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054553
编辑推荐
本书主要结合创新网络理论和钢铁产业技术创新实践,探究技术邻近、制度邻近和地理邻近对钢铁产业创新网络生成、演化和效应的影响,并提出提升创新网络效应,促进钢铁产业绿色转型的政策和对策建议。研究为钢铁产业创新组织实施空间调整,技术整合及制度安排提供操作借鉴,同时,能为其他传统能源产业推进合作技术创新提供一定的指导。
内容简介
为解决我国钢铁产能过剩、技术水平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需走钢铁产业绿色转型之路。钢铁产业绿色转型不仅需要单个组织具备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发展能力,同时也要求钢铁产业领域内的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及其它组织机构形成联合开发、资源互补和风险分担的创新网络。然而现有对创新网络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网络整体结构层面,却忽视了网络个体间合作情景包括地理邻近,技术邻近及制度邻近对合作对象选择、知识溢出及创新绩效等的重要作用。鉴于此,本书介绍了如何采用我国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中的钢铁产业联合申请专利数据,从技术邻近、制度邻近及地理邻近三个视角,研究钢铁产业创新网络的生成机制、演化规律以及网络效应。
目 录
一、研究背景3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4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6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20
第二章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23
一、多维邻近性的界定25
二、创新网络的内涵、特征及结构28
三、多维邻近视角下创新网络研究的理论基础34
第三章多维邻近性视角下创新网络的生成机制39
一、多维邻近性视角下创新网络生成的建模方法41
二、多维邻近性视角下创新网络生成的模型构建45
三、系统动力学模型检验56
四、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63
第四章多维邻近性视角下创新网络的演化分析73
一、创新网络的构建75
二、创新网络整体结构演化79
三、多维邻近性视角下创新网络演化特征 87
第五章多维邻近视角下创新网络的效应分析109
一、多维邻近性对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111
二、变量设定及模型构建119
三、实证检验128
第六章政策与建议163
一、优化钢铁创新网络整体结构165
二、合理配置主体多维邻近组合167
三、充分发挥政府创新主导作用170
附录175
参考文献179
前 言
历经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时期,我国钢铁产业现已步入发展的“新常态”阶段。解决我国钢铁产能过剩、技术水平低下、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促进钢铁产业减量化、低碳化及信息化发展,是实现钢铁产业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钢铁产业绿色转型不仅需要单个组织具备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发展能力,同时也要求钢铁产业领域内的企业与供应商、竞争者、大学、科研机构及其他组织机构形成联合开发、资源互补、知识分享和风险分担的创新网络。然而现有对创新网络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网络整体结构层面(如网络密度、中心度及关系强度等),却忽视了网络个体间合作情景包括地理邻近、技术邻近及制度邻近对合作对象选择、知识溢出及创新绩效等的重要作用。鉴于此,本书采用我国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中的钢铁产业联合申请专利数据,从技术邻近、制度邻近及地理邻近三个视角,研究钢铁产业创新网络的生成机制、演化规律、网络效应以及政策定位。主要成果如下。 1.构建了钢铁产业创新网络系统动力学模型以揭示网络生成机制 考虑钢铁产业创新网络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及方法,从以政府为主导的创新投入和多维邻近主体的创新活动及合作创新产出三个角度建立了钢铁产业创新网络形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采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系统仿真,以揭示钢铁产业创新网络的生成机制。仿真结果表明:第一,技术邻近和地理邻近对钢铁产业合作创新产出呈倒U形影响,制度邻近对合作创新产出呈正向影响;第二,在钢铁产业创新网络形成过程中,以政府为主导的创新投入有利于促进成员合理进出网络,增强成员邻近性,但是过多的政府投入会导致“挤出效应”,不利于合作创新产出。总的来说,创新网络的生成是外部政府政策和内部多维邻近性、知识溢出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解析了钢铁产业创新网络形成的逻辑过程,并揭示了钢铁产业创新网络生成的作用机理,这是对创新网络与产业集群研究的丰富和发展。 2.刻画了钢铁产业技术创新网络并揭示其节点邻近性演化规律 选取2007—2014年钢铁产业中节能环保、回收利用领域的4272项联合申请发明专利数据,借助Ucinet 6.0及Netdraw等软件从我国钢铁产业创新网络整体结构和节点多维邻近性的双重视角,分析中国钢铁产业创新网络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第一,我国钢铁产业创新网络的整体结构演化特征为:①钢铁产业创新网络具有组织流动性大,网络紧密度欠缺,初步显现小世界性等特征;②大型国企和重点高校占据创新网络核心位置,是钢铁产业合作创新的优先连接主体。第二,节点多维邻近性对网络演化的影响表现为:①地理邻近仍为驱动创新网络演化的重要因子之一,但区域边界对于组织合作创新的影响在逐步下降;②技术邻近是创新网络演化的关键驱动因素,同时,可适当考虑发展多样化技术融合;③制度邻近对创新网络演化的影响较小,表现为不同组织性质的创新成员合作较为频繁。研究综合分析了创新网络整体结构特征和合作伙伴邻近性特征,拓展了现有仅关注创新网络结构层面的演化研究。 3.采用面板回归模型验证了创新网络的多维邻近效应 为探究组织间地理距离、技术距离及制度距离对钢铁产业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本书提出了多维邻近性的独立效应、交互效应及网络密度对多维邻近调节效应的研究假设,并运用2007—2014年钢铁产业中节能环保、回收利用领域的4272项联合发明专利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第一,地理邻近性、技术邻近性均与合作创新绩效呈倒U形关系,且大部分钢铁组织处于过度地理邻近和技术邻近带来的负面效应阶段;第二,多维邻近的交互作用对钢铁合作创新的效果大于单一维度,且技术邻近与制度邻近的二者交互作用对钢铁合作创新绩效的正面影响大;第三,网络密度正向调节多维邻近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本书从多维邻近独立和交互视角分析其对创新网络绩效的影响,打破了过往单一邻近效应研究的局限性,同时深入挖掘了钢铁产业创新网络效应的特殊性。 4.提出了优化钢铁产业创新网络的政策与对策建议 综合以上研究结论,从网络整体结构、节点邻近性组合及政府政策支持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第一,通过大化校企网络中心度,充分利用高校结构洞度,提高创新网络密度等措施,优化钢铁产业创新网络结构。第二,通过破解过度地理邻近障碍、降低过度技术邻近负效应、增强制度邻近正效应、突出技术和制度邻近组合优势等对策,合理配置多维邻近组合,提升组织合作创新能力。第三,通过调控创新网络创新投入、完善网络进入退出机制、搭建钢铁产学研创新平台等政策,发挥政府网络主导作用,引导其他组织发展适配的网络化关系。研究为我国官产学研组织合理选择合作伙伴和高效运行创新网络提供了可操作性建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