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050043
1.从某种意义上说,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价值在于,它是日久弥新的!
2.日本的枯山水是日本作庭师们的杰作。经过早期日本庭院的演变,从镰仓时代形成比较完整的“枯山水”庭院。枯山水庭院与中国古代园林不同,它不需要一滴水就能营造出一池的气氛。而由于大部分枯山水庭院在日本的寺庙里,受到日本禅宗的影响,枯山水又有着日本传统美学“侘寂”静谧的哲学意味。《枯山水的源与意》是一本关于日本枯山水庭院的简史。既有概括性的历史演变阐释,又有不同的经典枯山水案例,而且这些案例几乎遍布日本全境, 绝非集中在某个日本特大城市。因此,《枯山水的源与意》特别适合去日本旅行但又不想走常规旅行线路的文艺青年。
3.目前市面上关于枯山水的书并不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信出版社的《知日·枯山水》。这是一本Mook书,里边的版式比较接近杂志,内容撰写思路集中在简要介绍枯山水的历史、教你如何认出石头的名称(鹤还是龟)、以及个别知名的作庭师。与它相比,《枯山水的源与意》的介绍思路更加完善,而且大量列举枯山水庭院的案列,同时还配出血的跨页彩图,从视觉上使读者更便于直观了解枯山水。
古代的日本艺术家创造了枯山水庭院——这一道世界园林史上独一无二的风景。以无一滴水的砂石营造出水波荡漾的湖面,以看似充满偶发性的石块营造出心之神往的仙山,以简约流畅的线条诉说着无尽的诗意与神秘的禅宗文化奥义。枯山水庭院的设计理念与成就无可厚非。
假如你一直对日本庭院的源流与演变充满好奇,请不要错过《枯山水的源与意》。“源”即是介绍枯山水庭园的源头——日本古代庭园、枯山水庭园的美学以及枯山水庭园的设计元素等枯山水庭园设计的核心。“意”则是书中列举了15座包括京都、本州、四国、九州在内的枯山水庭园,它们代表着枯山水庭园不同时期的杰作。
假如你希望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寻觅一隅安宁,也请不要错过《枯山水的源与意》。书中大量优美的枯山水庭园实景摄影作品,*会吸引你的目光,给予内心静谧的安抚。
前言
第1部分:日本枯山水庭园概述
日本古代庭园
精神庭园
枯山水庭园的美学
枯山水庭园设计的元素
现代日本枯山水庭园
第二部分:日本枯山水庭园赏鉴
造访日本庭园
龙安寺
南禅寺
龙源院
芬陀院
东福寺
松尾大社
正传寺
岸和田城
赖久寺
足立美术馆
千秋阁
常荣寺
知览园
加拿大驻日本总领事馆
宫良殿内庭园
词汇表
参考书目
致谢
18世纪, 享有 “ 圣诗之父 ” 美称的诗人以撒﹒华滋(Isaac Watts) 认为, 若要寻一处静修参禅的理想所在,那便非庭园莫属:
幽静庭园, 墙垣环绕,精心雕琢, 远离纷扰;静谧优雅, 并世无双,出落凡尘, 我自芬芳。
在这样天然幽静的角落, 我们使自己的心灵沉静, 走进内心深处的庭园。 那里草木丛生却静谧祥和, 生机勃勃却怡然寂寂, 神祇之意随处可寻, 恰如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于一个世纪之前所言:“的上帝, 为我们建造了座庭园……。”
我们与自然,神祇与人类,是一种融合共存的关系。而每当文明社会让我们的灵魂困顿饥渴,我们的内心便会不时地生出新的渴求。而庭园总能帮助人们去体悟这种融合共存,让我们得以在其中寻得一些心灵的慰藉。我们深信的神是这处乌托邦的缔造者。因为我们从不认为人类自己也可以有如此鬼斧神工般的能力,我们所能建造的不过是污秽不堪的敌托邦而已。
“上帝,座花园的建造者;该隐,座城市的建造者。” 这是17世纪诗人亚伯拉罕﹒考利(Abraham Cowley) 在尝试解释人类需求及其局限时所说的话。 责任与克制二者是真实存在的, 也是我们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上帝在世界各地建造着美丽的花园,把美好播撒到人间,而我们人类作为 “该隐的孩子”,却在茫茫荒野中制造着混乱。
亚洲人对待静修参禅的态度正是人类这一内心需求的美表达方式, 也是其的解决途径。 这一点在日本枯山水园林中得到了好的体现。 而这也正是本书探讨的主题所在。
“枯山水”这一名字听上去似乎是矛盾的, 与传统认识中的园林背道而驰。 传统的园林通常是生机勃勃的, 而且一定少不了花木绿植,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更替, 园林的样貌也在植物的发芽、 抽穗、 开花、 结果中随时发生变化。 然而, 当我们用心审视“日本庭园” —这些人们静修沉思的角落时, 才会发现其意义和价值恰恰就在于它的 “枯”。 正如涓涓细流非冥想参悟之必须, 阔水深池也非深邃修养之必需。
伴随着日本茶道和花道的盛行, 节俭之风也流行开来,人们开始尝试用至简之法创造静谧美好的方寸世界。 石景园林也以同样的方式为人们创造出了一处理想景观, 一座精神花园。
人们可能会把这种看似简朴的东方石景园林和他们更为熟悉的西方花园进行比较。 与石景园林迥然不同的是,西方的花园通常都是一派花团锦簇、 枝繁叶茂的景象。 以凡尔赛的花园为例, 园林的建造通常基于如下设定: 人是宇宙的主宰; 万物各有其所; 世间的完美可以通过乔木、灌木、 花卉的分布得以体现。 这是一种基于简单事实的人性化观念。
东方的园林也不缺乏人性理念, 但是其建造却并非基于欧洲文艺复兴后期的思想理念。 从根本上来看, 这些园林受宗教思想的影响反而更多, 如密教赋予了日本园林独有的哲学导向。
这种庭园看上去就像是印度宗教或佛教中象征宇宙的曼荼罗 (mandala)。 修行者们在凝视静赏庭园景观的同时, 也在参禅悟道。 透过庭园景观, 他们看到了一个微缩的世界。 这便是冥想参悟的方法, 可以借此来连通和调解个体和自然的关系。
在日本的石景园林中, 富有禅意的景观设计通常追求至简, 只关注基本构成元素和意境精髓。 它呈现出来的内容 (当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在丰富程度上完全不输凡尔赛的花园, 却与之截然不同。
在后续的精彩章节中, 读者们将会了解到日本枯山水园林的主要构成。 日本人不断尝试将一花一石的精华呈现出来, 所谓 “一沙一世界”, 这一做法也反映出了他们对待自然的态度。 然而, 要想理解这一点, 就必须要了解这种枯山水景观的特征。
对于日本人而言, 他们试图用这种天然石组呈现出的独特景观来无限接近自然的状态。 与凡尔赛的花园 “逆天而行”的做法不同, 日本石景园林讲究顺应自然。 人们将砂石打理出平行的纹理, 精心修剪植物, 设计石头的摆放方式, 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还原自然的本来样貌。 这也是我们所要参悟的禅意所在。 而打理砂石纹理和维护庭园景观本身也正是一种修行参禅的过程。
欣赏这样的枯山水园林, 就如同在凝望一片通往禅悟之境的虚空。 透过这些砂石, 绿意盎然的未来便在静修参悟中从看似枯寂的过往中萌生, 而这正是本书的精华所在,即“枯山水园林的源与意”。
“这是目前关于日本枯山水研究的*著作,读罢之后你会神游其中,恨不得立刻领登机牌。“
——《纽约时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