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0205271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国学经典丛书第二辑》推出了20余个品种,包含经、史、子、集等各个门类,囊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该丛书以尊重原典、呈现原典为准则,对经典作了精辟而又通俗的疏通、注译和评析,为现代读者尤其是青少年阅读国学经典扫除了障碍。所推出品种,均选取了当前国内已经出版过的优秀版本,由国内**专家郁贤皓、杨义、王兆鹏等倾力编注,集经典性与普及性、**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套优秀读本。苏辛是宋词成就*高的两大代表,也同为豪放词派词人。《苏轼辛弃疾词选》精选了苏辛流传*广的经典代表词作,并予以精注和评析。其中苏轼词作以其生平行迹为阶段划分,类似编年体;辛弃疾词以其词的题材为标准划分为五个单元。便于读者在了解其词的同时,也了解词人的生平和精神世界。苏轼词作由宋史研究专家李之亮注评,辛弃疾词由宋词名家王兆鹏注评。
目 录
?目录苏轼词精选前言· 003卷一润州密州徐州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011蝶恋花(雨后春容清更丽)·013沁园春(孤馆灯青)·015卜算子(蜀客到江南)·017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018江神子(老夫聊发少年狂)·01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021满江红(东武南城)·023望江南(春未老)·025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027永遇乐(明月如霜)·028南乡子(凉簟碧纱厨)·030江神子(天涯流落思无穷)·031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032卷二黄州卜算子(缺月挂疏桐)·034满庭芳(元丰七年四月一日)·036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038定风波(晚景落琼杯)·039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040满江红(江汉西来)·042定风波(与客携壶上翠微)·045念奴娇(大江东去)·046洞仙歌(冰肌玉骨)·049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050满庭芳(蜗角虚名)·051哨遍(为米折腰)·053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056定风波(霜降水痕收)·058江神子(梦中了了醉中醒)·059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062念奴娇(凭高眺远)·064西江月(照野濔濔浅浪)·066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067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070浣溪沙(倾盖相逢胜白头)·071南歌子(见说东园好)·073满庭芳(归去来兮)·074阮郎归(绿槐高柳咽新蝉)·077减字木兰花(江南游女)·078渔父(渔父醉)·080卷三常州杭州扬州踏莎行(山秀芙蓉)·081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083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084如梦令(为向东坡传语)·086点绛唇(我辈情钟)·087减字木兰花(双龙对起)·089南歌子(苒苒中秋过)·091南歌子(古岸开青葑)·093点绛唇(闲倚胡床)·095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096木兰花令(霜余已失长淮阔)·098临江仙(一别都门三改火)·100江城子(墨云拖雨过西楼)·101卷四惠州儋州浣溪沙(罗袜空飞洛浦尘)·103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105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106减字木兰花(春牛春杖)·108减字木兰花(海南奇宝)·109卷五其他行香子(清夜无尘)·112贺新郎(乳燕飞华屋)·113渔家傲(皎皎牵牛河汉女)·115南歌子(紫陌寻春去)·116辛弃疾词选注导言· 121卷一豪情词鹧鸪天(老病那堪岁月侵)·154鹧鹧天(壮岁旌旗拥万夫)·155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159一枝花(千丈擎天手)·161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163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166清平乐(绕床饥鼠)·167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169霜天晓角(雪堂迁客)·173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174满江红(过眼溪山)·178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180贺新郎(把酒长亭说)·182水调歌头(客子久不到)·185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187南乡子(何处望神州)·190永遇乐(千古江山)·191卷二闲情词浣溪沙(新葺茅檐次第成)·195朝中措(夜深残月过山房)·196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197水调歌头(头白齿牙缺)·198鹧鸪天(有甚闲愁可皱眉)·199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200丑奴儿(近来愁似天来大)·201添字浣溪沙(记得瓢泉快活时)·201最高楼(吾衰矣)·203西江月(万事云烟忽过)·205浣溪沙(总把平生入醉乡)·206定风波(昨夜山公倒载归)·207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209沁园春(杯汝来前)·210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212贺新郎(甚矣吾衰矣)·213卷三友情亲情词木兰花慢(老来情味减)·216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218临江仙(钟鼎山林都是梦)·221贺新郎(绿树听鹈)·222鹧鸪天(唱彻阳关泪未干)·224菩萨蛮(西风都是行人恨)·225武陵春(走去走来三百里)·226念奴娇(野棠花落)·227一剪梅(记得同烧此夜香)·229祝英台近(宝钗分)·230清平乐(春宵睡重)·232南歌子(散发披襟处)·233卜算子(千古李将军)·234踏莎行(进退存亡,行藏用舍)·235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237千年调(卮酒向人时)·239卷四山水乡村词菩萨蛮(青山欲共高人语)·241沁园春(三径初成)·242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245沁园春(叠嶂西驰)·247水调歌头(木末翠楼出)·249千年调(左手把青霓)·251临江仙(莫笑吾家苍壁小)·252生查子(青山招不来)·254鹧鸪天(不向长安路上行)·255玉楼春(何人半夜推山去)·256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257浣溪沙(北陇田高踏水频)·259满江红(几个轻鸥)·260鹧鸪天(陌上柔桑初破芽)·261鹧鸪天(鸡鸭成群晚不收)·262清平乐(茅檐低小)·263清平乐(连云松竹)·265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266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267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268
免费在线读
前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生于仁宗景祐三年(1036)十二月,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享年六十六岁。他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是后人反复研究和欣赏的对象;他因书法被尊为北宋四大名家之一。他对儒学经典、诸子百家、前朝历史、中医中药、佛教道教、音乐舞蹈、饮食养生、天文博物、自然物理方面都有深湛的研究,他以容纳整个山川宇宙的阔大胸怀,感动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后人。
苏轼的祖父叫苏序,有苏澹、苏涣和苏洵三个儿子。苏澹和苏涣都考中了进士,唯独苏洵“不喜学”,直到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六年而大究六经百家之书”。苏洵有三个儿子,老大苏景先早逝。老二苏轼、老三苏辙,都聪颖异常。苏轼八岁入小学,十九岁娶了青神王方之女王弗为妻,二十岁时,以诸生身份拜见成都知府张方平,张方平一见,便以国士待之。其后苏轼与苏洵、苏辙能噪声于士大夫间,与张方平的极力揄扬是分不开的。
嘉祐元年(1056),二十一岁的苏轼和弟弟苏辙取得了乡贡资格,旋即赴汴京参加嘉祐二年正月的礼部会试。本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大主考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同考官梅尧臣阅罢苏轼答卷后,深感其文气势雄浑,于是推荐给欧阳修看。欧阳修看罢大为叹赏,本想把他置于第一,又疑此文可能是弟子曾巩所为,为了避嫌,将他置于第二。事后得知写此文者乃苏轼,感叹道:“此我辈人也,吾当避之!”欧阳修为什么对苏轼的文章如此欣赏呢?原来直到仁宗嘉祐之前,文坛上一直弥漫着华而不实、崇尚字雕句琢的浮靡风气,力主文以载道的欧阳修对此深恶痛绝,而苏轼的雄文恰恰符合了欧阳修的主张,故而得到欧阳修深深的嘉赏。不过此举也得罪了很多人,有一次欧阳修回府的路上,竟遭到了被他黜落的举子们的合力围攻。《宋史·欧阳修传》说:“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就在苏轼顺利通过殿试取得乙科及第时,不幸的事发生了,这年四月,母亲程氏因病去世,尚未得官的苏轼只得离开京城回到眉山,去尽三年之孝。直到嘉祐四年(1059)年底除丧,才侍奉父亲苏洵再次回到京师。
嘉祐五年(1060),苏轼被授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一年后赶上朝廷举行制科考试。不甘下僚的苏轼参加了这次考试,获入第三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生于仁宗景祐三年(1036)十二月,卒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享年六十六岁。他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被后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是后人反复研究和欣赏的对象;他因书法被尊为北宋四大名家之一。他对儒学经典、诸子百家、前朝历史、中医中药、佛教道教、音乐舞蹈、饮食养生、天文博物、自然物理方面都有深湛的研究,他以容纳整个山川宇宙的阔大胸怀,感动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后人。
苏轼的祖父叫苏序,有苏澹、苏涣和苏洵三个儿子。苏澹和苏涣都考中了进士,唯独苏洵“不喜学”,直到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六年而大究六经百家之书”。苏洵有三个儿子,老大苏景先早逝。老二苏轼、老三苏辙,都聪颖异常。苏轼八岁入小学,十九岁娶了青神王方之女王弗为妻,二十岁时,以诸生身份拜见成都知府张方平,张方平一见,便以国士待之。其后苏轼与苏洵、苏辙能噪声于士大夫间,与张方平的极力揄扬是分不开的。
嘉祐元年(1056),二十一岁的苏轼和弟弟苏辙取得了乡贡资格,旋即赴汴京参加嘉祐二年正月的礼部会试。本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大主考是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同考官梅尧臣阅罢苏轼答卷后,深感其文气势雄浑,于是推荐给欧阳修看。欧阳修看罢大为叹赏,本想把他置于第一,又疑此文可能是弟子曾巩所为,为了避嫌,将他置于第二。事后得知写此文者乃苏轼,感叹道:“此我辈人也,吾当避之!”欧阳修为什么对苏轼的文章如此欣赏呢?原来直到仁宗嘉祐之前,文坛上一直弥漫着华而不实、崇尚字雕句琢的浮靡风气,力主文以载道的欧阳修对此深恶痛绝,而苏轼的雄文恰恰符合了欧阳修的主张,故而得到欧阳修深深的嘉赏。不过此举也得罪了很多人,有一次欧阳修回府的路上,竟遭到了被他黜落的举子们的合力围攻。《宋史·欧阳修传》说:“时士子尚为险怪奇涩之文,号‘太学体’,修痛排抑之,凡如是者辄黜。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然场屋之习,从是遂变。”
就在苏轼顺利通过殿试取得乙科及第时,不幸的事发生了,这年四月,母亲程氏因病去世,尚未得官的苏轼只得离开京城回到眉山,去尽三年之孝。直到嘉祐四年(1059)年底除丧,才侍奉父亲苏洵再次回到京师。
嘉祐五年(1060),苏轼被授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一年后赶上朝廷举行制科考试。不甘下僚的苏轼参加了这次考试,获入第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