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7104389丛书名: 中国宪法文化丛书
西方宪法文化下中央政府的变革,体现为中央官署与宪法变迁的函变关系:宪法变——中央官署变,中央官署变——宪法变,文本变——实质变,人民诉求变——宪法变。在这些函变关系背后,中央政府变革的原动力是人民,基本途径是中央官署的政治实践,中央官署变革和宪法变迁呈现出法治和正当程序统摄下的良性互动关系。
经过长期探索,中国建构了近现代宪法体系,并据此组织了中央政府。然中国近现代中央官署变革历程呈现出形式上的立宪主义与实际上的“仪式化”宪法的双重特征。工具主义、文本浪漫主义和权力决断是中国近现代中央官署变革的突出特点。这种实质上的变革特点意味着,中国近现代通过宪法组织中央政府时以维护控权集团的核心利益为宗旨,宪法应当具有的人权保障功能被剥离;控权集团先于宪法存在并通过宪法分配政治权力,并在制宪后通过掌握修宪及释宪权来维护其核心利益。清朝以来的立宪进程昭示了“谁主导制宪比制宪程序本身更为重要”,宪法作为主权者政权合法性的证明文件地位显赫,但作为行为规范体系顶点、其他法律规范的源泉作用却不受重视,宪法仅在凝聚人心和证明政权合法性的工具意义上被强调,成为一种宣示意义上的国家大典。
何以如此?或许,“德命”体系下的“上下一心”(或“同心同德”)传统可资解释。“德命”体系强调政权合法性的证成不通过权力来源上的多数同意和程序原则,统治权威是在法律体系以外获得合法性证明。战争胜负检验的人心向背是“德命”体系的核心,法律体系自身也靠它来证成。这种法从于政、法从于权的传统在历史传习过程中沉淀下来,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通过宪法组织中央政府的实践,使其呈现出形式和实质相背离的双重特点。考虑到宪法是一种历史现象、政治现象、文化现象,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我们要秉承“三个坚持、三个反对”,以求既立足国情,又择善而从。
第一章 中央官署变革的规范理论
第一节 术语的界定
一、“中央官署变革”
二、关联概念:“宪法变迁”
第二节 中央官署变革:函变理论与规范分析
一、中央官署变革与宪法变迁的函变理论
二、中央官署变革函变理论的规范分析
第二章 清末(1901—1911年)的中央官署变革
第一节 宪法理念的传人
一、宪法理念的传入历程
二、宪法理念传入时的冲突及文化整合
第二节 危局下的变革——光、宣两朝的中央官制改革
一、中央官制改革的背景
二、中央官制改革的历程
三、清末中央官制改革的分析
第三节 清末宪法变迁——《钦定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
一、清末两种宪法文件的出台
二、宪纲体系和中央官署变革
三、《十九信条》体系和中央官署变革
第四节 小结:清末中央官署变革与宪法变迁之关系
第三章 民国前期(1912_1928年)的中央官署变革
第一节 《临时约法》与中央官署变革
一、《临时约法》的出台及中央官署制度设计
二、《临时约法》下中央官署的实际运行
第二节 强人政治与中央官署变革
一、“新约法”与“超级总统制”
二、从总统到皇帝:寻找权威与人民的决断
第三节 武人干政下的中央官署变革
一、武人干政下的中央官署变革:总的描述
二、个案分析:武人干政下的国会制宪
第四章 训政时期(1928—1946年)的中央官署变革
第一节 个人集权向政党集权的转变
一、寻求新方案:孙中山的宪法思想
二、宪法理念的更新:党国体制
第二节 训政初期(1928一1937)的中央官署变革
一、从军法之治到约法之治
二、《训政约法》与中央官署变革
第三节 紧急状态(1937—1945年)下的中央官署变革
一、中央官署变革概要
二、中央官署变革与宪法变迁的关系
第四节 小结
一、训政时期中央官署变革与宪法变迁
二、训政时期中央官署制度的挑战
第五章 宪政时期(1947_1949年)的中央官署变革
第一节 四七国宪的中央官署制度设计
一、四七国宪的历史来源与变迁
二、四七国宪的中央官署制度设计
第二节 中央官署的实际运行与宪法变迁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中国近现代中央官署变革的双重特点
一、形式特点
二、实质特点
第二节 中国近现代中央官署变革的文化基因
一、被决定的我们:人是传统的“囚徒”
二、历史的遗产:中国前立宪状态下的中央官署制度及变革特点
三、文化基因:“德命”体系下的“上下一心”传统余论
一、新中国中央官署变革和宪法变迁简史
二、百年宪政历程之启示
参考文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