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352923
经典的电影能够给人们带来许多启示,但人们往往沉迷于故事情节而忽视了治道,热衷于场景动作而无感于事理。
本书通过对十六部电影的解读,揭示电影内含的管理之道,进而唤醒人们无意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第三只眼来重新审视电影,在热闹中看出门道,在艺术中洞察逻辑,在故事中把握情境,在生活中体味情理,*终通过电影来领略管理。
本书所选,多为回味无穷的老电影,每次重温都能得到新的感受;也有少量编撰改拍不尽人意之作,更可从中看到失误之源。看过电影再读书,可以激发反思;读书后再看电影,可以获得新知。
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曾经《管理的实践》中说过,大学课程中对管理帮助的,是诗歌和小说的创作。诗歌可以训练感性的想象力,小说可以培养微妙的观察力。而想象力和观察力是管理者重要的素质。为此,德鲁克还写过以管理为主题的小说。尤其是他的回忆录性质的《旁观者》,以其敏锐而富有文学色彩的观察和描述,给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理解他人、理解社会的样本。另一位与德鲁克齐名的管理名师马奇,在斯坦福大学以讲授领导力课程而闻名世界,他所用的教材是小说和剧本,如《堂吉诃德》《奥赛罗》《圣女贞德》《战争与和平》等文学名作。在讲课之馀,马奇写诗也是一把好手,出版过八本诗集。他还编撰过两部纪录片,乃至拍出电影《激情和戒律:堂吉诃德的领导力课程》。
德鲁克和马奇的做法告诉我们,小说、剧本、电影、诗歌,都可以用拿来作为管理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要了解管理的奥秘,文学作品比学术著作的穿透力更强。
通过看电影来学习管理,感知管理,领悟管理,有可能在效果上超过某些专门课程。本人在多年的管理教学之馀,也不禁手痒,试着用电影观感来阐释管理之道,断断续续写了一些篇章,如今汇编成册,希望能从另一角度提供不同于教科书的管理思路。大体上,用文学欣赏和电影评论来认知管理,有以下三个优势:
,贴近生活。如果把管理与生活割裂开来,就无法理解管理的真谛。在现实世界中,管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本来,人们组织起来,从事某种管理活动,都是为了满足生活的某种需要。反过来,即便按照公与私、组织与个人的区分,试图在二者之间划出一个清晰的界限,生活中形成的行为习惯也会在无形中左右工作,由日常生活养成的潜意识会支配工作中的选择取向,甚至有可能把生活中的风格、脾气、偏好统统带进工作之中。只有认识到生活与工作的一致性,认识到管理就是管理者的生活,才有可能使工作得到升华,使管理变成人的内需,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新的境界。看电影是一种消遣,这种消遣可以解除生活中的苦闷,同时也可以感知管理中的问题。文化教育可以寓教于乐,僧侣可以通过日常起居修行,管理为何不能在生活中领悟?电影是生活的浓缩和提炼,通过电影领悟的管理之道,比教科书的说教更实在,比学术论文的推理更直观。所以,看一部有启发的电影,往往比听一次管理讲座更有收获。
第二,洞察人性。管理面对的是人,把握人性是管理的基础和前提,而人性太过复杂,难以把握。把各种人性假设背得滚瓜烂熟,不见得就能在管理中采取与人性相符的措施。对人性的逻辑分析和实验求证,不见得就能与现实中的人性
吻合。科学只能说明人性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经验只能给出人性的概率判断而不能保证正确。而电影的编排和表演,打动人的就是其中的人性。作为管理者,对人性的把握程度,在管理中的积极作用远远大于对技术的熟练程度。而从一般经验看,对人性的认识,读论文不如读小说,听报告不如看电影。《滴血》中的上校,如果不是谙熟人性,就不能驾驭走向杀戮的兰波。《教父》中的柯里昂,靠的就是对人性的体察而领导家族,恰如其分地用人性去平衡情感与生意的关系。每看一部好电影,都可在对人性的理解和认知方面产生新的感受,这正是管理者的必修课程。
第三,谙熟事理。管理需要治事。面对棘手难题,是快刀斩乱麻,还是条分再缕析;面对取舍犹豫,是深思熟虑算计,还是闭上眼睛抓阄;有的人虽然办事精明,却面目可憎;有的人简直愚蠢到家,却蠢得可爱。如此等等,电影可以给我们呈现出现实社会的万花筒。我们从电影中得到的理事教益,是其他地方得不到的。《肖申克的救赎》中关于越狱的精密计算固然令人钦佩,而恶棍监狱长的行径则把恶事歪理反映得淋漓尽致。《侏罗纪公园》中繁殖恐龙的哈蒙德,所依据的逻辑和信念,正是技术创新时期那些“独角兽”的写照。在不同的电影中,观众可以体会到道理的千变万化,可以感受到世事的光怪陆离,进而为应对这个社会做好准备和预期。
管理修养是多方面的。在古代,孟子提出要养夜气,即摆脱日常琐事对心灵的干扰。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为我们修炼身心提供了更多的途径。禅定打坐可以滤除杂念,观看电影也可以远离俗务。好的电影,可以使我们大开眼界,豁然开悟。当然,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电影可以得到不同的感悟。一句提示,一个联想,有可能使我们得到全新的认知,还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心境。如何能够把世界看得更加透彻,如何能够在生活中减少遗憾,电影可给我们造成更大的想象空间。但愿这本小书能够帮助读者放松身心,驰骋想象,跟随佳作名片神游银屏之上,在不知不觉中增长智慧。
《闻香识女人》(Scent of a Woman)这部电影,如果仅仅看片名,似乎属于风花雪月。其实不然,这是一部关于两个男人的故事,一个即将毕业的中学生,一个双目失明的退伍军人。他们两人,都面临着一场道德上的严峻挑战。
中学生名叫查理,他就读的学校叫贝尔德,号称是“未来领袖的摇篮”。这所声誉极高的学校,却有一个人格不怎么样的当家人。校长是一个爱慕虚荣、心胸狭小的货色。学生中有几个纨绔子弟,给这位小心眼儿的校长制造了一场恶作剧,把校长的豪华汽车和昂贵西服给毁了,让他当众出丑。校长不知道是谁干的,但因一个很偶然的因素,他知道查理看见了这些制造恶作剧的学生。于是,校长拿出了诱饵:说出是谁干的,就推荐他上好的大学;不说出是谁干的,就不让他毕业。
这种道德上的两难选择,在所有组织中都很常见。因而,《闻香识女人》也就具有了管理学上的意义。查理如果坚守不告密的信念,就会失去现实的利益;而接受了那个现实的诱饵,就会产生品行上的堕落。类似的考验在每个公司、每个员工身上都会经常出现。如果经不起考验,那么,所谓“未来领袖的摇篮”会给世界生产出什么样的领袖?而人格有点问题的校长,把这种考验推到了威胁学生的程度。作为学生,服从校长是纪律要求;但作为成人,牺牲自己的操守又于心不甘。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查理于感恩节期间来到退伍军官弗兰克那儿打工。弗
兰克因事故而变成盲人,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愤慨,对人性的堕落已经绝望,打算到纽约狂欢后以自杀来告别这个世界。查理阻止了弗兰克的自杀企图,两人也结成了忘年之交。在感恩节结束后,学校要做出对查理的处理决定。在校长召开的大会上,学校的纪律委员会要对查理的表现进行听证,进行裁决。弗兰克闯进会场,以他对道德人生的深刻理解,做了一次震撼心灵的演讲,打动了纪律委员会的成员。查理没有被不公正的处理,而弗兰克自己也重新焕发出生活的热情。
这部电影的演技出色,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在故事里碰撞,一场别举一格的盲人探戈,一次近乎疯狂的双人合作飙车,一出自杀与阻止自杀的激烈冲突,一段大气磅礴的精彩演讲,使它在艺术上获得了成功。然而,我们更关心它对现实管理的启迪。真正关心组织文化建设的人,会从这部电影中看到组织文化中道德升华和道德毁灭的交锋。对于学校而言,是遵守规矩与破坏规矩的冲突;对于学生而言,是自己的人格和现实利益的冲突;对于校长而言,是权威和制衡的冲突;对于外来人弗兰克而言,是破坏和建设的冲突。当然,电影的结局是圆满的,但现实中的组织文化是否能达到圆满,恐怕还是个问题。
² 组织:谁在破坏规矩?
“谁在破坏规矩?”是电影中弗兰克的一句经典台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组织都有规矩。对于贝尔德学校而言,如何才能培养出未来的领袖,规矩事关重要。在校长眼里,规矩就是让学生遵守纪律,就是服从指挥。而在查理心目中,规矩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良知,是不做告密者的人格约定,是不出卖同学的义气。在弗兰克的讲演中,规矩是灵魂的净化和升华,是做一个健全的人。
贝尔德学校的上上下下,都为这个学校自豪。所有人都有一个共识,就是要配得上贝尔德人的称号。长期的积淀,使贝尔德人变成一笔无形资产,连心地不算高尚的校长,也为贝尔德的声誉而骄傲。所以,校长对查理的要求,是从“遵守学校的规矩”出发的。然而,在校长身上,遵守学校的规矩,变成了对校长本人的服从。查理从他自己的道德信念出发,同校长产生对抗。于是,查理以及帮查理说话的弗兰克,在校长眼里都是破坏规矩的人。
对此,查理只能以沉默来反抗,而在校长眼里,这种沉默是固执,是不识时务。弗兰克作为外来人,则直接把矛头指向校长,指向学校。他的演讲如同雷霆,
震耳欲聋。在弗兰克心中,规矩是用来培养善良心灵的,如果以规矩为工具来摧毁人心中的善良,那么这种规矩就狗屁都不是。所以,他的演讲才有了“恨不得拿火焰喷射器把这个学校烧了”的呼喊,才会痛骂校长以及出卖查理的同学是混蛋。在这篇演讲中有一个观点——人可以肢体有残缺,但心灵不能装假肢。灵魂被摧毁是不能修补的。规矩是对灵魂的维护,而不是对灵魂的摧残。
实际上,“心灵不能装假肢”,是组织文化建设中值得重视,但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组织文化中肯定有许多成文的规范和不成文的习惯,这些统统属于规矩。问题是,这些规矩在制定和形成过程中,是否有利于组织核心价值观的实现,会不会同员工的全面发展造成冲突,并由此决定了组织文化的成效。许多领导人在实际工作中,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为了操作上的方便,往往会以“维护规矩”为名而扭曲规矩的价值取向。比如,用执行纪律的名义挟私报复,在冠冕堂皇的理由下“修理”员工。甚至还有可能是真诚地为了维护组织而这样做,但其后果是造成员工心灵的残缺,无形中扭曲了员工的行为准则。正因为如此,管理学的奠基人法约尔在论证组织中的纪律原则和公平原则时,特别强调“善意”和“公道”。他指出,应当在“纪律是军队的主要力量”这句箴言的后面再加上一句“纪律是领导人造就的”。因为前面的话能够使人尊重纪律但却会遗忘领导人的责任。“无论那种社会组织,其纪律状况都主要取决于其领导人的道德状况。”
评论
还没有评论。