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393086
本书以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为脉络,着重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逻辑,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回答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问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提供了基础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目录
Contents
章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
节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发展背景
一、经济全球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经济发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节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背景
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国内政治生活的发展变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节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文化背景
一、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社会文化思潮
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社会文化思潮
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社会文化思潮
四、二十一世纪初期我国的社会文化思潮
五、社会文化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节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转型背景
一、社会转型及其特征分析
二、社会转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特征
节“50后”和“6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特征
一、“50后”大学生和“60后”大学生
二、“5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特征
三、“6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特征
第二节“7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特征
一、“70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分析
二、“7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特征
第三节“8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特征
一、“80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分析
二、“8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特征
第四节“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特征
一、“90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分析
二、“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特征
第五节“95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特征
一、“95后”大学生的成长背景分析
二、“95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特征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节改革开放初期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凸显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
二、培养“四有”新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三、改革开放初期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第二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颁布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两课”的改革
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第三节二十一世纪初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公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节改革开放以来公安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公安教育恢复和重建
二、公安教育办学层次的提升
第二节改革开放以来公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阶段
一、改革开放初期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公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公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二十一世纪初期的公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三节改革开放以来公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一、政治建警
二、警察意识养成教育
三、公安大学生的见习、实习
四、公安大学生大型安保活动实战
第四节改革开放以来公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与特色
一、坚持政治引领,夯实公安大学生理想信念
二、通过刻苦训练,熔铸公安大学生钢铁意志
三、强化责任意识,引导公安大学生勇于担当
四、发挥榜样作用,激励公安大学生乐于奉献
五、营造育警文化,提升公安大学生思想境界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问题
节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观培养
一、马克思主义观的培养和教育方式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马克思主义观的培养和教育机制不断发展和完善
第二节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人生观的演变
一、改革开放初期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的人生观
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学生的人生观
三、二十一世纪初期大学生的人生观
第三节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演变
一、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演变历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分析
第四节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婚恋观的演变
一、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婚恋观的演变历程
二、新时期大学生的婚恋观特征描摹
第五节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的演变
一、改革开放初期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的就业观:服从分配
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双向选择
三、二十一世纪初期大学生的就业观:自主创业
第六章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节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发挥英雄模范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
二、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三、培育有渗透力和影响力的大学校园文化
四、培养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高校学生社团
五、设立有吸引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红色网站”
六、挖掘丰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七、完善贫困大学生的多元资助体系
八、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体系
第二节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启示
一、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坚持政治育人
三、构建完备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范
四、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性设计
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
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推进教育内容的创新
八、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提高实效性和感染力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参考文献
一、经典著作与政策文献
二、著作类
三、期刊文献部分附录
附录一*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联合通知
(1980年4月29日)
附录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1994年8月31日)
附录三中宣部*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1998年6月10日)
附录四 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
(2003年6月8日)
附录五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
(2005年3月2日)
附录六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印发《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的通知》
(2012年2月15日)
附录七*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
(2018年4月12日)
女排姑娘们用她们的青春和汗水铸造了“团结拼搏、勇攀高峰”的女排精神,全国上下也掀起了学习女排精神的热潮。1982年8月,全国总工会发出了号召,向全国商业特级劳模赵春娥学习,学习她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工作,无私奉献,赵春娥作为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好榜样。1982年11月25日,中央军委又号召广大青年大学生向张华学习,学习他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精神。1983年5月9日中共中央发出号召,要求广大青年学生向张海迪学习,学习这位身残志坚的优秀共青团员的拼搏精神和进取精神。
1994年2月26日,中宣部、共青团中央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举行徐洪刚见义勇为先进群体事迹报告会。号召全国人民要以实际行动向徐洪刚同志学习,学习为树立社会新风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精神。1995年1月4日,中宣部、全国妇联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举行好军嫂韩素云的报告会,会议的主题是爱国拥军,号召大家学习好军嫂韩素云的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精神。1995年4月29日,发表题词,号召向孔繁森同志学习,孔繁森作为全党的楷模,我们要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精神。1996年10月7日,中宣部、全国总工会和全国妇联联合举行李素丽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她十几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1998年8月12日,中央军委召开大会授予高建成同志“抗洪英雄”的荣誉称号,解放军总政治部召开学习“抗洪英雄”高建成的先进事迹座谈会。2004年6月,胡锦涛向全国各条战线的人们作出重要指示,要学习任长霞同志先进事迹,学习任长霞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崇高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2005年3月24日,宋鱼水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议要求人们要学习她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忠诚党的事业,维护社会公正。这些生动事例,这些感人形象,有力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英雄模范以感人的事迹和优秀的人格感染着、激励着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大学生。
二、打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来,党和政府充分利用多个有效的平台和载体,承载理念,实施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1978年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就承载了当时解放思想的时代要求,将全国人民团结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来。1979年3月1日,共青团中央在全国青年中开展了“争当新长征突击手”的活动,将这一活动结合到日常的思想工作和组织工作中来,树立标兵,表彰先进,激励青年个个为四化献青春。1980年5月全国范围内关于人生意义的大讨论,起因于当年《中国青年》第5期刊发了两位化名“潘晓”青年的读者来信。在“潘晓”题为“人生的路啊,为什么越走越窄”的信中,道出了人生的困惑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关于人生意义的大讨论,讨论一直持续8个月之久,主要围绕着人的价值如何在集体中、社会中得到实现来展开的。1981年2月25日,全国总工会等9家单位发出联合倡议,开展“五讲四美”(五讲为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和讲道德,四美为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和环境美)的活动,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为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规定每年的3月为“全民文明礼貌月”。
1991年,中宣部组织实施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五个一工程”,即一本好书、一台好戏、一部优秀影片、一部优秀电视剧和一篇好的理论文章。后来1995年又增加了一首好歌和一部好广播剧两项内容,名称仍不变,“五个一工程”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98年9月28日,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提出“抗洪精神”是新时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发扬实践,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扬实践。2003年10月8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团中央联合发布通知,号召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弘扬和培育青年的民族精神,感受民族的伟大力量,体验民族的时代进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2005年9月3日,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强调要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推动中华崛起。2005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召开大会,隆重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号召要借此机遇,用伟大的事业孕育出伟大的民族精神。这些丰富活动作为平台和载体,承载着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任务和主题,成为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力平台。
三、培育有渗透力和影响力的大学校园文化
2004年,*和共青团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潘懋元教授在《新编高等教育学》中,对校园文化的广义定义进行了论述,即校园文化是学校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就是校园里各种物质条件的总和。如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等教学场所,食堂、学生公寓、超市等生活场所,音乐厅、报告厅、体育场等活动场所等有形的、宏观的物质文化环境。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生活的巨大发展,我国高校的物质文化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如大学的新校区建设、信息化校园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等,不仅从硬件上而且在软件上都对大学生的物质生活进行了升级。一是校园设置日趋合理实用。无论是学生的生活区、娱乐区,还是学校的功能区、活动区等,都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的学习和生活。二是校园配置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的文化娱乐场地非常齐全。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实验基地和网上图书馆、校园局域网等更加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需要。三是校园建设风景优美。一方面是大学新校区选址的优美,在社会的关心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多数大学都选择了风景秀丽的傍湖依山之地;另一方面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精心建设,花草树木、主题雕塑、校园景点等成为能够给大学生节奏紧张的学习生活带来轻松心情的景观和建筑。
精神文化就是校园里各种精神条件的总和。一是观念文化。主要包括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等,也即整个学校所彰显的具有一定倾向性和影响力的弥漫于学校之中的师生员工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等。一方面具有该学校的显著特色;另一方面也凝聚了该学校的巨大力量。校园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形式就是各地高校的“校训”,如有的高校的校训是“无私奉献”,校训标志着一所学校的精神内涵,承载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也承载着一所学校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和期待。二是学术文化。学术文化更深刻地体现在研究型大学的校风和校园文化之中。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创新的追求既是高校培养精英人才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也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风向标。一所学校的学术文化的风气和影响力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学校的声誉,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培养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高校学生社团
高校学生社团是在高校中影响范围广、参与人数多的学生组织。在学生社团中,由于社团成员大多是为了共同的兴趣而加入社团的,他们往往能够很快地形成凝聚力,找到归属感。学生社团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各种学生活动,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概括来看,学生社团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自主性。包括成立社团的自主性和加入社团的自主性。成立社团和成立什么样的社团是完全自主和自发的,加入社团更是凭借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自发地、自主地加入,大学生所选择的社团大多是符合自身初步发展需求的社团。二是多样性。包括成员的多样性和活动的多样性。社团成员分别来自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和不同民族的大学生,他们既给社团带来了新鲜的血液,社团也因为他们的多样性而更加丰富多彩。社团开展了多种层次、多种规模、多种结构的社团活动,以满足大学生们的多元化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校学生社团从逐步发展走向了渐渐繁荣。具体来看,可以将高校学生社团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理论型社团,理论型社团或可称之为“红色社团”,是由相同理想、信仰和志趣的大学生共同组成的具有较强思想教育性和较高政治导向性的学习社团,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研究会、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等。二是学术型社团。学术型社团或可称之为专业学习社团。社团的成立和专业学习、专业知识联系得非常紧密。例如,生物技术协会、法律协会、经济研究协会和模拟联合国协会等。三是文体型社团。文体型社团主要是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体育和艺术等方面活动的学生社团,如各种体育协会、各种绘画协会、各种美术协会和各种音乐协会等。四是公益型社团。公益型社团以服务社会为主要目的,如暑期调研活动小组、大学生志愿者协会等。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满足着不同大学生多种多样的社团需求。
学生社团活动的凝聚力很强、影响力很大,并且学生社团已经从校园走向了社会。2011年12月,14个省市共青团发起了全国微社团行动,新浪微博组织了全国高校“百佳社团”的评比活动,江苏省的高校有两个学生社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青协会”和扬州大学“扬大青年志愿者协会”)位居“百佳社团”的榜单之中。2012年5月,江苏团省委、省学联联合发起了江苏省“大中专学校学生社团巡礼”大赛,后评选出100个优秀学生社团。2013年7月10日至13日在武汉大学举行了第四届学生社团国际交流营,共邀请了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在内的213名学生社团的代表参加交流。以上这些频繁的社团交流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社团总结经验,进一步推进学生社团的发展和完善。
五、设立有吸引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红色网站”
随着网络时代、信息社会的到来,各高校建设了多个网络平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999年设立的清华大学 “红色网站”是高校中首个“红色网站”,“红色网站”早是由1998年年底汽车工程系的班级党课学习小组发展起来的,“红色网站”1999年春次走出汽车工程系内局域网,与广大网友正式见面。“红色网站”的板块包括时事评论、学习园地、时代专辑和求是专栏等多个栏目。2000年4月27日,在“红色网站”成立一周年之际,正式推出了“wwwchinaredwebcom”的域名,标志着网站的新的升级和超越。经过数来年的推动和发展,“红色网站”已经发展壮大为清华大学校园中党课学习小组、学生党员和积极分子等人群的理论学习网站。“红色网站”吸引了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其他高校也积极关注并推出了相关的思政教育网站,有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有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党建之窗”,有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工作”,有南开大学的“觉悟网”,有中国海洋大学的“海之子”,还有南京大学的“启明网”等。
中国海洋大学的“海之子”红色网站设立于2001年。早是由几名大学生使用自备的电脑,在学生宿舍里推出的“海之子”的个网页,这也是“海之子”早的雏形。“海之子”以其“更新快”“栏目丰富”和“特色鲜明”等特点深受广大学生们的欢迎,其主要栏目设置有旗帜飘扬、扬帆青岛、学海遨游、个性琳琅、服务沙滩和海洋之窗等十几个栏目。“海之子”网站人气的迅速飙升,也使得“海之子”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在“高校百佳网站”评比中,“海之子”分别荣获了“十佳思政网”和“十佳共建网站”的荣誉称号。南京大学的“启明网”设立于2000年。建设多年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网络平台。2004年,“启明网”被评为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网站。“启明网”和“小百合BBS”“网上青年共产主义学校”(2000年6月南京大学团委创办,每学期一期)等一起构筑了南京大学的红色网站风景线。
六、挖掘丰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自发兴起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恰逢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高等教育等社会事务正在蓬勃兴起。1980 年清华大学的学生们喊出了“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基于大学生报效社会、报效国家的决心,大学生自发地走出课堂,开始了“学雷锋,送温暖”的社会活动。为了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1982 年开始决定将每年 3 月设定为“全民文明礼貌月”。在1982 年次“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中,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积极走上街头、服务社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人民送我上大学,我献知识为人民”的专业知识咨询服务活动,包括医疗服务、法律咨询、理发修车等。同年10 月,以纪念“一二·九”运动 48 周年为契机,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号召大学生们积极参加假期社会调查、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周,引起大学生们的热烈响应。基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丰富实践,1984 年 5 月召开了次“大学生社会实践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有力地推进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平均一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有数十万之多,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也进一步深化发展。1993 年 2 月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召开,提出了“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与“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建设,推出了“大学生科技文化服务”“青年志愿者”以及“百县千乡科技文化服务工程”等活动。这一系列活动工程的实施,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步入深化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1994年暑期,全社会、各高校联合开展了“万名大中专学生志愿服务队暑期科技文化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服务队有 300 多支,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骨干有6000 多名,他们都投入了长时间的服务活动。随后从1998 年开始,大学生志愿者成立了“研究生支教团”“西部计划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和“农村青年增收成才服务”等。1999 年 6 月,大学生们又开始利用假期到城乡开展“支农、支工、支教和支医”等服务活动,还挑选了优秀的大学生去贫困县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2000年,在团中央的号召下又建立了由优秀博士生和硕士生组成的“博士团三下乡”服务团队,既服务了社会又锻炼了他们自身能力。2001 年我国成功获得了2008年的奥运会举办权,大学生们以“服务奥运”为契机,开展了又一次轰轰烈烈的、规模宏大的“奥运会志愿者”服务活动。2008 年中国举办北京奥运会,奥林匹克的大家庭一共有100万奥运青年志愿者服务其中,这些青年志愿者在交通运输、语言翻译、礼宾接待、医疗卫生、安全保卫、观众指引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多年来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完美的诠释。这次志愿服务活动,使联合国志愿组织的官员深深感动,他们甚至发出了“2008年将是中国志愿服务元年”的感慨。2013年12月,*给华中农业大学志愿服务队回信,要求志愿者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服务,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我国的志愿服务发展很快。尹强:《浅析中国志愿者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载《人民论坛》2016年第4期。
据统计,在中国青年志愿者的自愿注册的志愿者有6000万之多。志愿项目主要有:一是“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2010年5月4日,由共青团中央发起并在全国各地集中启动。该行动以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为主要服务对象,组织青年志愿者小组(或团队)与农民工子女建立结对关系,进行结对服务。二是中国青年志愿者助残“心手相牵,共享阳光”活动。三是援外青年志愿者计划,如孔子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四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春运“暖冬行动”。五是中国青年志愿者“节水、护水”志愿服务行动。六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至2017年,作为志愿者服务之一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已经开展了15个年头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团中央、*于2003年开始实施。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西部基层开展为期1~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作为国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专门项目之一,实施15年来累计选派27万余名青年志愿者到中西部22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100多个县市区旗基层服务。2017年,共有1876所高校的近8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西部计划。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56952人,占总报名人数719%(研究生3171人,占总报名人数4%);中共党员10622人,占总报名人数135%。学历层次、人才结构等较2016年报名情况有所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大学生服务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大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完善贫困大学生的多元资助体系
1993年发布的《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明确界定了贫困大学生的含义,即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高校的贫困生就是指那些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以致不能支付或不能完全支付教育费用(即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的大学生。按照经济困难的程度,可以将贫困大学生分为三类。一是经济生活上“一般困难”的大学生,这类大学生的家庭中有一定的经济条件,由于暂时的阶段性的困难,导致大学生需要借款缴纳学费,生活费用紧张;二是经济生活上“困难”的大学生,由于这类大学生家庭收入较少,并背负相当数额的债务,勉强才能缴纳一部分的学费;三是经济生活上“特别困难”的大学生,这类大学生其家庭中基本上完全失去了经济收入来源,完全需要借款才能缴纳学费,在学校的日常生活基本上是低于生活保障水平。为了保障贫困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进行,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系列资助贫困大学生有效的措施和完善的制度。
改革开放伊始的1983年,我国就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助学金暂行办法》与《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奖学金试行办法》,增设了数额较大的人民奖学金,改变了一直以来只有人民助学金的过于单一的资助局面,形成了人民奖学金和人民助学金一起并存的资助体系,完成了我国的贫困大学生资助模式从单一到多元模式的转变。1987年7月又增设了大学生贷款的资助形式。1993年7月,*要求各高校要设立专项困难补助经费,可以从“专业奖学金”和“奖贷基金”中提取。1994年5月,*又要求各高校要设立专项勤工助学基金,可以从“学杂费”“教育事业费”和“预算外收入”中来提取。1995年4月,*又下发通知,要求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减免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保证大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1999年至2001年,*又陆续出台了五部有关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方案,进一步解决大学生的经济困难。2007年5月,*又下发通知,明确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相关资助政策体系,其中包括国家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等,还要求各高校可以从教育事业收入份额中提取经费,将其用于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校内奖助学金、校内无息借款、学费减免和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至此,“奖、贷、勤、补、免”一体化的我国高校贫困生多元资助体系构建起来了。
八、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体系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的。在医学院校开始开设相关的医学心理课程,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也开设了少量的心理咨询门诊。也有少数高校一边开设起了大学生心理学课程,一边开展了相关的心理咨询服务。这一时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探索发展时期。1985年3月,随着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成立,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也越来越专业化和科学化。1985年6月,我国家心理咨询和心理测量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也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国各地高校也陆续开设了心理咨询中心。1988年6月,首届大学生“咨询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会议一致决定成立中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1989年4月,第二届“全国高校卫生保健”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召开,会议讨论了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防治和心理卫生问题。1992年7月和1993年8月,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的学术研讨会分别在清华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召开,会议决定创办杂志、发展会员、举办各种心理咨询培训班等,积极地推动着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有序开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提高,社会、家庭和个人也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1994年5月,首届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教育的培训班在江西师范大学举办,也宣告着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正式纳入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体系之中。1994年8月31日,为了规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次明确地将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等说法统一到“心理健康教育”一词上来。在随后1995年发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德育十大内容之一。2001年3月,在*发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解读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任务、队伍建设和原则方法等方面的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科学构建的同时,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队伍也步入了科学化和专业化建设的快车道上来。从2002年开始,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出台了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标准和要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充分的心理咨询队伍保障。多年来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从零散到系统,从摸索到科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终于完成了较为科学的体系构建。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