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4013687
前言1
东海褰冥氏三十以前旧学四种
寥天一阁文卷第一
报贝元徵书3
与沈小沂书一5
与沈小沂书二7
报刘淞芙书一10
报刘淞芙书二13
上欧阳瓣姜师书17
《史例》自叙20
《仲叔四书义》自叙21
记洪山形势23
刘云田传24
代大人撰赠奉政大夫任君墓志铭并叙26
城南思旧铭并叙28
寥天一阁文卷第二
启寰府君家传30
崇安侯壮节公家传31
新宁伯荩臣公家传33
太傅新宁伯庄僖公家传36
新宁伯平蛮公家传37
逸才府君家传38
浚轩府君家传39
熙亭府君家传42
步襄府君家传43
绍泗府君家传45
海峤府君家传47
忠义家传48
节孝家传50
《浏阳谭氏谱》叙例52
先妣徐夫人逸事状61
三十自纪63
莽苍苍斋诗卷第一
潼关67
雪夜67
兰州庄严寺67
病起68
秋日郊外68
冬夜68
古意68
道吾山69
江行69
角声69
夜泊69
别兰州70
马上作70
秋夜70
老马70
西域引71
登山观雨71
画兰71
夜成72
赠入塞人72
和景秋坪侍郎甘肃总督署拂云楼诗二篇72
陕西道中二篇73
蜕园73
宿田家73
洞庭夜泊74
随意74
儿缆船并叙74
三鸳鸯篇75
罂粟米囊谣75
溯汉75
宋徽宗画鹰二篇76
秦岭76
陇山77
六盘山转饷谣77
寄仲兄台湾78
崆峒78
自平凉柳湖至泾州道中78
骊山温泉78
出潼关渡河79
淮阴侯墓79
井陉关79
卢沟桥79
河梁吟80
别意80
残魂曲80
莽苍苍斋诗卷第二
湘痕词八篇并叙81
古别离82
文信国日月星辰砚歌并叙83
安庆大观亭84
武昌夜泊二篇84
登洪山宝通寺塔84
潇湘晚景图二篇85
残蟹85
览武汉形势85
武昌踏青词86
鹦鹉洲吊祢正平86
咏史七篇86
汉上纪事四篇87
桃花夫人庙神弦曲三篇88
晨登衡岳祝融峰二篇88
公89
论艺绝句六篇89
极蠹歌并叙91
湖北巡抚署六虚亭晚眺同饶仙槎作91
和仙槎除夕感怀四篇并叙92
邓贞女诗并状93
莽苍苍斋诗补遗
寄人五绝94
兰州王氏园林五律94
白草原五律94
陇山道中五律95
秦岭韩文公祠七绝95
又五律95
湘水五律95
岳阳楼五律96
到家七绝96
又96
山居五律96
道旁柳七绝97
枫浆桥晓发五律97
洞庭阻风七绝97
碧天洞五古97
怪石歌七古98
武关七绝98
蓝桥七绝99
牡丹佛手画幛七绝99
甘肃布政使署憩园秋日七绝99
哭武陵陈星五焕奎七绝99
又100
又100
憩园雨五律100
又100
又101
马鸣七绝101
秋热五律101
桂花五律101
得仲兄台湾书感赋五律102
又102
邠州七绝102
远遗堂集外文初编
自叙103
述怀诗一104
述怀诗二104
赠邱文阶诗104
报邹岳生书105
附录先仲兄行述105
附录清故直隶州知州谭嗣襄墓志铭并叙△108
附录谭子泗生哀辞并叙△110
远遗堂集外文续编
自叙112
菊花石秋影砚铭113
菊花石瘦梦砚铭113
菊花石瑶华砚铭113
菊花石观澜砚铭113
菊花石长秋砚铭为龙爪霖作114
菊花石砚铭为吴小珊作114
菊花石砚铭为唐筠庐作114
邹砚铭并叙114
停云琴铭为黎壬生作115
单刀铭并叙115
双剑铭116
谗鼎铭116
萧筼轩像赞116
画像赞117
三人像赞并叙117
彭云飞像赞117
先从兄馥峰遗像赞并叙118
附录题先仲兄墓前石柱118
附录挽刘襄勤公118
石菊影庐笔识
学篇119
前言
先生讳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又署名东海褰冥氏、华相众生、寥天一阁主、通眉生等,湖南浏阳人,近代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家、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人物、文学家、教育家。清同治四年二月十三日(1865年3月10日)生于北京宣南,清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三日(1898年9月28日)在戊戌政变中殉难,时年三十三岁。
先生殉难之年为戊戌纪年,恰年又逢戊戌。历经一百二十载之双甲子,重新出版一个更为完备准确的《谭嗣同集》则显得意义尤为重大,回应与致敬历史,是我辈所当肩负之责任。
(一)关于命名
本书是在尽量吸收各种现存先生著述集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由于各本各有特点和贡献,无法以哪个单独本子做基础。命名上,以人名集而不敢标榜“全集”。
(二)关于编纂
通过寻绎原本我们发现,即便是目前最为通行的中华增订本,其编次在保留原刊本面貌方面也颇有不足。如:初刻本“旧学四种”系作为一个整体刊行而非分别单行,《壮飞楼治事十篇》、《思纬台短书》亦未单独刊行过。此次整理,悉复原貌。
(三)关于增删
此次较中华增订本增收十余篇,《致陈长橿》、《致松舟》、《林圭札记批语》等为首次刊布。此外,补入中华版删却之欧阳中鹄、涂大围为谭之兄长嗣襄所作墓志、哀辞,以见先生手编《东海褰冥氏三十以前旧学四种》之全貌。《兴算学议》固非全为谭氏文字,除中华增订本已收之欧阳中鹄批语外,此次据《湖南历史资料》将其他重要附录一并补入,以见全貌。同时,删去中华版重录之诗作,经考证为梁启超伪作之致梁启超、致毕永年、致康有为三通书札移作附录,次于致梁启超书札之后。
(四)版本梳理和底本选择
前此各本有语焉不详之处,除前举岳麓本之外,如中华增订本所收《寥天一阁文·上欧阳瓣姜师书》,下有校勘记“刊本作某”,然未说明此据何本录入;亦有前后矛盾之处,如既谓凡有手稿都按原稿编入、又谓凡刊行者都按最早刊本编入,如此则既已刊行又发现原稿者之处理就需费踌躇了;再如,中华增订本编例中明确《仁学》“以《亚东时报》本为底本”,而校勘记中有多有“某字《亚东》本作某”,读之不知此处所据是何底本。此次整理,明确底本如下:
《东海褰冥氏三十以前旧学四种》四种从未单行,此次亦恢复原貌,统以原刊为题,以现存最早的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刊本为底本。其现存手稿者,据手稿校补、详列异文,而不再将这些篇目之底本单独更换为手稿。
《秋雨年华之馆丛脞书》此书稿本上有“乙丁之间”、“三十以后新学第二种”字样,故今列于“旧学四种”之后,以湖南省社科院藏稿本为底本,参校民国元年刊本(简称“刊本”)及《补遗》。梁启超于刊本所作批语一并列入。
《兴算学议》欧阳中鹄光绪二十一年刊本对先生原函有所删节,且未收后来发现之《浏阳兴算记》(光绪二十四年作),现以《谭嗣同书简》为底本进行整理,参校民国元年刊本,并收入稿本《浏阳兴算记》。同时,《兴算学议》自初刊伊始就是以先生长书为主体、附录欧阳中鹄批注的集合之作,此次将相关资料进一步扩充,增收发表于《湖南历史资料》中“浏阳三先生”全部相关文献。
《仁学》此书作为先生最重要著作,版本众多,大体可分为《亚东时报》本(唐才常获见《仁学》,主持该报时所刊)和《清议报》本(梁启超获见此书并在主持该报时所刊,后又有国民报社本、日本大字单行本等,与《清议报》皆在日本发行)。今以《亚东时报》本为底本,参校其他各本。
报章文辑辑录报刊刊发的先生单篇著述,有多个版本的以较早者为底本、参校他本,且皆详细列明所据版本。《思纬台短书》目前所见最早刊本为麦仲华编《皇朝经世文新编》卷一通论中,该书出版于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皮锡瑞《师伏堂日记》是年闰三月初八记载“《文编》中载复生致贝元徵书”,当即此本。则此本乃谭氏生前刊行者,今以此为底本,参校《浏阳二杰遗文》、《谭浏阳全集》本。因未单行,故并入报章文辑。《壮飞楼治事十篇》,篇幅有限且未单独成书,首次刊于《湘报》第三十五号(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五日),后发现稿本,今作为单篇列入集外,以《湘报》本为底本,据稿本校补。
书札近世书札屡屡发现,难以编定,今先按收者区分,再按时序排列。前此整理本,于致书称“上”、称“报”、称“与”者歧出,于收件人亦时标姓名、时标字号。“上”本以示敬,后反直呼其名(如中华本“上谭继昇夫妇”),稍欠允洽。今统以姓名(不可考者姑从原函),称“致某某”。
补遗前列各种谭氏著述以外新发现的单篇文字,均作为补遗。此次较中华书局本删去已见于《莽苍苍斋诗》和《秋雨年华之馆丛脞书》的几篇,补入崩霆琴铭、蛰云雷室题记、林圭札记批语、唐才常评语等新见材料。新见的致陈长橿、松舟等人的信件,则归入书札部分。本书较以往谭氏著述整理本新增之内容,皆于目录之标题处加△以便省览。
附录以往谭氏著述之整理本,多附录康、梁等人之谭氏传记、悼念诗作。从史料角度来看,此类附录一来未必全面,二来未必准确,且非罕见,今概予删削。附录新中国成立前较有代表性的谭集序言或编例(三联本、中华本较为习见,不再备录其前言后记),以及有关谭嗣同主要活动、著述整理本疑误勘订方面的成果三篇,以供参考。
(五)关于释读和断句
先生集之各种整理本,在文字释读、标点断句上仍有一些可以改进之处,然各本陈陈相因者多。文字方面,如中华增订本编例中虽说“凡属古体字、假借字较难辨认的,一律改为今体,以便阅览”,但所收《寥天一阁文·报刘淞芙书一》“伏见文矕采,苞凤骞华”,“”字仍保留(光绪丁酉刊本及此后各版,皆作正字“虎”)且被后出之岳麓本沿袭。断句方面,如首个标点本即许啸天整理《谭嗣同集》所收之《石菊影庐笔识·思篇》第二十九则:“然不窒,且惩亦不能不忧不惧……然不极,且研亦不能尽性至命。”中华本已觉察断句有误,于上句改为“然不窒且惩,亦不能不忧不惧”,惜下句未一并改正,而这一疏误也被岳麓版沿袭。此类所在多有,不一一列举。今全部按照底本重新释读、断句,庶几为学界呈现一个更加准确的版本。
(六)关于校勘和批注
承前人多方搜集,现存先生手迹不少,特别是方行先生所编《谭嗣同真迹》,为本书之校勘提供了宝贵资料。我们认为,手迹未必是初稿,亦可能是写赠友人者,即便是手稿,与刊本(特别是作者生前自定之刊本)之文字,其价值高下也未易遽断。因为作者的后期修改、增删、调整或许更符合其时之思想,而这种文字差异是研究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材料。因此,在通行本与手迹并存时,一般详列异文和篇目差异,酌作按断,以供研讨。中华增订本对《兴算学议》中欧阳中鹄批注集中列于文后,今则移入相应正文并以小五号仿宋体加【】表示,以便对读。
(七)关于分工
本书亦由合作完成,篇目考订、佚文搜集、资料提供主要由张维欣承担,版本梳理与点校整理由张玉亮承担,版本校勘吸收了王夏刚之成果。同时,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贾维、岳麓书院吴仰湘、浏阳市档案局汤裕新等先生,也感谢蔡尚思、方行、陈子展、赵纪彬、邱汉生为代表的诸位前辈在整理谭集中提供的宝贵经验。尽管已尽力吸收前辈之成果,但限于学力、经验和见闻,我们的工作必然仍会存在诸多不足,期待得到指正,更期待有更多学人关注乃至参与到近代文献的发掘整理中来,使谭集有更加完备可靠的版本。
张维欣、张玉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