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6910881
1、《赵绍琴内科心法与温病浅谈》
编辑推荐:讲卫气营血辨治之精要,解临证遣方用药之玄机。
2、《赵绍琴温病讲座》
编辑推荐:赵绍琴诊治温病的心得体会和独到的临床经验总结。
3、《赵绍琴验案精选》
编辑推荐:赵绍琴治病验案,以及屡用屡效的经验方和家传秘方。
4、《赵绍琴内科精要》
编辑推荐:家传师授,温病大家赵绍琴集六十余年临床经验之大成者。
1、《赵绍琴内科心法与温病浅谈》
内容简介:
赵绍琴,三代御医之后,得家传师授,在学术上自成一家,创见颇多,是当代著名温病学家。本书成书于赵老晚年,比较完整地总结和反映了赵老的学术思想及其临证经验,正如赵老所言,本书包涵了其所学之精要,及其60 余年之临床心得,对于临床医生、中医学者大有裨益。是欲学温病、脉诊者不可不读的书目之一。
本书作者赵绍琴为三世御医之后,又先后从学于韩一斋、翟文楼和汪逢春三大名家,集家学与诸名师妙术于一身,医技精湛。其将家传师授所得,结合临证经验,编成本书。书中病案以内科常见病为主,理法方药齐备,尤其是辨证分析及遣方用药颇为精妙,值得反复研读。书末附有“赵绍琴辨治湿热证十法”,有分型有治法有经验方,随学随用,屡用屡效。
温病浅谈部分则为赵绍琴治疗温病的心得体会。全书共分六章,首先概述温病的起因、病机、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温病的诊断和治疗大法等,随后详细论述了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温毒七种常见温病的辨证论治,并附有赵绍琴温病治验提要23条。可供广大中医临床人员及中医药爱好者参考学习。
2、《赵绍琴温病讲座》
内容简介:
赵绍琴是当代屈指可数的温病大家,对于温病有独到的见解和临床治疗经验。本书根据他1986年春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讲授温病的录像资料整理而成,共计11讲,概括了温病治疗的全过程,
本书*限度地保持了赵老先生讲座中口语化的教授风格,使整个讲解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像是有名师面对面讲温病,手把手教临证。
本书不仅讲述了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之辨治大法,纠偏救误之道理与手段,还揭秘了临床用药的配伍与分量,可以说是先生一生诊治温病的心得体会和独到临床经验的总结!
3、《赵绍琴验案精选》
内容简介:
赵绍琴得家传师授,是当代著名的温病学家,擅长治疗温热病,并在学术上自成一家,创见颇多。他对叶天士提出的温病“卫气营血”辨治大法有独到的体会和认识,创造性地把该法运用到内科杂病治疗中,对一些疑难病症主张从营血进行辨证,疗效令人满意;尤善运用叶天士“透热转气”法救治高热不退、昏迷等危急重症,活人无数。
本书整理了他从医60余载临床验案的精华,充分反映了他独到的“卫气营血”辨治大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辨证准、立法明、用药少、疗效好。同时书中还将老先生自创的经验方和验之临床有特效的家传秘方公之于众,其妙用不可尽言。
4、《赵绍琴内科精要》
内容简介:
温病大家赵绍琴先生从医60余年,以精于脉诊、辨证准确、用药精炼、疗效显著而闻名。本书则是其六十余年临床经验之集大成者。
赵绍琴得家传之秘,又经长期临床验证,于中医脉理有独到体会,并在诊断上特别重视脉诊,提出诊脉八纲(浮、沉、迟、数、虚、实、气、血)和诊脉四部(浮、中、按、沉),把传统的浮中沉三候扩展为浮中按沉四部,在温病中以应卫气营血,并认为浮中部所得仅反映疾病的现象,沉按部所得才反映了疾病的实质。并详细辨析相兼脉象及其主病840余条,这在内容都详细记录于本书的上篇“脉学述要”中。
书中第二部分的“中医辨证”,则完全体现了赵绍琴独到的辨证思路和心得体会。下篇的“杂病证治”则记录了临床45种常见病的辨证分型及经验用方。
书中所载,俱为其经验讲述,值得反复研读。
目 录
上篇:内科心法
一、感冒
二、咳嗽
三、喘哮
四、泄泻
五、眩晕
六、痹证
七、痿证
八、痢疾
九、痰饮
十、血证
十一、脘痛
十二、胸胁痛
十三、腹痛
十四、腰痛
十五、黄疸
十六、臌胀
十七、便秘
十八、心悸
十九、不寐(失眠)
二十、头痛
二十一、厥证
二十二、呕吐
二十三、虚劳
二十四、水肿(包括肾炎)
二十五、中风
二十六、耳鸣、耳聋
二十七、阳痿
二十八、遗精
二十九、积聚
三十、呃逆
三十一、噎嗝
三十二、劳瘵
三十三、失音
三十四、肺痈(附肺痿)
三十五、消渴(糖尿病、尿崩症)
三十六、郁证
三十七、癫、狂、痫
三十八、癃闭
三十九、遗溺
四十、肠痈
四十一、五淋(附:尿浊)
四十二、疝气(附:奔豚气)
四十三、疟疾
四十四、诸虫
附:赵绍琴辨治湿热证十法
下篇:温病浅谈
前言
章 温病概述
一、什么是温病和温病学
二、温病学说的产生和发展
三、如何正确对待伤寒、温病两大学说
第二章 温病辨证
一、卫气营血辨证
二、三焦辨证
三、卫气管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关系
第三章 温病诊法
一、辨舌
二、卫气营血舌象及其用药法则
三、验齿
四、辨斑疹、白[疒咅]
五、辨温病脉象
六、辨温病常见症状
第四章 温病治法
一、辛凉疏卫法
二、辛寒清气法
三、苦宣折热法
四、疏调升降法
五、宣畅三焦、醒胃祛湿法
六、导滞通下法
七、清营养阴法
八、开闭通窍法
九、凉血散瘀法
十、凉肝熄风法
十一、调节阴阳、增液复脉法
十二、回阳固脱法
第五章 四时温病
一、风温
二、春温
三、暑温
四、湿温
五、温毒
第六章 温病治验提要
附:介绍我父亲的几个病历
——“中医天地名师讲堂”之赵利华老师篇
目 录
讲2
第二讲13
第三讲27
第四讲45
第五讲64
第六讲74
第七讲99
第八讲131
第九讲159
第十讲190
第十一讲202
目录
风温1(上呼吸道感染)
风温2(化脓性扁桃腺炎)
风温3(上呼吸道感染)
风温4(上呼吸道感染)
风温5(大叶性肺炎)
风温6(支气管肺炎)
风温7(支气管肺炎)
春温1(上呼吸道感染)
春温2(重感冒)
春温3(重感冒)
春温4(重症肌无力合并重感冒)
暑温1(感冒合并心衰)
暑温2(流行性乙型脑炎合并剥脱性肠炎)
暑温3(流行性乙型脑炎)
暑湿(胃肠型感冒)
湿阻(胃肠型感冒)
凉遏(胃肠型感冒)
寒凝(胃肠型感冒)
冰伏(重感冒)
附:赵绍琴辨治湿热证十法
湿温1(肠伤寒)
湿温2(肠伤寒)
湿温3(肠伤寒)
湿温4(肠伤寒)
湿温5(肠伤寒恢复期)
湿温6(发热待查)
伏暑(肺炎)
秋燥1(上呼吸道感染)
秋燥2(支气管炎)
冬温1(发热待查)
冬温2(重感冒)
痄腮1(流行性腮腺炎)
痄腮2(流行性腮腺炎)
痄腮3(流行性腮腺炎)
大头瘟1(颜面丹毒)
大头瘟2(颜面丹毒)
烂喉[疒丹]痧1(猩红热)
烂喉[疒丹]痧2(猩红热)
附1:赵绍琴先生辨治烂喉[疒丹]痧的经验
附2:汪逢春先生辨治烂喉[疒丹]痧的经验
温毒(急性颌下淋巴结炎)
高热昏迷1(老年肺炎)
高热昏迷2(流行性感冒)
高热昏迷3(病毒性脑炎)
昏迷(尿路感染合并肺炎)
麻疹(麻疹合并肠炎)
肺痈1(大叶性肺炎)
肺痈2(大叶性肺炎)
咳嗽1(支气管炎)
咳嗽2(支气管炎)
咳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咯血(支气管扩张)
失音1(声带息肉)
失音2(癔症性失音)
失音3(急性喉炎)
失音4(慢性喉炎)
鼻鼽(肥厚性鼻炎)
鼻痔(鼻息肉)
胃脘痛1(浅表性胃炎)
胃脘痛2(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胃脘痛3(食道裂孔疝)
胃脘痛4(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胁痛1(神经性胁痛)
胁痛2(慢性肝炎)
胁痛3(肺结核)
胁痛4(神经衰弱)
胁痛5(胆囊炎)
腹痛1(肠痉挛)
腹痛2(慢性盆腔炎)
腹痛3(肠粘连)
腹痛4(附件炎)
呕吐1(中暑)
呕吐2(神经性呕吐)
呕吐3(神经性呕吐)
痢疾1(急性细菌性痢疾)
痢疾2(慢性细菌性痢疾)
痢疾3(妊娠菌痢)
泄泻1(过敏性结肠炎)
泄泻2(过敏性结肠炎)
泄泻3(过敏性结肠炎)
泄泻4(过敏性结肠炎)
便秘(习惯性便秘)
眩晕1(低血压)
眩晕2(高血压)
眩晕3(高血压)
眩晕4(高血压)
眩晕5(美尼尔氏综合征)
眩晕6(脑动脉硬化)
眩晕7(高血脂,动脉硬化)
头痛1(神经性头痛)
头痛2(神经性头痛)
头痛3(高血压)
头痛4(高血压)
头痛5(三叉神经痛)
头痛6(低血压)
头痛7(高血压,动脉硬化)
头痛8(回肠淋巴滤泡增生症)
心悸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心悸2(风湿性心脏病)
心悸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心悸4(贫血待查)
心悸5(冠心病)
胸痛1(冠心病)
胸痛2(冠心病)
嗜睡
失眠1(神经衰弱)
失眠2(神经衰弱)
失眠3(神经衰弱)
耳聋1(神经性耳聋)
耳聋2(神经性耳聋)
癫痫
震颤(帕金森氏综合征)
发斑(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齿衄(再生障碍性贫血)
鼻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臌胀1(肝硬化)
臌胀2(早期肝硬化)
癥1(转移性肝癌)
癥2(子宫肌瘤)
癥3(多发性子宫肌瘤)
瘿(良性甲状腺囊肿)
消渴1(糖尿病)
消渴2(糖尿病)
消渴3(糖尿病)
黑疸(阿狄森氏病)
胖肥(高脂血症)
阳痿1(性功能障碍)
阳痿2(前列腺炎)
阳强(前列腺炎)
痹证1(风湿热)
痹证2(干燥综合征)
痹证3(类风湿性关节炎)
附:赵绍琴从痰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
淋证1(慢性肾盂肾炎)
淋证2(泌尿系感染)
遗尿1
遗尿2(肾盂积水)
遗尿3(尿失禁)
尿血1(膀胱癌)
尿血2(狼疮性肾炎)
尿血3(IgA肾炎)
水肿1(肾病综合征)
水肿2(肾病综合征)
水肿3(肾病综合征)
水肿4(慢性肾功能不全,双肾萎缩)
水肿5(急性肾小球肾炎)
水肿6(糖尿病性肾炎、慢性肾功衰竭)
关格1(尿毒症)
关格2(尿毒症)
关格3(尿毒症)
关格4(尿毒症)
关格5(尿毒症)
关格6(尿毒症)
关格7(尿毒症)
腰痛1(慢性肾小球肾炎)
腰痛2(慢性肾小球肾炎)
尿浊(运动性蛋白尿)
皮肤瘙痒(尿毒症)
喘逆(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胸腔积液)
经期发热(周期性发热)
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
经闭
头汗(更年期综合征)
少年白发
脱发(脂溢性脱发)
牙疳(牙周炎)
白疕(银屑病)
头疮(头部多发性毛囊炎)
赘疣(面部扁平疣)
腹部漏疮
目录
上篇 脉学述要
一、浮中与按沉四部取脉法
二、八纲统脉
三、主脉与兼脉
四、脉诊各论
中篇 中医辨证
一、什么是中医辨证
二、为什么要辨证
三、病因
(一)外感病因
(二)内伤病因
四、辨证
(一)八纲辨证
(二)脏腑辨证
(三)六经辨证
(四)三焦辨证
(五)卫气营血辨证
五、五脏的辨证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肝
(二)心
(三)脾
(四)肺
(五)肾
下篇 杂病证治
一、感冒
二、咳嗽
三、喘哮
四、泄泻
五、眩晕
六、痹证
七、痿证
八、痢疾
九、痰饮
十、血证
十一、胃脘痛
十二、胸胁痛
十三、腹痛
十四、腰痛
十五、黄疸
十六、臌胀
十七、便秘
十八、心悸
十九、不寐(失眠)
二十、头痛
二十一、厥证
二十二、呕吐
二十三、虚劳
二十四、水肿(包括肾炎)
二十五、中风
二十六、耳鸣、耳聋
二十七、阳痿
二十八、遗精
二十九、积聚
三十、呃逆
三十一、噎嗝
三十二、劳瘵
三十三、失音
三十四、肺痈(附肺痿)
三十五、消渴(糖尿病、尿崩症)
三十六、郁证
三十七、癫狂痫
三十八、癃闭
三十九、遗溺
四十、肠痈
四十一、五淋(附:尿浊)
四十二、疝气(附:奔豚气)
四十三、疟疾
四十四、诸虫
四十五、古今度量衡对照表
附录:方剂索引
1、《赵绍琴内科心法与温病浅谈》
痹证
痹者闭也,是阻塞不通的意思。痹证是指外邪侵袭,痹阻络脉,而致周身关节肌肉疼痛、肿大,重着一类的疾患。
《内经》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又有从筋、骨、脉、肌、皮分为五痹。这是从风寒湿邪中人浅深的位置而定的。
一、辨证论治
1.行痹
肢体酸痛,痛无定处,游走不定,甚则关节肿痛,舌苔多白腻滑润,脉象浮数(或浮紧、浮缓),祛风散寒化湿通络方法。如防风汤(防风、当归、赤苓、杏仁、黄芩、秦艽、葛根、羌活、桂枝、甘草、生姜)。
经验用方:羌活、独活各3钱,桂枝3钱,当归3钱,防风2钱,秦艽2钱,葛根3钱,桑枝1两,细辛1钱。
2.痛痹
以关节疼痛为主,得热则舒,遇冷加剧,皮肤不红,触之不热,舌白滑,脉弦紧,溲清长、便溏薄,以散寒祛湿、疏风拈痛方法,药如乌头汤(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
经验用方:麻黄1钱,桂枝3钱,川乌、草乌各1钱,细辛1钱,羌活、独活各1钱,川芎3钱,红花2钱。
3.着痹
肌肤麻木不仁,肢体关节重着,肿痛,痛处固定不移,舌白滑润,脉象沉濡且缓,祛风活络,除湿缓痛,用薏苡仁汤(薏苡仁、芍药、当归、麻黄、桂枝、苍术、甘草、生姜)。
经验用方:麻黄1钱,桂枝2钱,防风2钱,苍术、白术各4钱,茯苓1两,炒薏苡仁1两,干姜1钱,桃仁泥3钱。
4.热痹
关节红肿热痛,得冷则舒,身热心烦,时或憎寒,甚则壮热口干,关节红肿灼热加剧,痛不可近,舌质红,苔糙厚,舌尖红起刺,脉象弦滑而数。轻时可用疏风清热为主,如桂枝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桂枝)。或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知母、甘草、麻黄、附子、防风、白术、生姜)。
热入血分,病势较重时,用千金犀角散(犀角、羚羊角、前胡、黄芩、栀子、大黄、升麻、射干、豆豉)。
经验用方:桂枝1钱,荆芥2钱,赤芍、白芍各3钱,知母2钱,防风1钱,苍术1钱,石楠藤5钱,丝瓜络3钱,桑枝1两,大黄粉3分(冲)。
5.关节变形
(类风湿)关节肿痛日久,没有吸收恢复正常,此气血运行不畅,血凝脉络,痰浊阻络,气分不通,故变形且痛,遇冷更重,当以祛瘀化痰方法。如南星、半夏、白芥子、猪牙皂、桃仁、红花;甚则加用虫类药物,以搜剔络道,如蜣螂、全蝎、山甲、蜂房、蛴螬之类,但不要多,防其伤正。总宜考虑到胃肠消化部分,李东垣认为九窍不和,全在于胃。若久病体弱,酌情加生黄芪等,以助正推邪。
……
2、《赵绍琴温病讲座》
温病心得
那么,今天呢,是第四讲。
黑板板书:第四条:温热病邪从口鼻入肺,咽红且痛,甚则作咳,脉必浮数,口渴咽红。肺外合皮毛,故云在卫。卫分证必寒热头痛,非是表邪,乃火热内郁之象,决不可误认为表证而用解表求汗之法。此虽形寒,而舌红、口渴、咽干皆是热象,或前额有汗,乃火热上蒸之象,用药当以疏卫开郁,若过寒凉必遏其热,气机闭塞,卫失疏和,反而增重矣。
第四讲呢,就讲的是“温热病,邪从口鼻入肺,咽红且痛,甚则作咳,脉必浮数,口渴咽红。”它的意思就是温热病,邪从口鼻入肺,它的意思就是告诉你,跟外感、风寒、着凉,根本不同。温邪从口鼻吸收入肺,跟讲就结合起来了。它的特点呢?——咽红且痛,上来就是嗓子红,嗓子疼。甚则作咳——什么道理呢?就是告诉你温邪从咽喉经过气管到肺,热郁于肺所以作咳。脉必浮数——跟伤寒,跟受风都不一样。伤寒是浮紧,中风、受风是浮缓,而温病卫分证的脉象是浮数。因为它是热邪,所以上来就是口渴,客观检查发现咽红,嗓子是红的。因为热邪到了肺——肺外合皮毛。肺主皮毛,什么叫皮毛呢?它有腠理,司开合。因为它是属皮毛的——故云在卫。不说他是表证,什么道理呢?要说它是表证,都想到是风寒,不是受了风了就是受了寒了,都想到是皮毛受了病了,温邪不是啊。它是从外面来的,因为肺主皮毛,所以叫作卫分证。这一点很突出的,在温病必须这么认识。学完温病,错误地把温邪从口鼻吸入到肺发生的咳嗽,认为是皮表受风或是受寒,这是百分之百的错误,病机就错了,所以治疗上对不了了。为什么说不是风寒呢?“咽红且痛”,是热啊,不是受的风寒。伤寒是咽不红,嗓子不疼,舌苔白、润。这是他们的区别点。
下边说“卫分证必寒热头痛,非是表邪,乃火热内郁之象”,这里它也讲清楚了,温邪的卫分证,必寒热头疼。常常给我们一个错误概念:有冷有烧,就认为是表证,古人也说了很多,“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那么古人说错了吗?一部分,受了风也好寒也好,没解表的时候,是有恶寒,这是一个方面。在温病这方面不是这个——说卫分证必寒热头疼,卫分证是温邪热邪,它接触到我们身上来,是从口腔到了肺了,肺主皮毛,皮毛司开合,所以肺热郁闭,皮毛的开合不利,就形成了寒热,也头疼,这个头疼不是受了风了,也不是受了寒了,是温热上蒸的头疼。所以底下讲了——非是表邪,乃火热内郁之象。不是表邪,不是着凉,千万不可以错误地认为是着凉了,错误地认为是受风了,这都是错的。火热内郁——就是火热在里头郁着,出不去,是这个关系。决不可误认为表证而用解表求汗之法。绝不是表证,决不可以解表,也决不可以发汗。这段的意思说的是这个。底下说了——此虽形寒——这个时候虽然它有冷,可是舌红,口渴,咽干,甚则咽红,扁桃腺肿大。——皆是热象,全是热啊。温邪,吸进来的就是热邪,到了里头就是热,伤寒呢,体表受了寒,过了两三天“化热”,这是不同的。这儿讲的是温病,因为它舌头红,舌面是干、糙老,没有津液,阴伤内热,口渴——也是内热,嗓子干——也是内热,(黑板:……此虽形寒而舌红、口渴、咽干,皆是热象……)扁桃体肿大——也是内热。“皆是热象”。或前额有汗,——说有的时候,头的前额部分有汗,这是什么道理?——乃火热上蒸之象。这个不是吃了银翘散、桑菊饮发的汗,是里头热郁上蒸,所以前额、头面汗出。用药当以疏卫开郁,——说的是用药可不要解表,也不要辛温,要“疏卫开郁”,把卫分疏一疏,主要是开郁。因为里面热啊,就跟我们屋里头热一样,开开门,开开窗,开郁。若过寒凉,必遏其热——说用药(时),假若遇到的是热(郁卫分),你错误地用了寒凉药(这热就被你抑遏住了。)意思就是告诉你,在卫分的时候,决不许用寒凉药,必须到了气分才许用寒凉药。在卫分,它是火热郁到卫分,火热郁于肺,这个时候不能用寒凉(药),用了寒凉(药)了——必遏其热啊,这热出不去了,遏制了。就是说屋里本来热,你不给它流通空气,楞加上一个冷,热也出不去了。冷是冷,热是热。这边冷,也不能把热化开。气机闭塞——人身上的一个正常的循环就要闭塞了。卫失疏和,反而增重矣——卫分应该是开啊,皮毛不开,也开不开了。我们身上的皮毛、汗孔,都是排泄的,应该疏和。假若失掉了疏和,病必增重。
(黑板全文:温热病,邪从口鼻入肺,咽红且痛,甚则作咳,脉必浮数,口渴咽红。肺外合皮毛,故云主卫。卫分证必寒热头疼,非是表邪,乃火热内郁之象,绝不可误认为表证而用解表求汗之法。此虽形寒而舌红、口渴、咽干,皆是热象。或前额有汗,乃火热上蒸之象。用药当以疏卫开郁,若过寒凉必遏其热,气机闭塞,卫失疏和,反而增重矣。)
这一段呢,讲的就是卫分证的特点。下边我就讲一讲:温为阳邪,蒸腾而上,从口鼻吸受。温邪啊,说吴鞠通为什么把(《温病条辨》)分成上焦篇、中焦篇、下焦篇呢?上焦,就是肺啊,太阴之为病。温邪就是个热邪,它蒸腾而上,从口鼻吸受之后,就经过喉咙、气管,(达到肺)。肺主卫,外合皮毛,所以称它为卫分。因为肺的功能是宣降的,上边宣(发),底下有一个肃降,这么一个功能,能够宣,能够降。它受了病了,就不能正常发挥它的生理功能,所以影响到卫外的功能。温病在卫分的时候,也有些寒热,(但是)它不是在表卫,不是伤寒,不是皮毛受的邪,所以不说它(病位)在表,(要)说它在卫分。卫分证在肺,刚才我也说了,皮毛属肺,肺主皮毛,因为热郁(于肺),皮毛司开合,(受邪之后)开不开,所以它有恶风、恶寒,貌似好像是表证,实际上它不是皮毛的病,是肺热反应过来,皮毛失和的一个病。因为肺主的是宣发,主的是肃降。《内经》说过“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就是说肺的功能是主开发的,主皮毛,(气机)宣畅的。腠理根据肺的功能,能够排泄,因为肺的开泄,(保证了)正常人的生理功能,能够生活。假若你把肺,把卫分的,皮毛的给堵塞了,人就不能够生活了。
3、《赵绍琴验案精选》
腹痛4(附件炎)
吴某某,女,31岁。
初诊:少腹作痛,经常发作,经期加重,经妇科检查,认为系附件炎症。经色深紫成块,舌白质红,脉象弦细。按之无力。营血不足,肝经郁热,气分不畅,先拟疏调八脉,以缓腹痛。
炒艾叶6克,阿胶珠10克,当归10克,川楝子6克,炒官桂6克,淡吴萸3克,乌药6克,柴胡6克,黄芩6克,香附10克。七剂。
二诊:腹痛轻减,癸事适来,腹痛并未加重,经色深红,仍有小块,苔白质红,脉仍弦细,血分瘀滞,再以活瘀通络方法。
炒艾叶6克,阿胶球10克,当归10克,川楝子6克,赤白芍各10克,生蒲黄10克,炒五灵脂10克,红花6克,柴胡6克,黄芩6克,香附10克。七剂。
上方加减续服二十余剂,月经复来,色正红,无血块,腹痛未作。病告愈。
【按语】妇女腹痛腰痛,多与月经异常有关,血热、血寒、血虚、血瘀,各有征象。此案为血脉瘀滞,兼有血虚。经色深紫成块,是血分瘀热的表现,脉细按之无力,舌白而润,又属血少,气分不足,故用药则两调之。初诊用柴胡、黄芩、川楝子泻肝热;用当归、阿胶珠养血生血;用吴茱萸、官桂,炒艾叶温经止痛;用乌药、香附调气机。全方既泻郁热,又温通经脉,避免了寒凝气机之弊。二诊方加强了活血化瘀通络的力量,增入失笑散(生蒲黄、炒五灵脂)并用赤白芍、红花活血化瘀。经过一个月经周期的调治,经色、量、质均已复常,腹痛痊愈。但凡月经为病,一般都应该调治一个或几个周期,务令月经正常,则其病自然痊愈。否则,病本未除,恐暂愈而将复发也。
4、《赵绍琴内科精要》
不寐(失眠)
不寐即通俗讲的“失眠症”,症情不一,有不能入眠;有半夜易醒;有困的过早,当睡不眠;有睡不安静(不甜);有整夜不能入眠。有从内伤不足而起的,也有属于外感六淫而成。
一、心脾不足
思虑伤脾,心血亏损,经常不眠,故面色萎黄,体倦神疲,饮食无味,健忘心悸,脉象细弱,可用补益心脾方法,如归脾汤。
经验用方:白术4钱,党参3钱,黄芪4钱,当归4钱,炙甘草3钱,茯苓4钱,远志4钱,合欢皮4钱。
二、阴虚火旺
血少阴分不足,肾虚水不制火,真阴不升,心火上亢,气不得宁,故不得安寐,“阴虚则志不宁,心火盛则神不安”,故头胀眩晕,耳鸣心烦,口干津少,或有梦遗,舌质红,脉细数,可用滋阴清火法,如黄连阿胶汤。
经验用方:阿胶珠4钱(烊化),川黄连5分,白芍8钱,黄芩3钱,合欢皮3钱,沙参4钱,麦冬4钱。
三、胆热上扰
心烦梦多,阵阵急躁,夜寐不宁,动则惊醒,脉象弦数,左关尤甚,泻其胆火,求其寐安,方用温胆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竹茹、枳实)。
经验用方:竹茹4钱,半夏3钱,陈皮3钱,茯苓4钱,甘草3钱,枳实1钱,珍珠母1两。
四、湿痰壅遏
由痰饮湿邪,壅遏不化,胃气不降,胸中渴闷,寐不得安,舌白腻厚,脉濡滑且数,用降逆化痰方法,方如半夏秫米汤(半夏、秫米,甘微寒,益阴利肺,主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眠)。
经验用方:北秫米2两,半夏4钱,炙甘草3钱,陈皮3钱,合欢花3钱。
五、胃中不和
滞热上迫,心神受扰,夜寐惊醒不安,儿童尤甚,用疏导化滞方法。保和丸类(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莱菔子、枳壳、神曲、麦芽)。
经验用方:半夏曲4钱,旋覆花3钱,陈皮2钱,焦三仙各3钱,莱菔子3钱,大黄粉2分(冲)。
六、心胆气虚
体质薄弱,胆怯心慌,触手易惊,梦多(不恶),脉细弱略数,用养心安神法,安神定志丸(茯神、人参、远志、菖蒲、龙齿)。
经验用方:党参2钱,沙参4钱,菖蒲3钱,远志3钱,生龙骨1两,牡蛎1两,珍珠粉2分(睡前服)。
七、病后体弱
面色萎黄,形体削瘦,易疲乏力,舌淡脉细弱,用安神定志法,如琥珀多寐丸(琥珀、党参、茯苓、远志、羚羊角、甘草。琥珀甘平无毒,行水散瘀,宁神明目,安五脏治血尿)。
经验用方:党参2钱,黄芪4钱,当归3钱,白芍5钱,生地4钱,玳瑁3钱,琥珀粉3分(冲)。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