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378484
★《二战简史》涵盖了发生在欧洲战场、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大西洋战场、北非战场、欧洲第二战场以及亚洲战场上的19场经典战役,内容翔实,情节生动,铺陈详尽。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重大的历史事件,直接改变了世界政治、军事、经济格局,伤亡甚广、影响深远。
★《二战简史》叙述清晰、生动可读。全面、系统、生动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面貌。从战役、战略两方面探索战争的胜负手。
★通过阅读战争中的精彩瞬间,使读者朋友能够通过文字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触摸世界战争史的发展脉络,感受当今世界和平的来之不易。
战争范围涉及亚洲、欧洲、非洲以及大洋洲,波及太平洋、大西洋以及印度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伤亡9000余万军民,是人类历史上规模很大的世界战争。
它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各被压迫民族的觉醒和解放,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作出的贡献举世瞩目。
一部《二战简史》,再现历史,让我们更能记住这次人类大浩劫,铭记中国人民抗战史,让我们能缅怀过去,珍惜当下,面对未来。
[二战简史]
第一章 所谓和平会议,其实是列强分赃
第二章 协约国索赔,德国却因祸得福
第三章 世界经济危机,法西斯趁势兴起
第四章 绥靖政策助长法西斯的气焰
第五章 中国抗战,出乎意料的顽强
第六章 德军席卷欧洲,绥靖主义者自食其果
第七章 德国“闪击战”遭遇“俄罗斯寒冬”
第八章 大西洋交通线上的生死大搏杀
第九章 不同利益集团,国际势力分化组合
第十章 争霸太平洋,美日海空力量大比拼
第十一章 盟军局部反攻,法西斯从此走向覆灭
第十二章 盟国相约,将反法西斯斗争进行到底
第十三章 盟军战略大反攻,欧洲法西斯灭亡
第十四章 盟军在太平洋上的战略大反攻
第十五章 远东大反攻,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
第十六章 公审法西斯头目,只为伸张人类正义
[二战简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的一大浩劫,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由于少数战胜国过于贪婪,损人利己,最终制造了又一次大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瓜分地球势力范围的战争,也是一场民族战争,更是一场超越民族和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这场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前所未有,给人类留下了深刻的反思和惨痛的教训。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巴黎和会给全世界人们带来了希望,但英、法、美、意、日通过国联操控国际秩序,无视他国利益,尤其是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进行赤裸裸的战后利益分赃。美国在巴黎和会上受到抑制,但在华盛顿会议中得到了补偿。日本和意大利因利益未得到满足,极其不满。法国紧逼德国赔款,导致鲁尔危机爆发。英国和美国暗地支持德国,最终掌握了赔款主动权,而法国的国际威信则大跌。
在美国和英国主导下,德国赔款问题找到了皆大欢喜的解决之道:德国借美国的钱,利用美国技术恢复经济,其利润按照一定的比例支付赔款,而法国等国得到赔款后又用来偿还美国的债务。最终结局令人意外,德国经济实力到1929年时不仅恢复到了“一战”前的水平,还超越了同时期的英国和法国。
德国还未来得及高兴。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美国债券市场崩溃,欠美国债务的德国一夜回到十年前,不仅无钱支付债务,还陷入混乱之中。在那场世界性经济危机中,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走出了困境,德国却像意大利一样走向了法西斯专制。德国法西斯在希特勒领导下,打着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煽动民众反《凡尔赛和约》,反共反苏,迅速膨胀起来。而日本也因为经济危机加大对外侵略,走向了法西斯专制。
此时,为了自身利益,英国、法国和美国等损人利己,幻想祸水东引,控制国联,一再纵容德国法西斯侵略欧洲其他小国,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纵容日本侵略中国。结果,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胃口越来越大,不仅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还勾结起来企图吞并全球。
看到法西斯在全球成灾并危及切身利益,英、法、美、苏主动联合起来,并与中国等其他饱受压迫的国家联合起来,一起反对法西斯侵略。于是,全世界人们联合起来反法西斯,在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苏联战场、北非地中海战场、大西洋战场,与德、意、日法西斯进行了殊死搏斗,并最终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并对法西斯主要头目进行了公开审判。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复杂的,它涉及列强、半殖民地国家、殖民地国家,战争范围遍及全球;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简单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是“深感委屈”的列强再次瓜分世界和进一步宰割弱国的军事行动。
本书以简史方式讲述复杂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入浅出,从中总结出历史经验教训,以期让广大读者能够全面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得到启发。
[二战简史]
盟军局部反攻,法西斯从此走向覆灭
德军闪击苏军,面对生死存亡,苏军进行了激烈反抗。在各方援助下,苏军挡住了德军进攻,并进行了一系列局部反攻。盟军也不失时机地对德意法日西斯进行反攻,一举扭转了局势。
1.德国王牌军魂断斯大林格勒
1942年,苏联最高统帅部担心德军于夏季从莫斯科和南方两个方向同时发动大规模进攻,便命令苏军在克里米亚、哈尔科夫、利沃夫-库尔斯克、斯摩棱斯克,以及列宁格勒发动一系列反攻,以打乱德军部署。
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铁木辛哥主动发动哈尔科夫进攻战役,企图夺取哈尔科夫,为收复顿巴斯创造有利条件。出人意料的是,驻守在哈尔科夫的德军第6集团军与克莱斯特集群正在准备发动“腓特烈一世”进攻战役。双方都交替向对方发起进攻,进行了一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役。结果,德军王牌部队第6集团军包围和消灭了苏军25万人。
德军这次胜利使希特勒恢复了信心。加上曼施坦因占领克里米亚,希特勒认为德军应该向顿河、伏尔加河进军,去消灭那里的苏军残部,并进攻斯大林格勒。
1942年6月28日,德军B集团军群左翼霍特指挥的坦克第4集群和坦克第2集团军发起大规模进攻,矛头直指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与苏军激战过后,德军从伊久姆至库尔斯克整个正面突破防线。苏军且战且退。6月30日,德军B集团军群右翼保卢斯指挥第6集团军从哈尔科夫东北发起进攻,向东南推进,目标遥指斯大林格勒。
在此次战斗中,苏军并未采取死守的传统战术,而是主动撤离罗斯托夫。因为斯大林向全军下达了采取灵活战术的新指示,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部队可以撤退。
德军A集团军群于1942年7月9日向高加索地区发起进攻。德军A集团军群坦克第1集团军从米列罗沃地域向东南进攻,月底已经到达新切尔卡斯克和齐姆良斯卡亚之间的顿河沿岸;德军A集团军群其他集团军向北进攻,于7月14日在米列罗沃与B集团军群的一些部队建立联系。
这时,希特勒突然放弃对斯大林格勒的钳形攻势。原来,苏军已经呈现筋疲力尽的迹象,开始有计划地撤退。希特勒误以为苏军到了崩溃地步。7月13日,他派坦克第1集团军和坦克第4集群配合第17集团军进攻罗斯托夫方向。这影响了德军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希特勒认为,在第6集团军和第40装甲军攻击下,溃退的苏军“主力”会被合围在顿河-顿涅茨河一带,德军有能力将其歼灭。
7月13日,斯大林在莫斯科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把苏军撤到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河和高加索一带,诱使德军再发动一次冬季攻势。
李斯特指挥德军A集团军群半个月向前推进约500千米。苏军把保存实力看得比领土还要重要,使德军连一个小的合围圈都无法形成。德军继续正面追击,占领北顿涅茨河与顿河之间的大片地区。
苏军在如此辽阔的领土上实施拖延战术无疑是高明的。此刻,德军既要防守从沃罗涅日至斯大林格勒宽达600千米的战区,又要推进到斯大林格勒和伏尔加河,并继续向东南进攻。德军又开进350千米~750千米,进攻高加索地区,战线拉得越来越长,导致德军无法集结起足够多的军队。
7月23日,德军A集团军群进攻顿河下游。在齐姆良斯卡亚地域,坦克第1集团军的左翼部队与苏军展开激战。苏军为防止德军从科捷利尼科沃-斯大林格勒铁路推进,组织了强大防线。李斯特的确想沿着那条铁路推进,但他的战线太长,无力分兵实施军事行动。他做出调兵东进的假象,其实只是为了保障坦克第1集团军左翼和后方。尽管是假象,德军A集团军群仍然强渡顿河,占领了罗斯托夫。
德军坦克第4集群在渡过顿河下游后转向东北方,沿科帖尔尼科沃-斯大林格勒铁路向前推进。随后,它隶属于B集团军群。德军B集团军群进展迟缓,这并不是因为苏军抵抗,而是因为缺乏燃油。
7月15日,保卢斯将第6集团军兵分两路,向卡拉奇方向发起钳形攻势,企图以高速运动围歼顿河右岸的苏军,并从西南进攻斯大林格勒。德军进攻很顺利。苏军在广阔大草原上无法组织有效防御,主动向东撤退了300千米。
7月16日,德军第6集团军的“大德意志”装甲师和第24装甲师正在向顿河快速推进,一路都没有遭到苏军顽强抵抗。进攻如此顺利,希特勒认为占领斯大林格勒不需要那么多兵力,突然改变计划。17日,他命令坦克第4集群南下,转隶德军A集团军群,去支援坦克第1集团军。
进攻斯大林格勒的部队只剩下德军第6集团军。由于公路狭窄,德军坦克第4集群与第6集团军被堵在路上。交通阻塞使第6集团军的进攻推迟了1周,未能一举占领斯大林格勒。
苏联最高统帅部发现德军的意图后,决定在斯大林格勒进行一场城市保卫战。为了进一步拖垮德军,苏军各方面军司令部按照斯大林的指示,采取机动灵活的防御战术。苏军在条件有利时坚决反攻,不利时立即撤兵,以避免被德军围歼。
对于希特勒来讲,若输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就会输掉整个战争。虽然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重要性,但为了派更多部队去夺取高加索石油区,希特勒只让德军第6集团军单独进攻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高度重视斯大林格勒会战,投入了巨大兵力,并多次派朱可夫亲临现场指挥会战。
1942年7月17日,德军第6集团军先头部队挺进到顿河河曲的奇尔河和齐姆良河一带,与苏军第62集团军、第64集团军先头部队遭遇,斯大林格勒会战爆发。苏军誓死阻挡德军疯狂的进攻。
1942年7月23日,保卢斯命令北集团第8军和坦克第14军进攻苏军第62集团军。经过激战,德军北集团占领克列茨卡亚、叶夫斯特拉托夫斯基和卡耳梅科夫。德军后卫部队赶到后,向马诺伊林、马约罗夫斯基发起突击,同时经过普拉托诺夫进攻上布济诺夫卡。7月23日傍晚,德军摩托化第3师、摩托化第60师赶到顿河边上的戈易宾斯卡亚和斯克沃林。
7月24日凌晨5点,苏军第62集团军决定派坦克第13军和步兵第33师发动反攻,恢复其防御阵地。上午10点,在攻击数倍德军的反击中,苏军步兵第33师第84团4名防坦克枪手的战绩轰动了整个苏军——4个人摧毁15辆德军坦克,令另外15辆德军坦克落荒而逃。不过,7月24日傍晚,在上布济诺夫卡,德军第3摩托化师和第60师歼灭苏军第184师、第192师师部。德军占领戈卢宾斯基和小纳巴托夫斯基后,对苏军第62集团军右翼构成合围态势。
斯大林命令戈尔多夫必须阻止德军攻势,把德军赶过奇尔河。7月25日,德军强渡顿河,向伏尔加河方向扑去,从西面和西南对斯大林格勒形成合围态势。7月26日,德军南集团第51军和坦克第24军兵分两路,进攻苏军第64集团军。在保卢斯亲自指挥下,德军一举突破苏军第64集团军防线,分别到达上布济诺夫卡和下奇尔斯卡亚。
为了消灭卡拉奇渡口的德军,7月25—27日,苏军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飞抵斯大林格勒,组织强大兵力对德军发起反攻。经过一番激战,苏军溃败。华西列夫斯基急忙向斯大林发电报,请求增援。斯大林发出指令,要求各级军官坚决组织兵力抵抗。
8月5—10日,苏军组织强大兵力发动反攻,德军坦克第4集群被迫转入防御。保卢斯不顾伤亡,命令德军第6集团军继续进攻。至8月17日,德军第6集团军推进60~80千米,接近斯大林格勒外层围廊。
8月19日,B集团军群将德军第6集团军改编为北突击集团,从特廖霍斯特罗夫斯卡亚出发,进攻斯大林格勒。
8月20日,在克烈缅斯克桥头堡,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主力进攻德军北翼,收复了一些领土,牵制了德军3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兵力。8月23日拂晓,在空军的强大火力支援下,德军第14装甲军强渡顿河,快速突破苏军在韦尔佳奇和彼斯科瓦特卡的阵地。傍晚时分,德军向前推进80多千米,前进至斯大林格勒北面的伏尔加河一带。
苏军抵抗越来越顽强。德军想用狂轰滥炸动摇苏军的军心,但斯大林格勒市军民承受住了极为野蛮的轰炸。苏联最高统帅部和斯大林做出决定,不计一切伤亡保卫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战役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关心。德军能否攻下斯大林格勒,将对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重大影响。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