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641533
内容简介
本书的内容包括:草木樨的分布、起源与分类,草木樨的植物学和生物学特性,草木樨的活性成分,栽培管理技术及抗逆性研究,根瘤菌固氮作用,草木樨的加工利用与种子生产技术,可为草木樨种植生产者提供参考,一本较好的实用指导书。
目 录
第一章草木樨的分布、起源与分类
第一节草木樨的起源
一、国外草木樨的起源
二、国内草木樨的起源
第二节草木樨的分布
一、白花草木樨
二、黄花草木樨
三、香甜草木樨
四、细齿草木樨
五、印度草木樨
六、高草木樨
七、槽柄草木樨
八、伏尔加草木樨
第二章草木樨植物学和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植物学特性及分类
一、植物学特性
二、草木樨的种属特性
第二节生物学特性
一、白花草木樨的生物学特性
二、黄花草木樨及细齿草木樨的生物学特性
第三节生长发育
一、幼苗生长
二、营养生长
三、生殖生长
四、根系生长
第四节草木樨的生产性能
第三章草木樨主要活性成分
第一节香豆素类化合物
第二节黄酮类化合物
第三节三萜及皂苷类化合物
第四节其他成分
第四章草木樨栽培
第一节栽培方式
一、单播/轮作
二、间套作
三、混播
四、林草复合
第二节播种
一、品种选择
二、种子处理
三、种植
第三节田间管理
一、栽培密度
二、水肥管理
三、除草
四、病虫害防治
第五章草木樨适应性
第一节耐旱
第二节耐寒
第三节耐贫瘠
第四节耐盐碱
一、草木樨发芽期耐盐性
二、草木樨苗期耐盐性
第六章草木樨根瘤菌
第一节根瘤菌的资源调查与分布
一、土壤根瘤菌数量动态变化
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
三、土壤理化性质与根瘤菌数量的相关性分析
第二节根瘤菌分离鉴定与分类
一、草木樨根瘤细菌的分离
二、草木樨根瘤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第三节草木樨固氮能力
第七章草木樨加工与利用
第一节干草
一、割草/收获
二、搂草/集拢
三、打捆
第二节青贮
第三节脱毒
第四节饲喂
一、羊
二、牛
三、猪
第五节绿肥
一、腐解规律
二、利用模式
三、对土壤的影响
四、对当季和后茬植物的影响
第六节药用
第七节生态作用
第八节蜜源植物
一、开花流蜜的规律
二、影响开花流蜜的因素
三、蜜蜂采集情况
第九节生物防治方面的应用
一、病害防控
二、虫害防控
三、杂草抑制
第八章草木樨种子生产技术
第一节种子田建植要点
一、气候条件
二、土壤的条件
第二节种子生产技术
一、播种
二、施肥
三、灌溉
四、杂草
五、病虫害
六、授粉
七、生长调节剂
第三节种子收获
一、收获前的准备
二、收获时间
三、收获
第四节种子加工与储藏
第五节草木樨种子检验技术
一、种子纯度检验
二、种子净度检验
三、种子发芽率检验
四、种子水分检验
附录
附录1图片
附录2冬小麦套种草木樨技术规程
参考文献
第一节草木樨的起源
一、国外草木樨的起源
二、国内草木樨的起源
第二节草木樨的分布
一、白花草木樨
二、黄花草木樨
三、香甜草木樨
四、细齿草木樨
五、印度草木樨
六、高草木樨
七、槽柄草木樨
八、伏尔加草木樨
第二章草木樨植物学和生物学特性
第一节植物学特性及分类
一、植物学特性
二、草木樨的种属特性
第二节生物学特性
一、白花草木樨的生物学特性
二、黄花草木樨及细齿草木樨的生物学特性
第三节生长发育
一、幼苗生长
二、营养生长
三、生殖生长
四、根系生长
第四节草木樨的生产性能
第三章草木樨主要活性成分
第一节香豆素类化合物
第二节黄酮类化合物
第三节三萜及皂苷类化合物
第四节其他成分
第四章草木樨栽培
第一节栽培方式
一、单播/轮作
二、间套作
三、混播
四、林草复合
第二节播种
一、品种选择
二、种子处理
三、种植
第三节田间管理
一、栽培密度
二、水肥管理
三、除草
四、病虫害防治
第五章草木樨适应性
第一节耐旱
第二节耐寒
第三节耐贫瘠
第四节耐盐碱
一、草木樨发芽期耐盐性
二、草木樨苗期耐盐性
第六章草木樨根瘤菌
第一节根瘤菌的资源调查与分布
一、土壤根瘤菌数量动态变化
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
三、土壤理化性质与根瘤菌数量的相关性分析
第二节根瘤菌分离鉴定与分类
一、草木樨根瘤细菌的分离
二、草木樨根瘤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第三节草木樨固氮能力
第七章草木樨加工与利用
第一节干草
一、割草/收获
二、搂草/集拢
三、打捆
第二节青贮
第三节脱毒
第四节饲喂
一、羊
二、牛
三、猪
第五节绿肥
一、腐解规律
二、利用模式
三、对土壤的影响
四、对当季和后茬植物的影响
第六节药用
第七节生态作用
第八节蜜源植物
一、开花流蜜的规律
二、影响开花流蜜的因素
三、蜜蜂采集情况
第九节生物防治方面的应用
一、病害防控
二、虫害防控
三、杂草抑制
第八章草木樨种子生产技术
第一节种子田建植要点
一、气候条件
二、土壤的条件
第二节种子生产技术
一、播种
二、施肥
三、灌溉
四、杂草
五、病虫害
六、授粉
七、生长调节剂
第三节种子收获
一、收获前的准备
二、收获时间
三、收获
第四节种子加工与储藏
第五节草木樨种子检验技术
一、种子纯度检验
二、种子净度检验
三、种子发芽率检验
四、种子水分检验
附录
附录1图片
附录2冬小麦套种草木樨技术规程
参考文献
前 言
前言
草木樨,是豆科草木樨属(Melilotus)植物,为一年生、二年生或短期多年生草本。一年生的草木樨萌发当年进行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二年生的在建植当年只进行营养生长,第二年才进行生殖生长,在结种子成熟后死亡。草木樨在世界各地均有种植,其中大多数原产于温带的欧洲和亚洲,以其耐贫瘠、耐干旱、耐盐碱、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固氮能力强、产量高和肥田增产效果明显等优良特性而著称,得到种植者的青睐,深受欢迎。
草木樨具有悠久的栽培利用历史,早在2 000多年前,地中海地区的居民就将黄花草木樨作为绿肥植物和蜜源植物进行栽培。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亦有记载,清朝初年陈扶摇著《花镜》称草木樨为“水木樨”或“指田”。吴其睿著《植物名实图考》中把草木樨称为“辟汗草”,将草木樨分为蔓藤和芳香类,可作为观赏植物和装饰品。据陈布圣编著《牧草栽培》中记载,草木樨作为牧草和绿肥作物在我国栽培时间始于1922年。1942年开始对草木樨进行科学研究。
随着党中央“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国家将更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草木樨作为抗逆性强的优质牧草、绿肥作物、蜜源植物将会受到重视,广泛种植。
现将近10年来我们的研究成果总结成本书,内容涵盖4位研究生关于草木樨方面的硕士论文,但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希望得到广大同仁的指教。如果本书能对今后中国草木樨的深入研究以及中国草木樨产业的发展有所推动,将让作者深感欣慰。
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世界草木樨的分布、起源与分类;第二章草木樨属的植物学和生物学特性;第三章草木樨活性成分;第四章草木樨栽培;第五章草木樨适应性;第六章草木樨根瘤菌;第七章草木樨加工与利用;第八章草木樨种子生产技术。
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工作十分有限,如草木樨与粮食作物等轮作复种体系研究与应用等还不够深入,敬请读者批评指教。
在本研究和成书过程中,得到业内专家和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对博士研究生王旭哲、硕士研究生李菲菲等的辛勤付出,在此也表示衷心感谢。
草木樨,是豆科草木樨属(Melilotus)植物,为一年生、二年生或短期多年生草本。一年生的草木樨萌发当年进行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二年生的在建植当年只进行营养生长,第二年才进行生殖生长,在结种子成熟后死亡。草木樨在世界各地均有种植,其中大多数原产于温带的欧洲和亚洲,以其耐贫瘠、耐干旱、耐盐碱、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固氮能力强、产量高和肥田增产效果明显等优良特性而著称,得到种植者的青睐,深受欢迎。
草木樨具有悠久的栽培利用历史,早在2 000多年前,地中海地区的居民就将黄花草木樨作为绿肥植物和蜜源植物进行栽培。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亦有记载,清朝初年陈扶摇著《花镜》称草木樨为“水木樨”或“指田”。吴其睿著《植物名实图考》中把草木樨称为“辟汗草”,将草木樨分为蔓藤和芳香类,可作为观赏植物和装饰品。据陈布圣编著《牧草栽培》中记载,草木樨作为牧草和绿肥作物在我国栽培时间始于1922年。1942年开始对草木樨进行科学研究。
随着党中央“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生态文明建设新发展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国家将更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草木樨作为抗逆性强的优质牧草、绿肥作物、蜜源植物将会受到重视,广泛种植。
现将近10年来我们的研究成果总结成本书,内容涵盖4位研究生关于草木樨方面的硕士论文,但研究还不够深入全面,希望得到广大同仁的指教。如果本书能对今后中国草木樨的深入研究以及中国草木樨产业的发展有所推动,将让作者深感欣慰。
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世界草木樨的分布、起源与分类;第二章草木樨属的植物学和生物学特性;第三章草木樨活性成分;第四章草木樨栽培;第五章草木樨适应性;第六章草木樨根瘤菌;第七章草木樨加工与利用;第八章草木樨种子生产技术。
受多种因素影响,本研究工作十分有限,如草木樨与粮食作物等轮作复种体系研究与应用等还不够深入,敬请读者批评指教。
在本研究和成书过程中,得到业内专家和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对博士研究生王旭哲、硕士研究生李菲菲等的辛勤付出,在此也表示衷心感谢。
编者2019年1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