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304860
导论
**章希腊历史学的诞生
一神和英雄的永恒历史
二过去的人类维度的发现
第二章城邦时代及其历史学家
一城邦时代及其历史学家
二城邦的衰落
第三章临界点上的希腊历史学
一特别的十年与历史学
二超越城邦视域的希腊化时代的历史学
三新的地域和人民的问题
第四章早期罗马史学神话、希腊人和共和国
一朦胧意识中的早期史
二罗马的过去和希腊的学术
三希腊—罗马历史著述
第五章历史学家和共和国的危机
一作为理想和结构分析的历史
二历史与罗马命运的分离
第六章奥古斯都和罗马帝国时代的历史意识
一奥古斯都“新罗马”时期的历史著述
二历史学家和帝国
第七章基督教史学革命
一早期基督教史学的形成
二动荡时代的连续性问题
三加洛林和盎格鲁撒克逊在史学上的巩固
第八章新的人民、新的国家、新的王朝与史学
一不同的人民汇入拉丁史学
二为新的国家和王朝寻找依据
第九章历史学家与基督教共同体理想
一*后的融合尝试:帝国和基督教
二基督教主题依旧存在
三宗教史传统的时间调整
四十字军东征:一场宏大的神圣历险的历史
第十章变革的加速和史学的调整
一探索发展模式
二年代记的转型
第十一章两个转折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史学家
二意大利之外的人文主义修正
三精神统一体的瓦解
第十二章持续变化中的传统史学
一理论应答和爱国主义回声的叠加
二世界史:一个让人困惑的传统
三史学家、新政治学和新世界意识
四美国史学的发端及早期形态
第十三章18世纪对新式史学的探索
一对历史秩序和历史真相的再评估
二有关历史真相的新观点
三新的宏大解释:历史进步
四新的宏大解释:周期模式
第十四章来自三个国家的响应
一不列颠人对博学传统、典雅叙事和经验主义的糅合
二德意志的启蒙史学
三记录美国的诞生
第十五章作为进步和国家阐释者的史学家(上)
一德意志历史学家:追求真相与民族统一
二法国:史学家、民族与自由
第十六章作为进步和国家阐释者的史学家(下)
一革命年代的英国史学
二历史学家与美利坚民族的构建
三史学的“黄金时代”
第十七章现代史学引言之一(1860—1914)
第十八章历史与对一种统一科学的追求
一孔德的呼吁和相关回应
二德国人和英国人对实证主义挑战的回应
三特有的美国式综合
第十九章经济力量的发现
一一种观察过去的经济学视角
二卡尔·马克思:泛经济化的史学
三马克思之后的经济史
第二十章历史学家遭遇大众
一欢愉却黯淡的图景
二作为制度史的社会史
三美国“新史学”:呼唤民主的历史
第二十一章世界历史的问题
第二十二章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学(1918—1939)
一20世纪的背景
二对历史学家的挑战
三历史主义:从兴盛到危机
四历史学家与战争罪责的争论
第二十三章自由民主时代的历史写作(1918—1939)
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史学
二美国进步史学
三其他的社会史
四衰落的大英帝国的历史学
五法国史学家:革命传统与新的历史视野
第二十四章历史学与极权主义意识形态
一意大利法西斯主义与历史学(1922—1943)
二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历史学家与希特勒帝国
三受臆想的未来支配的苏联史学
第二十五章1945年之后的美国史学
一新的社会现实与传统的历史视野
二美国强国地位在史学研究中的反映
三寻求改革的历史学
第二十六章科学的历史学
一用数字来表达的历史
二重塑经济史
三叙述主义对科学历史学的挑战
四心理史的前景与问题
第二十七章英国和法国史学的转变
一对战争罪责的不同看法
二大英帝国衰落后的英国史学
三法国史学的传统及其发展
第二十八章苏联和西方民主国家中的马克思主义史学
一苏联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及其终结
二西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
第二十九章法西斯主义灭亡后的历史学
一战后意大利的历史观
二劫后重生的德国历史学
第三十章介于想象和现实之间的世界历史
一多样的文化模式
二进步与西化
三世界体系理论
第三十一章近来历史学所面临的基本挑战及其影响
一新史学的成熟
二历史学及其对后现代性的两种想象
三新文化史
四对未来史学的几点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在19世纪——通常被称为历史学的黄金时代——历史学家们是国王的顾问,是德国和意大利统一运动中的领导者,他们中间诞生了一位法国首相和总统,他们为新兴或古老的民族提供了身份认同,他们激励年轻的美利坚民族去执掌新大陆,他们赋予革命以历史的权威,而他们自己也上升到科学家的行列。他们首先使大多数学者确信,一切都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理解,简言之,以历史的眼光来理解。无怪乎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宣称历史是不朽的:“有些民族有先知预言,有些民族没有:但全人类中还没有哪个部落粗陋到不去尝试一下历史学的地步。”
今天,令很多人觉得好笑的不仅是卡莱尔怪诞的语言,还有他自以为是的信念。生在这样一个怀疑主义的时代,他们在这段话中看不到出于怀疑和慎重的特别考量——如果不是分享他们关于历史已变得有点过时的怀疑主义观点的话。19世纪的历史学家不是声称万事万物都在转变、不存在永恒的观念么?而历史学的时代不也随着19世纪的远去而逐渐消逝了么?这些怀疑主义者争辩说,要想对人类生活做出“*终”的解释,我们的时代也许需要一些新的方法和途径,而另一些人或许会说,需要新的思想工具来把握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像传统的历史学家们那样去研究“事物是怎样逐渐形成的”已经不够了,如今的历史学家只能满足于为社会科学家发掘原始材料,而只有后者才能以“科学方法”去解释、也许是重构人类生活。*近,有些人劝告历史学家认识这一点:重建过去的事实状况——即便是不完善的重建——的目标完全是个幻影。历史是文学的一个特殊类型。因此,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才是恰当的解释模式。
对于这样的怀疑主义,历史学家的反应中带着困惑,有时还带着愤怒。然而,在一个热衷于各种新的史学理论——或是偏向科学性的理论,或是偏向文学性的理论——的世界中,历史学家日益关注理论性的探讨。在面对“为什么要有历史学”的质问时,历史学家们会求助于那种流传已久的辩护词,如历史是道德和实践的教师,是缅怀的对象,是旧体制或新体制的合理性的依据,是对人类好奇心的满足,是神的力量的见证,当然,历史本身还是一门科学。历史学的历史已经表明历史的这些用途所扮演的角色,它们大多是共同发挥作用的。然而,历史的实用主义功能也意味着一个更为根本的见解。关于历史应该长期存在下去的诉求,不能以有限的功能列表为基础,而只能以论证一种必然存在的关联为支撑:这就是作为对过去之反思的历史学与人类生活的关联。
许多世纪以来对历史学的功能表的考察表明,这些功能源自这样一个核心事实,即人类生活受时间的支配。此刻人们*好不要去追问何谓时间,除非是希望分担一位古代发问者的恼怒之情:“时间究竟是什么?无人问我,我倒明白;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但茫然无解。”(圣奥古斯丁[St.Augustine])心理学家喜欢实验方法,喜欢以数字来表达结果,这使得他们能获得严格意义上的瞬时性材料,他们以自己的方式重申,时间维度对人的存在具有关键意义。他们发现,我们实际经验中的“现在”,“心理上的”当下,其时间跨度只有一秒钟的一小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指的现在是个较长的时间跨度,这一点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人类生活绝不是仅仅存在于当下,而是存在于三个世界:一个是当下,一个是过去,一个是未来(更准确地说,人们预想的世界)。从理论上说,我们可以分别理解三个世界的概念,但在我们的实际经验中,它们相互联系,难以分割,并以各种方式相互影响。每个关于过去的重大发现都会改变我们对现在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期望;另一方面,当下的局势、对未来的展望的转变也会改变我们对过去的认知。这种关系构成生活的枢纽(nexus),因而也成为对生活的历史研究的枢纽。这个枢纽可以称为历史枢纽。史学史学者已经辨明过去的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塑造的历史枢纽,这些过往之人也曾努力理解人类的状况——一种充满时间维度的状况,其中既有变革也有延续。这些枢纽,连同它们关于变革和延续的具体表述,都见证了生活与历史思想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有些读者可能认为,这样的历史遐思是从哲学家的园地中生发出的一朵奇葩。根本不是这样;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每个人都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这种联系,它否决了将历史学类比于在故纸堆里漫无目的地搜寻的看法,并使其成为人类生活所必需的一项活动。正是因为这种联系,我们可以注意到,对未来的展望是如何首先转向对当下现实的关注、进而变成对过去的回忆的——无论是白日在暮色中的隐去、季节的轮转、政府和国家的兴衰,还是我们自己的成长和衰老。所有这些都见证着时间的持续性“流淌”,尽管初看起来它们突出的是变迁现象。然而,如果我们认为变迁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的话,那么我们可能要犯严重的错误。那些关于似乎毫无联系之变迁的历史,即便它们撰写得十分出色,在读者看来可能像用万花筒去看一段漫长的风景,起初读者为变幻不止的花样而目眩神迷,接着他会渐觉厌倦,*终是一种深刻的虚幻感。历史不能仅仅记载变迁,因为这会否定人类生活的本质,而在这种本质中,变迁的经验还有延续的经验来平衡。个人和群体都很早意识到这一点:即便在*激烈的革命之后,“新时代”也仍然保留着过去的诸多痕迹。这种延续性让骤然彻底之变革的倡导者们感到不快,但它有助于人类生活获得某种稳定感、安全感,甚至某种舒适感。人类生活中既有使得过去、现在和未来各不相同的变革,也有将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延续,如果我们认可这一点,我们便开始理解,历史学家何以在西方文明中扮演如此关键的角色。历史学家们试图实现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伟大调和,他们总能同时意识到变革与延续。换言之,他们意识到,或用某些人的话来说,他们赋予人类生活以意义,同时又没有否认其历时性的发展。生活与史学之间的这种关系也可以说明,一代又一代、一个社会又一个社会的历史学家何以能创造出对过去的新阐释。有些人利用历史认识的不断变化来证明历史真实是不可靠的,但他们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生活总在创造不同的世界——既不焕然一新,也不因循旧貌——而历史学家所必然应对的正是这样的生活。迄今为止,探讨人类生活的所有其他学科在揭示永恒的真理时都曾遭遇失败,尽管很多学科声称其理论和见解是超越时间的。
这样看来,史学史学者的任务并非困难到不可描述的地步;这个任务不是去追述西方文化中的人们思考历史的方式,以及这些思想在人生问题上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而人生总是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不断地流转。但是,时间不是事物赖以发生的**维度,毋宁说,时间在任何特定的时刻都与生活的所有其他方面交织在一起。时间将无法逃避的变化与人对于连续性之需求的紧张关系引入人类的生存状态中。一切都发生在对个人与集体生活不可逆的线性特征的意识中。
历史叙述诉说着过去人的事件和思想——所有这些都打上了历史枢纽的烙印,这些枢纽曾指引着过去的人们。史学史学者揭示生活是如何检验和修正这类枢纽的,而检验和修正的方式通常采取戏剧性的方式。然而,史学史学者如何叙述那些看似潮涨潮落的波浪形的发展呢?他们可以简单地编纂一个过去的历史观的清单,也许还能创作出一部历史学的百科全书。但这可能与历史学家们认为年代次序具有关键意义的主张相抵牾。但另一方面,如果按年代次序罗列历史学家及其观点,仿佛在画廊里排列一组画卷一样,那恐怕也说明不了什么,因为这可能仍不能解决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这就是:对史学发展史而言,除了记录那些仅仅反映各个时代的独特立场的史学观念之外,是否还有更重要的工作?如果按年代次序去罗列的话,各个时代获取的生活经验及洞见在它们的具体情境之外便可能变得毫无意义。即便现代历史科学也可能只对我们的时代具有正当性,而对普遍有效性则不能有任何特别的诉求。因此,这样的罗列看不到史学中的固有方向,实际上也体察不到生活的固有方向。
相反,另一些史学史学者更看重这样一些历史学家,这些历史学家的观念被认为曾对史学发展迈向一个清晰明了的目标有所助益。在这类史学史学者中,*著名、也是目前*有影响力的一个见解是将史学史等同于现代历史科学的出现。持这种见解的学者们在他们的阐述中去芜存菁,就是说,他们在过去的全部历史学中区分出两种观念,一种对现代历史科学的形成起过推动作用,另一种则基于“错误的”认识,前者值得赞扬,后者应受责备。
没有任何简单的技术诀窍可以让我们在上述两种见解或其他见解中做出轻松的选择。当我们能从各个方面理解历史书写与人类状况的复杂关系时,任何简单的解决方案都会被摈弃。意识到这一点后,我才尝试追踪历史书写中的复杂故事,我的叙述方式将能启发读者,但它不会让热爱简单化的人满意。正因为历史作为人类的一项努力曾经存在并将继续存在下去——尽管当代人有各种怀疑和批评——正因为历史曾拒绝苍白的理论模式,并始终对生活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保有敏感意识,因此,如果史学史研究不被简化为标语和公式,而是对史学本身进行全面考察的话,那将至为引人入胜,也是*值得为之努力的。只有这样,史学史才能告诉我们历史学在整个西方历史中的历程,以及它对人类生活的贡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