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2870063
第一章医学传播的定义及特点/3
第一节 医学传播的定义/4
第二节 医学传播与医学科普的关系/ 11
第三节医学传播与健康传播的关系/ 14
第四节医学传播的特点/17
第二章医学传播的基本模型/2。
第一节 科学传播模型/ 20
第二节 医学传播模型/ 29
第三节 医学传播与医学研究的关系/ 33
第四节案例分析/35
第二部分 医患交流——诊室里的医学传播/ 39
第三章 医患人际传播基本模式及特点/41
第一节医学模式/ 41
第二节 医患关系模式/ 49
第三节 医患人际传播过程及特点/ 53
第四章医患交流的原则及技巧/ 59
第一节 医患交流的原则/ 59
第二节 医生与患者交流的技巧/ 66
第三节 护士与患者交流的技巧/ 72
第四节 医技人员与患者交流的技巧/ 74
医学传播学:从理论模型到实践探索
第五章 新时期医患交流的挑战与应对/ 77
第一节 医患交流的现状、挑战及应对/ 77
第二节 “互联网医生”现象及应对/ 86
第三节 “奶奶医生”现象及应对/ 89
第三部分 针对特定人群的医学传播/93
第六章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与健康管理/95
第一节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与健康管理/ 95
第二节健康行为模式/ 102
第七章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与健康管理流程/113
第一节需求评估/ 115
第二节健康教育与促进计划的执行/ 118
第三节效果评价/ 119
第四节健康管理的流程/ 124
第八章 针对特定人群的医学传播案例一以骨质疏松症为例/ 136
第一节骨质疏松症的影响因素/ 136
第二节生活习惯方面/ 137
第三节行为干预方面/ 139
第四节总结与讨论/ 141
第四部分面对普通公众的医学传播/143
第九章 面对普通公众的医学传播理论/145
第一节普通公众的医学科普需求与现状/ 145
第二节针对普通公众的医学传播模式/ 147
第三节针对普通公众的医学传播三个层次/ 149
第十章 医务人员的科普原则与技能/ 155
第一节 医务人员的科普原则/ 155
第二节如何撰写医学科普文章/ 159
第三节如何与传统媒体打交道/ 160
第四节如何控制疫情舆情/ 162
第五节如何选择传播内容/ 163
第五部分实践探索/165
第十一章以“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为例的医学传播实践/167
第一节 “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建设情况/ 167
第二节 传播情况与社会评价/ 171
第三节 “达医晓护”的发展历史/ 171
第四节 经验总结/ 173
第十二章 不同情境下的医学传播实践/175
第一节 诊室传播案例/ 175
第二节 社区及公众场合传播案例/ 176
第三节 工作场所的医学传播/ 180
第十三章 创新型的医学传播探索/183
第一节 新媒体和自媒体医学传播/ 183
第二节 医学科普相声/ 184
附 录/ 189
附录一创新模式下的健康传播方法与策略的探索和实践/ 191 附录:校园传染病科普宣传的思考与实践
—以《健康防护林》传染病科普平台探索实践为例/ 196
附录三 新时期医学科普创作的特点及对创作者的要求/ 202
附录四“达医晓护”线上子刊(部分)/207
附录五 医学科普文章集锦/215
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公众首选信息渠道,医学与健康传播出现了新变化。《2017年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显示,在八大科普主题中,健康与医疗的搜索占比为63.16%,位居第一。然而,同期发布的《2017年健康素养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公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仅为14.18%。这两组数据表明,我们的医学科普事业任重道远。
当前,“人人传播,万物皆媒”,健康资讯市场高度繁荣,内容质量却参差不齐,虽不乏优质医学科普内容,但也充斥着谣言和伪科学。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专业医务人员在健康传播领域的参与深度与广度不够,专业性和实用性都有待提高。如何推动更多权威医护专家对大众发声,如何加强网络健康知识的甄别,如何让医学与传播有机结合……这些亟待破解的难题,催生了传统的健康传播学向医学传播学的创新与发展。
医学传播学是一门以专业医务人员为研究主体的全新的学术门类,同时也是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是应对公共卫生服务诸多问题和挑战的重要策略,是保障和增进公众健康的重要手段。这本《医学传播学:从理论模型到实践探索》正是王韬等人多年来对医学传播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不断探索的结晶。该书明确阐述了专业医务人员为什么要做科普,做什么样的科普和如何做科普,特别是如何用医学传播理论来指导科普实践这些关键性问题,意义重大。
在我看来,专业医务人员,运用医学传播的理论与技巧,有诸多好处。
首先,有利于医患沟通,成为临床工作的重要辅助。其次,有利于患者教育,有益康复养护,加速康复过程,减少后遗症。更重要的是,医学传播可以推广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动公众自我健康管理,为疾病预防、全民健康作出贡献。每个人都可能患病,每个人对医学常识的基本需求,就是做好医学传播工作的源动力。做好医学传播,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一环,可真正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我欣喜地得知,这本《医学传播学:从理论模型到实践探索》的作者团队,已经在医学院校开展了医学传播学的选修课,并建立了医学传播学教学示范点,这种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使我对医学传播学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以这本著作为起点,会涌现出一大批医学传播的研究者、教学者、实施者,以及更多拥有医学传播知识与技能的青年医务人员。那么,这将是我们科普事业的大喜事,是“健康中国”事业的大喜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钱旭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