者,本书的编著者之一王治心在后序中说:
“此本书历代名人的介绍,实有其重大的价值。三百人的数量虽不多,要皆为历代关于政治、学术各方面的代表人物,五千年来的重要文化,未始不可藉此得其概要。本书之有助于现代青年的读史,夫岂浅鲜!”
本书由上海青年协会书局出版,各集的编著者和出版时间如下:
第1集,余牧人编著,1927年;
第2集,余牧人编著,1929年;
第3集,何子恒编著,1934年;
第4集,何子恒编著,1935年;
第5集,王治心、李次九编著,1941年;
第6集,王治心、李次九编著,1948年。
导 言
现代的欧美人士对于中国,虽然知道她是一个四千六百余年的老大古国, 但是他们对于中国的文化历史大都茫然不知。因此,他们不是看中国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神秘的国家,便是看中国是一个毫无文化——与非洲黑人一样的民族了。实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不但是欧美的人士所不能知道,即是中国的人民也是很难寻出能够完全知道的人。这是甚么缘故呢?据我们看来,大概不外乎下述的两种原因 :
(一)因为中国的历史取材浩博,一时不易读毕,而且他的编述又是庞杂繁冗,枯索无味,读的人因为找不着头绪,而且又是千篇一律的缘故,所以 便没有兴趣去注意这盈箱累架的东西了。现代的学校教科中虽然也有历史一课,但是它里面的取材方法,只是把历代的大概事实摘要述出,并且是偏于政治和帝王世系一方面,与现代社会和人生都是毫无密切关系的。因此一般 学生对于历史这一课也就没有兴趣去注意它了。至于普通的平民,仅能从小说、演义中得着片段的历史上的状况。但是在这些小说、演义中所记述的历 史事实又大半是半真半假,不足信据为实的。因此,中国的人民对于中国的 历史不是仅得着一点模糊的痕迹,便是得着错误的传述了。我们现在试捉住 一个曾受普通教育的人,叫他把中国四千六百余年来的历史大概说说,没有一个人不要瞠目结舌而不能回答的。这种弊病,总括的说来,就是因为中国的历史编记的方法实在不妥当。它的不妥当的地方就是:第一,取材太泛滥, 不是普通的人所能读完的;第二,所记的史实太偏于帝王世系和政治,不尽是平民所需要的,所以便无人有兴趣去读它了。
(二)因为中国的历史学家太不注重宣传的工夫,只顾自己知道便是了。 像王船山、章实斋一班精于史学的人虽然对于中国历史甚有研究,但是他们 结果大都是只做了一篇读史的论文,或读史与编史的方法,便算是尽其本分了。还不如那班坐在茶馆高枱子上说书讲古的人,他们虽没有甚么高深的历史知识,到底他们多少还能将片段的历史故事宣传给大众听。不过对内宣传的工夫,虽然不十分充足,究竟还能遍及于一般略受教育的平民。至于对外的宣传工夫,真是绝无仅有。所以直到今日,欧美人士还没有一个知道中国历史状况的。
我们看到上述的两种原因,便觉得今后所应该注意的,不但是要改良历 史的取材和编制方法,更是需要宣传的工夫。但是要使宣传的工夫有效,就必须首先注意取材和编制的方法。
论到取材和编制的方法,我觉得从前一般学者所采用的方法,大都以事实为主,实在容易陷于枯索无味的窘境。所以还不如拿每个时代和地方的代表人物作那一时代的史实的主人翁。这不但是可以使史实有主,并且也可以 使读者发生出一种兴趣来了。
人类文化的进步固然是依赖群众的势力而成功的,但是首先发明或促成一时代文化的人的确只是那时代中所目为杰出的少数的人物,却并不是众人 的能力。譬如本书中所说到的诸人,大都是可称为当时文化进步状况的代表。 我们在这些人的传记里面,不但是可以看出他们的为人,也是可以寻到每一 时代的文物制度的进步痕迹了。
例如 :
(一)下述的诸人大都是古代政治进步途径中的代表者 :(1)黄帝 ;(2)尧帝 ;(3)舜帝 ;(4)夏禹 ;(5)商汤 ;(6)周武王 ;(7)周公 ;(8)勾 践 ;(9)孟尝君 ;(10)平原君 ;(11)信陵君 ;(12)春申君 ;(13)秦始皇等。
(二)下述的诸人大都是古代政治学术进步中的代表者 :(1)周公 ;(2)管子 ;(3)老子 ;(4)孔子 ;(5)墨子 ;(6)孟子 ;(7)商君 ;(8)荀子 ;(9)苏秦 ;(10)张仪 ;(11)李斯等。
(三)下述的诸人大都是古代哲学进步中的代表者 :(1)老子 ;(2)孔子 ;(3)墨子 ;(4)庄子 ;(5)杨朱 ;(6)孟子 ;(7)荀子等。而黄帝、老子、 墨子等又是古代宗教进步中的代表。
(四)下述的诸人大都是古代军事学术进步中的代表者 :(1)孙子 ;(2)吴起等。
(五)后稷与许行等都是古代农事社会进步的代表者。
(六)扁鹊可为古代医学家中的代表者,也是代表古代医学进步中的人。
(七)屈原可为古代文学家中的代表者,也是代表古代文学进步中的人。
(八)淳于髡和优孟等都是古代的滑稽家与优伶的代表,也是代表古代滑稽与艺术进步中的人。
(九)鲁仲连可为古代政治家中调和派的代表者。
(十)鲁季敬姜可为古代女界中的代表者。
(十一)聂政荆轲等可为古代刺客侠士的代表者。
(十二)甘罗可为古代唯一的青年政治家的代表。
自然,可以做古代文化进步代表的人物并不止这数十个人,但是我觉得这数十个人实在是古代文化进步的领袖,其余都不过是处在附庸之列,所以我都将他们并入这数十位领袖者的传记内,而不一一提出。庶几可以节省读者的时间,并且也容易寻出文化进步的线索了。
此本书历代名人的介绍,实有其重大的价值。三百人的数量虽不多,要皆为历代关于政治、学术各方面的代表人物,五千年来的重要文化,未始不可藉此得其概要。本书之有助于现代青年的读史,夫岂浅鲜!
——王治心
淳于髠
淳于髡,乃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人氏。身长不满七尺,为人极其滑稽,善 于辩论。常以喻言讽说诸侯,无人可以难倒他,更无人可以欺辱他。他的生 卒年代大概是在民国纪元前二千二百五十年前后。
那时候齐威王喜欢听人说故事、又极喜欢淫乐,常作终夜之饮,沉溺于醉乡,不问国事。齐国的纷乱日见加甚,危亡之机迫于目前,但是却无一人 敢劝告齐威王。他当时看见这种情形,就用寓言去警告齐威王道 :
“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说道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因此,威王就立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诛一人,赏一人。又兴兵征伐 诸侯。诸侯震惊,都把所侵占于齐国的土地完全归还了。齐国因此强盛了三十六年,为当时诸侯之长。
在齐威王八年的时候,楚国派遣大军来征伐齐国。威王就预备了黄金百斤,车马十驷,差他到赵国去请救兵。他奉命的时候不觉哈哈大笑,把帽子上面的缨索都笑得落下地了。齐威王就疑惑他是笑送的礼物太少了,他也不作声。所以威王就问他道 :
“先生之笑,岂有说乎?”
他就说道: “今者,臣从东方来,见旁边有禳田者,操一?蹄,酒一盂,祝曰 :‘瓯
篓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所欲者奢,故笑之。”
因此,威王就预备了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交给他带到赵国。 赵王因为齐国送来如此厚重的礼物,所以就派遣了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来救齐国。楚王听见赵国派这许多兵马来救齐国,所以连夜撤兵,逃回去了。
威王非常欢乐,就召他到宫里置酒赏功。饮酒的时候,威王问他道 :
“先生能饮几何而醉?”
他说道 : “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
威王十分奇怪,说道:
“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其说可得闻乎?”
他说道 : “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旁,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帣鞴鞠枦,侍酒于前,时赐余沥,奉觞上寿,数起饮, 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 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墮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三。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舃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 :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威王知道他是警劝自己的,所以废除长夜之饮,专心治理国事。又命他为诸侯主客,凡有酒宴都请他陪客。因为他不但是可以说故事使宾客娱乐,并且也是寓意正大,足以发人深省,的确可以称为一位诙谐并工的滑稽家了。
李 斯
李斯,乃是楚国上蔡的人氏。他的诞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他死的时候是在秦二世二年(民国纪元前二千一百二十年—西历纪元前二百零八年)。
他在少年的时候曾充任过郡署的小吏。后来从荀卿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想到楚国既无可以进身的机会,而六国又都是弱小无能,所以便决定到秦国去,想谋得个一官半职。因此,他就去辞别荀卿,说道 :
“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 此布衣驰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 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他到了秦国之后,就去见秦国的宰相文信侯吕不韦。吕不韦看他颇有才智,因此便委他做了一个宿卫的郎官,他既做了宿卫的郎官,与秦王颇相近, 因而乘机说秦王(就是秦始皇)道 :
“胥人者,去其几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昔者秦缪公之霸, 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霸)迭兴,更尊周室。 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 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扫)除, 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
秦王听他说出这篇话来,正合自己的雄心,非常佩服。所以就委他做了长史。又依了他的计划,暗遣出许多谋士,带了金玉珠宝到六国去游说,使诸侯归向秦国。倘使哪一国的诸侯名士可以用利说动他的,就拿金玉珠宝送 给他,使他倾服。若是不能用利说动他的,就遣刺客去把他暗杀了。又遣人到六国去拨弄是非,使六国彼此不和。然后又跟着派遣良将精兵,使六国的 诸侯不敢不服从。这个计策实行之后,六国自相猜忌,秦国得了不少的便宜。因此,秦王就封他做了客卿。
当那时候,有一个韩人郑国来到秦国,设计劝秦国凿一道沟渠,以灌溉农田。这条渠就是从陕西泾阳县西北分泾水东流,经过三原,富平,蒲城诸县,而入沮、洛,后人起名郑渠。郑国本是韩国一个著名的水工,他到秦国来,为的是想凿通泾水成渠,使秦国常受水灾,自顾不暇,便可以不再去欺侮韩国了。谁知这条计策反使秦国的农田因而免除干旱之忧。不久,秦国的宗室探悉郑国的阴谋,就报告秦王道 :
“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 这件议案提出之后,凡是住在秦国的客卿和游说之士,都下令驱逐返国,李斯也在其内。
他听到这个消息,就上书谏劝秦王,请秦王收回成命。这封书的意思,就是说 :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者缪公求士,西取繇余于戎,东得百里 奚于宛,迎蹇足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 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用强。惠王用张仪之计, 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 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睢, 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 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 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黾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 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而郑魏之女不充后宫,骏马駃騠不实外厩, 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如心意、悦耳目者, 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传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 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罋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 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舞、象者,异国之乐 也。今弃击甕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 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 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人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 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 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士不产于秦,愿忠者众。 今却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秦王因见他说得理足气壮,所以就除消逐客的命令,恢复了他的官职。 后来升为廷尉,为秦王施计设政约二十余年,遂统一天下。秦王自号为始皇帝,遂封他做了宰相。
他做宰相之后第一桩事,便是废除封建制度,改用郡县制度,不立王室弟及功臣为诸侯,以消除战国纷争的根本祸患。又销毁天下的兵器,表示不能再彼此相杀了。对于政治刑法也都完全革新了。那时就有一班儒生,大家街谈巷议,或者是上书给始皇,不是说这桩事不应该如此办,便是说那桩事办得不妥当,议论纷纭,莫衷一是。他看见这样情形,觉得太不成事体, 必须设法禁止,所以就劝始皇下令,把民间所藏的书,除农事,医药,卜筮的书之外,一概都要送到郡县衙门,堆起来把它焚毁了。所有保存的书籍都收在政府里,由博士讲授给来学的学生。后来,他的儿子都娶了秦国的公主为妻,女儿也都是嫁给秦国王室的诸公子了。
这时候他的长子李由已做到三川的郡守,告假回家替他做寿。他当着众宾客欢宴的时候,不觉地叹道 :
“嗟乎!吾闻之荀卿曰 :‘物禁太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他和赵高都跟随始皇出巡,到了沙丘,始皇就因病逝世了。始皇临死的时候,遗诏本来是要立他的长子扶苏继皇帝位的,但是 赵高素与始皇的少子胡亥通同一气,想帮助胡亥继位,他就可以从此得势握 权了。但是这件事李斯完全知道,赵高自知必先得着他的允许,然后才能假造一道遗诏,立胡亥做皇帝,所以就去和他商量这件事的办法。他听见赵高要假造遗诏,别立胡亥做皇帝的计谋,当时就对赵高说道 :
“斯,上蔡闾巷布衣也,上幸擢为丞相,封为通侯,子孙皆至尊位重录者,故将以存亡安危属臣也。岂可负哉?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几,孝子不勤劳而见危,人臣各守其职而已矣。君其勿复言,将令斯得罪!”
赵高又拿攘权得势的话打动他,并且说皇帝立嗣不一定就是长子。他就拿晋国重耳兄弟及齐桓公兄弟彼此相争的事反驳赵高。但赵高始终不听他的劝告,最后且用恐吓的话要挟他,使他只得屈服承认了。于是,赵高就发哀诏,假造遗嘱,说是始皇临死,议定以少子胡亥继皇帝位。又假造一道遗诏, 说是长子扶苏为臣不忠,着即赐死。扶苏接诏后就自杀了。于是,胡亥即位, 是为秦二世皇帝。
二世即位之后,赵高当权,滥用刑法,对于公室及大臣,动即施以严刑,甚则灭族。又大兴土木,建筑阿房宫里的直驰道。除了加重赋税之外, 更拘派无数的人民充当劳役。因此,无论是朝廷郡县的官吏,或是各地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是不能安生的。自古道“官逼民反”,所以不久就有楚戌卒陈胜、吴广等在山东一带揭起革命的旗帜,自立为王了。他这时候虽然仍居承相之位,实在已无权柄了。有时谏劝二世,二世不但不听从,甚且常受责备。 并且吴广等作乱的地方正是他儿子李由所管辖的境内。因此,他深怕受人攻击,就不得不向二世阿意求容了。他察知二世是一个喜欢用严刑治国的皇帝, 因此就上表请二世以用法的轻重定郡县官吏的贤否。凡称为能吏清官的,必是能施重刑于百姓的。杀人最多的,就是忠臣。因此,每天都有死刑的事, 杀死的人差不多堆满了街道上。二世觉得这种方法很不错,所以又很信任他了。
当时赵高因为自己结怨太多,恐怕有人要在二世面前告发他的劣迹,所以就设出一条计策来,叫二世不必亲见大臣,若有甚么奏议,可交给侍中大臣转递。二世因为一来可以叫亲近的臣子代他筹划,自己可以省得烦神。二来又可以长日在宫中寻乐,不必上朝。所以极赞成这种办法。因此一切的奏议都要经过赵高的手,然后才递给二世批阅朝廷大臣,要想面见二世,真是很难的事了。这时候关东盗贼蜂起,百姓既苦于劫掠,又要受国家的调遣, 日夜赶造阿房宫,所以天下的乱象已是危险极了。
赵高平日听见他私地里在家里愁叹,所以就劝他去面谏二世。他听了赵高的话,颇以为然,就托赵高乘机招呼他进宫去见二世。有一天,二世正在宫中同一班宫女们寻乐,赵高就赶忙差人去招呼他,叫他快些进宫来求见。他接着这个信,连忙就到宫门口,叫宫官进去报知求见的意思。二世无暇传见,连拒绝了三次,他仍然要见,所以二世就大大的生气,说道 :
“吾常多闲日,丞相不来。吾方燕私,丞相辄来请事。丞相岂少我哉?且 固我哉?”
这时,赵高就在旁边插嘴说道 : “如此殆矣?夫沙丘之谋,丞相与焉。今陛下已立为帝,而丞相贵不益,此其意亦望裂地而王矣。且陛下不问臣,臣不敢言。丞相长男李由为三川守, 楚盗陈胜等皆丞相傍县之子,以故楚盗公行,过三川,城守不肯击。高闻其 文书相往来,未得其审,故未敢以闻。且丞相居外,权重于陛下!”
二世听到这篇话,心里将信将疑,就遣人先去私地调查确实,然后再去定他的罪。
他因为不得见,站了多时,只得回去了。
后来听说赵高在二世面前说他如此如此的坏话,所以就上书揭布赵高的劣迹,以为报复。二世看过他的奏书之后,付之不理。但赵高自此心里时怀畏惧,又恨他揭布已短,因此就在二世面前说他蓄意反叛,所以想先把忠臣一网打尽,然后就可以效田常的故事,推倒皇帝,自己称王了。二世听了赵高这篇谗意,以为他真有造反的意思,所以就下令拘捕他入监,更委赵高审问他。赵高奉委之后,更假造出一番谋反的证迹来。所以二世又下令把他的家族全都拘捕入监了。
他这时还想要求二世赦免他的罪,所以就在狱中上书给二世,说道 :“臣为丞相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地之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饬政教, 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 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 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 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尅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 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 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者,罪足以死, 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
谁知这封奏书经赵高私阅之后,就把它隐瞒起来,没有递给二世。这时候赵高又私地里自委了十多个亲信的党羽充作御史、侍中等官,反复审问他。若见他不招认反叛之罪,就施以严刑,所以他只得屈服认招了。后来,二世亲自派人来审问他,他因为刑法受怕了,所以不待用刑,就自认有反叛之罪了。因此,在二世二年七月,就判定他的死罪,解到咸阳市,执行腰斩的刑法。他被绑出狱的时候,对他的次子说道 :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于是,父子相抱大哭,他的三族都在同日完全诛杀了。 他遭刑之后,秦国的大权就都握在赵高的手中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